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讀書心得範文
《悲慘的世界》這本書中,人的平等問題已經被探討了幾百年,也將會繼續被討論,在各個方面,雖然悲慘世界最後的結局並不是大團圓式的美滿收場,但是我相信在我們的生活中,人的平等將會逐步完善的,在此分享讀書心得範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法國作家雨果的曠世鉅著《悲慘世界》,是他醞釀構思三十餘年而創作出來的稀世珍品,被稱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這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小說,讚頌了真善美,揭露了假惡醜。這部作品是作者用三十餘年的心血凝結成的,其間充滿了精闢的思想、閃光的智慧。書中精緻、巧妙、睿智的語句比比皆是,就像散落在沙灘上的顆顆珍珠和美麗的貝殼,拾取一個,你就獲得一份快樂。
卞福汝主教有一次收到當地一位貴紳的訃告,一張訃告上寫滿了死者的所有爵位榮銜,還列上他所有親戚的所有貴族尊號。主教嘲笑道:“人的智慧確實了不得,講虛榮連墳墓也不放過!”先揚後抑,語言冷峭,極具諷刺意味。
封建時代的法國向民眾徵收門窗稅,致使三百多萬戶農舍連門窗都不敢多開,生活在空氣不流通的斗室裡。卞福汝主教在大教堂講道:“唉!上帝把空氣給人,法律卻讓人出錢買空氣。我不想指責法律,但我要頌揚上帝。”批判國王濫徵稅收,漁肉百姓。通過讚頌上帝的大公無私,反襯國王的貪婪無度。
卞福汝主教要到山裡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村莊去,看望那些和氣厚道的牧民。鄉長警告他說,路上有強盜,會為非作歹,圖財害命。“鄉長先生,”主教說道,“僅僅擔心這一點嗎?我在這世上,不是守護自己的生命,而是守護靈魂。”比照中外歷史,比照當今中國社會,許多人為了求得生存,為了苟延生命,為了物質的慾望,已經不再關注靈魂,甚至於出賣靈魂,換取欲肉的滿足。主教還說:“永遠也不要害怕盜賊和凶手。那是身外的危險,小危險。還是懼我們自身吧。偏見,就是盜賊;惡習,就是凶手。巨大的危險在我們自身。威脅我們的腦袋或者錢袋的危險,何足掛齒!一心考慮威脅我們靈魂的危險吧!”
一項英國統計表明,在倫敦五件盜竊案中,有四件是由飢餓直接引起的。冉阿讓偷了一個麵包,被判19年徒刑,成為苦役犯。刑滿釋放後,卞福汝主教對他說:“您離開那個痛苦的地方,如果對人懷著仇恨和激憤的念頭,那麼您是值得可憐的;如果懷著慈善、溫良和平和的念頭,那麼您就勝過我們任何人。”這段話成為冉阿讓後半生的指導思想,以後他棄惡從善,用全副身心行善積德,成了一個道德圓滿的人。但現實社會裡,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暴易暴的多,相逢一笑泯恩仇,以德報怨,以善報惡的少。有些宗族、有些村落,怨怨相報幾十年上百年干戈不息。理解、寬容、和睦、友愛,被長期拋置。“慈悲為懷,容忍是金,宗教教義勸人向善,多麼了不得呀!“如果他願意向善,他就得成為天使;如果執意為惡,他就得化為魔鬼”。
雨果在該書《腦海中的風暴》一節中寫道:“在精神的眼睛看來,人心比任何地方都更眩目,也更黑暗;精神的眼睛所注視的任何東西,也沒有人心這樣可怕,這樣複雜,這樣神祕,這樣無邊無際。有一種比海洋更弘大的景象,那就是天空;還有一種比天空更弘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內心世界。”正義和邪惡,羨慕和嫉妒,友好和仇恨,崇高和卑鄙,廉潔和貪婪,勤奮和懶惰,剛強和懦弱,忠誠和背叛,等等,都包容在人心之中。禽獸是我們人類的美德和邪惡的形象化,所以“從牡蠣到鷹隼,從豬到老虎,一切禽獸之性,在人身上無不具備,每種動物對應一個人”。
篇2
小說中的主人公可以算是一個偷竊犯,因為一點小事毀了一生。那麼現在的社會呢?在小說問世後將近150年的社會,發生了什麼變化了嗎?
