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第一二章預習資料
九年級的同學要學習一門新學科——化學,那麼化學到底是學習什麼的呢?大家不妨提前預習一下。一起來看看小編整理的初三化學第一章預習資料,希望對您有用。
初三化學第一章第一節預習資料
考點一、物質的變化
1、概念: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它物質的變化。例:石蠟熔化、水結成冰、汽油揮發
化學變化——有其它物質生成的變化 例:煤燃燒、鐵生鏽、食物腐敗、呼吸
2、判斷變化依據:是否有其它***新***物質生成。 有則是化學變化,無則是物理變化
3、相互關係:常常伴隨發生,有化學變化一定有物理變化,有物理變化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4、化學變化伴隨現象:放熱、吸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和生成沉澱。
考點二、物質的性質
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化學變化就表現出的性質。包括: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硬度、溶解性、揮發性、延展性、導電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可燃性、氧化性、還原性、活潑性、穩定性、腐蝕性、毒性、金屬活動性等。
它們的區別是:物理性質在靜止狀態中就能表現出來,而物質的化學性質則要在物質運動狀態中才能表現出來
三、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之間的區別與聯絡。
聯絡: 在變化語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會”“難於”等詞語,變成了相應的性質。
初三化學第一章第二節預習資料
一、 化學研究的物件是物質,以實驗為基礎。學習化學的途徑是科學探究,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1、現象:蠟燭逐漸熔化,燃燒,發出紅光,火焰分為三層***外焰、內焰、焰心***。
2、產物:二氧化碳和水
檢驗: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內壁塗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變渾濁***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乾燥的燒杯***變模糊或有水珠出現***
水的驗證:用無水硫酸銅 CuSO4***白色***+ 5H2O === CuSO4·5H2O***藍色***
3、物理性質:白色的固體,密度比水小,質軟
結論:
⑴ 燃燒前:蠟燭通常為黃白色的固體,密度比水小,不溶於水
⑵ 燃燒時:① 蠟燭發出黃白色的火焰,放熱、發光,蠟燭逐漸變短,受熱時熔化,冷卻後又凝固。
② 木條處於外焰的部分最先變黑,外焰溫度最高。
③ 燒杯內壁有水霧出現,說明蠟燭燃燒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蠟燭燃燒後還生成CO2,該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說明蠟燭中含有C元素。
④ 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現,更說明蠟燭中含有C元素。
⑶ 燃燒後:有一股白煙,能重新燃燒。說明蠟燭燃燒是蠟燭氣化後的蠟燭蒸氣被點燃。
二、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撥出氣體的探究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特性***,不燃燒也不支援燃燒,不能供給呼吸。
B、氧氣——支援燃燒***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燃著的木條燒得更旺***,供給呼吸。
2、結論:“兩多一少”——人撥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比空氣多,氧氣的含量比空氣少。
即:A.撥出的氣體使石灰水出現的渾濁多,證明撥出的氣體比空氣中CO2的含量高。
B.撥出的氣體使燃著的木條熄滅,燃著的木條在空氣中能夠燃燒,證明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比撥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高。
C.對著呼氣的玻璃片上的水霧比放在空氣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霧多,證明撥出氣體中水的含量比空氣中水的含量高。
3、鑑別氧氣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瓶內,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氣,使之立即熄滅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別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變渾濁的是二氧化碳,使之無明顯變化的是氧氣。
三、實驗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學問題;B、假想和猜測; C、制定計劃; D、進行實驗;
E、收集證據; F、解釋與結論; G、反思與評價; H、表達與交流。
四、化學學習的特點:
1、關注物質的性質
2、關注物質的變化
3、關注物質變化的過程及其現象並進行比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結論
初三文言文馬說預習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