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學家小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6日

  傑出的科學家,中外都有不少,他們都為人類的發展事業做出了無法替代的貢獻。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篇1: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是世界聞名的發明家。他小時候因為家裡窮,只上了3個月學,十一二歲就開始賣報.他熱愛科學,常常把錢節省下來,買科學書報和化學藥品.他做實驗的器具,是從垃圾堆裡揀來的一些瓶瓶罐罐.

  愛迪生12歲的時候,在火車上賣報.火車上有一節給乘客吸菸的專用車廂,車長同意他在那裡佔用一個角落.他把化學藥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裡,賣完了報,就做各種有趣的實驗.

  有一次,火車開動的時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氣馬上燃燒起來.許多人趕來,和愛迪生一起把火撲滅了.車長氣極了,把愛迪生做實驗的東西全扔了出去,還狠狠打了他一個耳光,把他的一隻耳朵打聾了。愛迪生鑽研科學的決心沒有動搖.他省吃儉用,重新做起化學實驗來。有一次,硫酸燒燬了他的衣服;還有一次,硝酸差一點兒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沒有被危險嚇倒,還是頑強地做實驗.

  愛迪生試製電燈,為了找到一種價錢便宜、使用時間長的燈絲,不知做了多少次實驗.他常常在實驗室裡一連工作幾十個小時,實在太累了,就躺在實驗臺上睡一會兒.他這樣不懈地努力,終於找到了合適的燈絲,發明了電燈.後來,愛迪生又發明了電影、留聲機......他一生中發明的東西有1000多種.

  篇2:中國第一位化學博士

  趙承嘏,字石民,1885年12月11日陰曆十一月初六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北門一箇中藥鋪主家庭。自幼努力學習經史之義,清末考中秀才,國學根基深厚,畢生喜愛書法。

  1905年,趙承嘏剛好年滿二十,他棄文從理,官費留學。先後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瑞士日內瓦大學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曼徹斯特大學有機化學首席教授小潘金William Henry Perkin, Jr.非常賞識趙承嘏的學識和才能,指導趙承嘏從事萜烯類化合物合成研究作為碩士畢業論文,1911年發表於英國皇家化學會志,這篇13頁的長文可能是中國學者在西方科技期刊上發表的第一篇學術論文。

  在日內瓦大學著名有機化學家畢誕Amé Pictet教授指導下,趙承嘏完成了紫堇鹼延胡索甲素的全合成,並於1914年獲得博士學位。據考證,趙承嘏是我國第一位化學博士。1916年,趙承嘏前往法國羅克藥廠應聘。臨別前與日內瓦大學導師和同事合影

  1922年,國內傳來北洋政府摧殘中醫學的訊息,他婉拒藥廠的誠懇挽留以及老師和同事的再三勸阻,決定回國工作,實現中草藥化學研究的理想。他說:“祖國需要,刻不容緩,我不怕苦”。由於夫人不願意離開法國,趙承嘏便毅然隻身回到祖國。

  篇3:一箇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在人們的印象裡,科學家應該都是象牙塔裡的幸運兒,文質彬彬的科學家們帶著眼鏡,穿著雪白的大褂,在儀表閃爍的實驗室裡做著各種奇妙的科學實驗。這的確是現代科學實驗室裡的景象,而且也的確有很多科學家在這樣的工作環境裡為科學做著貢獻。

  不過老多還知道另外一些科學家,他們沒有什麼先進的實驗裝置,甚至連起碼的條件都很缺乏,可是他們卻也為科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比如著名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她因和丈夫一起發現放射性元素釙和鐳而獲得1903年和19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而做出如此重大貢獻的實驗室,開始時卻是在一間上漏下潮的破舊棚子和一些極其簡陋的儀器。當然,老多今天要講的故事不是外國的科學家,而是咱們中國的。

  上世紀初,在廣東粵東北客家山中有一家客家人,他家的長輩們正瞧著一個赤著腳在田埂上到處亂跑的瘦弱的小男孩。這孩子雖然瘦弱但天資聰穎,家裡人多麼希望有一天這孩子能為他們光宗耀祖。

  他沒有辜負長輩的期望,20歲那年居然考取了當時還很稀少的大學中的一所——國立南京東南大學現在南京大學的前身。這家人並不很富裕,整個家族好不容易為他湊足了盤纏,讓他踏上了求學之路。

  進入東南大學物理系學習,4年的時間讓他從一個農村的土小子,變成了一個滿腹物理化學知識,能說外國話的學生。畢業之後經朋友舉薦,在南京謀了一箇中學物理教師的職位,他以為職業生涯開始了。雖然吃粉筆末的差事並不很富足,但比起農村的生活那已經是天壤之別,本想就此安身立命。可誰知道生不逢時,當時正值北伐戰爭關鍵時期,硝煙瀰漫,戰雲密佈,南京城裡到處是孫傳芳的敗兵。一天在街上碰見一群正在搶掠的遊兵,被嚇得魂飛膽散。而且他又染上了當時很難治癒的肺病,咳嗽都帶血,萬般無奈,向朋友借了盤纏倉皇逃回了廣東老家。

  此時的中國可謂國難深重,民不聊生。就在如此慘淡的時刻,1920年中國的甘肅又發生特大地震,房倒屋塌死傷無數,震驚世界。當時在北洋政府地質研究所工作的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率人親臨現場考察。看到如此慘烈的地震災害,翁先生決計要在中國開展用儀器觀測地震活動的事業。他找到清華大學教授葉企孫,希望他推薦一個人來專門從事此項任務,沒有別的要求,只要是學物理的、英文好。葉企孫搜腸刮肚,突然想起他在東南大學任教時那個來自廣東的青澀少年正好符合要求,於是急發電報。

  1927年倉皇逃回老家以後,總算交上一點好運,雖然不是衣錦還鄉,但大學生在粵北的農村並不多見,不久以後在縣中學當上了堂堂教務主任,併兼任物理和英語教師。1929年與自己一位善良的女學生結為連理,建立了幸福的小家庭。妻子是富家小姐,經丈母孃的調養,肺病居然痊癒,小日子過得真是紅紅火火。突然間看到恩師的急電,一時不知所措。地震為何物,他一無所知,如何是好?新婚妻子說:“你去吧!”