且不說那些官二代富二代所造成的不平等,取和小說中類似的列子,同樣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應該還有那些***犯吧,在他們離開戒毒所後,社會又是怎樣接受他們的呢?找工作到處碰壁,更不用說想擁有自己的家庭。幸福離他們是遙不可及,眼前只有黑暗,看不見曙光。有人可能覺得這個列子太偏激了。我只能說那些覺得這列子偏激的人,和小說中的群眾是相同的,都是被時代矇蔽了雙眼,或許你能看出當時的人被困在了那個封建時代的教條中,但你自己卻不能發現你被現在這個開放的社會中那些無形的教條所捆綁了。在這個連個人性取向都不能正視的社會裡,我們還能正視什麼?
人的平等問題已經被探討了幾百年,也將會繼續被討論,在各個方面,雖然悲慘世界最後的結局並不是大團圓式的美滿收場,但是我相信在我們的生活中,人的平等將會逐步完善的。
在裡面眾多人物中,最重要的主角是冉阿讓,在我看來,他的一生都是悲慘。在我們看來,法律是正義的,是專門用來懲治惡人的;但是《悲慘世界》似乎告訴我們法律是無情的,冰冷的工具。冉阿讓為了救濟7個小孩而偷了一條麵包,卻被人抓進牢房,雖然他是違法了,但是他的動機是好,怎麼說也應該從輕發落。法律的無情,讓他不相信法律,也讓他因此坐了19年的監獄。一個人的青春就這麼浪費在這種的地方,真的很不值。幸好他假釋後遇到一個好人——主教米里哀,他是唯一願意收容他的人,並以愛心和寬容感化冉阿讓,也就此改變了他的一生。在這後來一段時間,冉阿讓換名字,改變自己的命運,當上市長解救的人們,為芳汀撫養了珂賽特。但是沙威——正義的堅持者和頑固者,他相信慈悲是罪犯的根苗,特別是像冉阿讓這樣的人。無疑這個缺點為他的結局埋下了伏筆。這個人是冉阿讓的噩夢吧,應該說,他是冉阿讓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後來沙威發現冉阿讓的善良本性,給他帶來的是毀滅性的打擊:自己窮其一生追捕的竟然是個大好人。
裡面最美好的事應該是珂賽特和馬呂斯這對情侶,有情人終成眷屬。雖然裡面又有德納第夫婦——小鎮蒙菲郿一家酒館的老闆,貪財、自私、卑鄙,經常對珂賽特欺壓的破壞,但是艾潘妮——德納第夫婦的女兒充當的贖罪的角色,為馬呂斯打聽珂賽特的訊息、為他送情書,應該是珂賽特和馬呂斯這段戀情的大功臣。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這句對我很受教,一個人做到寬容,不僅是被寬容的人獲得心靈的釋放,而且對你自己也是一種解放。恨往往是很累的,而且也很傷心,那麼我們會那麼笨選擇去恨別人嗎?
冉阿讓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人是一個勞動者,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經歷與命運,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悲愴性,這種有社會代表意義的悲愴性,使得《悲慘世界》成為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裡掙扎與奮鬥的悲愴的史詩。
泰納迪埃的唯錢是命真是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這也驗證了那句古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啊,或許這句古語用在他身上真是有點侮辱古語了,還是用狗改不了***或許更貼切一些吧。
馬裡於斯雖說打小就沒父母,但終究有個家,還有外公,真算得上是很幸福了,雖說有一段時期挺艱辛的,但最終和柯賽特有情人終成眷屬,那真是可喜可賀啊。
柯賽特,也是一個苦命人啊,很小就受盡了泰納迪埃夫婦的折磨,幸虧有了讓。瓦爾讓這個命運中的貴神,才是自己的命運有了轉機。
沙威呢,這就是一個法律,社會,政府的忠實奴僕,在他身上可將社會的僵硬體現的淋漓盡致,雖說最後良心有了一點點發現,但終究是政府統治人民的一個工具。
其他人物芸芸在此就不必細說了。有些時候,歷史是有驚人的相似,或許,一百多年前的法國社會中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在現在的社會中依然把它用不同的表現形式表現了出來。不久前看到一則報道,說是一位女士在參加已經參加了幾次都沒考上的碩士研究生考試時,不慎忘帶了身份證,等取回來時,已錯過了入場時間,這時的“沙威”出現了,這位女士以下跪的方式請求,卻終究沒換來監考老師的“開恩”。後來這位女士說下年也不再繼續報考了,因為自己畢竟已成家了,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他去做呢。一條制度,就把一個人一生的夢想擋在了考場門外……難道制度一經確定,無論有什麼情況發生,都不能更改嗎?我想制定制度是為了讓社會更***,人民更幸福,但上則新聞又該如何評論呢,自古以來就有法外開恩,得理十分讓三分,難道我們就不能法外開恩嗎?人情又在哪裡?就說到這裡吧,能夠拜讀此書,真是萬分榮欣,在這裡感謝雨果先生以及他著的不朽之作——《悲慘世界》。
