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勵志詩詞名句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6日

  總是能激發人的鬥志,給人無限的動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屈原的《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出自屈原的名作《離騷》,我們應該很熟悉了。意思是說:在追尋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餘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這裡的“修”我認為就應該解釋為:***路***長。從文中來看,“修遠”應是一個並列詞,對應下句的“求索”。

  《離騷》乃屈原的代表作。屈原疾楚懷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是一首巨集偉壯麗的政治抒情詩,在中國文學有崇高的地位.它作於屈原放逐江南之時,是詩人充滿愛國激情的抒憂發憤之作。

  屈原的《漁夫》

  漁夫

  作者:屈原 年代:戰國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譯文:

  屈原被放逐之後,在江湖間遊蕩。他沿著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體容貌枯槁。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

  屈原說:“世上全都骯髒只有我乾淨,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髒齷齪,您為什麼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為什麼不也跟著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為什麼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屈原說:“我聽過這種說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淨衣服上的泥灰。哪裡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汙濁的外物?我寧願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裡,哪裡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板離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對漁夫的理解   在文言文裡面,夫通甫是讀三聲,含義是年老的男子,在現在的研究看來,漁夫已經成為一種隱士的代名詞,這種人,應該是知識淵博,但看清了社會的黑暗和不美,所以選擇“獨善其身”在汙濁的世界裡,保持生命的純潔。

  曹操的《龜雖壽》

  龜雖壽

  作者:曹操 年代:東漢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賞析:

  這是一首富於哲理的詩,闡發了詩人的人生態度。詩中的哲理來自詩人對生活的真切體驗,因而寫得興會淋漓,有著一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哲理與詩情又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體的藝術形象中實現了完美的結合。詩中 “ 老驥伏櫪 ” 四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筆力遒勁,韻律沉雄,內蘊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全詩的韻調跌宕起伏,開頭四句娓娓說理, “ 猶有 “ 終為 ” 兩個片語下得沉著。而 “ 老驥 ” 以下四句,語氣轉為激昂,筆挾風雷,使這位 “ 時露霸氣 ” 的蓋世英豪的形象躍然紙上。而最後數句則表現出一種深 沉委婉的風情,給人一種親切溫馨之感。全詩跌宕起伏,又機理縝密,閃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併發出奮進之情,振響著樂觀聲調.藝術風格樸實無華,格調高遠,慷慨激昂,顯示出詩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人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於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壽,這裡可見詩人對天命持否定態度,而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抒發了詩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奮鬥不息的壯志豪情。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莊子·秋水篇》說:“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說神龜縱活三千年,可還是難免一死呀!《韓非子·難勢篇》記載:“飛龍乘雲,螣蛇遊霧,雲罷霧霽,而龍蛇與 同矣!”“螣蛇”和龍一樣能夠乘雲駕霧,本領可謂大矣!然而,一旦雲消霧散,就和蒼蠅螞蟻一樣,灰飛煙滅了!古來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漢武,服食求仙,亦不免於神仙長生之術的蠱惑,而獨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律有清醒的認識,這在讖緯迷信猖熾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更可貴的是如何對待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掃漢末文人感嘆浮生若夢、勸人及時行樂的悲調,慷慨高歌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盪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他說,有志幹一番事業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一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沉,一種對巨集偉理想追求永不會停息啊!這首詩始於人生哲理的感嘆,繼發壯懷激烈的高唱,復而回到哲理的思辨: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對人生的看法頗有一點辯證的思維,他首先講尊重自然規律,人總是要死的。接著講人在有限的生命裡,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最後再談到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一個人壽命的長短雖然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但也不是完全聽憑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養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壽嗎?曹操所云“養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說一個人精神狀態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體驗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意義,從這方面來說,它又是一篇絕妙的養生論。

  垂丹青”出自文天祥的《正氣歌》

  正氣歌

  作者:文天祥 年代:南宋

  餘囚北庭,坐一土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屍、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 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食。一朝濛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賞析:

