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相關論文發表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6日

  美國文學自其殖民地時期初具雛形至今已經歷了兩百多年的發展歷程,變得日趨成熟。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簡述美國自然文學

  美國自然文學作為一個文學流派,雖然在傳統上受到了歐洲浪漫主義的影響,但是,它產生於“新大陸”文明的美國,便自然有著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所不可能有的特性。美國的自然文學是源於17世紀,奠基於19世紀,形成於當代的一種別具美國本土特色的文學流派。

  自然文學 人與自然關係 生態意識

  一、美國自然文學的概念

  自然文學就其字面理解,無非是以自然為主題進行寫作。但這一概念本身的內涵卻十分豐富。它是在美國特殊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文學。自然文學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的新穎和獨特。從形式上看,它屬於非小說的散文文學,主要以散文、日記等形式出現。從內容上來看,它主要思索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簡而言之,美國的自然文學最典型的表達方式是以第一人稱為主,以寫實的方式來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進自然環境那種身體和精神的體驗。

  美國自然文學的意義在於它的創新。在西方文明的傳統中,人們總是傾向於把精神與物質、自我與環境、人與自然分隔開來,區別對待。而美國自然文學的發展動力則是要將精神與物質、自我與環境、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它由最初純粹的自然史,到將文學揉進自然史;由早期的以探索自然與個人的思想行為為主的自然散記,到當代主張人類與自然共生存的自然文學。我們可以說,從美國自然文學的發展趨勢中,我們看到了人類文明的進化過程。

  二、美國自然文學的發展

  自然文學作為一個概念產生於現代,可它卻是在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並有其歷史淵源。

  17世紀的約翰・史密斯的《新英格蘭記》和威廉・佈雷德福德的《普利茅斯開發史》都是以描述性的散文體寫就,其語言清新簡樸,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為日後的自然文學獨特的文體奠定了基礎。

  18世紀的喬納森・愛德華茲在他的《自傳》和另一部《聖物的影像》中大膽地將內心的精神體驗與外界的自然景物融為一體,以比喻的手法,表明上帝把整個物質世界造成了“精神世界的影子”。18世紀另一位有影響的人物威廉・巴特姆,被成為美國“第一位在歐美大陸的文學界獲得聲譽的人”。他的代表作《旅行筆記》不僅反映出作者作為一個自然之人的哲學思想,而且對歐洲的浪漫主義產生了影響。人們通常認為,自然散文只是到了18世紀末才成為一種獨特文體,它以巴特姆的《旅行筆記》的問世,作為自己趨於成型的標誌。

  到了19世紀,隨著諸如托馬斯・科爾的《論美國風景的散文》、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的《論自然》等作品的問世,美國作家才開始把新大陸的風景作為文學和藝術的源泉。在此之前,美國的作家與藝術家往往是把目光投向歐洲大陸,去尋求文學藝術創作的文化根基。科爾在《散文》中得出的結論是:美國的聯絡不是著眼於過去、現在和未來。如果說歐洲代表著文化,那麼美國則代表著自然。生長在自然之國的美國人,應當從自然中尋求文化藝術的源泉。正是基於這種思想,科爾建立了美國哈德遜河畫派,提出了“以大自然為畫布”的宣言,吸引了一批被愛默生稱為有著“新的眼光”的大自然的畫家。後來,這個畫派的作品與美國自然文學起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長期以來,愛默生的精神及其人文思想一直是美國文化及文學的研究重點。但是目前在國內,將“愛默生與自然”作為主題進行挖掘與探討的人並不多。其實,無論從愛默生所信奉的超驗主義及其著作,還是從其生活和日記中,都不難看出他對自然的特殊情感與密切聯絡。就愛默生的著作而言,他的第一部作品便是《論自然》。他改良了愛德華茲的觀點,明確指出“自然是精神之象徵”。

  亨利・大衛・梭羅的《瓦爾登湖》曾於1985年在《美國遺產》雜誌上所列的“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中位居榜首。他被視為美國文化的偶像,美國最有影響力的自然作家。他的精神被視為美國文化的遺產。而《瓦爾登湖》也成為眾多梭羅追隨者嚮往聖地和效仿的原型。人們通常把梭羅視為愛默生的“聖徒”。從二者在自然文學中的作用而言,他們有著相似的靈魂。從現代的眼光看,梭羅在美國自然文學中所起的作用似乎比愛默生更勝一籌。梭羅不僅把愛默生的理論付諸實踐,而且比愛默生超前一步。他預見到工業文明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提出了“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護這個世界”的觀點。

  美國自然文學在20世紀有了新的發展。20世紀之前的自然文學有著濃郁的理想主義色彩,其作者對自然持樂觀進取的態度,希望從中尋求個性的解放,文化的根源和精神的昇華,但是他們的思索與寫作的著眼點仍限於自然與自我或自然與個人的思想行為範疇。只是到了20世紀,隨著諸如約翰・巴勒斯、約翰・繆爾以及瑪麗・奧斯汀等跨世紀自然文學作家的出現,自然文學才展開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前景。這時的自然文學開始展示的是自然與人類的關係,人類與生態的和諧。

