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的勵志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5日

  楊麗萍,一個用舞蹈書寫生命的詩人,她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與勵志。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篇一:特立獨行

  你認為你現在面臨的困難比楊麗萍更多嗎?你說,她有機遇,我沒有,她那個時代機遇多,我這個時代機遇少。是嗎?我不相信。一個人一生當中總會有那麼一兩次機遇,準備好的人,一次就夠了。所以說,外界的環境並不是問題的關鍵。

  2012年春晚以後,網路上到處可見對楊麗萍的溢美之詞。在王利芬的微博上,我看到這樣一段話——楊麗萍已經54歲了。記者問她:“你是為了舞蹈才不要孩子的嗎?”她回答:“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這段話讓我開始尋找關於楊麗萍的一切。

  在魯豫對楊麗萍的訪問中,有一段談話觸動了我。楊麗萍出生在雲南大理的偏遠山區,舞蹈是當地少數民族生活的一部分。而從小感受力豐富的楊麗萍,一向從大自然的花鳥魚蟲、浮雲流水中尋找舞蹈的靈感。楊麗萍長大以後,進入中央民族歌舞團。由於歌舞團中傳統的民族舞訓練技法與她對舞蹈藝術的直覺背離,她拒絕接受集體訓練,堅持按照自己的方式練習。為此,她受到領導和老師的批評,還得不到補助費。魯豫問她:“因為這樣一些原因,會不會有一些演出的機會就不給你了呢?”楊麗萍回答說:“因為你跳得好,他還是要用你。”這句話平靜質樸,卻讓我非常感動。

  因為這句話說出了一個重要的真相。而這個真相,不知道為什麼,常常被許許多多“理想遠大”而“不得志”的人有意地掩蓋了過去。

  這個真相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沒有實現理想,或喪失了夢想,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因為我們還不夠好。

  “只要你足夠好”,一切都不是問題。

  但這句話並不是一種鼓舞,更不是一種安慰。因為,“只要你足夠好”,是一個最艱難的條件。要做到“足夠好”,你需要在自己身上發掘所有的可能性、創造力、智慧和洞察力,同時要將所有的愚昧、過失、失敗歸咎於自己。你將承擔起所有的責任,直視自身蘊含的猶疑、脆弱和無限希望。

  面對理想的受挫,人們最容易變成兩類人,一類是抱怨者,一類是憤怒者。抱怨者和憤怒者會把對生活的失望投射到外部世界,通過抱怨和憤怒,他們赦免了自己的責任,也放棄了讓自己變得足夠好的可能性。

  說到這兒,我想再講講楊麗萍的故事。11歲起,她跟隨西雙版納歌舞團揹著鋪蓋行李走遍了雲南的各個少數民族,在楊瀾的訪談中,她這樣描述走村串寨的生活:走在路上,看見大象遠去,它的糞便還在冒著熱氣。走路的時候,忽然聽見頭頂咚咚響,原來是一條青色的毒蛇從樹上掉了下來,砸在斗笠上。許多隊友抱怨這樣顛沛的生活辛苦,受不了就離開了,但在楊麗萍眼裡,這些都是美,太美好太讓人享受了。

  在她回憶這些經歷的時候,愉悅之情溢於言表。對別人來說,這十年的經歷是在受苦,對楊麗萍而言,她是在接受大自然與多元文化的滋養。20歲出頭時,楊麗萍進了中央民族歌舞團。在歌舞團的經歷,在別人看起來,何止是不順利,簡直是困難重重。領導和老師們批評她的特立獨行,為了堅持自己的想法,她放棄了生活補助,但她似乎毫不苦惱。

  魯豫問起她這些困難是如何影響她的,她淡淡地說:“你只要想開了,你看清事情的真相就可以了,批評肯定是有,但因為你知道你這樣做的用途是什麼,你就會去承受這種委屈……她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之下,每天晚上在別人結束訓練之後獨自用功,創作了《雀之靈》。《雀之靈》後來獲了獎,因為“只要你足夠好,他還是要用你”。

  篇二:楊麗萍的“苦”與“不苦”

  現在說起楊麗萍,都知道她是我國著名的舞蹈藝術家,她的《雀之靈》《孔雀公主》《兩棵樹》《雲南映象》《雲南的響聲》等享譽世界,成為舞蹈經典之作,是中國第一個舉辦個人舞蹈晚會的舞蹈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楊麗萍成名背後所經歷的辛苦,而她對自己的辛苦又另有一番認識。在一次電視採訪節目中,楊麗萍為觀眾展示了她獨特的辛苦觀。

