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語小故事
成語是語言的精華,是詞彙平面最富有活力和表現力的一種語言稱名單位,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石邑深澗
董閼於被派往趙國的上地擔任地方長官。
一天董閼於在石邑山,見到一條深澗,像斧削,似城牆;深及百丈,十分險要。董閼於問當地人: “有沒有誰掉進去過?”回答說:“沒有。”
董閼於問:“不懂事的孩子、白痴、聾啞、瘋子,有沒有進去的?”回答說也沒有。
董閼於問:“那麼牛馬豬狗,有沒有掉進去的呢?”回答還是沒有。
董閼於問:“為什麼呢?” 回答說:“這深澗十分危險,誰要是掉進去了,哪還能有性命?因此誰走到這裡都萬分小心,都不敢去碰它,連牲畜也止步不前。”
董閼於喟然嘆息地說: “我找到治理的辦法了:制定嚴厲的法律,又嚴厲地行使它,就好比這百丈深澗,那誰還敢去觸犯它呢?”
“石邑深澗”用來形容森嚴的法律。事實上,執法必嚴雖然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維持社會的秩序,但是立法的原則應該基於揚善。如果法律森嚴卻不揚善,那麼這些嚴厲殘酷的施暴者本身也免不了被老百姓扔進那山澗的結果。
2:太公釣魚
商朝的末代君主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驕奢淫逸,爛殺百姓。紂王手下有個叫姜尚,又名姜子牙的大臣,他見紂王如此胡作非為,便棄官而走,隱居在渭水之濱。
渭河一帶是諸候姬昌的管轄範圍。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姜子牙知道姬昌胸懷大志,求賢如渴,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渭水邊“釣魚”。一般人用彎鉤釣魚,彎鉤上掛著魚餌,然後把魚鉤放入水中,誘騙魚兒上鉤。可是姜子牙用的魚鉤是直的,上面不放魚餌,而且離開水面足有三尺高。他一邊高舉釣竿,他一邊釣一邊說:“魚兒呀,願意的就上鉤吧!”
在水邊釣魚的姜子牙七十歲時,巧遇在渭水河邊出獵的姬昌。姬昌同他交談,談得非常投機,文王瞭解姜尚確有真才,便讓姜尚與他同車而歸。
姜子牙入朝後,被姬昌封為太公。姬昌曾問姜子牙:“怎麼樣才能得到天下呢?”姜子牙說:“王者之國,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國,使士富裕;僅存之國,使大夫富裕;無道之國,國庫富裕。這叫做上溢而下漏。”
後來,姜子牙連續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紂王的統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年代最長久的周朝。
“太公釣魚”比喻心甘情願上圈套。
3:名正言順
列子名叫列禦寇,是戰國初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戰國時代,史疾為韓國出使楚國,楚王問他:“你在研究什麼學問?”史疾說:“我在研究列禦寇的學問。”
楚王問:“列禦寇主張什麼?”史疾說:“主張正名。”楚王問:“這可以用來治理國家嗎?”史疾說:“當然可以。”
楚王又問:“楚國盜賊很多,用它可以防範盜賊嗎?”回答說:“當然可以。”楚王接著問:“怎麼用正名來防盜?”
這時正好有隻喜鵲飛來停在屋頂上,史疾說:“請問你們楚國人把這種鳥叫什麼?”
楚王說:“叫喜鵲。”史疾又問:“叫它烏鴉行嗎?”楚王說:“不行。”史疾說:“現在大王的國家設有柱國、令尹、司馬、典令等官職,任命官吏時,一定要求他們廉潔奉公,能勝任其職。
現在盜賊公然橫行卻不能加以禁止,就因為各個官員不能勝任他的職位,這就叫做:‘烏鴉不稱其為烏鴉,喜鵲不稱其為喜鵲啊!’”
“名正言順”這個成語出自《論語》,表示名義正當,道理就講得通,也表示作事理由充分。
的人還:
1.成語小故事10個
2.最經典的成語小故事
3.最少的成語小故事
4.最小成語故事
5.簡單的成語小故事
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