  《正氣歌》為南宋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宋末帝趙昺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兵敗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文天祥在獄中三年,受盡各種威逼利誘,但始終堅貞不屈。1281年夏,在溼熱、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寫下了與《過零丁洋》一樣名垂千古的《正氣歌》。他在自序中說道:

  餘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汙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塗泥半朝,蒸漚歷瀾,時 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簷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沓,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屍、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該詩慷慨激昂,充分表現了文天祥的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操。1283年1月9日,在拒絕了元世祖最後一次利誘之後,文天祥在刑場向南拜祭,從容就義。其絕命辭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正氣歌》系寫作於北京***元大都***,鮮為人知的文天祥祠在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衚衕,是抗元英雄文天祥曾被元朝關押三年的地方。文天祥祠現有前後兩進院落,前院東牆上嵌有詩碑,鐫刻著文天祥當年在這裡寫作的詩篇《正氣歌》;後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棗樹,就是相傳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樹”。   21歲考中狀元,主戰拒降,屢遭排斥文天祥,南宋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人,1236年生於詩書之家,1256年21歲時赴南宋國都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應試,得中狀元。1259年,文天祥為父守孝三年期滿,正式步入仕途時,南宋已面臨蒙古大軍南下入侵的危急局面。憂心如焚的文天祥上書朝廷,揭露奸臣誤國劣跡,並提議“建立方鎮、各守一方”,即軍事防禦按地段承包責任制,但是“書奏、不報”,不被理睬。耿直憂國的文天祥宦海沉浮20年,始終遭壓制、排斥。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國。1274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顏率軍20萬再次侵宋。南宋雖然有兵70餘萬,但主幼臣奸,一觸即潰。文天祥捐出家產,籌餉募集民兵5萬進京勤王,反被奸臣阻撓,解除兵權。

  1276年陰曆正月十八日,伯顏元軍進抵距臨安只有30裡的皋亭山,右丞相陳宜中畏敵逃遁。正月十九日,朝廷臨危授命臨安知府文天祥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議降。掌權的太皇太后謝氏授意如能談成,可以讓小皇帝向忽必烈稱侄子,實在不行,稱孫子也答應。正月二十日,文天祥面見伯顏,說自己只議和,不議降,並要求元軍先撤兵,後談判。伯顏大怒,扣押了文天祥。正月二十一日,謝氏率南宋君臣舉國投降。

  1276年陰曆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的文天祥被元軍押解出發前往大都***今北京***。中途在鎮江停留時,文天祥與同伴共12人於二月二十九日夜設計逃脫,歷盡艱險經儀徵、揚州、通州***今南通***乘船迴歸南宋故土。在長江口繞道先北後南迂迴航行時,文天祥在船上寫下了赤誠感人的詩篇《揚子江》:“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經過兩個多月的奔波,文天祥終於回到浙江溫州。此後,不肯降元的官員們擁立已經降元的南宋恭帝的幼弟為帝,建立了苟延殘喘的小朝廷。南宋故土一度只靠文天祥率軍獨撐殘局,終於寡不敵眾,於1279年陰曆十二月二十日在廣東海豐的五坡嶺兵敗,再次被俘。

  元軍押著文天祥,走海路經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進攻南宋小朝廷最後的基地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海域***。文天祥在敵船中寫下了《過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詩。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1279年陰曆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抵達大都,安置在館驛。元世祖忽必烈很讚賞文天祥的才幹,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來勸誘,文天祥不為所動,嚴詞拒絕,後於十月初五日被關進兵馬司牢房***在今府學衚衕***。

