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學新聞自考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現代社會,新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是人們獲得資訊、瞭解世界的一個視窗。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公共新聞”對新聞傳播理論的影響

  摘要:公共新聞”是1990年前後在美國提出、在近十多年中引發很多爭議,並且也激發美國新聞界作出一系列探索性新聞實踐的新理論。作為一項運動,美國“公共新聞”在進入新世紀後已基本停息下來。但作為一種理論,我們可以對“公共新聞”進行含義界定和特點分析,從而瞭解它對新聞傳播理論的影響,進而豐富我們的新聞傳播理論,推動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公共新聞 特點 新聞傳播理論 影響

  一、“公共新聞”的含義

  20世紀80年代末的美國,冷戰剛剛結束,美國意識形態似乎在全世界都取得了勝利,而在美國社會中卻普遍存有一種民主荒廢的憂患:參與投票的選民減少;公眾傾向玩世不恭,缺乏責任意識;公民選舉往往受廣告、投票站喧嚷的擴音器和媒介事件的影響,少有獨立的思考;公眾社群生活參與性與日俱減——在這種狀態下,有相當數量的學者和新聞從業人員都感受到了一種危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80年代末期美國新聞界發生了一場“公共新聞學”運動。

  北卡萊羅納大學新聞傳播學教授菲利普?梅耶提到:許多人認為“公共新聞”這一理論還在發展中,給它下定義可能會限制它的發展。但由此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任何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好惡對其做出解釋。梅耶教授就從六個方面對“公共新聞”作了限定,即他提出的“公共新聞”六要素:1.對重新樹立公共意識本身的要求。2.新聞媒體不應該總是從報道一事很快地轉向另一事,而應對那些重要的公共問題關注時間長一些,直到它引起公眾的關注,吸引公眾參與。3.媒體應具有解釋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系統的意願。不能僅僅關注事件本身的報道,還要幫助公眾看到事實背後潛在的社會問題的根源。4.不要只關注極端,關注反常,大多數人是中間派。5.對有關時事政治爭論的報道,該重視爭論的內容而不是熱鬧的技巧。6.要培養公眾的思考能力。

  當然,也還有很多學者對“公共新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見解。但一般而言,“公共新聞”主要是指新聞工作者以參與性的立場去報道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新聞事件,遠不是作為一箇中立旁觀者而存在的新聞報道理念。“公共新聞”的釋出中,大眾傳媒是以組織者、行動者的身份參與社群事務的。通過進行高強度、大規模的報道,爭取對社會各界產生最大程度的影響, 以實現某個良好的願望或解決某個社會問題的媒體行為。“公共新聞”的根本目的就在於鼓勵公民參與社會事務, 而直接表現則是新聞媒介首先更直接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公共新聞”的話題是“市民心聲”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並對此發起討論,以各種方法吸引公眾廣泛參與。

  “公共新聞”一經提出,很快被澳大利亞等國的新聞媒介引進,在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推行開來。隨著2004年蔡雯教授發表《“公共新聞”:發展中的理論與探索中的實踐》一文,“公共新聞”進入國人視野。此後我國學者對“公共新聞”學進行了比較多的研究。

  二、“公共新聞”的特點

  “公共新聞”是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反潮流的新聞改革運動中出現的一種新聞學理論。把“公共新聞”這個概念引人國內的中國人民大學蔡雯教授稱“公共新聞”有兩個最顯著的特徵:一是報道物件是公共事件或問題;二是報道方法以發動公眾參與、共同討論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為主。具體地說,“公共新聞”的特點是主張新聞報道與媒介活動相結合,強調新聞傳播者在報道新聞事實的同時,還可以組織者的身份介入到公眾事務中,發起公民討論,組織各種活動,尋求解決公共問題的對策,使公共問題最終得到解決。的最大特點可以概括為:關注公共事務,發動公眾參與,組織公共討論,謀求公共問題解決。就具體新聞理論和實踐而言,“公共新聞”超越了簡單的客觀真實報道,進而強調媒介對社會生活的能動性改變。在國內對“公共新聞”的研究中,很多學者結合美國和國內的新聞實踐,對“公共新聞”的相關理論進行了梳理,指出“公共新聞”其目的在於培育和營造公民社會,監督和構建公共領域,報道和指導公共事務,交流和引導公共意見;指出“公共新聞”旨在提高公眾應對社會問題、解決公共事務的能力,強調媒體在實踐“公共新聞”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公共新聞”對於社會問題和公共事務的熱衷。