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多一些主教這樣的人,那些惡性事件就會減少很多。對待別人時寬容一點,事情的結果會,截然不同。
篇3
世間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人類漫長的苦難歷程中,無數靈魂墮落了,丟失在無邊的黑暗海洋中,而最為悲慘的是那裡沒有援救。
我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無善惡之分,生命原本為愛而生。
《悲慘世界》中,冉·阿讓原本是一個誠實的安分守己的勞動工人,一直幫助貧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為了不讓孩子忍飢挨餓,不惜偷取麵包維持他們的生存。此舉雖不正確,但卻足以證明他足夠善良,他的生命本應閃耀善良的光輝。 世人皆善,奈何生命卑微,很多人無以為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試想,假使我們正遭受著飢餓的迫害,生命垂危,我們能以微弱的良知和廉恥心去對抗人類與生俱來的強大的求生本能嗎?無溫飽,何以知廉恥?
人類之所以渺小,就在於無法穿越或者說是很難穿越苦難,這就是我們最大的侷限。很多時候,我們做錯事甚至做壞事,並不是我們情願的,一定是受外界逼迫,不得不為,而一旦這種受逼迫沒有得到及時的制止和拯救,成為習慣,靈魂一再墮落,便造就了所謂的壞人。
雨果在《悲慘世界》的序中指出:“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是貧窮逼
迫冉·阿讓去偷去麵包以救濟飢餓的外甥,最終被判處19年苦役。刑滿釋放後,又因持黃色身份而受到歧視,無法生存,所有這一切導致冉·阿讓開始盲目地對社會進行報復。是背叛和歧視殘害著蘇婷,出賣自己的靈肉以維持私生女兒的生存。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一生是苦難的,而造成其苦難的根源無疑便是社會,是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以及無人救贖的社會現狀。
《悲慘世界》之所以厚重,之所以偉大,根本在於他深刻揭示並諷刺的正是這種悲慘的社會現狀所導致的人性的扭曲。如若《悲慘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冉·阿讓在承受社會各方面帶給他的壓迫後,仍無一絲一毫怨恨,一心向善,難免會讓我們覺得主人公不食人間煙火,無血無肉,無愛憎,是一個聖人而不是凡人,多少會有些不真實。
人終究是人,我們甚至無法保證自己在苦難中仍然保持善良的姿態,何以強求他人沒有仇恨、幽怨,一心向善,守護住他們自己的靈魂?我們能做的就是原諒和救贖,救贖苦難的靈魂。
冉·阿讓在刑滿釋放,尋找安身之處而被幾乎所有人拒之門外後,推開了當地受人尊敬的主教大人米利埃的家門,好心的主教收留他過夜,在他偷走主教大人的銀器並被逮捕後,主教仍替他辯解,最終倖免被捕。此時,冉·阿讓善良的本性已經被喚醒,他自己也相信,他不再是以前的那個人了,他的心已經完全改變了。只是19年的監獄生活早已把他對社會法律的仇恨轉化為對
整個社會的仇恨,包括對一切善良,無辜,公正的抗拒和仇恨,他還無法接受這種與他所下決心完全相反的良心的覺醒。而在搶了小瑞爾威的四十個蘇後,內心的矛盾終於爆發,他看到自己以往的醜陋並勇敢接受自己靈魂上的覺醒。
至此以後,冉·阿讓洗心革面,在神父的啟示下,改名換姓,當上了市長,樂善好施,仁愛寬厚,興辦福利,收養了蘇汀可憐的女兒珂賽特,感化了冷酷頑固的警探賈維,拯救了珂賽特的情人革命青年馬呂斯,最終帶著贖罪的愛離開人世。
正是原諒和救贖,給了苦難中的人們光明和希望,甚至支撐起一個個柔弱的善良的靈魂,而一旦這些靈魂從苦難的汙穢中超脫出來,微弱的救贖的光芒就會再亮一些,照耀到更多黑暗的不為人知的角落。
但願苦難中,救贖都在。
悲慘世界的讀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