  於是,顧不上過春節,拋下懷著身孕的妻子,隻身來到北京,從此便開始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地震研究事業。

  1930年來到北京中央地質調查所受命,隨即被派往上海徐家彙見習地震觀測。那裡有一個由外國人辦的地震觀測室,負責人是個義大利人龍相奇。誰知道一開始那個外國佬看不起這個來自廣東的傻小子,什麼都不教,只是讓他薰煙紙地震記錄用的。不得已,只好自己到附近的圖書館看書,當對地震稍知一二以後,又向外國老師請教。外國佬看這個小子居然會問自己一些問題,大為震驚,於是開始給他講授一些地震觀測知識,並讓他進入自己的圖書館。可學了沒多久,卻又被急調回北京,建立中國人自己第一個地震觀測臺的事情在等著他。後來他與龍相奇成為好友,1934年他去美國帕薩迪納地震研究所做訪問學者時,龍相奇把他推薦給美國著名地震學家古登堡先生。

  地震臺選址在離北京城四十公里以外西山的鷲峰上。那個地方現在都很少有人光顧,別說1930年了。那時的北京還是一個破爛不堪黃土滿天的城市,出了西直門就沒有洋汽車了。在西直門城樓下面有租驢的驛站,去西山或者騎驢或者坐黃包車,無論哪種交通工具往返北京和鷲峰之間都不止一天現在開車從西直門到鷲峰大約需要1個小時。而鷲峰之上更是荒涼,荒山野嶺上是一座破廟秀峰寺。破廟旁是當時一位著名的大律師林行規的別墅,林大律師慷慨地捐出一塊大約100平方米的地作為臺址,於是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個地震觀測臺建立起來了。在秀峰寺蒼松翠柏的環抱中地震臺的建設工作開始了。“忙了一個月,搞洋灰、鑽、銼、磨,甚至於打鐵也幹了,最後總算把地震儀器裝起來。……”[1] 50多年後他這樣回憶道。

  1930年9月20日國際標準時間13時02分02秒,鷲峰地震臺記錄到了第一個地震。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地震臺。

  這個地震臺要什麼沒什麼,電是肯定沒有的,只能用蓄電池。所以他每個星期要騎著毛驢把電池背到幾十公里外的清華大學去充電。到了晚上更是悽慘,除了聽松濤的聲音,就是狼嚎。可他也會自娛自樂,從城裡買了一架小型天文望遠鏡,支在屋頂上看星星。

  不久妻子也來了,他們就住在林大律師別墅的一間耳房裡,晚上一起聆聽松濤的聲音。

  不久地震臺以國際通用格式編印的《鷲峰地震月報》和《鷲峰地震專報》便如期出現在全世界的地震觀測網路中,到1937年,鷲峰地震臺已經成為國際一流的地震臺。而在這個期間,地震臺的工作人員除了他,只有另外一個由葉企孫先生介紹來的清華的技術員,他家就在山下的北安河村。

  後來又發生了許多事情,比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苦心經營了7年的地震臺毀於戰火。他和妻子逃難到了重慶。期間他忍受不了寂寞,和搭檔一起深入交通閉塞野獸出沒的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做地質考察,並做出攀枝花地區礦山的評價,解放後攀枝花成為一座著名的鋼鐵公司。在重慶躲避日本飛機轟炸的警報聲中,他又奇蹟般地製造出中國造的第一個地震儀。這個中國造地震儀的原型甚至連罐頭盒都用上了,建國以後這個地震儀成為由他親手組建的中國地震觀測臺網最初的裝備。當然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也沒有幸免,反動學術權威是把他關進牛棚的罪名,60歲他戒了煙,可在牛棚裡他又抽上了。1976年恢復了平靜,他也老了,於是他開始寫書《中國地震》,當寫完最後一個字以後,他病倒了,再也沒有起來……。如今他的銅像矗立在鷲峰地震臺原址。

  這個科學家的名字叫李善邦,是老多的父親。老多之所以寫他,就是想讓大家知道,科學的道路是很艱難的,但也是十分快樂的,因為他們對自己做的事情充滿了熱情和興趣。在30多年前,當老多要離開北京去雲南當知青之前,父親跟我說,你去那裡會看到很多蝴蝶和熱帶昆蟲,回來以後你會成為一個昆蟲學家。老多沒有成為昆蟲學家,可是老多學會了如何學習,學到了很多、很多。

  

偵探小故事
科學家發明的小故事
相關知識
中外科學家小故事
古今中外科學家的故事
科學家小故事讀後感
中國古代科學家的故事
科學家的故事和成就
科學家的故事讀書筆記
科學家的故事數學手抄報
關於科學家的故事的數學的手抄報
科學的小故事
科學的小故事拉鍊是誰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