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衡散文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7日

  樑衡的政治散文是周正的,嚴謹的,虔誠的,它有著一種脫去了浮華虛偽和醜惡的乾淨的美,即使是帶著悲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筆下也能給人完美的驚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樑衡散文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樑衡散文讀後感篇一

  我不是一個熱衷於政治的人。我可以很肯定地給自己這樣的定位。因為在我的認識裡,政治是一個複雜的喧囂的很難給心靈以純潔和平靜的世界。它的天空有太多的變幻莫測,驚天動地的歷史風雲,那份深邃的陰霾下隱匿了太多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蟄居了太多的骯髒齷齪和萎靡奢華。習慣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唯美恬然,適應了“花謝花飛花滿天,紅銷腸斷有誰憐”的悽傷哀慟。因而當讀到有關政治的文章時,總無法激發內心深處的熱愛,但樑衡的政治散文卻給人無法躲閃的震撼和美感。

  不論是山水散文,還是人物散文,樑衡的作品中都可見智慧的哲思和感悟,充滿大氣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蘊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別有的那份厚實與沉實,避免了簡單的抒情與表白,顯出大散文的氣韻。一些文摘對樑衡散文的評價可謂鞭辟入裡。的確樑衡散文就是這樣。在跌宕起伏中給人以極具震懾的感動。

  他的散文,是深邃夜弩裡璀璨的群星,光芒雖不及圓月,卻能驅散黑暗。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這是怎樣的壯志豪情?“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酸辛苦,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又是何等的愁苦無奈?曾經的種種不解,在隨著樑衡把欄杆拍遍後,終得釋然。他雖有岳飛般“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的豪情,但“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徜徉在這樣的文字間我讀懂了稼軒壯志難酬的無奈和大起大落的愁苦。“詩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風的鼓盪下,才能飛翔,才能燃燒,才能炸響,才能振聾發聵。”。此句讓我們在理論的角度坦然感受詩人經歷。樑衡筆下,一個何等透徹的辛棄疾人生。

  樑衡的散文,是搖拽在---蕩和風裡的草,輕柔似水卻有抵禦勁風的剛韌。

  李清照,這個外表如花,內秀如竹,才華橫溢的女詞人,在歷史風雨的濯洗下已定格成後人心目中絕美的風景。我讀過許多關於李清照的文章,有的讚美她“和羞走,倚門回首,卻青梅嗅”的嬌羞清純,有的寫她徹骨愛戀“人比黃花瘦”的相思痴情,也有的欽羨她“生當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錚錚鐵骨,但沒有一篇能與樑衡的《亂世中的美神》一樣如此深刻地解讀李清照的一生。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用流暢的文字,細膩的筆觸,飽含讚揚的情感介紹了易安早期的美好悽傷的生活。在對李清照後期人生經歷的描述中,又簡練精闢地概括出三大磨難:再婚又離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身心顛沛流離,四處逃亡;超越時空的孤獨。極具層次感地向讀者呈現出一幅易安人生圖。樑蘅既忠於歷史,又適度想象將自己的生活哲思穿插在對易安的描寫中。敘事、抒情、描寫、議論交相輝映,歷史現實相互融合,感動人,震撼人的同時又啟發人對生命價值的思考,這次第,又怎一好字了得!

  常言道:“綴文者須情動後而辭發。”樑衡的政治散文裡溢滿了歷史的滄桑感和感人肺腑的深情。《大無大有的周恩來》使我們感受到一代偉人溫暖高尚的人格和滿腔的熱忱,他的形象在我們心目中愈加高大,追隨著樑衡的腳步,踏進凝結了“無限的崇敬,無盡的思考和深深的遺憾”的武侯祠,腳挪動的瞬間,我們可以聽到孔明的低語,有白帝城接受託孤的真誠,有三氣周瑜的尖銳,有草原借箭的智慧,

  更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悵然。洞穿這《一千七百的沉思》我們領略到羽扇綸巾神閒氣定的孔明身上那份經久不衰的中國文人特有的人格魅力。

  樑衡的政治散文是周正的,嚴謹的,虔誠的,它有著一種脫去了浮華虛偽和醜惡的乾淨的美,即使是帶著悲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筆下也能給人完美的驚顫。

  走進樑衡的政治散文吧,走進一個詩意的政治世界,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你的生命定會如灼灼春花,絢爛明麗!

  樑衡散文讀後感篇二

  最初對於稼軒的認識是在小學的課本里讀到了“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那時對他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知道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罷了。而第二次是在中學課本上,從老師的介紹中得知他生平資料的一點皮毛,前兩次都在課本上遇見他的,而今天卻是在一張充滿了平凡氣息的紙上再次與他對話。

  “把欄杆拍遍”,多麼有詩意的一個題目,讓人眼前浮出一片景象:一個政途不順的詞人在一排安靜的欄杆前輕輕拍過,心情是複雜的。他想建功立業想讓自己的滿腔熱血注入到國家發展的罈子中。但是夢想有時雖然離現實很近很近,就是中間隔著一堵牆罷了。南宋的皇帝沒有練就一雙善於發現人才的眼睛,以至於老是看見一些像浮藻之類的東西,而終不知那從淤泥中破水而出的荷花才是真正值得欣賞。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朵荷花並沒有因為無人欣賞而馬上枯萎凋謝,而是用它的芳香,它的儀態,最重要的是它的品性——一種不在乎有沒有人注意的但始終是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的品性——在風雨飄搖的時代從未動搖過收復失地的決心!

