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網路時代的電視新聞傳播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9日
       【摘要】面對越來越多的電視媒體開始運用網路新聞的現實情況,電視媒體應當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精準定位,當好“把關人”;改變文風,以人為本的表達方式;提升職業素養,提高輿論引導水平。
  【關鍵詞】網路新聞 電視新聞 媒介融合
  
  1987年,世界上第一家網路報紙——美國的《聖何塞信使報》(San Jose Mercury News)創辦,從而開創了網路媒體的新紀元,網路新聞的發展也由此開啟。1994年4月,中國全面接入網際網路,1995年1月,《神州學人》雜誌成為中國第一家網上媒體。從那時以來,中國網路媒體的發展突飛猛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11年7月,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釋出的第28次全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4.85億,2011年年底將超過5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36.2%。近5億網民的背後,新的網路資訊傳播正在普及,新的網路商業模式正在誕生,網路媒體正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挑戰。
  網路新聞業務,其誕生之初,是傳統新聞業務的一種延伸,可以說是傳統新聞的附庸,但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它在不斷吸取傳統新聞業務養分的同時,也在逐漸拓展自己的內涵外延,有些甚至是革命性的,並有可能對整個媒體的新聞業務發展產生影響。經過多年的技術發展,網路新聞逐漸突破傳統新聞的邊界,在視、聽、感方面給受眾全新的體驗。事實上,電視和網路的優勢和劣勢互為補充:電視有著很強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豐富的內容資源以及穩定的受眾群, 但互動不足、黃金時間和落地空間資源稀缺;而網路具有即時、快捷、互動、多媒體、非線性、容量巨大、無時空限制、天然落地等特點, 但權威性不夠、原創內容匱乏。網路新聞傳播的全新模式讓網路新聞充分發揮了“後發優勢”和“比較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一種能與網路新聞更好契合的一種新聞播報方式試水並被廣泛採用。包括中央電視臺《今日觀察》、《新聞1+1》等欄目在內,對網路新聞的採編使用作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大膽創新,從傳統的讀報節目即單純的網路新聞的引用到評論的介入再到各種多媒介資訊的引入,電視新聞工作者做出了很多努力。在地方電視臺中,安徽衛視《超級新聞場》、江西電視臺《圖說天下》在這方面也做出了較好的實踐。面對越來越多的電視媒體開始運用網路新聞的現實情況,如何更好地實現網路新聞的電視傳播成為電視新聞人面臨的一個新課題。根據業界經驗和思考,以下方面需要重點關注:
  一、精準定位 當好“把關人”
  網路新聞的電視傳播,電視媒體工作者要做好“把關人”的角色。“把關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在研究群體中資訊流通渠道時提出的。網路世界紛繁複雜,充斥著大量的不實資訊,作為新聞的編輯者更要嚴守把關人的責任,要本著對受眾負責的原則來做新聞。在日常操作中,在一個統一的欄目定位的前提下,發揮電視從業人員的專業優勢,選擇新華網、人民網、央視網、中國新聞網、新浪、搜狐等主流網站的新聞,這樣可以確保訊息的正確性,對於確有需要必須引用的非主流網站或者論壇、部落格、微博的內容,要至少找到兩個以上的資訊源,以保證訊息的準確性,此外,還要交代網路新聞的出處,以便查驗。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對網路新聞和評論的的選擇上,恪守了專業的原則,形成了連點成線、由線成面的傳播格局。一方面突出重點,形成輿論引導的力度、深度,另一方面又兼顧巨集觀與微觀、時間長度與範圍廣度的縱橫交錯,形成輿論的多角度、多落點,在新聞事實和新聞評論方面“無縫對接”,較好地實現了網路新聞的電視傳播,發揮了編輯部“把關人”的作用。
  二、改變文風 以人為本的表達方式
  目前,新聞戰線正在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作為主流媒體,電視新聞工作承擔著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職責,必須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自覺踐行群眾路線。對於傳統電視新聞來說,表述方式往往呈現出“我說您聽”,互動性不夠,而網路新聞則具有互動性強、即時反饋的特點。在這兩者之間,需要一種以人為本的表述方式,既達到傳播效果,又能有效在傳者和受者之間展開良好的互動交流。這就需要轉變文風,改善電視媒體的語態和表達方式,真正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創新傳播模式。這一方面需要遵循內容為王,另一方面,新技術的採用在電視新聞的表達上也會起到相應的效果。
