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克服思維定勢的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我們應試教育出來的顯得有些思維定勢化,失去了原有的活躍的思維。那麼可以克服思維定勢嗎?其實是可以克服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下面從五個角度講方法

  1.多經歷

  當你用你的思維定勢去判斷,執行一件事,然後你發現這是嚴重錯誤的,帶來損失比較大的,你就能打破這個思維定式了。比如你以為對人好別人就會對你好,然後突然你被好朋友給害了,你就打破了思維定勢,懂得你對人人不一定對你好這個道理

  2.多閱讀

  閱讀什麼書籍?最直接的當然是閱讀關於思維方面的,比如哲學,社會心理學,思維等等。這種對症下藥打破思維定式效果是相當高的。雖然沒人給我廣告費,但我還是推薦兩本書。《教你孩子如何思考》德波諾寫的他的六頂思考帽和水平思考法都蠻有名的,有興趣可以去了解下,社會性動物社會心理學科的,裡面有幾章講思維,認知方面的,可以選擇性閱讀

  3.比影評

  觀看一部好電影大都人有自己看法,然後去對比好的影評,如果你剛這樣練的話,對你啟發會非常大的,能大大打破你的思維定勢的。前陣子我看宮崎駿一部電影《千與千尋》,看完後我的想法只有做人要有愛心這些,然後去下影評,裡面居然講到教育方式,社會生產,人格缺陷,現代人的病態等等。。。於是我看問題更深刻,角度更多

  4.多反思

  對生活,現象的反思能讓你發現你思維的錯誤。比如你網上一個視訊:有人打架,有很多人圍觀,結果幾個路人被無辜傷到,導致死亡。下次遇到這種事你就不會去圍觀了。

  5.找高手

  當你和高手一起討論,想一件事時,你總能發現你和對方的不同,從而打破你的思維定勢。前陣子我老師講課時講到畫概念要圈出幾個關鍵詞,這樣才容易記住,於是打破了我以往記住整個句子的思維定勢,讓我記得更牢,更快了。

  打破思維定勢的方法

  不要過於消極

  消極角度思考得來的結果,往往並不是這個世界的真實寫照。不如嘗試著從積極的方面思考問題,你會發現世界美好的另一面,並深刻影響你以後的行動。

  不要打算“一口吃成胖子”

  這隻會使你感到負擔過多,以至於產生“再等等”的念頭。

  不要讓“準備”成為拖延的藉口

  說再多“我準備今年怎樣怎樣”,若不付諸實踐,那都是沒有用的。不如給自己設定切實可行的截止時間,把任務分解成眾多的小專案,並製成表格記錄進度,才能一步步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不要強制性反覆思考

  在嘗試做一件事之前,你沒有必要從每一個角度都去檢查,也毋需等到一個最完美的狀態再去做這件事,因為這樣的事情永遠不會出現。

  不要資訊過剩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如果你持續地被資訊轟炸,還試圖及時篩選、歸類新資訊,那你很難做出決定並採取行動。

  不要輕易被幹擾

  工作學習時儘可能避免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事物。放下手機,斷開網路,關上大門,你會發現自己居然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這麼多事情。

  不要在極度疲累的時候做事

  把最重要的工作安排在狀態最佳時去做,這是提高效率最簡單直接的辦法。

  將我們牢牢困住的三個思維定勢

  我們都是這個紙牌魔術裡的觀眾

  不知你們有沒看過這個紙牌魔術:魔術師讓一個觀眾上臺,他/她一邊洗牌,一邊讓觀眾回答自己一些問題,同時讓觀眾按自己的要求做些事情。

  然後魔術師將紙牌放下,要觀眾心裡想一張牌,之後魔術師重新洗牌,讓觀眾掀開最上面那張,竟然真的是觀眾之前想的那張牌。

  實際上,這是一種微妙的心理操控。當臺上兩人交談的時候,觀眾只是回答問題,做魔術師讓他/她做的事情。但實際上,魔術師是通過這個過程,讓觀眾集中注意力到應對他/她的要求上。

  然後與此同時,在無人察覺的瞬間,魔術師手裡快速閃出一張牌,而這個瞬間,被觀眾下意識地捕捉到了,他/她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被灌輸了一個影象意念。

  所以,之後當觀眾被要求去想一張牌的時候,已經有了下意識的選擇。這時候魔術師要做的,只是洗牌的時候讓這張牌在最上面而已。而這對魔術師來說,實在太簡單了。

  實際上,這種意念的操控,不僅存在於紙牌魔術中,在現實中也無處不在。

  從學校踏入社會的這十年,我養成的習慣之一就是:碰到困境的時候,去質疑一切跟這個困境有關的思維和情緒模式。而大多數時候,我都能靠這種方法,找到一條走出困境的路。

  然後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發現,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都被植入了大量錯誤的意識,而我們的大多數焦慮、迷茫、踟躕、沮喪……幾乎都來源於此。

  只是,我們就像那個忙於應對魔術師的觀眾那樣,太關注於應對每天的生活,以至於對這種錯誤意識的植入渾然不覺。

  錯誤意識1:追求工作生活平衡,而忽略背後的本質

  以前在諮詢公司,面試顧問的時候,經常被問到工作生活平衡的問題,這大概是面試最常見的問題之一。不僅面試者會問,有些面試官也會問面試者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後來被問多了,我跟其中一個面試者發生了以下對話:

  對方:您在諮詢公司這麼多年,怎麼解決工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的問題?

