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化扶貧調研報告
以發展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為手段的扶貧方式也被稱為產業扶貧,是開發式扶貧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可以幫到您。
篇1
按照“三嚴三實”教育實施方案中開展專題調研的要求,近日市質監局組織調研專班,深入精準扶貧聯絡點——竹山縣官渡鎮大溪河村進行調研,深入分析大溪河的現狀、問題及下一步幫扶措施。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大溪河村發展的現狀
1、基本村情現狀。大溪河村位於竹山縣官渡鎮北部,距鎮政府約30公里,距縣政府約88公里,是典型的偏遠高山村。版圖面積約70平方公里,由過去的4個村和1個林場合並而成,全村旱地4426畝,水田325畝,共有5個村民小組。大溪河村村內主要資源有閃長巖、石煤、黑板石、魔芋、獼猴桃、蜂蜜和菸葉等。
2、貧困人口現狀。大溪河全村共340戶,1339人,其中戶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約300人,實有勞動力825人,貧困人口177戶 673人,貧困人口超過50%。在貧困人口中五保戶20人,低保戶86人。可以說,留在村裡的大多是貧困戶。根據走訪瞭解到的情況,除了35戶菸農收入較為穩定外,其他貧困家庭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3、基礎設施現狀 。大溪河村交通不便,全村水泥路9公里,通組公路60餘公里,路面較差,遇到雨天,大多數道路無法通車。村民居住分散,除2家房屋是新建的兩層小樓外,其他農戶房屋均是土坯房,居住條件極差。村內無學校,孩子均在外村和鎮上上學,目前有8名在讀大學生和6名高中生。村內無衛生室,村民看病去30公里外的官渡鎮,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小病都是能忍則忍。村黨員活動中心是4間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土牆房,辦公環境差。因環境限制,該村電力資源短缺,經常晚上供電,停電的情況時有發生。當前沒有網路,很多地方沒有手機訊號,通訊極其不便。
4、產業發展現狀。村民主要經濟來源以種煙、種糧、發展林特產業和打工為主,2014年人均收入4242元。菸葉種植是該村主導產業,在菸葉公司支援下,種植面積達到850畝,有烤房22座。由於條件所限,招商引資相對困難。2012年引進一家石材加工廠,因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目前處於停產狀態。
5、基層組織現狀。大溪河村現有黨員22人,村兩委班子5人,年齡結構較為合理,但村支書、村主任、村會計3人長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婦聯主任是一名20多歲年輕女性,很少參與到村集體事物中來,村兩委作用的發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
二、市質監局幫扶的情況
1. 加強領導,組建幫扶工作機構。市委政府“精準扶貧”活動專題工作會議召開後,市質監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長曾勤為組長,局班子成員,各分局局長及直屬事業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迅速召開專題會議,制定 “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精準扶貧工程實施方案,同時成立了以黨組成員、副局長歐陽華同志為隊長,抽調6名同志為成員的“精準扶貧”工作隊,為“精準扶貧”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2、走訪調研,摸清村內基本情況。我局扶貧工作隊迅速深入聯絡村逐戶走訪,全面調研。工作隊員共駐村180人次,走訪入戶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貧困戶家庭,先後4次與官渡鎮黨委政府領導座談商討大溪河村扶貧計劃, 5次召開村民大會,詳細瞭解大溪河村的基本情況,並將走訪瞭解的詳細情況歸類建檔。通過調查,在177戶貧困戶中,有菸農35戶,全家在外打工6戶,僅留老人在家23戶,傷殘戶3戶,老年戶3戶。經統計,需要重點幫扶的困難戶共96戶354人,致貧的主要原因是勞動力不足,同時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術和資金。通過走訪調查,確定了扶貧的重點物件,真正做到底數清、問題清。在走訪過程中,工作隊員積極宣傳黨的惠民政策,爭取村民對 “精準扶貧”工作的理解和支援,為下一步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3、明確職責,全員參與結對幫扶。按照市委政府“幹部包戶***人***”的要求,結合貧困村的實際,建立了縣級領導幹部包戶和一般幹部包人責任制。我局縣級幹部13人,幫扶13戶共計48人,一般幹部206人,共計幫扶81戶306人,剩餘貧困群眾由工作隊兜底幫扶。任務確定後,通過春節慰問、組織活動等方式,組織幹部職工分批前往大溪河村,走訪、慰問、幫扶困難戶,為各戶脫貧致富出謀劃策。其中在2015年春節前夕,局黨組成員以及二級單位負責人走訪慰問了該村老黨員和一批困難群眾,共計為該村177戶結對幫扶戶提供了價值1.2萬元的慰問品,同時為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學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學金,支援他們克服困難完成學業。