  文天祥在關押三年期間,書寫了幾百篇詩詞文章,以抒發愛國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氣、腐氣、穢氣等七氣的燻蒸中,文天祥慷慨揮毫,在牢中寫就了千古流傳、擲地有聲的鏗鏘之作《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唯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雲愁1283年初,元朝偵知有人聯絡數千人,要起兵反元,營救文天祥。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親自提審,作最後的勸降,並許諾授予丞相官職。文天祥告訴忽必烈:“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被殺害,終年48歲。文天祥在刑場寫下了絕筆詩:

  昔年單舸走維揚,萬死逃生輔宋皇。

  天地不容興社稷,邦家無主失忠良。

  神歸嵩嶽風雷變,氣哇煙雲草樹荒。

  南望九原何處是,塵沙黯澹路茫茫。

  衣冠七載混氈裘,憔悴形容似楚囚。

  龍馭兩宮崖嶺月,貔貅萬灶海門秋。

  天荒地老英雄喪,國破家亡事業休。

  惟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雲愁。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夏日絕句

  作者:李清照 年代:宋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背景:

  據載:公元1127年,強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倉皇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開始了飄泊無定的逃亡生活。

  不久,丈夫趙明誠被任命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裡發生叛亂,身為知府的趙明誠沒有恪盡職守指揮戡亂,而是悄悄地用繩子縋城逃跑了。叛亂被定之後,趙明誠被朝廷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雖然並無爭吵,但往昔的魚水和諧已經一去不返,她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

  1128年,他們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氣氛尷尬。行致烏江,站在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聯翩,心潮激盪。面對浩浩江水,隨口吟就了這首詩。趙明誠站在她身後,聞聽之後愧悔難當,深深自責。從此便鬱鬱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發作而亡。

  賞析:

  詩中借用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後不肯苟且偷生、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來諷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義,表示了希望抗戰,恢復故土的思想感情。“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兩句,尤其鏗鏘有力。

  李清照這首詩,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緻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悽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鬚眉幾人可以匹敵?“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詩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鬚眉了。

  贈蕭瑀李世民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詩句出自唐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贈蕭瑀》

  贈蕭瑀

  作者:李世民 年代:唐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

  賞析:

  這首詩“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極富於哲理的啟示。在風平日麗的日子裡,“勁草”混同於一般的草;在和平***的環境中,“誠臣”也容易混同於一般的人們:其特殊性沒有顯現出來,因而不易鑑別。只有經過猛烈大風和***時局的考驗,才能看出什麼樣的草是強勁的,什麼樣的人是忠誠的。總之,這首詩形象而深刻地說明:只有在嚴峻危急的關頭,才能考察出一個人的真正品質和節操;只有經過血與火的洗禮,才能顯示出誰是堅定的革命者。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賞析:

  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另一首為“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說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

  這是一首送別詩。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定了悽清的氣氛。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既寫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心情。三、四句,寫的是自己,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一定要問到詩人的情況,所以詩人送別辛漸時特別囑託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現在的情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像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表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構思新穎,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壺”是詩眼,但歷來人們都認為“玉壺”與“冰心”一樣,都指人的品德美好,這不符合實際。“玉壺”具有多義性,它可以指酒壺、月亮、燈、滴漏等。把“玉壺”解釋為酒壺,既是推杯換盞時的諧謔,也極符合王昌齡當時的心態。全詩音調諧美,詩風沉鬱,又採用問答形式,別開生面。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嗎?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屋前白馬、池中荷花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菸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於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象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李白的《行路難》

  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賞析: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公元744年***天寶三載***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裡呢?這是感情在尖銳複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複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衝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彷彿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鬱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複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覆迴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汙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巨集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鬱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畢業典禮友誼詩朗誦稿6篇***2***
勵志的打油詩
相關知識
有關勵志的古詩詞名句
勵志古典詩詞名句
勵志的古詩詞名句名言
勵志的古詩詞名句賞析
寫勵志的古詩詞名句
勵志的古詩詞名句集錦
勵志的古詩詞名句大全
立志勵志詩詞名句
關於勵志詩詞名句有哪些
有哪些現代勵志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