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道德觀評述及運用探討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文中 ,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倫理道德觀 ,系統地闡述了集體主義倫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內容以及正確處理同志之間關係的倫理道德準則 ,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 ,加強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實現黨風和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倫理道德觀評述及運用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倫理道德觀評述及運用探討全文如下:

  摘 要:倫理與道德作為人類文明的基本因子,是指評價人類行為善惡的社會價值形態,在日常生活中具體表現為一定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形成了功利主義、權利至上、公平公正、社會契約、推己及人等倫理道德觀。任何社會任何組織要想長期生存,不僅需要遵守法律,同時還必須遵守一定的道德觀。如何正確理解、把握、運用這些倫理道德觀,有效指導、規範人們的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有著特殊的管理學意義和重大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倫理道德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並不對倫理與道德加以區分,但在嚴格的學術話語中二者卻並不完全相同。西方文化中,倫理的最初意義指靈長類生物的持久居留地。人作為萬物之靈,在本性中存在一種悖論:既是群居的動物,又有個人自由意志。如何協調群體性與自由意志之間的關係,使人的行為既合理而又可以預期,從而持久地居留,便產生了倫理。於是,倫理的原初形態或自然形態就是風俗習慣。在一定的風俗習慣下形成的個人的品質氣質就是道德。倫理與道德之間的關係,用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的話說,“德是一種倫理上的造詣”。

  中國文化中,“倫理”就是關於“倫”的理性和原理。用最簡潔的話語詮釋,倫理就是“人理”;道德就是“得道”。倫理,是人之所以為人,即單個的人成為一個具有共同體本質的人,用管理學的話語說,就是單個的人成為“組織人”的理性與原理。這些理性與原理,當走出思維與意識,而具有意志與行為的意義時,便是所謂的“道德”。得到了“道”,便具有了“倫理上的造詣”,也就有了“德”。可見,東西方文化對倫理、道德的定義及它們之間關係的解釋,有異曲同工之處。

  理解了倫理與道德,結合中國文化與實際,對於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的倫理道德觀必須正確把握和靈活運用。發揚其優點,克服其缺點,權衡利弊,有的放矢,對建設節能環保、富強、高效、和諧的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具有核心價值功能和長久指導作用。

  一、倫理道德觀的分類及觀點

  1.功利主義倫理道德觀。這種觀點認為能給行為影響所及的大多數人帶來最大利益的行為才是善的。這是一種完全根據行為結果即所獲得的功利來評價人類行為善惡的道德觀。中國民間流行的一句諺語可以非常生動地描述這種道德觀的基本精神,即“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2.權利至上倫理道德觀。這種觀點認為,能尊重和保護個人基本權利的行為才是善的。基本權利就是人權,只要是人就應當平等地享有人的基本權利***如言論自由權、受教育權、醫療保障權、生存權、工作權等***。這些權利不是某個權威賜予的而是人與生俱有的。政府法律和各級管理者應當尊重和保護人權,這是是否真正貫徹“執政為民”思想的試金石。

  3.公平公正倫理道德觀。這種觀點認為,管理者不能因種族、性別、個性、國籍、戶籍等因素對部分員工歧視,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則和公平公正的標準向員工支付薪酬的行為是善的。所謂公平公正主要是指支付薪酬的依據應當只是員工的技能、經驗、績效或職責等因素,而不是其他各種似是而非的因素。

  4.社會契約倫理道德觀。這種觀點認為,只要按照企業所在地區政府和員工都能接受的社會契約所進行的管理行為就是善的。這種道德觀實際上是功利主義道德觀的變種,能大幅度降低企業人力資源的成本,增加企業的利潤。

  5.推己及人的倫理道德觀。這種觀點所追求的結果不是經濟利益,而是“無怨”的“和為貴”,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合作”、“和諧”、“雙贏”的結果。老百姓經常說的“仁者愛人”、“仁、義、禮、智、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該觀點的集中體現,是儒家道德觀的高度概括。

  二、倫理道德觀的理解與運用

  1.功利主義。

  當今社會,持有這種道德觀的人不在少數,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功利主義道德觀有其合理的一面,對於該觀點存在的問題和要義,我們得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達到理論聯絡實際、靈活運用的目的。