  三、

  公共新聞與傳統新聞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這種全新的理念一定程度上對傳統新聞學是一大沖擊。我國的許多學者都進行過論述,如學者李青龔將這些差別歸納為:媒體角色的轉換;制訂長期的報道計劃;平民化;集結多個媒體的力量共同出擊;目的明確。

  1.對議程設定理論的影響。

  關於媒介議程與公眾議程,德弗勒與丹尼斯寫道:“議程理論認為,新聞媒介提供給公眾的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而是新聞媒介的議程——是對世界上發生的事件有選擇的報告。”他們把這此理論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媒介如何確定***選擇***議程;二是媒介如何確定把什麼事件作為議程並以多大比例或規模告知公眾;三是公眾在媒介議程的影響下如何形成自己的議程並接近媒介的議程。從麥庫姆斯和肖,以及丹尼斯?麥奎爾等的研究中可得出結論:在特定的時間與地點,公眾關心的問題正是媒介突出的問題。我們從美國公共新聞活動實踐中可以看到,他們已經突破了上述有關議程設定的理論框架,以往零星的、分散的、臨時的、無計劃的媒介議程設定活動,如今在公共新聞活動中變成聯合的、集中的、持續的、有計劃的活動。

  這些活動是媒介議程設定活動的放大。這種放大表現在: ⑴在議程設定內容上,媒介已經從以往以選舉為主要議題發展到關係社群重要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⑵在議程設定方法上,擺脫單純的資訊釋出和被動的記錄者的角色,要求記者走進社群,與居民面對面交談,傾聽他們的想法,尋找共同關心的問題,得到公共議程設定的內容,同時,他們一改往日記者或媒體單兵作戰的習慣,幾家甚至十幾家同城媒體聯合起來,共同致力於一項公共新聞計劃,各媒體相互為對方的報道作宣傳;⑶在議程設定目的上,媒體以組織者的身份發起各種論壇,召開市鎮會議,邀請廣大公眾參與討論,以求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報紙如今不僅要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還要告訴你對此應當做些什麼,以得到‘正確的結果’——‘以結果為基礎的媒介’!”

  2.對新聞客觀性的影響。

  由於新聞客觀性的存在並且被人們所堅持,才使得現代新聞業能夠在一個多世紀的發展中為受眾提供準確、權威的資訊,並承擔起傳播者的職責。而公共新聞學的興起與客觀新聞學的理念直接相關。在公共新聞學看來,客觀新聞學所提倡的超然、置身事外的中立態度,會讓公眾產生“媒體並不真正關心公眾利益”這樣的成見,並導致報紙讀者的流失、競選投票率的下降、公民歸宿感的喪失等等。與之相反,公共新聞學所堅持的價值觀就是要讓新聞從業者投入到其所報道的事務中去,並與公眾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公共新聞學與傳統的客觀新聞學之間的衝突,看似是新聞記者報道態度的問題,實際上卻關乎新聞學中最為基本、最為核心的原理。可以說,公共新聞學的提出,是對新聞學傳統某種程度上的顛覆。客觀新聞學強調新聞業是一個獨立的行業,它的從業者應當秉承新聞職業價值觀,對事件進行準確、真實的報道與傳播,強調在報道過程中的技巧與旁觀立場。而公共新聞學則是以解決現實問題為目標,因此,記者從一開始就摒棄了客觀新聞學的旁觀、中立態度而主動地進行議題的策劃,並組織公共論壇、開展相應的公眾活動等;而且,公共新聞學認為客觀新聞學僅僅是提供新聞資訊,並不能為公眾的生活提供幫助。