4、結合實際,幫助制定脫貧計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產業扶貧是村民徹底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經實地走訪,該村蜜蜂養殖、獼猴桃和中藥材種植有一定的產業基礎。目前有30餘戶村民散養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術和龍頭企業帶動,蜜蜂養殖未能形成規模,產量也較低,多數蜂蜜養殖戶年收入只有 100多元。該村地處高山,很適合獼猴桃生長,已有幾戶村民正在發展獼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畝獼猴桃基地,其中20畝已掛果,年收入超過10萬元。通過調查,後與村兩委溝通,決定以產業扶貧為主導,將蜂蜜養殖、獼猴桃和中藥材種植作為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予以重點扶持,做到戶戶有產業,人人能脫貧,同時聯絡龍頭企業,幫助建立產業合作社,推行“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以產業扶貧徹底實現脫貧致富。為加快發展壯大獼猴桃產業,局主要領導專程赴全國最大的獼猴桃基地——陝西省眉縣考察獼猴桃標準化示範縣建設,瞭解獼猴桃的種植、加工、儲藏、銷售、發展前景等情況,幫助大溪河村制定了科學、詳細的獼猴桃產業發展計劃。每畝獼猴桃年產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戶種植3-5畝,可收入1-2萬元。力爭通過5年努力,該村獼猴桃發展至500畝,收入達到200萬元。為發展蜂蜜產業,我們先後5次到湖北神農蜂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調研,得知當前新的養蜂技術每箱年產50公斤左右蜂蜜約800-1000元,且在第二年1箱蜜蜂可分箱為3-4箱,第三年可分箱到十幾箱。1箱蜜蜂在第二年經分箱後年產值可達到3000-4000 元,第三年分箱後的收入可達一、兩萬元。同時,該產業對勞動力要求不高,屬於“懶人”產業,老弱病殘均可發展。我們將瞭解到的資訊及時該村兩委溝通,幫助該村成立了蜜蜂養殖合作社,與湖北神農蜂語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爭取在2-3年將該村蜜蜂發展至1000箱,年收入達到80萬元。
5、籌措資金,啟動扶持產業發展。為加快大溪河村脫貧步伐,市質監局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年初,局黨組號召全域性幹部職工每人集資捐款400 元,共募集到9萬多元啟動蜜蜂養殖產業,計劃為110戶困難村民每戶免費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與湖北神農蜂語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由神農蜂語公司提供蜜蜂種群和技術指導,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為改善該村醫療衛生條件和產業合作社的發展,局黨組計劃每年想辦法籌措一定的資金,支援該村“一中心三室” 建設***黨員活動中心、產業合作社辦公室、衛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籌措10萬元資金,計劃為該村村民每戶提供1畝獼猴桃苗木,並聘請陝西眉縣的技術人員,定期為該村獼猴桃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
6. 廣泛動員,邀請企業參與扶貧共建。扶貧是一項社會責任,我局積極動員企業參與共建,藉助企業的資金、市場,幫助聯絡村脫貧致富。經溝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紀中遠集團、十堰福堰鋼鐵公司、葛洲壩公司十堰辦事處、湖北帕菲特工程機械公司、湖北神農蜂語公司、十堰海億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氣公司等8家企業願意參與到大溪河村的扶貧工作中來。其中,湖北神農蜂語公司已先後2次派技術員前往大溪河村講解傳授蜜蜂養殖技術,葛洲壩公司十堰辦事處願意為大溪河村移民搬遷工程免費提供水泥100噸。
三、扶貧工作存在的問題
1、村民素質不高。在扶貧開發之中,勞動力資源是最關鍵、最活躍的因素。但大溪河村村民文化素質低,思想保守,給精準扶貧增加了難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經遷出村外,年輕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殘、小,勞動能力有限,無法有效參與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導致貧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資金投入不足。大溪河是極度貧困的村莊,需要建設的專案多,需要扶持的資金多。該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獼猴桃產業,200多畝土地流轉已經到位,但前期每畝近3000元基地建設費用成了門檻,村民缺乏資金投入,只能望地興嘆。目前政策扶貧資金有限,村民自籌資金無來源,幫建部門零基預算,也無資金投入。加之農業產業投入大、週期長,市場風險也很大,村民無法承擔投入成本,資金制約成為扶貧的最大障礙。
3、技術服務不夠。官渡鎮黨委政府及大溪河村兩委十分重視產業發展,先後發展了菸葉、魔芋、獼猴桃、蜜蜂養殖、玄生種植等產業,只有菸葉公司技術服務到位,發展較好。可菸葉種植面積900畝已基本飽和,無發展空間。其他產業發展水平仍然較低,村裡曾大力發展中藥材——玄蔘,因村民缺乏種植技術,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龍頭企業兜底,結果村民都放棄了玄蔘種植。村裡還發展過蓮藕、核桃、魔芋等產業,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經營,廣種薄收,陷入停滯狀態,根本問題是缺乏技術指導。
4、聯動幫扶不力。大溪河村貧困面大,返貧率高,每年因災、因病、因學等原因當年返貧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專案、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扶貧攻堅任務非常艱鉅。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設集團共同幫扶大溪河村,我局也積極爭取其他8家企業從不同層面參與到大溪河村扶貧中來。但總體感覺是企業積極性不高,特別是市裡統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設集團至今還沒有實質性行動,社會聯動幫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單靠一個部門的力量難以完成艱鉅的脫貧任務。
