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武術套路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
在競技武術套路的發展歷程中,"規則"導引著競技武術的走向,規範著競技武術的內容和形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
一、國際級運動健將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申請授予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
***一***世界錦標賽、世界盃前3名;
***二***世界武搏運動會第一名。
二、運動健將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申請授予運動健將稱號:
***一***世界武搏運動會第二至三名;
***二***世界青少年錦標賽A組***青年組***、亞洲錦標賽、亞運會前3名;
***三***全國運動會***預賽、決賽***、全國錦標賽、全國冠軍賽團體前8名,全能前12名,單項前6名,傳統專案各單項第一名;
***四***全國青年運動會決賽前3名。
三、一級運動員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申請授予一級運動員稱號:
***一***全國運動會***預賽、決賽***、全國錦標賽、全國冠軍賽全能第十三至二十四名,單項第七至二十四名,傳統專案各單項第二至八名;
***二***全國青年運動會決賽第四至六名;
***三***全國青少年錦標賽A組***青年組***單項前6名,B組***少年組***單項前3名;
***四***全國武術學校比賽全能前3名;
***五***全國體育傳統學校聯賽單項前3名。
四、二級運動員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申請授予二級運動員稱號:
***一***全國青年運動會決賽第七至十六名;
***二***全國青少年錦標賽B組***少年組***單項第四至六名;
***三***全國武術學校比賽全能第四至六名;
***四***全國體育傳統學校聯賽單項第四至六名;
***五***省***區、市***體育局主辦的綜合性運動會或錦標賽單項前3名。
五、三級運動員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申請授予三級運動員稱號:
省***區、市***體育局主辦的綜合性運動會或錦標賽單項第四至六名。
注:
1.可授予等級稱號的小項***以下小項外的其他小項不得授予等級稱號***:
***1***以下專案含團體和全能***團體或全能設項必須與當年全國錦標賽設項一致,方可授予等級稱號***
長拳、劍術、刀術、槍術、棍術、南拳、南刀、南棍、太極拳、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42式太極拳、太極劍、42式太極劍;二人對練、三人對練、太極對練;雙人陳式太極拳、雙人楊式太極拳、雙人吳式太極拳、雙人孫式太極拳、雙人武式太極拳;混合雙人太極拳。
***2***傳統專案***以下專案不含團體或全能***:
拳術:形意拳、八卦掌、八極拳;通臂拳、劈掛拳、翻子拳;地躺拳、螳螂拳、鷹爪拳、其他象形拳;查拳、華拳、少林拳、南拳;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42式太極拳。
器械:南刀、醉劍、長穗劍、42式太極劍、南棍、朴刀***含大刀***、猴棍;雙刀、雙劍***含長穗雙劍***、雙鉤;三節棍***含二節棍***、單鞭、雙鞭***含刀加鞭***、繩鏢***含流星錘***;傳統太極器械。
2.上述比賽各小項須至少8人***對、隊***上場比賽方可授予等級稱號。
3.上述比賽未明確組別的,則僅最高水平組別可授予等級稱號。
4.評分裁判員規定
***1***國際級運動健將:比賽評分裁判員須是國際級裁判員;
***2***運動健將、一級運動員、二級運動員:至少有2名國家級裁判員,其餘須是一級裁判員;
***3***三級運動員:至少有2名二級裁判員。
中國武術套路的主要特點
龐雜性
民族傳統文化的特性,孕育了“自然體育”形態的武術,使其深具龐雜性的特點。中國武術從明代開始,就形成了眾多流派、拳家。人們常以博大精深、豐富多彩來形容武術。從拳種來說,僅從1986年全國武術挖掘整理成果統計來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就達129種之多,還有許多小拳種,類同拳種,體系不完整的套路和功法,不計其數。甚至有些同一拳種,又有幾種技術流派。就其功能來說,一個拳種既可健身,又可修性,既可用於防身,又可用於娛樂觀賞***包括自娛和他娛***。從運動形式來看,既有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攻防動作編成的拳法和器械套路,又有實戰意義的對抗性競技格鬥,還有以針對某一項身體技能為主,進行專門強化訓練的各種功法。從風格流派上講,不僅有內、外家之說,南、北派之分,武當、少林之別,而且還有以各種門類劃分的“太極門”、“八卦門”、“形意門”、“地躺門”以及長拳類、短打類等等不同風格的派別。這些旨趣不同,剛柔各異的拳種套路,千姿百態的各種打法,使武術表現出形式內容龐雜、風格流派廣博的特點。
造成這一狀況,原因是多方面的。歷史上的中國,是以一家一戶的個體自然經濟為基礎的,這種分散孤立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造成了不同地區的相對封閉性。傳統的宗法思想和宗法制,使人們聚族而居,形成強烈的凝聚力和排外性。這些特定的歷史環境,使武術技藝往往只流傳於一個家族中,或在某一地區流傳,這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拳種和流派。而且,武術是以個體身體運動為基礎的,由於習武者個人的身體條件、動機目的、文化素養等各不相同,表現在攻防動作上必然有所差異,因而也就會形成不同的技術風格和特點。同時,傳統的習慣於渾然一體的整體思維方式,使武術這一自然性體育萬能化,有著多元的社會功能,如一個家族的村落或地域,武術很可能成為其主要的文化生活,農閒時習武健身,在喜慶節日與廟會集市等場所歡慶娛樂,競武較藝。宗族糾紛時,又是械鬥自衛的手段。這種多元化的功能,也是導致武術龐雜化、多樣性特點的一個原因。
內傾性
