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交通運輸有關的論文
在我國,交通運輸專案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具有很強的外部性。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交通運輸迴圈經濟發展管理》
摘要:做好交通運輸經濟管理是現在交通企業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文從交通運輸科技迴圈經濟的內涵、特徵出發,分析了交通運輸科技迴圈經濟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交通運輸 經濟 發展
一、交通運輸科技迴圈經濟的內涵
通常,交通運輸問題可以理解為交通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裝備、交通運輸系統管理三者的關係問題,因此,本文定義交通運輸科技迴圈經濟的概念如下:在交通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裝備、交通運輸管理與服務等領域,以綜合利用交通運輸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及迴圈再生為手段,提高交通設施建設養護、交通運輸裝備升級優化、交通運輸系統管理服務等業務環節的水平,從科學技術角度保障支援綠色交通模式發展,同時促進、保障交通運輸行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其中,交通運輸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及迴圈再生手段,是迴圈經濟3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在交通運輸科技領域的集中體現,也是發展交通運輸科技迴圈經濟的關鍵。交通運輸資源減量化就是通過對交通資源的集約使用、持久使用,減少資源浪費,並全面提高交通資源的利用時限。實現減量化的關鍵在於減少資源使用量可以達到同樣或者更好的效果;提高基礎設施的質量和耐久性、延長使用壽命。交通運輸資源再利用指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增加產品或部件的複用率,延長資源的使用期。實現再利用的關鍵是增強產品服務的組合性與模組化,增強複用能力。
二、交通運輸科技迴圈經濟的特徵
交通運輸科技迴圈經濟是微觀層面上的交通迴圈經濟,也是技術支撐型迴圈經濟,總體而言,有如下幾個主要特徵:
1、雙迴圈特徵
交通運輸科技的迴圈經濟具有雙迴圈特徵,這種雙迴圈特徵通過交通資源的流動過程反映出來。自然資源在進入交通運輸系統後,形成交通運輸相關產品,也就成為交通運輸資源,經過使用消耗之後,一部分經過再利用,在內部繼續迴圈,而另一部分則經過加工處理,變成其他形式的資源亦即外部資源,在交通運輸系統外部重加工後再加入迴圈過程。如圖2所示,這種“單通道、雙反饋通道”模式就構成交通運輸科技迴圈經濟的雙迴圈特徵。
2、外部迴圈的技術依託性
交通運輸科技迴圈經濟具有明顯的行業關聯、技術依賴等特徵。交通運輸科技迴圈經濟的發展,必須高度依賴其他相關行業的技術進步,並且與其他產業部門密切聯絡、相互制約。
交通運輸科技迴圈經濟發展過程中,更多的需要與其他關聯產業實現技術手段的閉合,才能使得交通資源可在行業內部進行優化迴圈。因此,發展交通運輸科技迴圈經濟,必須高度關注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部門、行業協會等機構之間的協調,使整個“大交通系統”的物質流動過程實現“閉環”,避免在交通運輸部門出現“斷鏈”。
三、交通運輸科技發展迴圈經濟的關鍵問題
基於上述發展思路,發展交通運輸科技迴圈經濟,應重點研究解決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養護的資源減量化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合理規劃、優化佈局。統籌規劃、合理佈局交通基礎設施,強化多種交通運輸方式之間的樞紐銜接和集疏運配套,優化運輸資源配置,進一步完善公路網路,優先發展城市、城際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完善城鄉間公交體系;加強國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優化交通基礎設施結構。主要著眼於提高高等級公路的比重,增加對土地資源利用的集約效益,通過推動運輸裝備的大型化和專業化,鼓勵發展多軸重型專用車輛,推廣標準化運輸、甩掛運輸、封閉運輸,可起到調整運力結構的作用,實現鋼材、能源等資源的減量化。
建設優質耐久工程,持久使用交通資源。提高設計標準,強化工程質量管理,貫徹全壽命成本設計理念,提高工程質量和耐久性;研發和推廣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如大力發展鋼纖維混凝土和連續配筋混凝土路面結構、滑模攤鋪施工工藝以及快速養護技術等,積極推廣應用高強度混凝土、耐腐蝕鋼材等高效能材料,以提高工程耐久性。
重視工程養護特別是預防性養護。深化公路養護體制改革,深入開展治理超載超限運輸,建立治超長效機制,加強公路路面早期破損的基礎性研究;加大科研投入,進行聯合攻關,專門研發路面修復和養護技術。
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材料替代。在路面材料型別的比選中,因地制宜、儘量採用易於再生利用的瀝青路面;研究和推廣公路工程中木材替代的措施。開展廢舊路面材料、廢棄輪胎、廢鋼材、工業廢料等的綜合利用,推進道路瀝青、水泥混凝土、鋼材等廢舊建材的迴圈再生。
2、交通運輸系統管理服務的資源迴圈再生
提高交通運輸資訊化平臺的綜合能力與資訊共享水平與複用能力,如智慧技術、自動化技術的使用,功能模組的重用技術的研究等。
對於發展交通運輸科技迴圈經濟有利的系列管理技術的挖掘重用,如整合化交通技術、交通生態學、代謝理論、規劃理論等。
3、交通運輸裝備優化升級的再利用和減量化
主要指交通運輸裝備對於能源消耗的節能化、低排放化和潔淨化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能源節約和替代能源。結合國家《節能中長期規劃》中“節約和替代石油”重點工程的實施,大力開展乙醇、電池等替代燃料的研發和推廣工作,並從財稅優惠政策予以支援;通過研發和推廣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向氫能經濟的轉換;研發和推廣燃氣汽車、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等來實現能源結構多樣化等。
車輛等交通運輸裝備的再利用。加大廢舊車船等的回收利用工作力度;加強廢舊輪胎翻新利用,或將其再生用於生產碼頭橡膠護舷、膠粉改性瀝青等,汽車發動機的再利用等。
參考文獻:
[1]朱廣宇,雷黎.交通運輸科技迴圈經濟發展管理研究[J].綜合運輸,2007,02
