春秋時代的歷史人物
歷史故事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七八年級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徵,將歷史故事引入初中歷史課堂,不僅必要,而且非常具有實用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你!
篇一:不懂戰爭本質的宋襄公
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了爭奪王位的鬥爭,公子昭逃到了宋國,宋襄公就通知各路諸侯,希望大家共同護送公子昭去齊國繼位。可是宋襄公畢竟沒有齊桓公那樣的號召力,除了三個小國帶了兵馬過來,其他的國家都沒有當成一回事。於是宋襄公率領四國的軍隊打到齊國,幫助公子昭繼位,即齊孝公。
齊國本來是諸侯國中的強國,如今,齊國的國君靠的是宋國的力量登上的王位,因此宋國的地位也就提高了。宋襄公也有一位有野心的君主,他希望自己能夠接替齊桓公的位子成為中原的霸主。可是這次他的號召卻只有三個小國響應,幾個中原大國卻沒有把他當回事。
宋襄公希望能夠藉助大國去征服小國,於是派人去聯絡楚國。他的如意算盤是:如果楚國答應和他合作,那麼在楚國勢力下的小國自然也就臣服了。
宋襄公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大臣們,其中公子目夷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宋國目前的國力還不夠強大,想要成為盟主並不會有什麼好處。可是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根本聽不到那些反對的聲音。他立刻邀請楚成王和齊孝公來宋國開會,共同商議會合諸侯訂立盟約的事。兩個諸侯都同意了他的請求。
公元前639年,眼看就要到了會盟的日子,宋襄公駕著車去開會。臨走時公子目夷勸他多帶些人馬以防不測,可是宋襄公認為開會就是為了不打仗,自己怎麼可以帶兵去呢?公子目夷怎麼也說服不了他,只好空手跟著去。
在商議的過程中,果然發生了爭執,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做盟主,頓時爭吵不休。
楚國是大國,依附楚國的諸侯也多。宋襄公還想繼續爭論。楚國的一班隨行人員全都脫掉了外衣,露出了裡面的鎧甲,他們將宋襄公綁了起來。後來,經過魯國和齊國的調解,讓楚成王做了盟主,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宋襄公回去之後仍然不服氣,就連宋國的鄰國鄭國也跟著楚成王一起反對他,這使得宋襄公更加生氣。為了出這口氣,宋襄公決定先攻打鄭國。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鄭國。鄭國急忙向楚國求救。可是楚成王並沒有派兵來救援,而是直接率領軍隊攻打宋國。宋襄公沒想到楚國來這麼一手,急忙往回趕,最後在泓水的南岸駐紮下來。
兩軍隔岸對峙,楚軍開始渡過泓水,進攻宋軍。公子目夷見此,連忙催促宋襄公下令展開攻擊。可是宋襄公反而責怪公子目夷:“對方還沒有過完河,我們怎麼能這時候發起攻擊呢?這樣太不仁義了。”
正說著,楚國軍隊已經上岸了,他們正排隊擺陣。公子目夷心裡著急,又催促宋襄公,可是宋襄公又以人家沒有排好隊伍為由拒絕發起攻擊。沒多久,楚國士兵已經擺好陣勢,只聽得戰鼓聲響,楚軍便如洪水般奔湧而至,將宋軍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
這時,宋襄公才急忙指手畫腳想要繼續抵抗,可惜他的大腿上中了一箭。要不是將士拼命保護他離開,他早已經戰死沙場了。宋襄公逃回國都商丘,宋國人都抱怨說他們的國君不會打仗,根本不應該那樣打。
宋襄公後來知道了大家背後的議論,但是仍然堅持自己沒有做錯:“講仁義的人就應該這樣打仗,這是規矩。譬如遇見頭髮花白的人就不能抓來做俘虜;遇到受傷的人就不能再去傷害他。”
公子目夷十分無奈,他氣憤地說:“打仗就是為了戰勝敵人,如果怕傷到人那還不如不打呢。如果遇見頭髮花白的人就不抓,那乾脆讓人家抓走算了。”
宋襄公受了重傷,再加上心中有氣出不來,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臨死時他囑咐太子:“楚國是我們的仇人,你一定要報這個仇。晉國的公子重耳是個人才,將來一定能夠成為霸主,當你遇難的時候就去向他求助吧!”