  楊麗萍的童年是在山村度過的,從小她父母離異,作為家中長女的楊麗萍,開始承擔很多家務活兒,還幫大人做繁重的農活兒,放牛、上山打柴、採茶、插秧、撿麥穗、舂年糕、織布,幾乎所有的農活兒,童年的楊麗萍都做過。聽楊麗萍微笑地談起童年,主持人詫異地瞪大了眼睛,她不敢相信,眼前這個美麗瘦削的舞蹈家,童年時還做過這麼多農活兒。主持人問楊麗萍,那麼小,就做這些農活兒,一定覺得很苦吧?楊麗萍笑著回答,不苦啊,這是生活需要啊,認識到這一點,就一點也不覺得苦了。比如你上山打柴,想到將柴打回家,就可以把飯做熟,你就會很快樂的。

  上世紀70年代,楊麗萍被招入一家歌舞團,成了一名舞蹈演員,開始了她美麗的舞蹈事業。從小沒有經過任何正規訓練的楊麗萍,面臨一個嚴峻的挑戰,她的舞蹈基礎很薄弱,而一個舞蹈演員,需要身體的軟度,壓腿、練把杆,這都是最基礎,也是最艱苦的訓練。楊麗萍每天堅持練功到深夜。當時,生活條件很差,每個月只有7元錢伙食補助,經常吃水煮白菜,上面浮著幾滴油星。主持人問楊麗萍,生活條件那麼差,練功又那麼累,一定覺得很苦吧?楊麗萍笑著回答說,不苦啊,你所做的事情,都是你喜歡做的,是為你的舞蹈事業打基礎,這是一個美好的過程,怎麼能叫苦呢?

  為了原生態歌舞《藏謎》的創作,楊麗萍帶著她的舞蹈演員們,整整磨合排練了一年,在成都,她們終於第一次將這臺大型歌舞搬上舞臺。到達成都後,距離正式演出只有一個星期了,而節目的整合和走臺還沒有完成,時間太緊了。為了不讓期待已久的觀眾失望,楊麗萍和她的舞蹈演員們抓緊時間進行走臺練習,整整一個星期,楊麗萍全身心地投入最後的排練,每天只睡一兩個小時。聽到這裡,主持人忍不住又問她,每天只睡一兩個小時啊,那段日子一定很苦吧?楊麗萍笑著回答,不苦啊,這都是為了自己的作品嘛,你看到了這個事實真相,就不覺得它是一件苦差事了……

  主持人三問苦不苦,楊麗萍都說不苦,並且給出的理由各不相同,但實質都是一樣,那就是苦的背後有自己明確的目標。上山砍柴不苦,是因為可以把飯做熟;練功不苦,那是為事業打基礎;每天只睡一個小時不苦,那是成功前夜的付出。這些認識足見楊麗萍是一個頭腦清醒的人,一個目光長遠的人,一個理智又富有激情的人。

  人生箴言:“楊麗萍的苦是實在的、有目共睹的,也是她切身體會的;她的不苦是觀念中的、經過昇華的,也是被自己的意志改變了的。她將苦差事轉變成不苦的經歷,是源於她認清了事情的面目,要想成功,就必須辛苦,辛苦過後,才能

  篇三:用舞蹈養活靈魂的人

  揹著鋪蓋走村串寨的日子

  楊麗萍1958年生於雲南,洱源白族人,她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可能是因為出生於小村莊,楊麗萍渾身散發著一種大自然的味道。她說,村子裡的人都喜歡跳舞,婚喪嫁娶、種收莊稼、祭祀神靈等無不跳舞,她自然也從小跟著祖輩、父母一起跳。她喜歡觀察大自然,看雲朵如何變化、孔雀怎麼開屏、蜻蜓怎麼點水……天資聰慧的她把這些看來的美放進自己的舞蹈中,很快就成了全村舞跳得最好的姑娘。

  13歲那年,楊麗萍被雲南西雙版納州歌舞團看中並招收入團。入團後,她遊走於雲南這片土地上,開始了長達10年的訪演生活。每次巡村訪演,演員們都是自己背行囊,徒步行進。而村莊之間沒有路,幾乎都是原始森林。演員們經常得跨過冒著熱氣的大象糞便,躲過亂竄的蛇、吸血的旱螞蝗前行……每次訪演的時間至少長達3個月,演員們跟村民們同吃同住,白天幫村民收莊稼,晚上演出。這個村子待一段時間,就接著去下一個村子演。這樣,她走訪了許多村落,見識了許多民族,學習了多種舞蹈。這種“送戲上門”的經歷對楊麗萍來說是寶貴的,也為她後來的藝術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楊麗萍多次提到電影《阿凡達》,裡面呈現的對大自然的那種崇拜和敬畏她非常認同。“什麼族我們都見過,有一些族人,他們就是生活在樹上的,太像《阿凡達》了。他們就是共同生活,感覺他們就是一個大家庭。”楊麗萍說少數民族是崇拜自然的,自然也是她的課堂,她的的舞蹈大多取材於雲南的大自然。