中國文化是一種內傾文化。武術套路更體現了“道”的精神,修煉過程講究“身心俱煉”,它的運動技術主要以內外的整體和諧為特點。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中國武術歷來注重“內外合一”,與西方體育相比表現了更大的內傾性。所謂的“內”,主要指諸如心、神、意、氣等內在的心理品質,所謂的“外”,主要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體動作。俗話說:“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它具有極豐富的內涵。長拳中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內外四法相合;形意拳中的“心與意和、意與氣和、氣與力和”等,都是這種“內外合一”,整體和諧要求的具體體現。
武術套路的內傾性表現了中華民族重內、重意、重合、重直覺的文化心態,可謂“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既是最實際的,也是最理想的。武術技術、技法中的內涵,常常需要“反求諸己”的體悟,從反覆實踐中方能得其要領。“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武術與其它具體的外在競技不同,難以劃定。武術勁力是靠以意領氣,以氣催力來實現。手、眼、身、步形體動勢是內在精、氣、神的反映,形與神,內與外是相互聯絡的統一整體。內勁、內氣、內在意境,妙到令人玩味不盡,體味不盡,常常成為練習者體悟不止的“終身之藝”。
武術套路內傾性特點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和中醫學理論的影響。“天人合一”給中國傳統哲學帶來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內外合一、主客合一等,中國傳統哲學這種“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成為武術練功的指導思想。而傳統中醫的基礎理論則是武術訓練的生理學依據。如中醫理論認為,人的一身“惟精氣神”為三寶。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於是武術練功依照這一規律,通過各種方法來促進精、氣、神的轉化,並提出了“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理論。可見傳統文化的影響,正是中華武術的民族特色之所在。
競藝性
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曾指出,作為動物之一的人,為了生存與發展,亦具有競爭的本能。《晏子·春秋》:“凡有血氣者,皆有爭心。”《淮南子·道應》中:“爭者,人之所本也。”這些論述都認為競爭是人的本性。起源於搏殺格鬥的中國武術,自然也充滿著競爭性。如《管子·七法》中記載的“春秋角試”盛況,《典論·自序》中記載的曹丕以蔗為杖與奮威將軍比武,直至近代的“打擂臺”,都說明了人們從比武中顯示自身強大和戰勝對手的能力與渴望。尤其是在先秦封建文化的兩大支柱儒道體系尚未形成前,以技擊為基本特徵的武術是人們實現自我價值、滿足競爭心理的重要競技活動。《春秋》有一段典型例證:魯嘻公元年魯國公子季友在戰場上擊敗莒拿軍隊,俘虜莒拿歸來,季友卻要與莒拿徒手相博,再決雄雌。這種追求戰場上勝利之外的另一種競技勝利的心態正是人們競爭性人格的表現。
由此可以窺見,武術無論從技術原源、文化心態和倫理思想上反映了它具有強烈競爭性的一面,好勇、爭強、決勝是走向世界競技體壇的心理基礎。但是,隨著儒道思想的成熟、尤其是儒家思想佔據社會正統之後,對人們競爭天性的逐步壓抑,必然導致社會競技精神的逐漸萎縮。
正如羅丹在《藝術哲學》中所指出的:“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氣候,它的變化決定這種藝術的出現”。對於武術套路也不例外。“道”的消極,順從,無為,“禪宗”的“無心”也從另一個側面對武術產生影響。農耕經濟孕育的和平文化追求的人際和諧,“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忠恕之道,“溫良恭謙讓”的儒家處世思想,無不對武術發生滲透、規範的作用。集儒道佛之大成的宋明理學,使“貴柔持靜”的思想得以大發展,此際相繼出現的內家拳系,明顯深受影響,偏重的不再是以“剛健”為主的“剛中寓柔”,而是以柔為主的“柔裡藏剛”,追求“不偏不倚”、“不如守中”的中庸、適度,“無過不及”、“鬆靜輕靈”的圓活,視武術為“仁者之藝”,武術套路的出現,使武術由外向向內傾,由“爭勝”向“爭理”與“仁義”扭轉,使它的競爭性逐漸向競藝性轉化。
中國的藝術文化自宋以後走向平民的審美文化,傳統的整體思維方式,反映在藝術中最典型的就是整體藝術觀。武術套路也深受其影響,不僅技術藝術化,而且演練更加藝術化,尤其表現為整體的意境、神采、氣韻和對比襯托。在武術套路中,不僅著眼於一招一式、一拳一腳的技術和功力,同時也著眼於整套的勁力、協調、精神、節奏、內容、風格、結構、佈局所表現的功力和技巧。在傳統的技法中,尤注重從精神、節奏、風格中體現一種整體的意境,將自身“置於一個戰鬥的場合”,氣勢如虹,氣韻生動,表現出一種英武不屈、堅忍不拔的鬥志和氣概。少林武術中說:“身之將縱,步之存盡,手之出入,或進或退,或起或落,皆當一氣貫注”,以求“拳打一氣連,兵戰殺氣勇”***《少林武術》***。武術運動所創造的這種戰鬥的意境之美,可謂“韻外之致”、“言外之意”,令人神往,耐人尋味。湯一介先生曾談到中國文化的三大特性:一為崇尚自然,二為人與自然和諧,三為人際和諧***德行實踐***。傳統的思維方式與文化特性逐漸地弱化了武術的競爭性,最終使其走向娛樂、走向競藝。
中國武術套路的原因
武術比賽中的棍術表演對於中國武術套路形成的原因,還缺少一個統一的認識。
[1] 套路的產生原因是為了提到士兵身體素質,增強戰鬥力;或者是為了表演而加強藝術性的成分。
[2] 套路是為了儲存武術的技擊動作,作為武術的基本訓練手段。還有人從中國傳統的禮儀出發,認為武術套路的產生是出於禮節性的需要。套路運動產生髮展動因
要從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術本身的社會功能等三方面闡述武術套路發展的動因。
常識判斷特色亮點題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