  3.“公共新聞”是對媒體與閱聽人關係重新的科學定位。

  “大眾”強調閱聽人的無意識,“受眾”強調的是閱聽人的被動接受意識,而“公眾”強調的則是媒體與閱聽人“互動”的對話意識,從“大眾”、“受眾”走向“公眾”意味著閱聽人本位的迴歸,也是“以人為本”宣傳方針的具體化。“公共新聞”更加重視媒體立足公共利益,匯聚 社會的多元聲音,就公共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設計選題,使公民能夠加入到公共討論之中,不作某個行政部門或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不是為“揭露”而“揭露”、為“曝光”而“曝光”,而是通過報道新聞事 件的衝突場景,展示新聞事件的複雜性和連續性,提供多種解釋框架和視角供公眾參與討論,稟賦客觀公正、解決問題的立場來報道新聞事件,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共新聞”互動性和主動性的優勢。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在此基礎上具體探討了公眾存在的四個條件:擁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而不只是單向地從媒體接受來自上頭的旨意;及時地、公開地對他人的意見陳述做出迴應;通過公開的討論進行有意義的公眾行為;運用大型公眾 組織來保護自己。

  4.“公共新聞”重新解釋了新聞的本質。

  “公共新聞”的根本目的在於鼓勵公民參與社會事務,而新聞媒介應首先更直接地參與到社群生活中去。公共新聞的倡導者要求記者走進社群,與居民面對面溝通交談,傾聽其想法,尋找共同關心的話題,解決共同的問題。操作上採取媒體調查,並邀請焦點小組做訪談,以確定哪些問題對民眾來說是重要問題,媒體僱用研究人員採訪調研並解答這些問題。除了對重要問題組織強大的報道外,媒體還以組織者的身份發起各種論壇、召開會議,邀請廣大公眾參與討論,最終找到解決辦法。湯姆,瓦霍沃教授說,“公共新聞”關注的已經不是“新聞應該反映什麼”,也不是“新聞應該如何表現”,而是“新聞為的是什麼”。

  作為一項運動,美國“公共新聞”在進入新世紀後已基本停息下來。但作為一種理念,卻藉助新興的 網路部落格等新的媒介形式和新的傳播現象,不斷得以延伸並獲得了進一步 發展。蔡雯教授2004年作為富布萊特高階訪問學者赴美,對“公共新聞”進行了實地觀察和研究近兩年後認為,“公共新聞”在美國的最新發展, 實際已經有點偏離它最初的方向, 出現了“公共新聞”與“參與式新聞”相融合的新趨向。事實已經證明,上世紀末的“公共新聞”運動,實際上是以新聞媒體和 職業記者為主導的,因為它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新聞報道業務改革和職業記者的行動, 雖然普通公眾在這場改革中的作用極其重要,但媒體在其中的組織和領導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而“公共新聞”走向“公共參與式新聞”,實際上已經在質疑新聞媒介的權威地位和主導作用,其性質已經轉向另一個層面,一個目前還不是很明朗、很確定的層面,其最終結果還有待觀察。

  儘管“公共新聞”運動在美國已經基本停息下來,但在我國卻在以其它方式出現,也許不能為真正的“公共新聞”,可已經具有其雛形,如江蘇衛視《1860新聞眼》。面對著錯綜複雜的國際 環境和公民意識在不斷覺醒的國內情況,新聞界應該重視“公共新聞”的相關理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利用好“公共新聞”的理論與 實踐 經驗,不斷完善新聞傳播學的理論體系,更好地發展新聞傳播事業。

  參考文獻:

  [1]袁光鋒:《美國“公共新聞學”運動:民主的式微與媒體的救贖》,《法制社會》,2006.8。

  [2]謝 靜:《協商規範——美國媒介批評與新聞專業規範之建構和解構》,《新聞大學秋季號》,2003。

  [3]蔡 雯:《美國新聞界關於“公共新聞”的實踐與爭論》,《新聞戰線》,2004.4。

  [4]鄭保衛、樊亞平:《我國公共新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新聞記者》,2008.8。