  與孔雀的情緣

  十年的鄉間生活讓楊麗萍孕育了自己思考練習舞蹈的獨特方式。1982年,楊麗萍因為在西雙版納歌舞團的優異表現而被抽調到北京。然而剛到中央民族歌舞團的時候,她卻怎樣也適應不了這裡學習訓練的方式。“我就覺得那些動作又是擦著地又是繃著腿的,而我們的舞蹈都是特別感性的,所以我就拒絕這種練法,我覺得練了那個簡直渾身都不會動了。”楊麗萍說當時自己就想找到那種站在土地上,找到大自然精髓的感覺,也一直在琢磨怎樣才能把這些提煉成一個肢體上的表現。

  在楊麗萍的堅持下,她終於得到機會按自己的方式練習,“看看蝴蝶飛翔時翅膀是怎麼抖動的,火苗擺動的時候是什麼姿態,用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動作來,這就是舞蹈。”她的孔雀舞在後來參加的舞蹈比賽中也被稱作是“胳膊擰過大腿”的一個表演。隨後楊麗萍不斷地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出色的舞蹈作品。40年的孔雀舞,已經讓楊麗萍成為當之無愧的“孔雀女神”,她無需思索,一舉手、一投足盡是栩栩如生的孔雀姿態。

  楊麗萍的藝術生涯,始之於孔雀,綻放於孔雀,也將終之於孔雀。四十年舞臺經歷,即將於2013年完成謝幕巡演。“巡演到年底,我可能就不再上舞臺了,但不等於我就不再跳舞了,談不上什麼告別舞臺,一切都自然而然。我可以在內心、在排練室,或者在村子裡,像婆婆奶奶一樣跳舞,繼續用舞蹈來滋養生命。”對於“謝幕”,楊麗萍這樣說。

  “我覺得每個人都是舞蹈家,只是我們在不同的地方起舞。”

  從雲南土地上長出的原生態 2003年,楊麗萍推出大型原生態歌舞集《雲南映象》。《雲南映象》的演員共有90餘人,其中大多數是來自雲南各村寨的少數民族演員。演員裡最小的7歲,最大的20多歲,這些山野中的年輕人汲水能歌,起火能舞。當時楊麗萍去找他們的時候,他們都還在幹著農活,他們身上有著許多專業演員沒有的民間味道,在排練時,楊麗萍只需要指導他們習慣舞臺表演就行了。他們用不事雕琢的舞蹈技巧,表演螞蟻走路、青蛙翻身、蜻蜓點水以及這些動物們愛情的遊戲,展示生命的自然狀態,將高原地區濃郁的民族風情盡情張揚。

  2009年推出的《雲南的響聲》依舊啟用原班人馬,其舞臺上的效果令人震驚,後臺的道具量同樣驚人,成千上萬個葫蘆、用碩大的竹筐盛著的稻穀、比人還高的樹幹鼓……還有各種千奇百怪的樂器:水缸、竹沙漏、獨弦撥琴、水煙筒、酒杯、煙盒……每一件都充滿著民族風味。這些都是楊麗萍花費了8個多月的時間蒐集來的,其中最顯眼的當屬她從深山裡搬來的十幾個3米高的大鼓,而這些鼓正是楊麗萍創作《雲南的響聲》的契機,“少數民族的人為了尋找可以做成這樣一面鼓的樹,需要全村人出動,然後拿雞蛋去扔。雞蛋扔到上面不碎的那棵樹才能做鼓。”

  在《雲南映象》擔任領舞的蝦嘎,是楊麗萍最引以為傲的徒弟之一。“蝦噶原來是個放牛娃,當時他的牛丟了,他就喊對面的人把他的牛堵住,當時我們正好走路去他們那個地區,就聽到了他的那種喊聲,我聽他的聲音那麼美,還可以跑得那麼遠,就看中了他。”

  楊麗萍說當他們要把蝦噶帶走的時候,全村的人出來歡送,送了一程又一程。而蝦噶也很努力,在每天的排練結束後,他還會獨自練上三四個小時,用了一年的時間去找尋這種民族舞蹈的感覺。他打出的老虎鼓驚心動魄,就像拿自己的命去敲擊一樣。她要的就是那種純粹那種不顧一切那種原始。


楊洋奮鬥的名人勵志故事簡短
楊瀾的勵志故事
相關知識
楊麗萍的勵志故事
鄧亞萍的勵志故事
孤兒楊六斤的勵志故事
楊瀾的勵志故事
家長教育孩子的勵志故事有哪些
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精選集
關於林肯的勵志故事
列寧的勵志故事
廖智的勵志故事
古代的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