四、今後扶貧的主要措施
1、結對幫扶增強幹部責任。今後認真貫徹落實市委政府“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精準扶貧精神,紮實開展“雙包雙建雙帶雙促”活動,細化幹部一對一幫扶的任務,強化幹部責任。加強督導檢查,督促幫扶幹部與包聯戶溝通聯絡,有針對性地制定貧困戶脫貧計劃。建立考核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確保減貧專案精準,幫扶措施精準,幫扶效果明顯。
2、資金幫扶增添基礎設施。市質監局將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幫助大溪河村啟動 “一中心三室”建設,改善村兩委辦公條件,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積極爭取政策扶貧資金,協調相關單位,逐步解決大溪河道路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等設施問題,從根本上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
3、產業幫扶增加農民收入。幫助貧困戶因地制宜地選擇產業,重點發展蜜蜂養殖和獼猴桃產業,幫助群眾連片規劃建設,著力優化品種,努力提升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水平,儘快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在此基礎上引進企業拉昇產業鏈,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質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幫助大溪河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過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合作,發展壯大蜜蜂養殖產業。幫助發展獼猴桃產業,免費提供獼猴桃樹苗,力爭在明年春季推廣種植200畝。事先做好與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溝通合作,開闢獼猴桃銷售渠道。
4、聯動幫扶增進村企共建。結合大溪河村實際,引進符合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通過村企合作,互助互動,藉助企業的技術、資金,壯大產業規模,拉長產業鏈,降低農民發展產業遇到的市場風險,實現互利共贏。計劃引進獼猴桃、魔芋、蜂蜜產業龍頭企業各一家,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合作社發揮作用。同時爭取市文明辦等有關部門,大力開展結對共建美麗鄉村和“兩創”***創文明新村、創“十星級文明戶”***活動,加快建設文明新村。
5、遷移幫扶增快脫貧程序。積極爭取政策支援,以居住在高山、邊遠以及水電路不通、資源匱乏、災害頻繁、生存環境惡劣的貧困戶為重點,實行生態搬遷工程,解決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問題。目前該村已規劃兩個搬遷安置點,有18戶村民有搬遷意願。通過搬遷讓村民集中居住,同時配套基礎設施,從根本上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6、教育幫扶謹防代際傳遞。積極開展“雨露計劃·金藍領”助學培訓,以貧困家庭“兩後生”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勞動力短期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為重點,鼓勵村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貧困勞動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勞動力的能力素質,為扶貧攻堅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援。為防止出現因學返貧的情況出現,市質監局繼續對該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學生進行助學幫扶,幫助學生完成學業,增強致富能力,鞏固扶貧成果。
五、扶貧工作的幾點建議
1、加大規劃統攬力度,提升精準扶貧效率。農業產業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一縣一業,一鄉一品的規模化種植、養殖和經營是農民抵禦市場風險的有效手段。雖然秦巴山區地形複雜、氣候各異,動植物品種多樣,難以形成大規模的經營,但結合實際分片進行規劃,以幾個鄉鎮或幾個村為單元,明確產業方向,形成適度規模的“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還是切實可行的。如官渡鎮周邊鄉鎮,或大溪河村及周邊幾個村,都發展彌猴桃,形成規模,集約化經營,這樣就可以降低生產、銷售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價值。因此,建議市級統籌指導,縣鄉科學規劃,分片區對產業發展、道路交通、村級公益設施進行規劃,以提高扶貧效率。
2、加大資金捆綁力度,提升整體發展能力。扶持資金數額決定扶貧計劃任務的落實,沒有資金投入,任何規劃、計劃都是空中樓閣。如果僅靠幫扶單位支援,難以完成艱鉅的脫貧目標。現在大溪河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貧資金、專案資金,村集體和幫建單位都不清楚,計劃幹多少事,心中沒底。建議根據市、縣扶貧規劃,將政策扶貧資金、有關專案資金等計劃下達到鄉、下達到村,加上幫建單位扶持資金、社會捐獻資金、村級組織自籌資金等,將所有資金捆綁使用,有計劃的謀劃、規劃,每年幹幾件大事、實事。