  從歷史這本書裡慢慢去翻閱去找尋,壯志難酬的人真不少。陶潛也是有建功揚名之心的,只不過官場對他來說是一個黑黑的染色坊,所以他及時的抽身,為後人留下了一篇篇清新秀麗的田園詩作,不再執著於自己曾經的建功立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歐陽修在仕途不順的時候,也只能在小亭子裡舉著杯子,望著斜陽,喝喝悶酒,曾經的理想變成了自己閒置時的偶爾的回憶。但辛棄疾不同,因為他是真正操過刀的人,正如文中說道的“是快刀利劍殺過幾次人的。”這說明他的詩詞真的是從刀刃上用血洗蘸過的,是真的從鐵蹄黃沙的洗禮中抽出來的,帶著對於“希望再回沙場”的無限渴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只是拿著劍或是舉著酒杯在某一個容易勾起回憶找尋感覺的地方寫下詩或是抒發自己心中的憤懣之情。

  如果在這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中,若宋朝是一棵參天大樹,那辛棄疾則是一片樹上的葉子,而且不是長在樹的冠頭,天天都能夠享受陽光的充分愛撫,恰恰是長在最下端的沒有陽光沒有充分的養料,但就是這樣的一片葉子卻是不停地向上生長,從未停止過自己心中的信念,一種追求功業,追求北伐的愛國信念。這種執著又何嘗不是可貴的呢?這種執著的心又何嘗不是神聖的呢?

  也許我們當代人,特別是當代的青年人,也應該去試著擁有一顆執著的心呢?試著向一顆種子學習,學習一顆種子是怎樣的從硬如土石的大地下鑽出來,然後是怎樣從一株小芽去努力地汲取養料從而歷經歲月風霜地長成為一顆參天大樹的。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是困難的,也是陰霾籠罩的。所以,你就需要從現在開始,向一顆種子學習,學習它的執著,也勇敢地去嘗試!

  樑衡散文讀後感篇三

  我最近讀完了樑衡的兩部散文集《覓渡》與《洗塵》,不禁為其中睿智而深刻的語言所折服。

  散文集中很大一部分由歷史散文構成。其中《把欄杆拍遍》與《亂世中的美神》給我的印象極其深刻。《把欄杆拍遍》化用了辛棄疾“把吳鉤,欄杆拍遍”的詩句,散文中評論了他由武到文的一生。辛棄疾年輕時曾起義抗金,南下歸宋後,本想為國出力,卻終生不受重用。儘管報國無門,他仍然心繫天下,那顆藏於鄉間的愛國之心仍跳動不止。《亂世中的美神》則是以李清照為主題,她的前半生幸福完美,但突如其來的喪夫、亡國之痛給了她沉重的打擊。儘管往昔安逸的生活一去不復返,李清照卻未對生活失去希望,這幾乎致命的打擊反而讓她登上了古典詩詞的巔峰。

  散文集的另一大組成部分便是遊記散文了。這些散文不僅有著鮮明生動的語言,它們所表達的主旨更是超乎“遊”之外。如《烏樑素海,帶傷的美麗》中,就以烏海當年湖中躍起的魚兒如“五線譜上跳動的音符”的生動景象與如今船尾翻起的浪“黃中帶黑,像一條剛翻起的犁溝”形成對比,突出了作者對此感到的痛惜與無奈,呼籲人們保護那正在逝去的自然之美。而《一顆懷抱***的老樟樹》中,描繪了那棵接住***的老樟樹旺盛的生命力:“簡直就是火山噴出地面後突然凝固的一座石山”,或許這段描寫不僅是為了表現樹的頑強生命力,更是象徵著革命力量的永不消逝。

  在散文集中,由物及理的文章也不少。比如《人與石頭的廝磨》,從描寫不同的人在石上刻下各種內容,探究到了古人的心理:統治者想借石鞏固統治,為官者想借石留下美名,百姓想借石銘記恩情……

  這兩部散文集,不僅體現了樑衡高超的文化功底,更顯出了他深刻睿智的哲思。
 

小兵張嘎讀後感
讀第子規有感作文
相關知識
樑衡散文觀後感
樑衡散文讀後感
樑衡散文讀後感3篇
讀余光中散文觀後感
畢淑敏散文觀後感
畢淑敏散文觀後感
樑衡散文精選讀後感3篇
樑衡散文夏感
讀樑衡散文有感
讀樑衡散文有感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