  [5]董 燕:《“公共新聞”理念與地方電視臺的社群化》,《懷化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

  篇2

  論電視新聞的“播”與“說”

  摘要:隨著社會轉型,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對媒介的需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視媒體為滿足受眾的需求,改變傳統的播音方式,產生了“說新聞”的形式。這種改變帶動了新聞播音的又一次變革。近年來,有一種觀點認為,傳統的新聞播音風格已經過時了,所有的新聞節目應該一律由“播”改為“說”,這種觀點在業界也一直爭論。本文通過剖析“播”與“說”這兩種形式來探討新聞播音中“播”與“說”的異同。

  關鍵詞:新聞播音;播新聞;說新聞

  現代社會,新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是人們獲得資訊、瞭解世界的一個視窗。近年來,隨著電視的迅猛發展,新聞類節目的播報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在廣播電視不同型別的新聞節目中,我們既可以聽到“播|”,如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為代表的各臺的新聞聯播節目,也可以聽到“說”,如各臺的新聞雜誌類節目,我們甚至還可以在同一個節目中聽到說、念、播,如,現在流行的一些讀報節目。

  一、關於新聞節目播報方式的特點

  人們的語言可分為說、念、播三種語態,這三種語態之間沒有優劣之分,只是特性不同而已,只有把握好與節目內容形式相對應的語態,才能把節目內容更好地傳達給觀眾,要把握好新聞播音主持的語態,就要先了解各種語態的特徵。

  “播”新聞是由編輯加工處理通訊員來稿、記者採寫的稿件和選編的報紙、通訊社稿件,再由播音員口頭播出的這些新聞稿的一種新聞播報方式。播新聞是我國新聞類節目長期以來所沿用的一種播報方式,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欄目,如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上海東方衛視的“東方新聞”和各省市臺的“新聞聯播”等等。播新聞要求語言樸實無華、咬字準確清晰、語音簡潔明快和語調平穩順暢。其形式上具有嚴肅性,不允許播音員有過多的個人情感和個人的觀點進入新聞播音當中。

  “說”新聞是指節目主持人用講話的語體對新聞節目進行傳播的口語化表述方式。1998年陳魯豫“鳳凰早班車”的開播,帶來了令觀眾耳目一新的“說新聞”方式,很快為內地電視臺新聞節目所競相效仿,像央視新聞頻道的“社會記錄”、經濟頻道的“第一時間”、北京電視臺的“第七日”、廣州電視臺的“新聞日日睇”、湖南衛視的“晚間新聞”、江蘇衛視的“1860新聞眼”、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浙江衛視的“1818黃金眼”、杭州電視臺的“阿六頭說新聞”等等。其充分展現新聞節目主持人的個性,以一種平等、輕鬆、接近口語的表達樣式進行新聞的播報,給人明快、新鮮、輕鬆的感覺,表現為新聞故事化、語言口語化、內容平民化。

  “播”與“說”是兩種不同的新聞播報方式,所謂“播”它是一種語言傳播樣式,因為它的創作依據是新聞稿件,表現為語言規範,語言書卷化,樣態有限,語體結構嚴謹,對語境依賴性不強。也就是說,“播”新聞對創作主體的語言、用氣、吐字發聲、語句組織提煉、基調節奏把握等各項基本功提出了極高的業務要求。而“說”新聞是一種超越了傳統的播報,是一種具有主觀交流式的傳播方式,既服從於新聞的特性,又服從於受眾聽覺認知規律,還服從於口語表達的規律。它表現出的靈活多樣、語言親切自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總之,“說”新聞表現為語言口語化、樣態不受限制、語體結構鬆散、對語境依賴性強。

  在大眾傳播領域與“播”者相比,“說”者個性鮮明,與受眾心理距離貼近、平等,交流感強,保持了其在人際交流領域中的傳播優勢。

  “說”新聞這種方式與“播”新聞的最大區別在於創作主體只能依據新聞事件本身而非成形的新聞稿件進行播報,“報”的內容要靠即興發揮,通過新聞播報方式的口語化處理,使受眾聽起來輕鬆、親切、自然,從而優化訊息的有效傳播。