[2]張留華.交通運輸經濟管理實行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研究[J].現代經濟資訊,2013,02
[3]陳洪濤.試析鐵路交通運輸經濟管理模式的優化[J].科技創業家,2012,08
篇2
《如何增強交通運輸企業活力》
摘 要:作為性質特殊的行業,交通運輸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整個外界環境,要繼續加大對於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投入,完善交通運輸體系,為交通運輸企業的發展提供基礎性的保障,進一步推進交通運輸管理體制的改革。同時交通運輸企業要積極進行內部因素的改善,以人為本,真正重視企業的文化建設,為交通運輸企業發展提供根本上的動力支援和活力因素。
關鍵詞:交通運輸企業;活力;發展 一、良好外部環境的保障
交通運輸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整個外界環境,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學技術、自然環境等,良好的企業生存環境為提升交通運輸企業活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外部環境支援[1]。
一加大對於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投入,完善交通運輸體系,為交通運輸企業的發展提供基礎性的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交通運輸行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政府從各個方面加大了對於我國交通運輸事業的關注和重視程度,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建設工程。經過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各類交通運輸方式,如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交通運輸事業市場化程度也隨之得到提高,交通運輸市場競爭也得以全面展開和進行,為我國交通運輸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市場。但另一方面,受各種因素影響,我國交通運輸發展缺乏整體的統一規劃和政策指導,各種運輸方式的基礎設施建設很不平衡,尤其是銜接各種運輸方式的綜合性運輸樞紐建設的滯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交通運輸企業的發展[2]。
面對新形勢,為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滿足交通運輸企業進一步發展的要求,提高交通運輸企業活力,進一步加大對於我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並根據我國國土、人口、資源狀況及全國產業佈局等,統籌規劃,合理科學安排,建立並最終形成符合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安全、高效、經濟、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交通運輸網路體系,優化交通運輸線路的整體空間佈局。具體來講,通過統一的交通運輸規劃,實現、確保和促進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管道等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協調發展,同時加大對於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活動的監督和管理力度,為推動各種交通運輸企業比較優勢的實現和由此進行的分工協作,提供足夠的交通公共設施的基礎性保障,實現我國交通運輸結構和佈局的不斷調整和優化,從而為交通運輸企業的發展和活力的增強提供更為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援[3]。
二進一步推進交通運輸管理體制的改革
三十幾年來,在國家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總體框架和大背景下,我國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改革也實現突破性的發展,政府交通管理職能得到轉變,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管理許可權也進一步得到理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但另一方面,不同方式交通運輸隸屬於不同的部門負責,交通運輸管理過程中各自規劃、自成體系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高效的、科學的交通運輸管理體制的最終形成。
因此,具體來講,第一,在積極推進鐵路政企分開的基礎上,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進一步深化改革,理順各方面的關係,推動和加快完善我國綜合交通管理體制,並最終構建新型綜合統一的交通運輸管理體制,為實現交通運輸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保障和為我國交通運輸的良性發展提供高效的、良好的體制機制性環境,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出多門、各自為政等不良現象對交通運輸企業的影響[4]。
第二,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作為配置資源最為有效的手段,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同樣的,要堅持政府配置為引導、市場配置為基礎的原則,進一步發揮交通運輸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減少由於政府交通運輸管理缺位、錯位等對於交通運輸市場造成的影響,尤其是要積極促進和形成良性市場價格機制,實現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進一步推動交通運輸的市場化程度和深度。