  我:什麼叫work-life balance呢?

  對方感到意外:嗯……就是,會不會有空餘時間享受生活?

  我:那你覺得什麼是享受生活呢?

  對方:比如旅遊啊,做自己喜歡的事啊,陪家人啊……

  我:如果現在有兩件事給你選擇,你願意發生哪一件。一件是,你在工作中給客戶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他們請你吃飯表示感激;另一件是,你太太跟母親發生了衝突,讓你裁決。這兩個場景,你選哪個?

  對方:選前面那個。

  我:對啊,所以你在乎的不是工作跟生活的平衡,而是痛苦跟快樂的平衡,但工作不全是痛苦,而生活也不全是快樂啊。

  我們經常把工作生活平衡掛在嘴邊,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其實從未認真思考過,這句話的本質是什麼,它又是基於怎樣的假設前提。

  實際上,在說“工作生活平衡”的時候,我們常常在說“工作=付出=痛苦;生活=享受=快樂”。

  然而,工作只是付出嗎?當你感到自己在成長,是否有喜悅感?當你做成一件事情,是否有成就感?當你為他人帶來價值,是否有使命感?

  而生活又全是享受、無需付出嗎?與愛人相處、教育子女、孝敬父母……這些,哪一樣是單純享受而不需要付出的呢?

  所以,工作不等於付出,而生活也不等於享受。

  那麼,付出是否等於痛苦、享受又是否等於快樂呢?

  就拿做公益來說,很多人堅持不懈地為公益事業付出,然而並沒有為這種付出感到痛苦。恰恰相反,他們從中體會到了利他的快樂。

  反而有時候所謂的一些享受,比如買買買,收到快遞的瞬間覺得快樂,但這種快感很快就消失了,然後又需要下一次更大的消費來維持這種快感。

  從這個角度來說,付出不等於痛苦,而享受也不等於快樂。並且有時候,當下的付出是為了獲取長期的快樂,而當下的快樂有時候卻會帶來長期的痛苦。

  所以,我們追求的根本不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而是長期快樂與短期快樂之間的平衡。

  那麼,持有這樣的錯誤意識會有什麼問題呢?

  一旦我們將工作與生活對立,將工作與付出和痛苦等同、生活與享受和快樂等同,那麼每次進入工作,大腦內部和痛苦相關的區域就會被啟用,長此以往,大腦慢慢建立起一個穩定的神經結構,一旦開始工作就會進入痛苦。

  經常有讀者留言說:我想找自己喜歡的工作去做,但我什麼都不喜歡,怎麼辦?

  之所以什麼都不喜歡,往往就是因為你的大腦已經建立起這樣的穩定結構,所以任何工作在開始之前,就被你劃入痛苦的區域了,你又怎麼能發現自己的興趣呢?

  另外,將生活與享受和快樂等同的意識,也會阻礙我們獲得生活上的滿足感。因為當我們認為,生活就應該享受的時候,我們就不會願意付出了。

  所以,很多人才會抱有這樣的擇偶觀:我太累、太孤單了,如果能夠找到一個人照顧我、無條件對我好、幫我承擔這些痛苦,我就會從此快樂起來了。

  戀愛和婚姻關係中的大多數溝通問題,往往都來源於這種對付出和享受的錯誤認識。

  所以,去消除你大腦裡關於工作和生活的條件反射吧。

  錯誤意識2:將行為歸因於性格,而忽略能力

  之前跟一個男同事合作,我給他工作要求,他完成之後需要給我稽核,然後再發出去。交給我的時候,我指出了好幾處錯誤,他說:這你都能發現,果然女生就是更加細心。

  我對這句話深感不快,不僅是因為他的性格刻板印象,更是因為這句話非常不負責任,企圖將責任推給性格,而不是自己的能力或態度。

  實際上,我是一個非常大條的人,剛進諮詢沒幾天,就因為資料錯誤被老闆罵得狗血淋頭。

  所以,每次東西交出去之前我都強迫自己看三遍,還會總結出常見的錯誤,做成檢查清單,下次檢查的時候重點對照。

  當一件事情沒有做好,就怪罪於性格,這是阻礙我們發展的最大障礙。

  其實,人的行為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性格、動機、價值觀、經歷、外部影響、角色以及能力,遠遠不是性格一個因素來決定的。

  舉例來說,很多內向的人,可能都經歷過這種掙扎:我怎樣才能讓自己外向起來,更好地與人交往呢?

