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9日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 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舞獅子的由來:全國各地都有舞獅的傳統,舞獅象徵著喜慶吉祥,被廣大國人所認可,然而我國卻不是獅子原產國,舞獅的傳統又是怎麼來的呢?

  中國並不出產獅子,獅子傳入中國約在漢代。由於古俗謂獅子可驅邪避鬼,因而被祀為神獸,又能克惡魔,因此宮廟前、或欄杆、橋頭等都安置有石獅。舞獅是中國歷史傳統藝術也是鄉土文化之一,尤其舞獅表演向來是中國人在大小節慶典禮中最喜歡的表演專案之一。獅子亦代表吉祥的動物,所以從古至今,舞獅都是非常受歡迎的民俗活動。

  關於,民間說法不一。文字記載唐高祖登基後,為接待賓客而設計的活動,其中‘五方獅舞’的表演,被認為就是今日舞獅的雛形;另一種說法是舞獅由中東傳進,又名‘金毛吼’。一千九百多年前,通過經濟的來往,伊朗大使把獅子等動物經過絲綢之路而進貢到中國,後來人們把獅子的形象逐步加工及藝術化。而舞獅先是在皇宮內院,繼而流傳到民間。唯當時並不普遍風行,及至明末清初,因民間有反清復明組織,志士們因集結與攜帶之方便,遂風行一時。清朝舞獅風氣盛行,而引獅者會穿上彩衣,手執繩子,繫上一個五色耍球,引領獅子起舞。清末民初,民間舞獅揉合舞蹈及武術動作風姿,開始傳至國外,成為海外華僑經常在節日中表演的專案。

  真正的舞獅歷史源自漢朝,據《史記》記載,我國古代就有扮獸作戲演出的方式,漢武帝通西域,與各國結邦,當招待各國特使來訪時,會以歌舞侍候,演員戴面具,扮鳥獸,載歌載舞,以示歡迎。然而,各國嘉賓觀看扮獸行列中,獨缺獅子獸皮,原因是當時中國未有獅子獸類。後來經過文化交流,真獅子從西亞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馴獅舞蹈此種西亞古老雜技節目首次傳來華夏,帶領真獅表演者,當時稱為‘馴獅郎’,也一併隨來。由於當時交通並不發達,真獅運到中國寥寥無幾,此種驚險刺激之馴獅舞蹈,只能侷限於皇宮內苑舉行,平民百姓無緣觀看,於是乎民間藝術家便根據書籍及傳聞記載,運用其藝術構思,進行塑造與裝飾,製成假獅子,突出獅子寬闊前額,撅起鼻子、張開大口的外型,給人一種既勇猛又溫順,既威武又充滿活力感覺。自此之後,便有了民間舞獅的出現。

  最早有關舞獅記載,出現於三國時期魏國,北魏期間,人們於四月四日佛祖降生日子,將佛像從廟堂請出遊街,讓人瞻仰,以示敬意,就在遊行隊伍前面,排列了戴面具、穿獸皮者,裝成獅子模樣,邊行邊開路,此舉亦具有鎮邪驅魔作用。因此,舞獅在南北朝時隨佛教而盛行。

  南北朝之後,其它鳥獸舞逐漸被淘汰,只有舞獅卻一直流行下來。從晉到隋,舞獅活動逐步推廣,隋朝更流行鳥獸舞,此種鳥獸舞一般在元宵佳節舉行。到唐代,無論在宮廷、軍營及民間,舞獅已成為節日喜慶不能缺少之活動,而最具規模者,要算一種名為‘五方獅子舞’,此種舞蹈以四人一組,分居東、南、西、北、中五方,每頭獅子前面由四名身穿綵衣,頭扎紅巾,手執紅拂之舞獅郎逗引,而獅子則根據舞獅郎之矯健身手作出協調,表演各種舞蹈姿勢,場上擂動大鼓,尚有一百四十人組成歌舞配合,高唱胡人歌曲,圍繞五頭獅子,翩翩起舞,場面偉大,氣氛熱鬧。明代開始,舞獅由戶外發展到室內,獅子製作有所突破,改用拱鬥抬樑,替換中間柱子,形態更像一隻獅子,揮舞動作有所改變,活動自如,獅隊更能歡暢舞動。

  北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鑑,色彩豔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紅色為關公獅,代表忠義、勝利,因關羽在華人心目中又為武財神,故關公獅又代表財富;黃色為劉備獅,代表澤被蒼生、仁義及皇家貴氣;黑色為張飛獅,代表霸氣、勇猛,故一般張飛獅只有在比賽或者踢館挑戰時才用,一般喜慶之事還是紅黃為常見者。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臺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採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採青」最為常見。相傳“採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青」用的是生菜諧音***生財***。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謂之採青***,再把生菜咬碎***謂之碎青***,還要模仿獅子吃飽的表情神態,***謂之醉青***再把咬碎的青吐向大家致意***謂之遍地生財***。為了增加娛樂性,採青有時還會用上各種採青的方式***採天青、采地青、採水青等等***並配以各種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疊羅漢,上杆***爬上竹杆***, 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三國奇才劉巴的文史
苗繡的起源是怎樣的
相關知識
舞獅的由來
春節舞獅的由來以及傳說
關於舞龍的由來雙語故事
伎樂舞蹈的由來是什麼
春節舞龍的由來以及傳說
為什麼春節要舞龍的由來是什麼
元宵節舞火龍的由來是什麼
世界郵政日的由來和宗旨
春節紅包的由來傳說是什麼
元宵節猜燈謎習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