3、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當產業扶貧專案確定之後,農民急需的是科學種植、養殖技術,可這些技術大多數幫建單位是無法提供的。當前大溪河村蜜蜂養殖、彌猴桃種植,需要培養幾戶技術帶頭人。建議市、縣牽頭,安排農業、林業、畜牧、科技等部門技術機構或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分門別類地組織在相應片區開展相關實用技術培訓,村級組織組織產業對口的農戶參加,以提高其創業能力和技術素質。
4、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提升模範帶動作用。貧困村的脫貧致富,村級組織,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及兩委班子成員發揮著關鍵作用。大溪河村黨支部書記明平濤堅決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帶領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發展產業,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徹底抓好精準扶貧工作,必須進一步加強村黨員幹部和致富能人的培養、挖掘工作,力爭培養一批年青有為、敢想敢幹、勇於開拓的黨員幹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戰鬥力的致富創業團隊,帶動貧困村脫貧致富。
5、建立綜合協調機制,形成扶貧幫建合力。精準扶貧涉及多個單位,如鄉鎮黨委政府、村級組織、幫建單位、幫建企業、產業合作社等,結構較為複雜,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計劃。如果職責不清,任務不明,各自為陣,就會大大影響扶貧效率。建議建立和完善協調機制,明確主導單位和責任主體,分解具體任務,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會加速脫貧程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
***把扶貧開發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來抓,在國家和省上扶貧政策的大力支援下,堅持把解決絕對貧困人口的吃飯問題與解決低收入人口的增收問題相結合,專案帶動,農戶參與,整村推進,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全區扶貧開發工作成效明顯。全區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於受氣候、地理、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條件的制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貧困人口54877人。
***產業扶貧的做法和成效
貧困地區由於地理位臵、水土資源、人口素質等因素制約,思想觀念相對封閉落後,創新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實踐證明,靠“救濟式”扶貧,群眾的等、靠、要思想更加嚴重;靠傳統產業改變貧困面貌,自身條件又不允許。如何利用好國家的各項扶貧惠農政策,真正走出一條促進貧困地區長遠發展的脫貧致富之路,最根本的還是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符合地方實際的特色產業,通過產業開發,發揮“造血”功能,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依託能人帶動,做強勞務產業。在走訪的5個村中,勞務收入在農民人均收入中平均佔到了三分之一,有的高達三分之二。 近年來,提出“立足優勢調結構,依託能人帶致富,勞務輸出促增收”的發展思路,龍林村每年有500多名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僅2009年一年,全村勞務收入就高達773萬元,人均3000多元,佔到了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4438元的68%。同時,20多名外出務工人員學到技術後返鄉創業,創辦商貿流通、機械加工等企業10多家,帶動500多人就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勞務產業已成為全
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被村民譽為增收致富的“鐵桿莊稼”。
調整種植模式,發展特色種植業。沿山地區土壤貧瘠,乾旱缺水,靠傳統種植業只能解決溫飽問題。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穫,就必須轉變耕作方式,依靠現代科技,對接市場需求,發展特色種植業。
藉助政策支援,壯大規模養殖業。貧困村地區人多地少,發展種植業先天不足,但可以另闢蹊徑,在養殖業上尋找突破。為從根本上解決該村群眾的脫貧問題,區、鄉、村三級積極引導廣大幹部群眾抓住國家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政策的機遇,走“以草養畜,靠畜增收”的路子,採取“整合專案資金、區上扶持、部門幫扶、鄉上協調、農戶自籌”的辦法,籌資78萬元在平陽鎮貧困村建起高標準養羊小區,修建暖棚61幢183間,目前,很多貧困農戶養殖規模已發展到300只,每隻母小尾寒羊年純收入可達1200元,每戶養殖10只母羊,基本實現脫貧致富。
產業扶貧是沿山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現實途徑。要實現脫貧致富的大變化,首先要有產業培育的大進步。通過多年努力,貧困地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群眾溫飽基本解決,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這些都為貧困地區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奠定了基礎。當前,我區大力實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產業,也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從貧困村的發展來看,產業扶貧代表了今後我區扶貧開發的主要方向,必須把產業扶貧作為當前我市扶貧開發的主要內容和有力支撐,作為沿山貧困地區農民增收致富的現實途徑,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能人帶動是沿山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助推器。沿山地區因為貧困的原因,群眾集體意識淡漠,公益設施建設滯後,無法形成幹事業的合力,這就需要有一個堅強的村級領導班子帶頭,真正帶領群