  二、作為新聞節目播報的傳播者

  播新聞是播音員坐在播音室出畫面宣讀或報告新聞。要求作為傳播主體的播音員以字正腔圓的吐字發音、規範嚴謹的語言表達和使用純正的普通話進行新聞播報。在東方衛視“2009華語主持高峰論壇”上,趙忠祥認為“新聞播音員應該有氣壯山河的聲威,有永不疲憊的狀態,不卑不亢。我非常不同意說新聞,因為說新聞不是一個嚴肅的電臺、電視臺傳播應有的手段。我主張說著播,而不是播著說,你可以用說話的語言、神態,但絕不是隨意說、囉嗦地說,要在儘量短的時間內給人新聞資訊”。

  說新聞是主持人通過“說”的形式對所傳達的資訊做出評論、解釋或說明,“說者”有自己鮮明的立場與觀點。主持人在熒屏鏡頭、廣播話筒前像日常談話一樣,通過主持人輕鬆隨和的語調、自然得體的舉止等給受眾以親近感、信賴感,改變了主持人與觀眾的交流方式,取代了播新聞居高臨下、正襟危坐的播音方式。作為說新聞的節目傳播者,主持人應該傳遞哪些資訊,資訊是否得到有效的傳播,這些都對主持人的“把關人”角色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一些出身曲藝的演員紛紛加盟於說新聞的隊伍,如央視“社會記錄”的阿丘曾是一位小品演員、杭州電視臺“阿六頭說新聞”的周志華曾是一位滑稽演員等,他們在調節氣氛、調動觀眾情緒方面往往強於科班出身的新聞節目主持人,但容易出問題的是他們主持節目時表演的成份太多,而新聞節目的目的與相聲小品節目的目的特性是不同的,這需要說新聞的節目主持人在主持新聞節目時更要做到有的放矢。“說”新聞的“說”對播音員、主持人的口語表達能力、資訊組織編排能力、邏輯思辯能力、捕捉新聞熱點的能力、切中新聞要點的洞察力、現場即興評述能力等一系列素質提出了要求。另外在“說”的過程中還必須靈活有序地處置各類資訊,既尊重新聞的客觀規律又不失傳播者應有的原則立場,同時還要注重自身感受與受眾心理上的溝通,鮮明而到位地體現創作主體在節目中的駕馭、主導作用。

  新聞之“要”指的是新聞的重要性,也就是新聞的價值。在每天發生的無數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只有那些有一定重要性,對政治、經濟、文化、民生有較大影響的事情才會被採錄為新聞向受眾報道。一組新聞中,不同的訊息新聞價值有高有低,甚至同一條訊息的不同段落重要性也不一樣。因此,播音員在播音的時候,既要把每一條新聞的價值充分地體現,又要對不同的新聞加以區別。不能以一成不變的方式對每條新聞平均用力。為此,播音員要用新聞的專業眼光去審視每條訊息對當地政府行政、百姓生活等方面有什麼樣的借鑑和警示作用。

  明確了每一條新聞的價值,播音員就可以在播音時對不同的訊息在力度、速度、態度等方面作出相應的區分和處理。對價值高的新聞語速略慢、聲音鏗鏘,對價值一般的新聞語流輕快、聲音平和。這樣,收聽了整組新聞的聽眾既聽到了大量的資訊。又聽清了重點的內容。會對這組新聞有更清晰、更準確的認識,新聞傳播的效率自然會明顯提高。當然,欄目的風格、定位、受眾層面等相關因素也決定了採取何種播報方式。只有恰當的播報方式完美地融合在節目當中,才能為其注入強勁的生命力、展示出欄目的內在魅力。