  目前,安徽衛視《超級新聞場》、安徽科教頻道《法治時空》採取的網路新聞播報選擇了多點觸控主播系統。該系統具體表現為:
  1、媒體檔案自由操作(如可以通過雙手選擇、放大、縮小、旋轉視訊和圖片)。
  2.、混媒體操作(可以同時操作視訊,圖片和圖示,並且自由切換)。
  3、除了可以對視訊檔案進行放大,旋轉,切換,播放等操作外,還可以通過手指長按視訊,實現快捷的視訊截圖。
  4、視訊與圖片批註,在視訊和圖片上都可以實現批註功能。通過這個系統,主持人較好地實現了網路新聞的口語化表達。安徽衛視《超級新聞場》主持人王小川、任良韻等也憑藉自身的良好表達進入千家萬戶,該節目多次位居省級衛視同時段節目收視第一名。多點觸控主播系統在電視媒體的成功運用,既表明了媒介融合帶來的傳播創新,也給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理論做了一個生動的註腳。
  三、提升職業素養 提高輿論引導水平
  面對網路輿情風生水起、網路資訊五花八門的現實情況,一檔優秀的電視新聞欄目無法做到置之不理,必須藉助電視媒介的特點做出恰當應對,才能有效吸引注意力、提升節目的傳播水平和輿論引導能力。這是堅持黨的新聞事業宗旨、履行新聞工作責任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三貼近”要求、增強新聞宣傳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徑。傳統媒體如何重視與實現對網路輿情的表述與引導,是一個不能迴避的重大任務。說到底,新聞的表達和傳播是由人來控制、創造和執行的,在網路新聞和電視新聞的內容融合上,就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善於學習新技術,運用多媒體手段,創造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二是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陣地意識,不斷提升專業素養,提升對新聞的敏感性和顯著性的認知,善於解讀新聞。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尹韻公等人對中央電視臺《今日觀察》欄目的研究發現:該欄目對網路輿情的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網路主流輿情作為主題框架、輿情支點與傳播動力。堅持發掘當日輿論廣泛關注的經濟輿情、民生問題與社會發展環境的核心話語線索,構建輿情傳播的議題與議程。以網路、大眾關注熱點為新聞價值與評論的尺度與支點,擷取網友即時評論,搭建網路主流民意民情表達的交流與傳播平臺。應該說,在網路新聞的電視傳播上,達到了有機、順暢的媒介融合。
  目前的電視傳播,不同於以往事發後的滯後傳播和單向傳播,更多要求的是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及時、迅速、準確、權威的傳播。要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在第一時間釋出真實準確的權威資訊;這就需要根據節目定位和受眾定位,重視觀眾的需求和呼聲,深入推進節目創新,切實增強節目的針對性、時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使節目入腦入心;在網路新聞的電視傳播中,要更加積極引導網路輿論,電視媒體緊緊依託自身資源,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以權威的公信力為公眾設定議程、引導輿論,不斷壯大傳播引導力,切實履行電視新聞工作者的責任。
  麥克盧漢曾論述過,“人類在自我麻醉狀態下,往往留戀更多的是舊環境。而對所處的新環境並沒有給予應該有的關注。”從口頭傳播時代、印刷時代、電子時代的舊生活環境到網路資訊時代的“擬態”生活環境,媒介技術不可阻擋地改變了我們自身以及我們置身於其中的整個社會,成為真實的社會生活本身的一部分。作為媒介融合的一種標誌和見證,網路新聞的電視傳播,將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只有順應這種趨勢,不斷推陳出新,才可能在新的傳播格局下,探索輿論引導的新模式,把握輿論發展的未來方向,更好實現電視媒介的社會價值,彰顯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①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00

例談中西新聞傳播的差異
加強校園媒體創新提升新聞傳播效果
相關知識
淺談網路時代的電視新聞傳播
社交網路時代的市場營銷模式探索電腦市場營銷畢業論文
網路時代的創業神話
網際網路時代的職業規劃範文
淺談網路技術的論文3篇
網際網路時代的營銷案例分析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閱讀練習及答案
關於網路時代的創業神話的文章
網際網路時代的創業
網路時代的專業圖書館資訊資源共建共享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