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功小故事精選
閒暇無事之時,不妨找一些名人成功的小故事來看一看,審視一下自身,同時也借鑑一下他們的成功經歷。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名人成功小故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成功小故事篇1:黃渤
黃渤因主演和參演的電影票房累計超過50億,被媒體稱為“50億先生”。伴隨這個成績到來的,是密集的曝光和採訪。有一次,記者問黃渤:“2015年你宣佈暫停所有片約,休整一年。事業正處在顛峰,怎麼想到了休息?”
對此,黃渤微笑著回答說:“裝置老是運轉,不往裡加點潤滑油不成了,容易出故障。而且,演戲不是工廠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如果連琢磨的時間都沒有了,一部接著一部,這事就變得不快樂了。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人家覺得你挺棒、挺好的時候,這就是最無聊的時候。任何事情,尤其對人生來說,我覺得最好的狀態是做天下第四。”
見記者一臉疑惑的表情,黃渤解釋說:“因為天下第一,註定所有的壓力和目光都在你這兒,不是一個太舒服的狀態。T臺上閃耀一下可以,把整個生活變成了T臺,所有人都在注視著你,這就變成了一件很討厭的事兒;第二,你還想玩命超過第一;第三也有這個心態,壓力依然會比較大。做天下第四,你有了一定的高度,也沒有人把壓力給第四,更容易專心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原來,最好的人生是做第四名,這並不是不思進取,而是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修煉自己的內功,不斷地超越自己,突破自我羽化成蝶。
名人成功小故事篇2:奧巴馬
因為16歲的大女兒瑪利亞離開家庭步入大學,意味著父女倆相處的機會更少,以致奧巴馬在白宮吃早餐時詢問身邊人員:“我明知道女兒早晚會遠走高飛,可是,為什麼我一想到這件事,就想哭呢?”其實,奧巴馬很清楚,漸漸長大的女兒會有自己的生活,會忙於學校、運動、交際和社團,而不再圍著父母轉。
奧巴馬六歲的時候,跟隨單身母親遠赴印度尼西亞,四年之後,又不得不和夏威夷的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在童年時代以及成長過程中,幾乎沒有體嚐到父愛,於是他怎麼也不會讓女兒們重蹈覆轍。他極重視和孩子們的相處,顯得更為疼愛女兒,即便國事再繁忙,身體再累,他總會抽出時間陪女兒們吃飯,傾心交談,帶她們去書店,直至親自參加女兒學校舉行的親子活動。
一個星期天,奧巴馬和兩個女兒現身於華盛頓一家政治與散文書店,顧客們關注總統買什麼書,奧巴馬如實相告:“雖然我很喜歡看書,但比起女兒來,她們的學習更重要。”直到女兒滿意了,他才匆匆從書堆中拿了幾本,然後到櫃檯結賬。人們發現,總統此次一共購買的21本書中,有18本是青少年讀物,也就是專為女兒們購買的。奧巴馬不止一次公開表示,2017年卸任後的去向一定會尊重小女兒薩莎的意見。他解釋說,此時大女兒瑪利亞已經是大學生,只有上高二的小女兒還在身邊。在奧巴馬心目中,女兒的開心便是他最大的幸福。
名人成功小故事篇3:劉德華假痴不癲
2014年9月23日,應影壇大佬洪金寶的邀請,劉德華欣然前往俄羅斯海參崴,在洪金寶的新片《老衛兵》中,客串一個嗜酒爛賭、毫不顧家,最終被老婆、女兒拋棄的小混混。由於現實生活中的華仔,一直是位好丈夫好父親,不僅夫妻恩愛,而且對2歲的女兒更是呵護備至,疼愛有加。於是,在拍攝現場,便有相熟的記者朋友和他開玩笑道:“這個角色與你的生活反差那麼大,能演好嗎?”“凡事都有第一次嘛!”華仔說。“說到第一次,我想到了大陸有一檔極為火熱的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你是否有興趣也去湊個熱鬧呢?”聞此,華仔笑道:“這個嘛,我得先問一下我老爸肯不肯。”“這個事也要請示你老爸?”見對方上套之後,他又一本正經地說:“當然要嘍!不知道我老爸帶我去,他們肯不肯要?”聽到這話,朋友禁不住樂而開懷。
面對朋友之問,本可以直接用“不去”回答的劉德華,卻佯裝不知《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的性質,以“問老爸”一語讓對方產生誤會;記者果然上套,他仍然假痴不癲,以“老爸帶著我,他們肯不肯要”來消解對方的誤會。由於這番出人意料的話語,既將“不去”之意暗含其中,又使人領略到一波三折之趣,記者樂而開懷自是一種必然。
名人成功小故事篇4:歐姆
喬治·西蒙·歐姆生於德國埃爾蘭根城,父親是鎖匠。父親自學了數學和物理方面的知識,並教給少年時期的歐姆,喚起了歐姆對科學的興趣。16歲時他進入埃爾蘭根大學研究數學、物理與哲學,由於經濟困難,中途綴學,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學業。歐姆是一個很有天才和科學抱負的人,他長期擔任中學教師,由於缺少資料和儀器,給他的研究工作帶來不少困難,但他在孤獨與困難的環境中始終堅持不懈地進行科學研究,自己動手製作儀器。
歐姆對導線中的電流進行了研究。他從傅立葉發現的熱傳導規律受到啟發,導熱杆中兩點間的熱流正比於這兩點間的溫度差。因而歐姆認為,電流現象與此相似,猜想導線中兩點之間的電流也許正比於它們之間的某種驅動力,即現在所稱的電動勢。歐姆花了很大的精力在這方面進行研究。開始他用伏打電堆作電源,但是因為電流不穩定,效果不好。後來他接受別人的建議改用溫差電池作電源,從而保證了電流的穩定性。但是如何測量電流的大小,這在當時還是一個沒有解決的難題。開始,歐姆利用電流的熱效應,用熱脹冷縮的方法來測量電流,但這種方法難以得到精確的結果。後來他把奧斯特關於電流磁效應的發現和庫侖扭秤結合起來,巧妙地設計了一個電流扭秤,用一根扭絲懸掛一磁針,讓通電導線和磁針都沿子午線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鉍和銅溫差電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並用兩個水銀槽作電極,與銅線相連。當導線中通過電流時,磁針的偏轉角與導線中的電流成正比。他將實驗結果於1826年發表。1827年歐姆又在《電路的數學研究》一書中,把他的實驗規律總結成如下公式:S=γE。式中S表示電流;E表示電動力,即導線兩端的電勢差,γ為導線對電流的傳導率,其倒數即為電阻。
歐姆定律發現初期,許多物理學家不能正確理解和評價這一發現,並遭到懷疑和尖銳的批評。研究成果被忽視,經濟極其困難,使歐姆精神抑鬱。直到1841年英國皇家學會授予他最高榮譽的科普利金牌,才引起德國科學界的重視。
歐姆在自己的許多著作裡還證明了:電阻與導體的長度成正比,與導體的橫截面積和傳導性成反比;在穩定電流的情況下,電荷不僅在導體的表面上,而且在導體的整個截面上運動。
人們為紀念他,將測量電阻的物理量單位以歐姆的姓氏命名。
名人成功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