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回鄉創業事蹟材料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推銷不怕丟面子,創業不怕丟銀子,大事可成也!在這個創業時代裡,有很多農民選擇回鄉創業。那麼下面就讓小編分享一些關於的內容,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80後不要年薪百萬要到田裡種蔬菜

  “這袋冰菜葉子有沙土,弄乾淨了再放進框。”5月14日下午4點,1983年出生的樊明名忙著向當天簽了協議的成都20個家庭配送新鮮的“洋蔬菜”,全是從日本、韓國、以色列等國家引進的香蕉瓜、朝鮮薊、冰菜等。“作為推廣,每個家庭每年8000元左右,每週配送兩次最新鮮蔬菜,每次5斤左右。”

  2012年,眉山岷江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成立,他成為園區第一個業主,成立彭山禾苗農業有限公司,流轉了500畝土地種植蔬菜。3年過去了,按他的話講,現在才開始“扭虧為盈”。而在2012年之前,他是深圳某通訊企業的副總經理,負責整個東南亞市場的銷售,年薪超過100百萬元。

  年薪百萬工作不幹了,到田裡種蔬菜?這位?“80後”是咋想的?

  年薪百萬不要為什麼要種菜?

  想起以前穿高檔西服上班的日子,樊明名還是覺得那時安逸,之前負責手機主機板設計,後來當了銷售副總經理。“早上8點半開個會後,檢視一下各地的銷售行情,下午2點半就‘下班’,去和朋友喝咖啡交流一下訊息。”說這話時,他揉了揉發紅的眼睛,頭天晚上?3點半他才從峨眉半山七裡坪的種植基地回來,早上7點又到成都小區推介自己的綠色“洋蔬菜”。

  這麼累,為什麼要種?樊明民表示,在深圳的“朋友圈“很多人感嘆現在的食品安全成問題,”還是不打農藥或者少打農藥的綠色蔬菜安全些!“”高檔法式餐廳才有的朝鮮薊可不可以買到家裡做?“眾多朋友的想法與中央鼓勵農業發展的“刺激“,加之父親在老家種了40多年蔬菜的經驗,讓他謀生了流轉土地種蔬菜的想法。

  但他的想法一開始遭到了父母、妻子和朋友的一致反對,“瘋了哦?一年一百萬不要,跑去當農民捏泥巴?“

  但是,樊明民很堅定自己的想法。

  “企業副總,以後大不了就是總經理,人生還是單調了些。“樊明民認為,人生就像一條固定長度的線段,如果經歷豐富,就會向線段中上起下浮的曲線,這樣曲線拉長後,整個線段也才會”變長“。

  城裡人下鄉 能不能掙錢?

  樊明民想讓人生變“長“的理想剛開始被現實擊得粉碎。

  2012年---2013年,樊明民流轉的500畝土地全部種的青椒、茄子、白菜、蘿蔔等普通蔬菜,結果遭遇了比如青椒1毛錢一斤的銷售超低價。

  一年多時間,土地流轉費近50萬,工人工資100多萬,還有大棚鋼架、種子、化肥等各種開支,他直接虧了200多萬。相當於兩三年的收入一下子化為了泡影。

  “地還種不種?“”肯定要種。“雖然家人都很不理解,但是父母從重慶搬來眉山,從事服裝外貿工作的妻子也帶著剛出生的女兒從深圳回來幫他。

  遭遇失敗後,樊明民調整了思路,有著以前當IT老總經常出國的經歷,他想起了在日本、韓國很受高階人士青睞的冰菜、朝鮮薊等“洋蔬菜“。隨即,他用幾個月時間重新到這些國家考察,與瑞士先正達種子公司、美國聖尼斯種子公司尋求合作。種子公司在負責種子提供的同時,還提供技術指導,這為”門外漢“的他解決了後顧之憂。

  以前種子論袋賣,一袋種子1000粒才10多元,“洋蔬菜“種子論粒賣,一粒1.5元—2元。成本增加不少,蔬菜銷售價格也”水漲船高“。比如,樊明名透露,這一季5畝的冰菜採摘了2個多月,就已經收入16萬,而且接下來還有3個月的採摘期。”朝鮮薊的價格更是直逼200元一斤400元一公斤,都是廣州、深圳的高檔法式餐廳預訂,我們空運過去的。“

