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複習思維指導
我們知道,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運動和變化中,地理事物也不例外。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不少考生都覺得難以掌握其學習方法。以下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些地理的科學思維方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地理複習思維指導
1.類比思維法
類比思維是通過聯想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把已經熟知的地理知識、地理規律、思維經驗與所研究的地理現象、過程相聯絡,找出它們的相似性,並用類似方法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如講到等深線、等降水量線、等壓線時,教師只要提示學生與等高線相對比,就可解決這些概念。
2.聯想思維法
這是從巳知的地理概念出發,將有關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聯絡起來的思維過程。聯想有“縱比”和“橫比”兩種發散形式。縱比是從地理事物的各個發展階段進行比較,如地殼的演化史,可比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階段的不同。橫比是由此地理事物與彼地理事物進行比較,如馬達加斯加島的自然帶與我國臺灣自然帶的比較。
3.假設思維法
這種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科學假說。由於受科學水平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對某些現象不能確切瞭解其產生和發展規律,往往藉助猜測,作出假定說明。如魏格納用這種方法提出了“大陸漂移說”。科學家們對地中海未來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說”、“乾涸說”、“擴充套件說”三種假設。
4.選言排除法
是指為了找到正確答案,根據現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後通過驗證,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腳的假定,餘下的一種就是正確答案。
5.形象思維法
這是人們利用自然形象進行思維的方法。如在進行地圖教學時,由於地圖引起學生形象思維有三種因素:一是空間關係,如地圖的範圍,經緯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脈、河流、島嶼等;三是圖例符號,如地圖上的顏色、等高線、表示城市的圓圈等。通過對地圖的觀察,會從三方面引起學生的形象思維活動,有利於形成學生對各種地理事物的空間想象,有利於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6、極值理解地理事物的變化法
一、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變化
例:說出太陽直射點從6月1日到次年1月1日的移動情況。
分析:太陽直射點始終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移動,當南移到最南位置時***12月22日***才會迴歸,轉而北移。當北移到最北位置時***6月22日***才會迴歸,轉而南移。從6月22日到12月22日,太陽直射點往南移;從12月22日到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往北移。所以從6月1日到次年1月1日的移動情況應當是從6月1日到6月22日往北移;從6月22日到12月22日往南移;從12月22日到1月1日往北移。
參考極值:12月22日太陽直射點移到最南位置,開始北移;6月22日太陽直射點移到最北位置,開始南移。
二、晝夜長短差異的變化
①若從時間上考慮:
例:說出元旦、勞動節、兒童節、建軍節、國慶節、教師節等節日中晝夜長短差異最小的是哪個,晝夜長短差異最大的是哪個。
分析:春分、秋分日晝長、夜長均為12小時,晝夜長短差異為0,所以越接近3月21日或9月23日的日期,晝夜長短差異越小,而冬至、夏至日分別為晝最短、夜最長和晝最長、夜最短的兩天,晝夜長短差異為所有日期中的最大,所以越接近6月22日或12月22日的日期,晝夜長短差異也越大,以上六個節日對應的日期分別是1月1日、5月1日、6月1日、8月1日、10月1日、9月10日,其中10月1日最接近3月21日或9月23日,晝夜長短差異也就最小,而1月1日最接近6月22日或12月22日,晝夜長短差異也就最大。
參考極值:3月21日或9月23日,晝夜長短差異最小;6月22日或12月22日,晝夜長短差異最大。
②若從地點上考慮:
例:說出夏至日哈爾濱、北京、上海、海口四城市中晝夜長短差異最小的是哪個,晝夜長短差異最大的是哪個。
分析:赤道上全年始終晝夜均為12小時,晝夜長短差異為0,夏至日,除了北極圈及其以內地區晝夜長短差異均為24小時外,其餘地區越接近赤道,該地區的晝夜長短差異也越小。從緯度位置考慮,哈爾濱離赤道最遠,晝夜長短差異最大;而海口離赤道最近,晝夜長短差異最小。
參考極值:赤道上晝夜長短差異最小。
高中地理學習和記憶方法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