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係問題研究述評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5日
[關鍵詞]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全球化;趨勢
[摘要]資本主義作為人類歷史程序中的一種社會經濟制度,發展到當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都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對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在這種背景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來研究資本主義的新情況、新變化,分析當代資本主義重大變化的實質,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科學預測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正確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檢驗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基本理論,推動理論的發展和創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是思想理論戰線的重要任務。
一、當代資本主義的新情況、新變化、發展階段以及發展趨勢
在對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關係的研究中,國內許多學者從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在認清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同時對其發展階段進行了劃分,對其發展的趨勢作出了預測。
有學者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在生產力方面的變化主要是:在以資訊科技為中心的科技革命高潮的有力推動下,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發生深刻變化,集中表現為傳統的工業社會向資訊社會轉變。隨著生產發展和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西方國家的社會面貌和國民生活水平也獲得了改善和提高,進入了以高消費為突出特徵的所謂“富裕社會”。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經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如下特點:第一,規模巨集大,範圍廣泛。即這次科技革命涉及各門科學和技術領域。第二,智力革命。電子計算機能部分代替人腦的工作。第三,高速化,網路化,資訊化。第四,科研、技術、生產一體化。現代科技進步改造、豐富和優化了生產力的基本要素。生產力基本要素包括勞動工具、勞動物件和勞動者。在勞動工具方面,出現了一系列劃時代的新型的先進的生產工具,如電子計算機、機器人、核能、人造衛星等等;在勞動物件方面,新型材料的不斷湧現,擴大了勞動物件的範圍,提高了勞動物件的質量,加快了勞動物件的生產,從而推動著新興產業和原有產業的迅猛發展;在勞動者方面,由於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勞動者的文化和技術素質及應變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腦力勞動日益成為社會勞動的主體。新的科學技術推動國民經濟的全面現代化。改變著整個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面貌,加速著資本主義物質文明的程序。但是,在物質文明不斷加強的同時,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金融危機週期性的不斷髮生,尤其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給資本主義社會極大的打擊,證明西方國家一再鼓吹的新自由主義是徹底失敗的。
在生產關係方面,資本主義的變化主要是所有制的變化:其一,資本主義個人所有權的制度形式日益多樣。資本主義個人所有權越來越依賴個人所有制以外的制度形式來實現自己。此外,國有制、合作制等非個人所有制形式的發展,使當代西方國家的所有制形式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個人所有權的制度形式在多樣化過程中增強了靈活性、適應性和組合協調性。其二,資本主義個人所有制在所有制結構中的地位下降。資本主義個人所有制在當代西方國家仍然是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形式之一。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所有制是一種以股份制和法人所有制為主,配之以個人所有制、國有制和合作制等其他所有制多種形式並存的結構。其三,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社會屬性增強。在股份制、法人制、國有制和合作制等所有制形式下,資本由分散而至集中,在此過程中,資本的社會屬性則得到相應強化。這表明,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不變的情況下,其形式是可以多變的,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張力,因此,對資本主義歷史發展過程的長期性要有充分的估計,不能簡單化。
在民主政治方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形式民主的完善與政治冷漠、民主危機和民主迷信同時出現;西方國家政黨的數量劇增,政黨政治法制化程度大大提高,政黨政策日益趨同,政黨制度面臨著利益集團、媒體等因素的挑戰;西方國家全面介入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議會權力和地位衰落,行政權力擴大,司法功能向政治領域延伸;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輸出的戰略越發明顯。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方面的這些變化,表明民主政治制度是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最好的政治外殼。
