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體格最大的牛
牛我們應該並不陌生,我們餐桌上經常有它們是身影,不過你們知道是什麼牛麼?出生在哪個國家呢?快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牛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牛是一隻來自英國曼徹斯特的一隻公牛弗尼,他身高2米,體重2噸,可能很多人對這個數字沒有什麼概念,如果用它來做巨無霸漢堡的話可以做4.5萬個。英國農場主人博登***Charlie Bonden***於2011花費3500英鎊***約新臺幣17萬***買下弗尼,他餵食弗尼方式與份量與其他公牛無異,但弗尼卻長得比別人高大,體重是正常公牛兩倍。
雖弗尼體型龐大,但卻並沒凶悍性格,牠有顆溫柔的心,最喜愛在母牛中打轉。弗尼播種功力極強,去年就成功使農場母牛產下50頭小牛,此外還經由人工受孕方式,讓其他牧場努母牛誕下100多頭小牛。
牛的品種
1、普通牛***Bos taurus***。分佈較廣,數量極多,與人類生活關係密切。
2、犛牛***B.run-niens***。毛長過膝,耐寒耐苦,適應高原地區氧氣稀薄的生態條件,是中國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種,所產奶、肉、皮、毛,是當地牧民的重要生活資源。
3、野牛***Bison***,如美洲野牛***B.bison***、歐洲野牛***B.bonasus***等。可與牛屬中的普通牛種雜交,產生雜交優勢和為培育新品種提供有用基因。
4、水牛***Bubalus bubalus***是水稻地區的主要役畜,在印度則兼作乳用。
5、黃牛***Bos taurus domestica***角短,皮毛多為黃褐色或黑色,毛短。多用來耕地或拉車,肉供食用,皮可以製革,是重要役畜之一。
古代牛文化
唐代詩人元稹《生春》詩:"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先"鞭"而後"爭",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風俗的組成部分。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周禮·月令》記載:"出土牛以送寒氣。"後來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唐、宋兩代最興盛,尤其是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以至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康熙《濟南府志·歲時》記載:"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於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戶扮為漁樵耕諸戲劇,結綵為春樓,而市衢小兒,著綵衣,戴鬼面,往來跳舞,亦古人鄉儺之遺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為小春牛,遍送縉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人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浙江境內迎春牛的特點是,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即叩頭,拜完,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然後將搶得的春牛泥帶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少數民族牛文化
我國少數民族也有慰問耕牛的習俗,稱為"獻牛王"。貴州的羅甸、安龍等地的布依族,以農曆四月初八為牛賀歲。這一天,讓牛休息一天,讓牛吃糯米飯。仡佬族的牛王節也稱"牛神節"、"敬牛王菩薩節"、"祭牛王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那一天,人們不再讓牛勞動,並用上好的糯米做兩個餈粑,分別掛在兩個牛角上,然後將牛牽到水邊照影子,以此種方式為牛祝壽。在貴州榕江、東江一帶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舉行"洗牛節",屆時春耕已結束,人們把牛牽到河邊洗澡,並在牛欄旁插幾根雞毛和鴨毛,祈禱耕牛平安健壯。喪葬在布依族的人生禮俗中,是一個比較隆重的專案,其儀式是轉戛,而轉戛儀式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砍牛。近人董振藻在《黔中苗乘》中有這樣的記載:"親死,選牛一頭或數頭,親戚朋友攜雞來祭,即繞牛而奠之***相傳前親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奠畢,屠牛分食而散。"流行於雲南中部、麗江山區的納西族在喪葬時有跳耗牛的風俗。老人死後,火化取骨,主人在院內燃起火堆,來客圍在四周,跳喪葬舞,領舞者唱著輓歌。歌舞畢,眾人依次向骨灰跪拜。隨後牽來一頭牛,提起牛耳,將一碗牛奶灌進去。如果耗牛揚蹄蹦跳,即為好兆;如果不跳,再灌一碗,則認為亡靈不要此牛,就要另換一頭再灌,然後捆住此牛的四蹄,請父母雙全的健壯男子宰牛。通常先取牛心,再剝皮分肉,將牛心、牛肉獻於骨灰袋前,稱"生祭"。肉煮熟後再祭一次,稱為"熟祭",祭畢埋骨入土。在漢族交際風俗中,有"結牛財親"一說,流行於湖南一帶。在當地,一頭牛幾戶公用的稱為結牛財親,並視作親戚,牛的所有權一旦換成別人,其"親戚"關係也到此結束。流行於陝西留壩縣等地的"牛王會",是為老人做壽的稱謂,因為牛耕田犁地,有功於人,並且排在生肖的前列,以牛為名給老人祝壽,以表示尊敬。
世界最大眼鏡王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