眾幹事創業,脫貧致富。
用好政策扶持資金是沿山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重要保障。沿山貧困地區自身基礎差,“造血”功能低,改變貧困落後面貌需要黨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傾斜,給予“輸血”支援。同時,要真正使扶貧政策發揮“四兩撥千斤“的功效,使好鋼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農民素質是沿山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關鍵環節。推進產業扶貧,農民素質至關重要。以勞務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的東門村和範營村為例,一個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萬多元;再以純體力型輸出的拾棉工為例,儘管每年的勞務收入非常可觀,但工作環境艱苦,對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同時,發展設施農業、規模養殖業,對勞動者學習應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市場需求,切實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勞動力素質,為加快產業扶貧步伐提供技術支撐。
產業扶貧存在的困難和今後工作的建議
我區產業扶貧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上看,還存在發展基礎比較薄弱、勞動力素質偏低、扶持資金不足等問題。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市沿山地區貧困面貌,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抓住產業扶貧這個關鍵,利用好政策和專案資金,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立足資源,做好產業規劃。要把產業扶貧納入全市“十二五”發展規劃,堅持從區域資源環境實際出發,在摸清貧困群體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貧困人口結構、致貧主要原因的基礎上,努力發掘區域優勢資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設和生態建設、現代農業、通道經濟的發展戰略中尋求沿山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定位,進一步拓展產業培育空間,開闢農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實可行的區、鄉鎮、村
產業發展規劃。
整合扶持資金,加大產業扶持力度。要進一步加大貧困地區專案資金整合力度,重點扶持產業培育。市、縣區財政要預算支援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重點支援產業開發示範村建設,發揮引導帶動作用,培育貧困地區經濟增長帶、增長點。要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發揮部門在專案、資金、技術、資訊等方面的優勢,幫助沿山地區加快發展。進一步拓寬產業扶貧的籌資渠道,鼓勵企業和民間資金扶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繼續堅持市、縣區部門對口幫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範村、重點村建設。
強化科技支撐,提升勞動力素質。要整合農村教育培訓資源,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場地分散、師資薄弱,設施簡陋等問題,制定完善培訓規劃,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真正通過農民培訓促進產業發展。針對貧困地區農民經濟狀況,要在勞動力技能培訓方面給予更優惠、更務實的支援,切實解決農民培訓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調動貧困地區農民學技術、強技能的積極性。
創新機制體制,為產業扶貧提供保障。通過制定區域發展優惠政策,引導和推進貧困地區農戶開展土地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為農民增收開闢新的途徑。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和支援龍頭企業、致富能人、運銷大戶及村級基層組織在貧困地區建立農村專業服務實體,開展農產品經銷、資訊供給、農民培訓以及農業生產環節的專業化服務,解除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後顧之憂。
強化工作責任,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都要拿出相當精力,從政策、措施、市場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導貧困鄉村破解發展難題。要抓好典型培育,認真總結各地產業發展中湧現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集中力量扶持示範村建設,創造成功經驗,為貧困村