第三,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通過各種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輔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強化政府的交通運輸行業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尤其是在進一步發揮政府在公益性交通基礎設施投資、交通運輸市場秩序維護等的作用,更加有效地彌補交通運輸市場領域內的市場失靈現象,實現政府在交通運輸行業發展中的促進和引導作用,為提升交通運輸企業的活力營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競爭有序的良好市場環境。
另外,針對當前我國交通運輸企業整體競爭力不強的情況,政府要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度出發,積極採取相應的鼓勵政策和扶持政策,鼓勵交通運輸企業間的重組、兼併、合併等,實現我國交通運輸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大,以更好地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5]。
二、企業內部因素的改善,為交通運輸企業發展提供根本上的動力支援和活力因素
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交通運輸企業若自身難以加強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改善,再好的外部環境也無濟於事。當前影響交通運輸企業活力的內部因素很多,本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進行分析:
一以人為本
作為企業構成的細胞,人是企業活力的直接體現者和最終的實踐者,是各種影響企業活力因素中最為根本的要素。對於交通運輸企業來講,作為特殊性極強的服務性質的行業,企業只有通過各種有效手段,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並加以合理利用,才能為實現企業正常運作、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及核心競爭能力等奠定堅實的人才支援,並最終實現提升企業活力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目標。當前交通運輸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未能及時根據行業和國民、區域經濟發展進行有效的調整和改進,內部激勵機制的不健全,導致企業人力資源活力的明顯不足。
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交通運輸企業員工危機感意識不強、主動參與市場競爭為顧客提供更優質服務的意識較弱,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調動,嚴重不利於交通運輸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另外,員工的整體素質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為進一步提升交通運輸企業的活力,在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中,要貫徹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加大人力資源管理力度,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發揮人才在交通運輸企業中的核心性關鍵作用[4]。
具體來講,一是對現在企業人力資源進行全面盤點,統籌規劃,實現企業人力資源的有效整合;二是根據企業發展戰略目標和人力資源規劃的安排,引進各類高素質優秀人才,實現企業人才年齡結構、知識結構、職稱結構、能力結構的優化;三是關注員工自身的發展需求,為員工的職業生涯發展和規劃提供專業化的幫助,同時通過系統性、有計劃的培訓工作,滿足企業對於人才的需求,培育和強化員工的創新精神、專業素養,也有利於大大滿足員工的自我提升感,從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活力[6]。
二重視企業的文化建設
關於企業文化的界定,是企業全體成員在長期的共同工作和努力過程中所形成的共同價值觀、基本信念、行為理念等的總和。從國內外成功企業的實踐都不難看出在,優秀富有特色的企業文化在企業生存、發展和提高企業活力、市場競爭力中的積極正面影響。交通運輸企業文化作為企業軟體部分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貫徹和落實中,更需以企業文化建設為基礎和切入點,不斷地培育和強化交通運輸企業獨特的文化氛圍和特質,為增強企業活力提供生生不息、源源不斷的文化基礎支撐。具體來講,多管齊下,推進企業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等各個層面、多個維度的價值理念體系的形成。
一是通過對國內、國外交通運輸企業文化資源進行深度的解剖、分析、評估,同時廣泛借鑑和吸收其他領域企業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提煉和強化具有專業特質和企業特性的特色企業文化價值觀及文化體系,並通過明確簡單的方式直接傳達給企業的全體員工,成為全體成員所認可和認同的共同價值觀,使其內化為員工的價值理念,並給予積極的落實和主動的踐行,做到文化落地。尤其是對於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的優秀的歷史傳統賦予時代的新特徵,加以積極傳承[7]。
二是加快企業關於交通職業道德規範、崗位規範、文明服務準則等內部制度規範和各項管理制度的建設,建立健全企業的科學規範的內部制度體系,完善企業制度文化,為企業管理的改善提供製度上的保障。三是重視物質文化的建設,通過標識、徽章、統一用語、服裝、系列活動等,外塑企業形象,同時在文化設施、工作環境條件等方面也進行相應的改善。另外,企業文化的建設離不開企業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共同努力與支援,因此,要明確,文化建設的主體物件是人,實現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有機結合[8]。
參考文獻:
[1] 何蓮.交通運輸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與對策[J].當代經濟,2009,20.
[2] [3] 汪貴權、楊輝、馬奇昌.應對金融危機交通運輸企業應從何而為[J].交通財會,2009,04.
[4] [5] 唐衛國、田文偉、林明華.交通運輸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六要素”[J].交通企業管理,2007,04.
[6] 許永造.關注員工成長 提升企業活力[J].中國水運下半月刊,2011,01.
[7] [8] 袁子勤.試論交通運輸企業文化建設與發展[J].發展,2010,01.