階級結構方面的變化是:第一,從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的角度看,食利資本家和企業經營管理者作為資產階級的兩個基本階層進一步發展。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的發展在培養出一個迅速增長的食利資本家群體的同時,也造就了一個不斷增加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第二,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府管理社會職能的不斷擴充套件,政府管理機構不斷膨脹。經過專門教育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的高階知識分子階層不斷擴大,作為資產階級政治代表和思想代表的“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也隨之相應不斷髮展。第三,工人階級內部構成發生了許多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女性工人數量增加。隨著婦女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權運動的發展,第三產業的擴大以及政府鼓勵等因素的影響,婦女就業呈現出逐步增長的趨勢;二是外籍勞工和移民增加;三是從事第三產業的工人階級在工人階級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四是隨著科技進步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知識型工人階級在工人階級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五是就業方式和獲取報酬等方式趨於多樣化。第四,社會中間階層擴充主要表現在:隨著勞動分工精緻化的程度提高,公司裡中層管理和技術人員的隊伍不斷擴大;隨著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的擴大,政府中低階行政管理人員的增多;隨著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而導致的學校、醫院、科研機關和文藝團體的從業人員的增加等等。
在經濟方面,西方國家在改革經濟體制方面的新變化是國家對巨集觀經濟的干預和調節的指導思想和方針政策發生了變化。標榜“中間路線”,減少黨派色彩或學派色彩,增多務實精神。具體表現為進行財政和稅收體制改革,以減少財政赤字;金融體制改革,以穩定金融體系;勞動工資制度改革,以降低失業率;社會福利制度改革,以減輕國家財政負擔;中央和地方關係的調整,將中央權力更多地下放給地方,讓地方更多地承擔醫療保健、教育培訓等任務;實行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或民營化***,提高企業效率;對外貿易體制改革,減少壁壘,推進自由化。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也發生新的變化,第一產業在經濟中所佔比重大大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則顯著提高。同時一批在資訊科技、生物技術等領域的高科技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嶄露頭角,在不長的時間內就躋身於世界最大公司的行列。從20世紀80年代下半期特別是90年代以來,西方世界掀起了企業兼併的狂潮,企業兼併浪潮幾乎遍及所有部門。
如何認識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的一系 列新變化的實質。學者們對這一問題看法比較一致,認為這些新變化是資本主義國家作出的一系列自我調整。這是以私有制為基本經濟制度、以市場機制為經濟執行基本方式的前提下,為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鞏固資本主義統治而對其生產關係進行的某些區域性調整。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沒有給世界帶來福音,而是更進一步的掠奪和窮奢極欲。概括起來說,當代資本主義的真面貌是:***1***資本的日益集中和壟斷,阻礙了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2***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食利資本主義”的膨脹。***3***一方面財富增加、資本積累,而另一方面貧窮和失業也在發展,“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世界普遍存在的現象。***4***壟斷資本與權力結合,導致政治上的腐敗。***5***繁榮的外表下,掩蓋著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機。資本主義世界瀰漫著瘋狂的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風氣。***6***帝國主義進行資本擴張的結果,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巨大災難。也有學者認為,所謂現代自由市場體系,是資本主義強國為了攫取資源、剝削勞動力和實現利益的最大化而建立起來的一整套控制體系,本質上是一種霸權經濟模式。眼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既沒有完全適應也不是完全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是處於相互對抗但尚未崩潰的地步。相互對抗的一面,表現為新變化外表下隱藏著的深刻危機;尚未崩潰的一面,表現為通過自我調節尚能造出具體演進過程中的一些繁榮景象。資本主義國家以不同的型別和方式促成了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卻無法從根本上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要徹底解放社會生產力,就必須用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有學者判斷資本主義在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短暫的繁榮發展,特別是前些年妄圖獨霸世界的勢頭應該說已經結束了,或者說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了。
全球化的突飛猛進,改變了世界經濟體系結構。有學者指出,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結構的新特點是:在經濟全球化的驅動下,形成了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中心”,以欠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為“外圍”的,存在於統一世界範圍的資本迴圈過程中的二元對立結構。中心結構支配外圍結構,即在資本國際迴圈中發達國家通過不等價交換以及其他形式的剩餘價值轉移,對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本積累。這是觀察當代資本主義時值得十分注意的現象。因為它把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基本矛盾擴大到世界範圍,必將影響世界歷史的程序。2008年的金融危機預示著以往不平等、不公正、不科學的國際經濟秩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也預示著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一場重大變革的開端。
二、當代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發展趨勢
有學者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方式之間的矛盾,從表現形態上看在不斷髮生變化,但從實質上說,並沒有變。從形態上,這個矛盾的兩個方面,都在發生某種變化,如生產的社會化,在今天已達到更高的程度,可以說已是國際化或全球化了。生產資料的佔有方式,也朝著集體化、社會化方向演變。但在這種形式上的變化背後,私人佔有的實質並沒有變。如今西方世界的主宰者仍是少數壟斷資本集團和人數不多的新寡頭。