  ***1***我們得考慮到:為了實現最大利益,可能採用了不公平、不道德甚至損害了他人或社會利益的手段。

  ***2***只是規定了對***下轉297頁******上接289頁***大多數人有利,而沒有規定所得利益如何在相關人員中分配,很有可能產生利益分配的不公。

  ***3***所謂“最大利益”是“最大福利”,如果將利益理解為財富,那麼它們便不是一般的物質財富,而是能帶來幸福的財富,因此,那些可能會導致財富指數和幸福指數矛盾甚至相悖的利益,不是“功利”的目標和內容。

  ***4***功利主義的核心是“有用性”。它不只是物件對主體或者財富對個人或社會的有用性,同時還指個人對組織和社會的有用性。個人在有用性中發現自己的價值,將自己與社會相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在實踐中更好地發揮功利主義道德觀的正面力量。

  2.權利至上。

  尊重人權當然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思想。但保障的程度必然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制約,過高的保障期望也會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負面效應。我們著重理解運用以下兩個方面:

  ***1***“權利”是從西方文化中移植的概念,在英語中,權利即是“right”。“right”傳到日本,被翻譯和理解為“權利”,中國文化從日本移植了這個概念,它的基本意義是“正確”和“正當”。

  ***2***權利是相互的,“肯定自己是人,並尊敬他人為人”,是“法”的絕對命令,這兩方面結合起來,才構成“權利”的基本內涵,否則權利會演化為自私自利和任性放任。

  3.公平公正。

  這種觀點理論上完全正確,但在實踐中問題十分複雜。例如農民工、臨時工、非正式工以及種族、性別、國籍歧視的問題,不管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是客觀存在的,短期內不可能得到有效解決。更重要的是,經濟公正與政治公正雖然相關聯,但並不是同一個概念,片面地以政治公正的要求取代經濟公正,會導致政治上權利關係的公正與經濟上義務關係的不公正,甚至可能使企業經濟執行陷入困境。片面強調基於簡單平等的公正公平,會導致事實上的不公正,並可能重新回到歷史上的“大鍋飯”。

  4.社會契約。

  美國公司在中國的僱員,與美國本國的同等技能、同等績效或同等職責的員工相比,工資待遇差別可能有5~10倍之多。但這些行為通常並不被認為不道德,而視為正常至少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這充分說明了社會契約的深刻侷限性。該觀點具有很強的情景特徵,在很多場合是利益博弈的結果,與合理性無關。而且,契約的物件必須嚴格限制,哲學家已經多次指出,許多東西,比如人格、道德、婚姻家庭是絕對不可以契約的。契約主義的泛濫,會導致嚴重的經濟與社會後果。

  5.推己及人。

  中國儒家的道德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流傳了幾千年,具有與時俱進性和鮮明的民族時代特點,在中國知識分子和普通人民大眾中影響極其深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為人人皆知的做人道理和絕大部分人自覺遵守的行為規則。許多成功的管理者在決定管理行為時,都學會了“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考慮問題。他們十分重視對上級的“忠誠”,對下屬的“仁愛”,對朋友的“義氣”和“誠信”以及各方面關係的“和諧”。

  在實踐中,由於受到許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倫理道德觀的運用不可能“從一而終”、“一成不變”。組織或個人必須根據具體事情和具體情況綜合運用,挑選高道德素質的員工,建立道德守則和決策規則,充分發揮倫理道德觀的正面教育和引導作用,規範組織、個人的行為,才能進一步提高生產經營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初一下學期政治第二課第三框訓練試卷
長征精神政治論文
相關知識
倫理道德觀評述及運用探討論文
網路輿論危機對大學生倫理道德的影響與應對策略論文
不安全心理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影響及對策探討論文
女性圖書館員心理困境成因及對策探討論文
鍵盤事件的掛鉤監控原理及其應用探討論文
音樂心理學在音樂學研究中的作用探討論文
音樂心理學在鋼琴教學中的價值與作用探討論文
管理會計在我國物流管理中應用探討論文
高校旅遊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論文
試論中小企業市場營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