產業發展樹立可學可趕的榜樣。要高度重視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選好用好村級帶頭人,做好群眾的引導發動工作,克服群眾的畏難情緒,幫助群眾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切實把產業扶貧工作落到實處。
篇3
一、我縣農業扶貧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是多產並存,產業品類百花齊放。十二五以來,全縣在不斷提升發展煙、茶、畜、菌、菜等傳統產業的基礎上,突出發展了核桃、藍莓、牡丹、藥材、桑蠶、葛根、蜂蜜、水產養殖等生態綠色的新型產業,全縣特色產業全面開花,產業品類呈現百花齊放的特點。經各產業局統計,截止2015年底,全縣菸葉穩定在6萬畝左右,茶葉總面積達到14.2萬畝,蔬菜基地總面積達到7萬畝,生豬出欄60萬頭,袋栽食用菌8000萬袋,核桃面積達到45萬畝,藍莓基地達到5000畝,牡丹產業示範基地1.2萬畝,藥材種植面積達5萬畝。在全縣統一佈局下,各鄉鎮依據自己的優勢,念“山水經、走特色路”。龍坪鎮成為遠近聞名的“菜鄉鎮”、店埡鎮成為“茶鄉鎮”、歇馬、兩峪、馬良成為“煙鄉鎮”,其它各個鄉鎮也結合各自優勢,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
二是多集連播,產業發展形成接力。多年來,縣委、縣政府按照“一屆幹給一屆看,一屆接著一屆幹”的總體思路,演好連續劇,唱響主題歌。以菸葉產業發展為例,自八十年代以來,經歷了試種起步、規模種植、科學發展三個階段,通過20多年發展,菸葉產業由粗放式經營逐步邁上了科技興煙的發展之路,2001-2015年,全縣常年菸葉面積穩定在4-5萬畝,覆蓋農戶3400餘戶,菸農收入高峰值2013年達到1.8億元,提供各級稅收達5000餘萬元。我縣茶葉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51524”工程以來,規模發展到了14.2萬畝,網路農戶5860戶。既成為我縣的品牌產業,又成為帶動農戶脫貧致富的骨幹產業。2009年,縣委、縣政府再次提出了茶葉、核桃、生豬、食用菌“四個大縣”發展戰略,持續鞏固發展成果,使我縣的絕大多數貧困人口依託產業實現了脫貧增收。
三是多輪驅動,凝心聚力演好合唱。長期以來,通過行政推動、利益驅動、龍頭帶動、群眾主動等多種強有力的方式,匯聚了產業發展大合唱。以政府主導的行政推動下指標,推動了核桃產業的發展壯大,自2007年以來累計發展核桃面積突破45萬畝。因利益驅動下的菸葉產業,成為部分稅收嚴重短缺鄉鎮的主要收入來源。以龍坪鎮為例,為增加稅收,動員群眾突破性地發展菸葉高達7000餘畝,成為當時最閃亮的明星。荊山錦茶葉、佰帝藍莓、南河漁業、沮河食用菌、巨集森牡丹種植等一批專業合作社則直接託舉了產業的興起與穩定。在產業升級與轉型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產業更是以市場為導向,促使我縣農業產業從傳統資源消耗型向綠色生態型轉變,茶葉、蔬菜、藍莓、藥材、牡丹產業發展初具規模;數量規模型向優質有機農業轉變,啟動了“中國有機谷”保康專案區建設;行政推動型向市場主導型農業轉變,全縣專業合作社達到593家;傳統低效型向高效精品農業及觀光、休閒農業轉型發展,湧現了格欄坪、大畈、寨灣等一批休閒鄉村。
四是多龍引流,市場拓展千帆競發。以銷定產,以產促銷是農業良性發展的規則。多年來,作為國家壟斷行業的菸葉產業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完善,形成完整閉合的產業鏈,“清香淡雅”特色突出,形成品牌“金神農”,真正實現了產加銷一條龍。除此之外,通過外向帶動,產品出口的銷售模式,保康茶葉依託武漢易生生物科技出口公司走出國門。以龍坪鎮為代表的高山蔬菜種植產業,依靠新型物流業走出了產品內銷的銷售模式。還有城區、集鎮周邊村集體、農戶依據市場需求,小規模填空式發展產業,像葛粉、橡子粉、設施蔬菜產業的興起等開闢了產業發展的新空間。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的興起,推動了行業規範。龍坪鎮2015年規範蔬菜專業合作社9家,新組建蔬菜專業合作社2家。硃砂村菜農劉遠升個人領辦遠升蔬菜專業合作社種植西紅柿、辣椒、四季豆90畝,年收入達108萬元,網路菜農192戶,面積800畝,產值1000餘萬元。截止到2015年年底龍坪鎮因發展蔬菜產業脫貧的貧困戶已達182戶581人。
五是多方投入,整合資源“透墒”澆田。近年來,我縣在產業發展中形成了以政府整合投入為引導,龍頭企業主動投入為輔助,農戶自主投入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投入機制,共同築起全縣產業發展的新基礎。據縣林業局提供的情況,2007年,我縣確立了“生態立縣、核桃富縣”的戰略目標,8年來,全縣累計投入核桃產業發展資金6億元,全縣共調運核桃種苗2000多萬株,發展核桃種植面積45萬畝。茶葉自2010年以來,就累計投入3060萬元,其中縣級財政就拿出860萬元投入到該產業。菸葉產業自2006年以來,積極搶抓以煙田、煙水、煙路、農機具、育苗工場、烘烤工場、基層煙站、防災減災設施為內容的“八配套”菸葉基礎設施建設,近十年來的累計投入高達3億元。藍莓果業作為我縣新型產業,以佰帝公司為代表的各類市場主體先後也累計投入高達4千萬元。與此同時,通過廣大積極跟進產業發展農戶的自我投入,十二五期間,據有關資料顯示,投入產業發展的資金高達21億元之多,給我縣產業發展的根系下了一場“透墒雨”。
然而,無需諱言的是,我縣產業仍然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領導產業”和“招商產業”的衝擊,使我縣產業呈現“多、雜、亂”。“張三書記叫栽桑,李四書記要種茶,王五書記來了讓我們撥。”群眾諺語反映了產業發展的無緒和反覆。同時,為了配套招商專案發展的產業,更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有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鄉鎮副書記戲謔自己是“七子書記”,分管“茶葉子、菸葉子、桑葉子、菜葉子、袋料筒子、蜂子、150的豬娃子 ”。
二是鄉鎮政府的“糾結”心態和村支兩委的“罪人”心理形成了產業發展的“腸梗阻”。鄉鎮無產業不行,產業太多也不行。上級指示不聽不行,照辦了讓農民一遍又一遍地受折騰更不行。在調研中,部分鎮村兩級幹部及部分政協委員都說到“發展產業千萬別聽政府的”。有部分村支書更是哀嘆自己是這一方的“罪人”,把鄉親們害苦了。凡此種種,都道出了產業發展的不易和艱辛。