乍一看,宋襄公確實很迂腐,可是從另一方面,我們從他的身上也看到了東方的“騎士精神”。春秋時期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的歷史階段,而宋襄公本人更是出身貴族,從小接受的就是貴族教育。所以想讓他不講仁義,那是非常困難的。對他來說,戰爭中取勝固然重要,可是贏得光明正大更重要。
篇二:越王勾踐忍十年屈辱終復國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後成了南方霸主。吳國和越國素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繼位。吳國趁越國在辦喪事的時候發兵攻打越國,兩國在槜李這個地方發動了一場大戰,抱著必勝信心的闔閭沒想到打了敗仗,自己又中了箭傷,再加上了年紀也不小了,回到吳國沒幾天就去世了。
闔閭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闔閭臨死時,一再囑咐夫差要為自己報仇。
夫差記下了父親臨終的囑託,並且叫人經常提醒他。每當他經過宮門的時候,宮人們便衝著他喊:“夫差,你忘了你父親的仇了嗎?”
夫差便流著淚說:“不,不敢忘。”
夫差令伍子胥和伯嚭操練兵馬,為攻打越國做準備。
兩年後,夫差親自率軍攻打越國。范蠡看吳國來勢洶洶,便勸說越王勾踐:“夫差這次是準備充分後才來報仇的,如果與其交戰,恐怕會損失慘重,不如我們嚴守都城,不要迎戰。”
勾踐根本不採納范蠡的建議,竟也氣勢洶洶地領兵迎戰。兩國軍隊在大湖一帶開展,越軍大敗。越王帶領五千殘兵逃往會稽,結果被吳軍圍困起來。勾踐徹底沒了主意,後悔當初沒聽范蠡的話。此時范蠡建議越王勾踐向吳國求和,勾踐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文種去吳王營裡去求和。
文種將越王勾踐投降講和的意願傳達給了吳王,夫差本來想答應,可是伍子胥卻堅決反對。文種回去後知道此事並沒有那麼容易,他暗中打聽到吳國的伯嚭是個貪財好色的小人,於是就偷偷地送給了他一些珠寶美女,請他在吳王面前替越國說點好話。
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這個伯嚭果然沒少下力氣,使勁勸說吳王。最終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同意了勾踐的投降,不過有一個附加條件,就是勾踐必須親自到吳國。文種將吳王的意思告訴了勾踐,無奈之下,勾踐將國事託付給了文種,帶著夫人和范蠡來到了吳國。
雖然夫差饒了勾踐一命,可是心中仍然有一股怨氣。他讓夫差夫婦住在闔閭墳前的一間石屋裡,讓勾踐給他餵馬,范蠡作為奴僕供他使喚。夫差每次出門,勾踐就給他牽馬。就這樣,夫差過了兩年僕人的生活,夫差終於相信勾踐是真心歸降,於是便放他們一干人等回了越國。
勾踐一回到越國,便發誓一雪國恥。他為了時刻提醒自己,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了一個苦膽,每次飯前都舔一舔,以此來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在吳國的恥辱。他還把席子撤去,躺在柴草上休息,他希望通過艱苦的環境讓自己不要消磨了志氣。
勾踐為了讓越國能夠快速地富強起來,他親自耕種,並叫夫人自己織布,以此來鼓勵百姓生產。當年和吳國一戰,越國失去了大量的人口,人丁稀少。因此他制定出獎勵生育的制度。他令文種管理國家大事,令范蠡負責訓練兵馬。他體恤百姓疾苦,經常救濟貧苦的百姓,因此深得人心。越國的百姓都巴不得越國快點強盛起來,不要再受別的國家的欺負。
幾年後,夫差率領全國大部分兵力去赴會,並要求勾踐也領兵前去助威。勾踐見時機一到,遂率領三千精兵攻入吳國,殺了吳國的太子,生擒了夫差。夫差非常懊悔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導致了吳國滅亡的結果。
所謂“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被人們廣為傳頌,他憑藉頑強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最終戰勝了強大的吳國,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篇三:重耳飲水思源富不忘貧