  三、作為新聞節目播報的受眾

  播新聞充分體現了媒體的喉舌功能,通過播音員嚴肅、客觀、公正的播報,適合不同民族、不同年齡和不同文化層次的受眾收聽,擁有一個龐大的受眾群體。如上海東方衛視的“東方新聞”在全球覆蓋超過7億觀眾,每天傍晚六點黃金時段在東方衛視直播,時長一小時。它以時政綜合類資訊播報為內容,第一時間聚焦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第一時效、全球視野和零距離現場的資訊報道吸引了眾多的觀眾,成為除央視外人口覆蓋率最高的地方衛星電視訊道。但在播新聞長久以來沿用的“宣傳腔”和濃烈的播報氛圍裡,受眾是被動的資訊接受者,容易產生一種排斥、逆反心理,甚至部分播報內容過分強調宣傳,違背了受眾接受資訊的基本原則。“說”新聞個性較鮮明,突出的是媒體的民生為本的人文關懷,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與受眾心理距離拉近,交流性強,保持了人際交流的傳播優勢。說新聞中由主持人去“說”、去“聊”、甚至是“侃”,所以會更有趣味、更輕鬆、更親近,因而受到觀眾的關注和喜愛。

  說新聞改變了傳統新聞節目“我播你聽”的資訊單向傳播模式,通過挑選當日新聞話題,邀請受眾使用電話、手機簡訊等進行參與,表達各自的觀點,這樣不僅吸引了受眾的興趣,而且也彙集了更多的觀點,進行資訊的雙向交流,豐富了節目的內容。同時主持人更容易與觀眾實現互動,無形之中拉近了電視與觀眾的距離,新聞的價值也更容易得以體現。但說新聞地方性色彩較濃,甚至在全國範圍內湧現了一大批地方的方言新聞節目,如浙江衛視的“阿六頭說新聞”、紹興電視臺的“師爺說新聞”、溫州電視臺“百曉說新聞”、寧波電視臺的天然“講大道”等。雖然方言類新聞節目在各地區收視率較高,但部分“說”新聞節目不夠嚴肅,而且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的懂,使其受眾群體的規模和範圍大打折扣。尤其是有些說新聞過分追求娛樂性,過度強調“生活化、口語化、貼近感”,一味迎合受眾,有損媒體的權威性和信任度。

  四、方式各異 殊途同歸

  播新聞和說新聞是新聞類節目播報方式的兩個分支,各有所長,同時又難以避免地具有自身侷限性,但它們之間是可以互補的。毋庸諱言,新聞事業改革以來,為了適應各種資訊傳播的多元化,滿足受眾心理需求的多樣化,出現了多層次、多角度、多口味的新聞播報形式。隨著這些變化,也必然要求傳媒的新聞播報樣式要適應時代新的需求,適當調整新聞播報形式中“宣讀”與“日常用語”的比例,使新聞傳播的語言表達形式更加多樣化。因此,兩種新聞播報方式應該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播”新聞莊重、嚴肅,“說”新聞活潑、鮮活,可謂各有千秋。它們都是媒體傳遞新聞的一種方式、一種手段,雖然方式各異,但必將殊途同歸,受眾最終獲取的始終是新聞內容本身。隨著欄目種類增多,節目內容細化,作為新聞節目播音員主持人,在我們日常工作中,究竟是選擇“播”還“說”呢?這要靠節目風格、定位及受眾層面等多方面的要求來決定。但還是有不少主持人走進了“說”新聞的誤區。無論什麼新聞都去“說”,有些人更是片面認為“語速快”就是說新聞的重要標誌,還有些人無限的誇大“口語化”,把隨意調侃的“個性化”當成是說新聞的真諦。其實,無論是“說”與“播”都只是一種傳播的形式,只有傳播形式與節目風格相融合,才能展現出節目的內在魅力,鮮明而到位地體現創作主體在節目中的駕馭、主導作用。

體育新聞論文
國內新聞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南昌大學新聞自考論文範文
南昌大學新聞自考論文
小學教育自考論文
大學新聞部面試英文自我介紹
關於大學新聞部面試自我介紹
新聞傳播學自考論文
大學新生自我介紹搞笑
比較出彩的大學新生自我介紹
大學新生自我介紹英文
大學新生自我介紹三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