  如果按照上面這些因素,你最終是否能夠很好地跟人交往,取決於7個要素:

  1性格是否喜歡與人交往;

  2是否追求在人群中的歸屬感;

  3是否與交往的這個人/群體價值觀相符;

  4是否有此類場合下交往的經歷/經驗;

  5當時的社交氛圍如何;

  6交往當時你所處的角色是什麼;

  7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如何。

  在這麼多因素裡,性格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它只代表你對這件事的一種偏好,而不代表能否做好。

  比如,內向的人喜歡獨處,但這並不代表,內向的人不具備跟人交往的能力。實際上,我曾為一些公司做過研究,在很多公司裡,最能搞定客戶的銷售人員,並不是性格外向的人。

  所以,當我們做不好一件事的時候,不要輕易訴諸於性格,而要知道這是一種需要掌握的能力。只有這麼看待問題,你才有解決它的可能性。

  並且,這種看法也才能讓你正視自己的天性,不會試圖去壓制它,因為,天性也被證明是幾乎無法改變的。

  但好在,任何一種天性,幾乎都是有兩面性的。比如自卑,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裡提到,自卑有可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精神異常。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使人發憤圖強,以補償自己的弱點。

  如果我們期望在任何方面都完美無缺,那我們最終會成為一個十分平庸的人。所以有效的做法是,不去試圖壓制天性,而應該最大程度發揮它的正面效應,另外提高能力、採取措施來彌補它的負面效應。

  這就好比:你跟一群人比賽跑步,你面前的這根賽道最短,卻佈滿了釘子。正面效應是,這些釘子幫你打消了其他選手跟你搶捷徑的念頭。然而負面效應卻是,你自己也用不了。

  如何解決呢?難道要去拔釘子嗎?不是,你應該要學會給自己做雙堅固的鞋。這樣最能夠利用天然條件的正面效應、同時彌補了它的負面效應。

  所以,面對你的天性,去做一雙鞋,而不是去拔釘子。

  錯誤意識3:遇到挫折必須恢復,而錯過隨之而來的機會

  上大學的時候,跟第一個男朋友分手,對方提的。因為也只談了一個月,所以好像也沒什麼感覺,就是有點失落。然後我就正常吃飯和睡覺。

  到了第二天,同學知道了這事兒,安慰我說:別難過了,初戀分手都會很傷心的,但你以後會找到更好的。

  聽完這句話,我突然哭了,分手並沒有讓我特別難過,但經她這麼一說,我突然覺得:初戀啊,書裡都說很美好啊,就這麼分手,不應該難過嗎?

  後來想起這段經歷,覺得它跟後來的很多事情都很像: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要刷劇來恢復心情;想做的事情失敗了,要休息幾天恢復信心;喜歡的人不喜歡自己,要胡吃海喝來忘記……

  然而,誰說初戀分手就要哭、找不到工作就要刷劇、失敗了就要靜靜呢?分手代表對方現階段不適合你,找不到工作是提醒你還有不足,失敗了是給你機會反思和成長。

  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挫折或失敗需要花時間去應對。然而,我們低估了自己應對失敗的能力,所以硬塞給自己一個傷心的理由。

  如果我們在每次挫折和失敗之後,就進入恢復模式,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需要療傷,那就阻礙了這些挫折和失敗給我們帶來的全新視角、以及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鬥志。而這些全新視角和鬥志,才是真正讓我們得以走出挫折的方法。

  所以,你比自己想象中堅強,不需要那麼多時間來療傷。

  其實,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失敗、挫折,抑或是我們戰勝天性的歷程,都會對我們的心靈產生深遠影響。當工作、生活、自我、成就達不到我們的期望時,恰恰是我們從中窺見精神與心靈的機會。

  它們都是一種嘗試,能喚醒我們最深處的本性,所以我們不要因為錯誤的意識而失去了喚醒自己的機會。生命的意義並不是快樂,而是心靈的形成。而這些歷程,全都是我們雕琢自己個性的過程。


克服思維定勢的方法
努力改變現狀的勵志名言
相關知識
可以克服思維定勢的方法
克服思維定勢的方法
思維定勢的主要特徵和定義是什麼
克服情緒低落的方法
克服跑步疲勞的方法有哪些
可以使大腦變聰明的方法
可以提高孩子智力的方法
鍛鍊大腦思維能力的方法是什麼
培養人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的方法
提高兒童思維能力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