當初,晉獻公為了討好年輕的妃子,立了小兒子奚齊為太子,並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唯恐自己也遭到不測,於是分別逃到了別的國家,夷吾早已跑到樑國,重耳跑到蒲城。
晉獻公聽說他們兩個跑了,就以為他們是和申生是一夥的,於是派了刺客去刺殺他們。追趕重耳的刺客勃鞮一直追到蒲城,差一點就要了重耳的性命。幸好他只砍下了重耳的一隻袖子。
重耳跑到狄國,就在那邊暫時住了下來。當時普國有才能的人大多數都跟隨重耳逃了出來。其中便有狐毛、狐偃、趙衰、魏犨、狐射姑、顛頡等人。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死後,晉國發生了內亂,奚齊和卓子先後做了國君,可是後來都被臣子殺害了。接著秦穆公幫助夷吾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就是晉惠公。晉惠公後來跟秦國失和,大肆屠殺反對他的人,非常不得民心。於是有很多人就希望公子重耳能夠回國做國君。而晉惠公也擔心重耳回來,就打發勃鞮再去行刺重耳。
狐毛、狐偃接到父親狐突的書信,得知晉惠公派人刺殺重耳的訊息,於是趕忙去通知重耳,大家一塊商量要逃到哪裡去。狐偃建議大家逃往齊國,因為齊桓公還是霸主。
第二天,重耳吩咐奴僕頭須趕緊收拾行李,打算天一黑就動身。可是還沒等到晚上,他們便接到新的訊息:刺客提前一天出發了。重耳聽到這個訊息轉身就跑,也沒有通知別人。後來跟著他的人陸陸續續地都集合了,可是卻偏偏少了一個頭須。大家的行李盤纏都在他那裡,後來大家才得知,頭須帶著東西逃走了。他這麼一走,弄得本來就狼狽不堪的眾人更加艱難了。
這幫人想要去齊國,中間要經過衛國。衛文公當初建造國都的時候,晉國沒有幫忙,而且重耳還是一個落難的公子,因此便沒想要招待他們那一干人,並且吩咐守城的差役不要放外人進城。
重耳氣得火冒三丈,無奈之下只得繞了一圈子過去。他們沒有了盤纏,走了一路早就餓了。他們來到一個叫做五鹿的地方,看見幾個農人在地頭吃飯。看見他們大口的吃飯,大家更加覺得飢餓難耐。
重耳讓狐偃去跟他們要點兒,那些人卻笑著說:“看你們的打扮一定是達官貴人,還用向我們百姓要吃的嗎?我們要是少吃一口就拿不起鋤頭,那就別想活了。”
其中一個人開玩笑地說:“看你們怪可憐的,就給你們一點吧!”只見他拿起一塊土塊遞了過去。
當時魏犨就發火了,嚷嚷著要揍他們。重耳也很生氣,嘴上不說,心裡已經默許了魏犨的做法。這時狐偃連忙攔住魏犨,接過那塊土疙瘩來,並安慰重耳道:“糧食得來容易,土地可不容易。現在百姓主動將土地送給了您,這不正代表一種吉兆嗎?”
重耳也只好這麼下了臺階,苦笑著向前走去。
他們一干人等就這麼有一頓沒一頓地來到了齊國。齊桓公待他們十分熱情,給重耳送了不少車子和房子,並妥善安置了他的隨從人員。可是沒多久齊桓公就死了。齊國頓時發生內亂,於是他們只好投奔宋襄公。
宋襄公待他們也不錯,重耳他們都非常感激。可是宋襄公剛打了敗仗,腿上受了傷,過了很長時間病情也不見好轉。於是私下裡,臣子公孫固對狐偃說:“你們要是願意留在宋國,我們自然很歡迎。可要是指望我們幫助公子到晉國即位,恐怕我們沒有這個能力。”
狐偃表示理解,第二天,他們便離開了宋國。
他們到了鄭國,可是鄭國的國君卻以為重耳已經在外流浪了這麼多年,肯定是個沒出息的人,於是根本不理睬他。重耳他們又氣又恨,可是又不能發洩出來,於是只能忍氣吞聲地向前走,過了幾天就到了楚國。
楚成王把重耳當做貴賓,還用招待諸侯的禮節去招待他。對此重耳十分感激,兩個人很快做了朋友。
有一天,楚成王跟重耳開玩笑似的說:“將來哪天公子要是回了國,怎樣報答我呀?”
重耳回答道:“金銀財寶對於楚國來說不算什麼,我實在想不出怎麼來報答大王的恩情。如果託您的福,我能夠回國的話,我願意跟貴國交好,讓兩國的百姓遠離戰爭。如果很不幸發生了戰爭,那麼我就退兵九十里,以此來報答您的大恩。”
楚成王身邊的將軍成得臣聽了這些話非常生氣,他偷偷地勸告楚成王:“重耳能夠說出這樣的話,將來一定是個禍端,不如趁現在殺了他。”
看過還:
關於春秋時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