  “今年開始已經盈虧持平了,隨著客戶群的不斷開啟,下一步盈利不是問題。“雖然截至目前,已經投入了800萬,但對於銷售盈利,樊明名有足夠的信心。

  這從他在成都的家庭配送推廣也可以看出來,5月14日一天時間,他和同事在一個小區做推介,簽了20個家庭配送協議。“一次一個小區有20戶,你想想成都有多少小區?“從今年開始推行家庭配送以來,他已經與成都300多個家庭簽訂了協議。“園區到成都,只有40分鐘車程,這也是配送蔬菜很好的距離。“

  同時,他也在園區附近農戶收集土雞蛋、菜籽油等特產供給自己的合作家庭。“我們現在的蔬菜很少打農藥,完全符合綠色蔬菜的標準,還在七裡坪流轉了幾百畝種植有機蔬菜。”

  二

  返鄉大學生種植姬松茸遠俏日韓

  鄉情檔案:黎富平,1979年出生於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2003年畢業於貴州大學農學專業,到興義市桔山工委工作;2010年,回鄉領頭創辦安龍縣農望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7月7日,天剛矇矇亮,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的義龍食用菌園區的菌農們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上午9點,菌農們將剛採的滿筐菌子,陸續背到加工基地。

  “別看這菌子小,都已銷到韓國、日本去了呢!”農戶楊林十分自豪地把一背篼菌子放到過磅稱上,“52.5斤!今天還算少的呢,多的一天有二三百斤!”

  一旁記賬的小會計趙廷豔說:“自6月中旬開採菌子以來,目前已收鮮菌50多噸了。”

  不遠處,一臺嶄新的食用菌清洗機正在流水作業。值班村民譚志先喜笑顏開:“每天上午7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月收入高的有3000元,和城裡人上班沒兩樣了!”

  農戶們所從事的與食用菌相關的產業,都源自黎富平,一名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走出來的大學生。

  黎富平利用所學知識,發揮自身優勢,迴歸故里發展食用菌姬松茸。

  短短4年,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從貧困村邁步小康村,帶動全縣龍廣、灑雨、平樂、普坪等鄉鎮180餘戶農戶,輻射帶動就業2000餘人,發展大棚615個,戶均純收入4.2萬元。

  目前,產品除銷往國內北京、上海等地外,還出口到韓國、泰國、日本等地。

  【領頭羊】帶著鄉親奔小康

  12年前,黎富平從貴州大學農學院畢業後,到了興義市桔山工委工作,很快就當上了桔山工委一下屬企業生產技術部副經理、研發中心主任。

  2005年,黎富平大膽承包了食用菌廠。“沒想到,第二年除了還清賒欠租金,居然還賺了二三十萬元。”

  2008年,黎富平了解到家鄉年輕人都出門打工、留下老人、小孩在家,就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讓出門的年輕人在家門口就能做事,還可以照顧家人。

  2010年,黎富平回到了小場壩村。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經反覆調研考察,黎富平認定,發展姬松茸這種珍稀菌子是條路子。

  發揮專業特長和人脈優勢,2010年12月,黎富平領頭,與村民合夥成立“安龍農望合作社”,當年試種成功。

  2011年,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200畝,發展9個大棚,僅乾貨就賣得17萬元。

  1畝菌子能增收萬元以上!村裡一下像砸開了鍋,2012年,就有4戶有條件的農戶參與,畝收入上萬元。

  沒有資金,合作社便統一為農戶提供菌種,並協助農戶從農行獲得每戶5萬元的小額貸款,合作社提供擔保,扶貧部門提供5%的貼息;沒有技術,合作社就從菌農中選出6人作為蹲點協調技術員分片包戶服務。

  “這種集約化種植模式很受鄉親們歡迎。”黎富平說,每年5月底菌子開始生長,一直持續到10月底。一個大棚月產量可達5噸,盛產期每天採摘三次。

  2013年,合作社就發展到83個大棚,32戶農戶參與,其中貧困戶佔七成以上,今年已發展到150多戶。

  合作社“統分結合、二次返利”的利益聯結機制,加上政府的扶貧政策支援,激發了村民生產自主性,使得合作社迅速壯大。

  2014年,扶貧部門提供園區農戶的扶貧貼息貸款高達19.5萬元,且每建一個大棚提供3000元的補助資金。

  黎富平所說的“二次返利”,即農戶第一次收益為,出售鮮菌扣除合作社賒銷的種植材料、菌種等後的收入;第二次收益為,每個生產週期結束,將合作社經營利潤的60%反補給農戶,目前,已返利給農戶120多萬元。