三是“多龍治水”與各自為陣,影響了“出拳”的速度和力度。除菸葉有專業公司作後盾外,其它各個產業都是小作坊式的生產。以茶葉為例,全縣共有茶葉加工廠229家,組建合作社16家,但中等以上規模的只有6家,年銷售收入4.8億元。同期,谷城僅漢江劉氏一家茶業企業的銷售收入就高達10億元,宜昌僅採花毛尖一個品牌就達到16億元。省、市專家都對保康的茶葉品質讚賞有加,然而茶葉銷售卻陷入“有市無價、有量無品”的低效發展窪地,值得深思。
四是千差萬別、參差不齊的農民現狀,無法生產脫貧致富的“大補丸”和使用統一“處方”。地理環境、氣候特徵、人員結構和素質、生產水平以及能力等的差別,導致產業發展水平、產品品質以及貧富差距的不平衡。寺坪街村以人均4分地的大棚蔬菜得以脫貧,而遠在龍坪的硃砂村則要以1畝的西紅柿豐產高價才能實現增收。
二、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縣扶貧辦統計,目前全縣鎖定的建檔立卡重點貧困村6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29730戶,貧困人口83059人。2016年--2018年全縣還有54個重點貧困村要脫貧出列,19820戶51912人貧困人口要脫貧銷號。其中需發展產業增收脫貧的共計16300戶42500人,從資料看全縣脫貧主體有82.2%都需要通過產業發展脫貧。從調研組走訪的兩個鄉鎮、四個貧困村、近二十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情況看,產業扶貧還存在以下五個反差:
一是使命之重與政策不明的反差。“精準扶貧,不落一人。”這既是中國向全世界的莊嚴承諾,也是黨中央向全國各級黨委政府發出的動員令。使命之重,責任之大前所未有。我縣脫貧主體有依靠產業實現脫貧的願望,但缺乏政策的引導和支援,無法解決發展產業的資金、技術、市場等難題。根據調研瞭解的情況,目前各類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尚處於討論階段,各類細節還有待進一步論證,時間已至3月底,時間緊迫,任務艱鉅,貧困戶產業發展經不起等待,錯過時節將影響本年的增收脫貧。
二是攻堅在即與觀望彷徨的反差。經調研瞭解,各鄉鎮都不同程度存在等待、觀望情緒,對本鄉鎮重點貧困村、一般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產業專案缺乏有效的、針對性的研究,沒有做好對接產業發展政策、資金的準備,缺乏研究、引領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產業增收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研中有鄉鎮幹部表示,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實行差別扶持政策,使貧困戶“貧困帽子”的含金量越來越大,特別是在產業發展中,貧困富裕程度相差不大的農戶因利益問題互不相讓,會引發新的社會矛盾和不穩定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響鄉鎮產業扶貧工作的推進。
三是形勢逼人與束手無策的反差。村支兩委作為攻堅的“排頭兵”,作為直面貧困戶的“馬前卒”,是“前線”更是“火線”。據統計,全縣65個重點貧困村中有11個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全縣重點貧困村和貧困戶中,有60%以上沒有特色主導產業,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戶無增收專案。在調研座談中,某村支部書記提到,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該村先後發展過油桐、油茶、茶葉、杜仲專案,八十年代以來,嘗試過核桃、菸葉、桑蠶、藥材、袋料、養殖、蔬菜等不下於10多個產業專案,但截止目前仍沒有一個真正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一方面,村支兩委有發展產業的願望和信心,想有所作為;另一方面,如何選準村集體主導產業帶領群眾脫貧,如何幫助貧困戶選準產業,這兩大風險性也使村支兩委尤其是村支書夜夜不眠,身陷焦慮。還有村幹部甚至基於多年來產業發展的失敗陷入盲目狀態,對於產業發展喪失信心。
四是願望強烈與“五字撓心”的反差。貧困戶致貧原因很多,在全縣一般貧困戶中,因缺資金致貧的1413戶、4168人,因缺勞力致貧的654戶、1768人,因交通條件落後致貧的582戶、1711人,另外還有因缺水、缺技術、自身動力不足等原因,這些貧困戶要想持續增收實現脫貧,唯有選準產業,發展產業。調研組走訪的過程中瞭解到,貧困戶普遍都有脫貧致富的強烈願望,但由於自身底子薄,基礎弱,受資金、技術、智力、交通、資源、勞動力等種種因素制約,貧困戶在發展產業時往往是“怕”字當頭,“難”字擋路,“等、靠、要”思想嚴重,產業發展舉步維艱,困難重重,需要及時引導,有效帶動。
五是龍頭不壯與農戶分散的反差。除菸葉外,全縣可以說是沒有龍頭,充其量只是一個小作坊。據經管辦統計,截止2015年12月,全縣註冊家庭農場197家,專業合作社593家,合作社成員14113個,但真正執行健康,管理規範的家庭農場只有95家,專業合作社只有 250 家。實力不強、規模不大、產品不精、銷路不暢、帶動力不強是共同的特徵。全縣大多數農業產業化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出現虧損、萎縮乃至跑路的情況,都說明龍頭的實力太弱,經不起市場調整和“洗牌”。然而,離開了龍頭企業的帶動,孤單地讓貧困農戶發展脫貧產業,也是無源之水。因此,精準扶貧離不開龍頭公司、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的參與和幫扶。但由於貧困戶居住分散、遠離企業、生產水平低下、自身能力有限,企業、農場和合作社從成本角度考量,也缺乏參與積極性。
三、對策和建議
***一***時不我待,立即出臺產業扶貧的相關政策措拖。在調研中,部分村支書感嘆自己村的規劃是2016年整體脫貧,如果再沒有相關政策支援,只能讓會計年底“連夜脫貧”。通過與部分貧困村組貧困戶座談及相關產業局的測算,建議出臺如下表對17個方面產業的單項政策扶持:
政策猶如生命線,更是精準扶貧的指揮棒,建議儘快將政策公諸於眾,讓貧困戶吃上“定心丸“,讓駐村工作隊和各級幹部拿上“指南針”,及時投身於精準扶貧的一線戰場上。
