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為什麼要隱居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9日

  陶淵明在隱居後得知劉裕篡權稱帝,這使得他復興東晉的夢想徹底落空,於是改名為陶潛,拒絕任何官方來往。陶淵明的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那麼呢?

  陶淵明,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他有首《飲酒》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古今傳誦、流芳百世的飲酒之歌,刻畫了一個遠離世俗的人間仙境,讓我們不自覺地從塵世的喧囂之中擺脫出來,從中得到內心的寧靜。我們不禁會問陶淵明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為什麼能寫出這樣美的詩歌?他有什麼樣的奇特經歷呢?

  陶淵明大約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陶淵明9歲喪父後,家庭衰微,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外祖父家裡藏書甚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太元七年***382年***,陶淵明18歲時,前去投奔父親生前的摯友謝玄。謝玄其時正擔任兗州刺史要職。他熱情地款待了陶淵明,並讓陶淵明與其子謝煥一起讀書習武,準備過段時間正式起用陶淵明。不料,不久陶淵明就接到家中來信,說母體欠安,囑其速回。陶淵明回家不久,謝玄就因當時專權的皇族會稽王司馬道子等人的猜忌和攻擊,抑鬱成疾,溘然長逝。陶淵明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巨大打擊,不知所措,於是天天借酒澆愁。慢慢地,陶淵明嗜酒成癮,每次喝酒總是一醉方休。喝醉後,他就坐在宅樹之下或吟詩作賦,或放聲長嘯,常年如此,遂成癖好。陶淵明喜好飲酒,他直接寫酒的詩有二十餘首,但是他並未嗜酒如命,反而是“飲而不亂”。後世形容人對某種事物的極端喜愛迷戀程度,用的就是“陶***淵明之***醉”一詞,也都證明他對酒的好飲,止於陶醉而已。他所留下與酒有關的故事,也可以見證他在醉與醒之間的分寸。

  陶淵明不只愛酒,更愛菊花。陶淵明的前妻陳氏,知書達禮,溫柔賢淑,她與陶淵明結婚六年,育有四子,由於生育過密,加之平日操勞過度,身體虛弱不堪,在一個災荒之年香消玉殞,魂歸天國。陳氏的早逝,對陶淵明是一個沉重打擊,陶淵明於是將對愛妻的情思全都寄託到菊花上,他將菊花與酒結成一體,自釀成菊花酒,既滿足他的口腹之慾,也滿足他的精神昇華。

  由於家裡境況也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從續絃翟氏進門以後,他那傷痛累累的身心才得到了撫愛和慰藉,他不忍心讓翟氏也去重蹈陳氏的覆轍,跟著自己去挨窮受苦。在好友龐遵的再三勸說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但是,陶淵明發現了桓玄篡權的野心,於是,借母喪辭職回家。

  後來桓玄叛晉,被劉裕、劉毅等擊敗後,挾持晉安帝到江陵,陶淵明投奔到劉裕身邊,但不久,他卻發現劉裕剪除異己、任人唯親,這使他感到失望,於是打算辭職隱居。陶淵明的堂叔陶夔不同意陶淵明的隱居,對他說:“你再去歸隱田園,固然很好,可是你想過沒有,你年齡已大,又不善理財、孩子尚小,家境貧困,這往後的生活又該如何去維持?我的看法你不如走一條中隱之路。”何為中隱?指的是做地方上的小官。陶淵明思索再三,接受了他為彭澤縣令的朝廷任命。做了八十多天的縣令後,由於督郵發難,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於是離開了官場,真正走上了回鄉隱居之路。

  陶淵明在隱居後得知劉裕篡權稱帝,這使得他復興東晉的夢想徹底落空,於是改名為陶潛,拒絕任何官方來往。陶淵明的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陶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至今膾炙人口。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慄裡***今星子溫泉慄裡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賙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賙濟,是有原則的,他窮不改志,也不求“嗟來之食”。有一次新任江州刺史檀道濟送來厚禮,並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他以無功不受祿而拒收。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陶淵明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輓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不久,陶淵明走完了他63個春秋的人生旅程。蘇東坡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人貴真,詩亦貴真,這就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陶淵明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縣和星子縣交界處的面陽山腳下。如今陶淵明的墓儲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代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

一旦怎麼造句
古人對於鬍鬚有多重視
相關知識
陶淵明為什麼要隱居
清明為什麼要吃青團
清明為什麼要吃豆腐
清明為什麼要植樹
清明為什麼要踏青的習俗和寓意
清明為什麼要掃墓?
南宋陶淵明是什麼派詩人
南宋陶淵明是什麼派詩人
楚喬傳隱心為什麼要殺楚喬
清明節為什麼要種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