篇3
《淺析公路交通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交通事業也得到很大程度的重視,其中公路交通建設發展最為迅速,由於我國大多城市處於內陸,河運海運缺乏、航空交通費用高昂、鐵路交通不能直達一些地區,因此,很多運輸途徑主要依靠公路交通。當前,在我國公路交通建設中,除了公路質量之外,公眾最為關注的就是公路交通對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
一、公路交通和區域經濟之間的關係
公路交通給區域經濟發展既帶來積極的影響,同時也帶來消極的影響,兩者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絡。具體來說,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區域路網,其結構和功能對區域經濟都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公路交通在空間形成的網狀體系由於位置和距離的不同,導致其具有的交通條件也存在差異。
同時,區域經濟發展也在很多程度依靠公路交通。在投資方評估區域投資環境的時候,除了要考慮當地勞動力數量、勞動力素質以及地方產業政策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公路交通功能,如果一旦決定對區域進行投資,就會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公路交通極度匱乏的地區,其區域經濟水平也不會很高。
二、公路交通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1.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公路交通屬於第二產業,公路交通事業的發展意味著第二產業的發展。同時,公路交通事業的發展也可以刺激當地的第三產業,例如物流業、服務業以及旅遊業等,這些第三產業都與公路交通事業有著緊密的聯絡,只有全面提高公路交通事業的發展,才能為第三產業的提高建立堅實的基礎。同時公路交通事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促進第三產業的結構調整。
例如旅遊業,隨著當前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業成為了各個地區的重要產業,其發展會帶動區域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而發展旅遊業的基礎就是交通,便利的交通是發展旅遊業的保證。
2.加速城市化程序
公路交通事業的發展可以推進農業集約生產和規模經營,使農村經濟體系向高效、高產以及優質的集團化發展,為農產品轉型打下基礎,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提供條件。同時,公路交通事業的發展還加速轉移了農村部分勞動力,加快了資金、資訊以及物流的交換速度。通過就業結構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充分實現了非農轉移,進一步加快城市化程序。通過公路交通還可以縮短城鄉經濟機構,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縮小城鄉基礎設施的差距,有效促進了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和城鎮化建設。
3.促進解決三農問題
公路交通的建設,特別是農村公路交通建設,完善了城鎮公路交通網,其便捷的交通環境更容易為農村吸引到企業投資,促進城鄉經濟發展。公路交通建設還在很大程度改變了農村的交通環境,提高了農民出行的安全性以及舒適度,快速農村運輸行業的發展,為城鄉交流提供便利,為城鎮化提供重要的交通支援。同時,公路網的建設和完善,可以開闊農民的視野,加速村與村、村與鎮、村與城之間的交流,為農村資訊的交流和傳播創造條件,轉變了農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以及思想觀念,改善了農村的運輸條件。
4.形成交通經濟帶和經濟軸
公路交通建設可以使沿線的生產要素按照市場規律流動,形成具有相當規模的經濟帶。在聚集效應下,經濟帶不斷延伸,形成規模後,對周圍區域產生輻射和擴散的作用,逐漸產生具有特色的城鎮群。隨著規模效益和經濟發展,公路沿線的經濟增長點形成具備一定規模的經濟帶。
隨著公路交通的完善,沿線區域的物流和人流不斷增加,運輸和生產成本逐漸降低,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區位條件。因此,在區域經濟發展的程序中,其生產要素主要聚集在大規模城鎮,同公路沿線一起形成經濟軸,即沿線形成的各種產業帶以及工業園,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三、公路交通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1.影響生態環境
公路交通建設屬於資源開發專案,勢必會改變沿線的生態環境,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土地佔用以及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的汙染,對野生動物造成分離阻隔,導致其數量減少。
2.造成經濟和文化損失
如果在山區開展公路建設,其地形坡度較陡、起伏較大,導致防護、大填、大挖的工程比較多,所需建設資金較多。公路路線所經過的灌溉、水利、通訊以及民房等設施需要遷移,造成一定要程度的經濟損失,如果沿線有文物建築,也需要拆除,造成文化損失。同時,因為公路施工對沿線的植被、土壤以及森林造成的破壞,也對區域的生態發展帶來影響。
3.影響農業發展
由於公路建設導致的土地荒漠、土壤汙染以及水土流失等情況,致使我國農業耕地的面積不斷減少。因此,公路建設對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造成了消極影響。
四、結語
綜上所述,公路交通的發展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是改善民生的基本保障,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因此,要想全面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一定要重視公路交通建設,合理的規劃公路交通事業,才能對區域經濟起到牽引和拉動的作用,保證區域經濟穩定健康的發展,建立完備、高效、安全的公路交通體系,降低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體現兩者之間的協調關係,促進商品流通,進而推動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
企業交通運輸方面的參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