  2014年,合作社帶動117餘戶農戶,發展大棚306個,實現產值1745萬元,菌農戶均純收入4.2萬元。

  目前,合作社核心區已被列為貴州省重點農業示範園區,有菌種生產基地4000平方米,食用菌冷鏈物流中心1600立方米,加工基地4800平方米,日加工能力達80噸。

  產品除銷往國內北京、上海等地外,還出口到韓國、泰國、日本等地。

  為提高知名度,合作社將姬松茸幹品帶到泰國和法國博覽會參展,好評如潮,並與貴州省農科院合資成立“黔西南州利康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合作社在壯大,園區在壯大,黎富平的夢想也在大:3至5年內把大棚發展到3000個,並在食用菌多糖精深加工上做文章,讓更多農民致富。

  【貧困戶】從不願種到我要種

  7月8日上午,在小場壩村的義龍食用菌園區,胡丹雲剛一採摘完姬松茸,就忙著去大棚澆水。

  “1個大棚能產8000多斤,去年種3個大棚,淨賺4萬多元!”胡丹雲的臉上掠過絲絲喜悅,今年又擴種了5個大棚。

  胡丹雲一家五口,3畝地,種的包穀,僅僅夠吃,生活十分困苦。

  2012年,黎富平動員村民種菌,胡丹雲怕種了賣不出去,不願意種。

  2013年,妻子廖美雲來到合作社打工,一個月收入有2000多元。

  妻子告訴他,看看菌農大筐大筐的菌子賣出去,將大把大把的鈔票收進“荷包袋”。

  胡丹雲跑到種菌基地實地“考察”後,瞭解到一畝地可建兩個大棚,一個棚前期投入1.5—2萬元;貧困村民1畝地可得3000元扶貧資金補助,合作社還可提供擔保,協助小額貸款5萬元,並有扶貧部門提供5%的貼息;合作社不但統一提供菌種、技術,還負責統一收購銷售。

  2014年,胡丹雲種了3個大棚,產菌2萬多斤,又得2萬多元的紅利。

  【種植大戶】種得多賺得多

  “每天5:30開始摘菌,7:00選菌、洗菌,下午4:30又開始採第二撥菌子,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點鐘,交到合作社。”種植大戶張啟平說,“苦得很,但很開心。”

  張啟平家有28個大棚,是基地種菌最多的一戶,也是加入農望合作社種菌時間最長的一戶。

  現在正值姬松茸上市,不僅妻子、兒子和兒媳,幾乎全家上陣,而且請了3個固定長工,臨時工多時達幾十上百個。

  合作社剛成立時,張啟平投了1萬多元,試著跟種了1.5畝,建了3個大棚,2013年就賺了4萬多元。

  嚐到甜頭的他,2014年就擴建到10個大棚。今年,張啟平索性將房子做了抵押,貸款20多萬元,發展的大棚28個。

  目前,在張啟平的帶動下,果藥村就有8戶農戶參與種菌,戶均純收入超過4萬元。

  【小場壩村】貧困村成小康村

  小場壩村是省級二類貧困村,2013年以前,全村尚有貧困戶300多戶,農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2011年,黎富平回到村裡,發起成立合作社發展食用菌,種1畝菌子能增收上萬元。

  小場壩村村主任韋忠平介紹,自從有了菌子產業,村裡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貧困戶數減少了兩成,現在是70多戶。低保戶人口數減少近一半人;過去村裡到處都是瓦房和草房,現在95%以上的村民都蓋起了磚瓦,就連村民思想觀念也都有了改變。

  “當初發展菌子,需要集中流轉土地,涉及100多戶村民,部分村民表示不理解,種菌子能當飯吃!”黎富平說,他是挨家挨戶做的思想工作,而現在村民主動種菌的越來越多,土地流轉再也不用磨破嘴皮。

  韋忠平說,目前,全村40%以上的村民都參與到菌子產業中來,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500元,其中從事菌子產業收入佔農民總收入的五成以上。

  2015年,小場壩村被認定為小康村。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

  

燃油寶的使用方法_燃油寶怎麼使用
地毯清洗機使用清洗方法
相關知識
農民回鄉創業事蹟材料
農民返鄉創業事蹟材料
關於農民回鄉創業事蹟
關於農民回鄉創業事蹟
返鄉農民養殖創業事蹟材料
回鄉創業事蹟材料
關於農民回鄉創業事例
關於農民回鄉創業事例
關於農民返鄉創業事蹟
返鄉創業事蹟材料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