***二***鉚緊鏈條,建立貧困戶與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的緊密利益聯接。借鑑菸葉產業閉合產業鏈的成功做法,解決好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產前投入、產中服務和產後銷售問題。一是扶強龍頭,讓產業扶貧“引擎”轟鳴。要充分認識扶持龍頭就是扶強產業,扶持產業就是扶持貧困戶的思路。產業扶貧不能做簡單的加減法,就脫貧而扶貧。要把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建設作為產業脫貧的重點,通過招商引進、資源整合、股份重組或者整體買斷等多種形式,每個產業確定1-2個龍頭,進行金融支援、政策注入或者股權置換、電商平臺建立,變“多龍治水”為“一龍獨大”,強化龍頭企業對外的產品拓展力和對內的產業拉動力,依託龍頭為貧困戶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市場服務。二是定單生產,讓產業扶貧方向明確。貧困戶的產業選擇首在精準,貴在收益,要害在銷售。產業扶貧首要解決的就是不能讓貧困戶成為市場的前期分析者,更不能成為加工者和銷售者,要讓貧困戶成為精耕細作的勞動者和生產者,其他一切都依託訂單,讓龍頭、家庭農場主和合作社來承擔。公司或合作社向貧困戶提供品種、技術、服務乃至銷售,讓貧困戶大膽生產、標準化生產、放心生產,杜絕以往農戶的產業“種在田裡、晒在坡裡、爛在家裡、傷在心裡”的發展怪圈。三是金融施放,讓產業扶貧“油門”大開。據金融辦介紹,縣政府以財政資金2000萬元的注入,來撬動農商行放大七倍即1.4億元的金融扶貧放貸,這是創新精準扶貧的重大利好,從目前全縣16300戶42500人需產業扶貧的現狀,結合廣大基層幹部和貧困戶對產業扶貧1-2萬元的資金需求來看,金融放貸的規模,是適度趨緊了些,但好在政府還有擴大注入的趨向。我們認為,如果1.4億元的金融支援全部到位,以產業扶貧25%的利益回報率來看,將會產生1.75億元的巨大收益,將一舉使貧困戶脫貧。四是嚴格管控,使產業扶貧“制動”有力。產業扶貧的政策即資金到底應流向何處,調研組爭論最多。一方面相關部門擔心扶持款到了貧困戶手中沒有用於產業發展,可能還了賬,買了藥,喝了酒,吸了煙;另一方面龍頭公司、家庭農場和合作社自身實力較弱,其能力和信用也值得考證。因此建議:一種方案是有志於參與扶貧的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由金融機構特設扶貧專戶,貧困戶的申貸資金打入該賬戶後予以50%的凍結,待貧困戶的種養成果按訂單銷售,最後經鄉鎮、村組評估簽字後予以解凍,從而構成一個完整閉合的產業鏈。另一種方案是貧困戶以村為單位集中申貸,資金由鎮、村兩級組建資金監管小組,以貧困戶簽訂的訂單為準,由監管小組向銀行提出凍結或者解凍申請。這兩種方案共同的特點是確保扶持資金用於貧困戶產業發展,確保扶貧效益。同時,還需分年度由政府、金融、財政、審計及相關“兩代表一委員”組成評估小組,監管合同的簽訂,利益的分配,對參與精準扶貧的龍頭企業、家庭農場主和合作社進行信用評級和扶貧效益評估,建黑紅名單,在電視、報紙、電子簡訊及金融授信名錄中予以公告公示,加大失信成本,確保一大批誠信經營、帶動能力強的企業脫穎而出,為建設國家級、省級的知名企業和品牌奠定基礎。
***三***修強內功,堅持產業扶貧“五結合”。錘鍊好貧困戶的“內功”,才是真正防止貧困戶脫貧後返貧的治本之策,一要堅持扶貧產業的長短結合。即要發展極易適銷對路的“短、平、快”種養加專案,又要植根於保康實際、大力發展林果經濟,現在保康要提倡“兩畝致富園***茶園、果園***,山上高效經濟林”的脫貧新思路,實行宜林則林、宜養則養、宜種則種。二要堅持扶貧產業的公私結合。既要扶持貧困戶依託產業脫貧,更要扶持壯大集體經濟,依託集體經濟的輻射帶動幫扶,更加持久地帶動貧困戶脫貧;三要堅持扶貧產業的主輔結合。“一主多輔”依然是貧困戶產業脫貧的基本思路,既要依託公司、集體和合作社因地制宜的發展主導脫貧產業,又要謀求特色、適度發展原汁、原味、原生態的綠色有機產品,走特色、特質、特價的新路子。四要堅持產業扶貧的“志”“智”結合。“人窮志短”是貧困戶真實寫照,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一方面既要讓貧困戶看到希望,又要在精神上摒棄歧視,在情感上體貼慰籍,增強其脫貧致富的強烈渴望和內生動力。另一方面,要持續加大對貧困戶的實用技術培訓,切實增強脫貧的本領和技能。五要堅持產業扶貧的“統”“分”結合。所謂“統”就是將貧困戶的土地和山林資源流轉至村集體經濟、家庭農場、合作社,由企業或合作社進行統一佈局、生產和銷售,貧困戶通過獲得土地、山林租金收入、分紅、勞務收入實現增收;所謂“分”就是各貧困戶分散自主經營脫貧專案,通過訂單生產實現脫貧增收。
***四***響鼓重錘,層層傳導產業扶貧的責任與壓力。縣級指揮部要精準施策。政策和策略是生命線,縣級作為精準扶貧的總指揮,要讓八大辦公室和十一大戰區高效運轉,精準確定政策,明確作戰線路,進行階段督辦,邀請第三方進行評估,確保指揮部發揮作用。各鄉鎮戰區指揮部要精準發力。針對產業扶持政策,各鄉鎮要組織本級幹部、村支兩委、企業主和農場主、合作社認真研究產業扶貧的思路、扶持政策的投放、產業訂單的簽訂以及產業扶貧成果的銷售等具體、細化的對策和措施,堅決杜絕“三個一”,即“開一個會、發一個文、籤一個單”的簡單不負責任的做法。工作隊要駐下來、專下來、留下來與貧困戶研究產業。各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要精準幫扶。幫助貧困戶找品種、找技術、找銷路,要適時督促貧困戶強化生產過程的管理。引導貧困戶開闊眼界、增強信心、提升能力,要帶著感情幫扶,帶著政策幫扶,帶著使命幫扶,以決戰決勝的勇氣和不脫貧不脫鉤的決心打贏這一仗。貧困戶要精準實施。所有的政策和措施最後都必須通過貧困戶來實施,要通過訂單農業的方式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規範化的生產意識,要通過政策扶持的槓桿和駐村工作隊的幫扶熱情提升貧困戶的脫貧能力,要通過村支兩委的督導和工作隊的監督促使貧困戶戒懶、戒賭、戒奢,通過強化技術培訓來戒愚,真正讓貧困戶將資金、感情和精力集中投入到脫貧產業上,依託產業增收來增強脫貧的內生動力,使精準扶貧真正在保康譜寫一曲創新創業的主題歌。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