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反思範文
《我要的是葫蘆》讓小朋友初步瞭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並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絡的。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從而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因此,這堂課我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注重學生的語言感受。
而語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讀”。
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設計和引導下,針對性地多讀是很重要的。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可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可以豐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實物“葫蘆”讓學生感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文形象的插圖,讓學生觀察、說話,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觀察聽說能力。從而讓學生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點段,引導學生帶著中心問題:“長得那麼好的葫蘆,為什麼會變黃、落了呢?”質疑,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慾。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種葫蘆人和鄰居的不同態度,最後,讓學生在理解文字,感悟語言的基礎上懂得植物的生長需要各環節的聯絡。
篇2
抓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賽讀、範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比較句子中的不同語氣,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體會種葫蘆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利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課文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
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處是:
1。提問多了些,散了些,學生回答的面不夠廣,有些話老師帶學生回答了,以後要在優化提問上下功夫。
2。讓學生用“自言自語”練習說話時,學生只注重說:我自言自語的說,老師並沒有及時訓練學生“他自言自語的說”,這樣的話,就對課文中種葫蘆的人的語氣體會的不是特別的到位。
3。對反問句變陳述句的句子指導的不夠到位,以至於在老師說出的幾個句子時,學生沒能理解其意思,說的也不明白。
在以後的教學中,虛心向他人請教,及時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多多聆聽其他老師的課,以取長補短。
篇3
首先,這是一篇寓言,講一個種葫蘆的人十分喜愛小葫蘆,但葫蘆葉上生蟲了,他認為葉子上的蟲子和他要的葫蘆沒有關係。結果小葫蘆掉光了。這則寓言說明,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絡的,我們要正確全面地看問題。
這篇課文的語言很豐富,語言點很多,加之語言描寫,細節描寫,情態描寫,反問句、感嘆句的語氣變化及應用。如何能夠在讓孩子們在一節課中掌握這些語言點,並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設制了一個情境,讓學生把自己就當成那個種葫蘆的人,從種葫蘆人的角度出發來理解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活動,神態。並能夠讓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文字之中。
課堂的整體氣氛及效果都還不錯,對語言點的落實及把握也能夠落實到位。但教師對學生問題的導語及過渡語有點生硬,不夠童趣,沒有考慮到二年級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和詞彙量。像在強調反句語“有幾個蟲子怕什麼!”的朗讀時,為了突出反句語語氣,我問他們,這個種葫蘆的人認為有幾個蟲子沒關係,不可怕,不用怕。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來,有些人說要不當一會事,有些人說,他不把蚜蟲放在眼裡。其實這樣已經夠了,說明孩子已經理解了。結果我總結了一下“要讀出不屑的語氣”,他們不理解“不屑”的意義,反而不知所措。
課程在細節上的處理有些不足之處,比如由葫蘆的圖片匯入課文,讓孩子看圖來說說葫蘆的樣子。意圖第一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第二為了強調細節描寫,怎樣把物體描寫得更具體,更生動。第三為了引入課文,看看課文中的葫蘆是什麼樣子的。再一次強調對事物的細節描寫。但在操作上出現了問題,課文中描寫葫蘆的語言是一句話,而我為了能讓孩子說出葫蘆的樣子,給孩子的語言提示也是一句話,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還說,難度有點高。許多孩子說不出來。如果當時給出的語言提示是詞語,比如******的葫蘆藤******的葫蘆葉……他們回答的積極性也就會更高了。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