  從廣度上,20世紀的自然文學已經不再侷限於美國的東海岸,而是覆蓋了幾乎整個美國本土。隨著奧斯汀、迪拉德和威廉斯等女作家的出現,原來以男人為主導的自然文學領域開始有了女性的聲音。這種以不同的地域為背景,用不同的聲音來描述自然的狀況,使得美國自然文學形成了一種多維的組合,因此而顯得多姿多彩,生動活潑。從深度而言,由於20世紀的自然文學作家大多掌握了自然科學和人類生態學的知識,他們無疑獲得了比他們前輩更深刻的洞察力。奧爾多・利奧波德在威斯康星州一個被人遺棄的農場裡,提出了“土地倫理”的概念,呼籲人們培養一種“生態良心”。愛德華・艾比在沒有人煙的西部沙漠中,提出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模式:對立――妥協――平衡。特里・T・威廉斯則在鹽湖邊,呼籲人們視荒野為一種情感,像熱愛一個人那樣去熱愛荒野。在當代自然文學作家的心目中,人與自然已不再是“我和它”的關係,而是“我和你”的關係。他們認為已經沒有一個單純的自我,而只有與所生存的生態環境融為一體的自我,他們所信奉的已不再是“優勝劣汰”,而是“共生主義”。

  三、總結

  總之,自然文學是以文學的形式,喚起人們與生態環境和諧共存的意識,激勵人們去尋求一種高尚壯美的精神境界。在美學上,它展現了中自然清新、別具一格的審美取向。探索這一領域,將會像當初歐洲移民發現新大陸一樣,令人在一個又一個新奇發現中激動不已。

  參考文獻:

  [1]亨利・納什・史密斯.處女地[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1.

  [2]安妮・迪拉德著.餘幼珊譯.溪畔天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Scott Slovic.Contemporary American Nature Writing.Tokyo:Fumikura Press,1993.

  [4]Don Scheese, Nature Writing.the Pastoral Impulse in America.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6.

  篇2

  試論美國文學中幻滅的美國夢

  摘 要:“美國夢”是美國文學中一個永恆不變的主題。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資本主義危機之後,大量文學作品緊扣文學作品中對"美國夢"這一主題開展全面的反省和批判。本文通過對《了不起的蓋茨比》和《美國悲劇》的文字細讀,從不同的歷史時期和角度揭示了“美國夢”的腐朽和破滅。

  關鍵詞:美國夢; 美國悲劇; 幻滅

  一、引言

  研究美國文學,首先接觸到的是美國夢---美國文學的主題問題。“美國夢”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從廣義的方面來講,“美國夢”指的是作為“民主、平等、自由”的國家理想; 從狹義的方面來講, 它指的是個人通過自我奮鬥而獲得成功的夢想。“美國夢”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 從17世紀第一批移民登上美洲大陸之日起,赤貧的歐洲農民到這裡後無須奮鬥便可擁有一塊自己的土地。南北戰爭後,機會一個個接踵而至,掀起全國性的瘋狂,美國成了一個‘牛奶加蜜糖’的國度,大批做著‘美國夢’的移民蜂擁而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美國夢形成的自然基礎,《獨立宣言》的頒佈使美國夢有了思想基礎。《獨立宣言》規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在‘美國夢’的驅使下,美國迅速發展,特別是1848年加州的“淘金熱”,引發了大規模的“西進運動”, “美國夢”得以進一步發展。正因為如此,在美國文學中,“美國夢”也就成了一個永恆的主題。

  二、美國夢的幻滅

  斯格特•菲茨傑拉德 F•ScottFitzgcrald,1895~1940 和西奧多•德萊塞 TheodoreDrEiser,1871~1945 都是偉大的美國作家。他們出生於美國不同的時期 ,身世背景截然不同 ,但是他們的代表作品都表現了一個相同的悲劇主題--- “美國夢”的腐朽和破滅。

  菲茲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 》是20世紀 20年代“美國夢 ”幻滅的代表作。小說寫了主人公蓋茨比與苔西的愛情悲劇,深刻地揭示了美國20世紀20年代“美國夢”的幻滅。貧家子弟蓋茨比在服役期間愛上了豪門之女苔西,苔西卻不願下嫁一無所有的蓋茨比。 戰後蓋茨比對苔西難忘舊情, 通過非法買賣發了橫財後與苔西重溫舊情, 而苔西卻仍無勇氣放棄她已擁有的財富和地位。在一次車禍後, 為保護苔西, 蓋茨比主動承擔責任,而苔西的丈夫湯姆借死者丈夫之手謀殺了蓋茨比, 然後與苔西一走了之。 蓋茨比以畢生心血構築的美好夢想, 就這樣在嚴酷的現實面前破滅了。蓋茨比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美國夢”的幻滅。菲茲傑拉德藉故事敘述人尼克之口, 把蓋茨比的夢和美國早期移民的夢聯絡在一起, 追溯了美國夢的淵源。美國的早期移民憧憬依靠個人奮鬥創造財富, 蓋茨比把苔西視為自己的夢想的化身 ,也曾想以自己的努力重新贏得她。但社會的現實迫使他採用不正當的手段來實現自己的理想,蓋茨比的發財之路說明了美國精神的腐敗。

  西奧多•德萊塞是美國 20 世紀前期最有成就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創作代表了美國現代文學的進步和光明。德萊塞的長篇小說《美國悲劇》對美國貧富對立的社會作了深刻的剖析。小說主人公克萊特出生在一個貧寒之家,他不甘心忍受困苦,離家自謀出路。資本主義社會汙穢腐蝕 ,使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吃喝玩樂,對貧窮的母親置之不理,為了和大資本家的女兒結婚,擠入上層社會,竟溺死了自己的情人洛蓓達。作品通過克萊特從追求、掙扎到墮落、毀滅的一生,指出了這一悲劇的根源所在,即以金錢為中心的美國現代生活對克萊特世界觀的形成和生活道路的選擇產生的決定性影響。而且,只要這種環境和這個制度不改變,克萊特的悲劇,同時也是美國社會的悲劇就將一代一代重複地繼續下去。

  三、破滅的“美國夢”的主題意蘊

  這兩部作品寫作年代不同,寫作風格迥異,但是主題卻是驚人的相似,那就是“美國夢”的悲劇表現。

  菲茲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講述了一個青年人的追求和幻滅。在西方文學史上,這是一個經常重複的主題但作者融入了自己對美國生活的深刻而冷靜的體驗,將它寫成一部蘊意雋永的“美國夢”破滅的悲劇。蓋茨比的追求也是很多美國人的企盼,小說最終為蓋茨比送終 ,也是為他們的“美國夢”畫上句號。西奧多•德萊塞的代表作《美國悲劇》是根據 1906 年切斯特•吉萊特謀殺格蕾絲•布朗的真實案件改編的。德萊塞進行提煉加工,把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悲劇變成了一個國家的悲劇。他所涉及的既是一個悲劇人物 ,又是一種悲劇文明。德萊塞把克萊特作為由環境所造就,受環境逼迫,併為環境所毀滅的人物來進行塑造。他懷著憐憫的心情去探索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在實現自己的夢想,追求財富和地位的過程中,扭曲了自己的人性,而墮落成一個殘忍的殺人凶手的經歷。《美國悲劇》採用了純自然主義的創作手法,以儘量客觀化的敘述和樸實的語言揭示了個人人生毀滅的悲劇,使作品成為一個完善的社會文字。它塑造了一個對金錢和地位充滿嚮往的下層青年自我毀滅的悲劇,這不僅是一個人的悲劇,更是一個國家、一種文明的悲劇。

  四、結語

  縱觀以上兩部小說,雖然內容不盡相同,但是“美國夢”的主題卻是不斷髮展的。蓋茨比無論多麼富有,依然不能被所謂的上流社會所接納;而克萊特的個人悲劇已經不是一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美國的悲劇。所

  以,如果僅僅把追求財富和名利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且到達了非人病態的程度,這也深刻反映了資本主義 社會裡“人的異化”的夢想早晚都要破滅,兩位主人公悲劇性的結局也是不可避免的。除了菲茨傑拉德和德萊塞這兩位作家 ,很多知名作家的創作也深受“美國夢”這個主題的影響,例如海明威和福克納在作品中把人們對“美國夢”的失望引申為對美國這個國度的失望。 “美國夢”再也不能給人們帶來美好的憧憬和奮鬥的力量,它的美麗光環早已消失殆盡 。“美國夢”破滅的主題具有深刻的批判意義和審美價值。無論是兩位作家本人還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們一生都在孜孜以求虛無縹緲的“美國夢”,一生都在追逐著能夠體現自我身份和價值的財富、金錢和權力。殘酷的現實促使他們清醒地認識到物質奮鬥和享樂主義的毀滅作用,表現出了帶有悲劇性的時代幻滅感。

  參考文獻:

  [1]劉保瑞等譯,《美國作家論 文學》〔M〕,北京:生活,讀,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84;

  [2] 董衡巽等編,《美國現代小說家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3]F.S.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 For Eign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

  [4]TheodoreDr EIser. An American Tragedy. T. Y. Crowell Company Press, 1964.

 

漢語言文學論文
漢語言文學類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美國文學相關論文發表
中國哲學相關論文
美術教學相關論文
美術教育教學相關論文精選
淺談七年級數學相關論文
高中地理教學相關論文
淺談化學教學相關論文
淺談護理心理學相關論文
兒童心理學相關論文
中學藝術教育教學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