還有學者指出“中心”與“外圍”的矛盾是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基本矛盾之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雁行”戰略——新殖民主義戰略固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不發達國家間的矛盾。還有學者認為當代資本主義所採取的改良措施都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暫時緩解危機、促進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又加深危機、抑制經濟增長。因而隨著當代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繼續發展,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必將在新的基礎上不斷積累和加深,呼喚著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來取而代之。
還有學者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經濟全球化中,演繹成一系列具體的矛盾,如各國國民經濟的有計劃和可調節與全球經濟的無計劃和少調節之間的矛盾、跨國公司的嚴密組織和科學管理與世界市場的盲目擴張和混亂之間的矛盾、世界生產能力的無限擴大趨勢與世界市場容量有限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性與地球資源和生態環境調節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跨國壟斷資本家階級的統治與世界範圍內勞工之間的對立、各跨國壟斷集團之間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的尖銳化,導致世界經濟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以及世界經濟各部門、各領域之間的失調,進而導致世界經濟的危機四起。
有學者認為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凝聚力銳減、離心力驟增。在經濟、政治、軍事安全等各個領域的矛盾和衝突凸顯出來。表現為:***1***在經濟領域的角逐。為爭奪世界市場,美、日、歐經貿領域方面的矛盾和摩擦日趨尖銳化,在許多問題上長期達不成共識。***2***在政治和軍事安全領域的矛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政治軍事矛盾主要是圍繞建立“美國統治下的單極世界”還是“西方大國共同治理的多極世界”而展開的。***3***在科技研發方面的競爭。各國競相加大科技投入,搶佔科技制高點。由此可見,發達資本主義集團並不是鐵板一塊,彼此之間存在許多分歧和矛盾,形成了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從一個側面充分體現了當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不斷髮展和激化。
綜上所述,資本主義在當代的發展,仍然表現出兩種傾向:一方面,它繼續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物質財富,促進了世界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空前發展,在這方面它不僅遠遠超過了先前所有的社會形態,而且超過了它自身先前的發展階段;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形態所固有的弊病以及它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和生態災難更是空前未有;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制度更加成為人類社會全面健康發展的阻礙。它的具體體制、執行機制不斷變化,既表明它所固有的自我調節能力尚未耗盡,也表明每一次調節的力度和作用減弱,顯現出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老化和衰弱。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具體的主要原因
資本主義企業經濟民主的馬克思主義解讀
[摘要]資本主義作為人類歷史程序中的一種社會經濟制度,發展到當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都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對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在這種背景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來研究資本主義的新情況、新變化,分析當代資本主義重大變化的實質,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科學預測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正確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檢驗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基本理論,推動理論的發展和創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是思想理論戰線的重要任務。
一、當代資本主義的新情況、新變化、發展階段以及發展趨勢
在對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關係的研究中,國內許多學者從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在認清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同時對其發展階段進行了劃分,對其發展的趨勢作出了預測。
有學者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在生產力方面的變化主要是:在以資訊科技為中心的科技革命高潮的有力推動下,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發生深刻變化,集中表現為傳統的工業社會向資訊社會轉變。隨著生產發展和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西方國家的社會面貌和國民生活水平也獲得了改善和提高,進入了以高消費為突出特徵的所謂“富裕社會”。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經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如下特點:第一,規模巨集大,範圍廣泛。即這次科技革命涉及各門科學和技術領域。第二,智力革命。電子計算機能部分代替人腦的工作。第三,高速化,網路化,資訊化。第四,科研、技術、生產一體化。現代科技進步改造、豐富和優化了生產力的基本要素。生產力基本要素包括勞動工具、勞動物件和勞動者。在勞動工具方面,出現了一系列劃時代的新型的先進的生產工具,如電子計算機、機器人、核能、人造衛星等等;在勞動物件方面,新型材料的不斷湧現,擴大了勞動物件的範圍,提高了勞動物件的質量,加快了勞動物件的生產,從而推動著新興產業和原有產業的迅猛發展;在勞動者方面,由於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勞動者的文化和技術素質及應變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腦力勞動日益成為社會勞動的主體。新的科學技術推動國民經濟的全面現代化。改變著整個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面貌,加速著資本主義物質文明的程序。但是,在物質文明不斷加強的同時,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金融危機週期性的不斷髮生,尤其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給資本主義社會極大的打擊,證明西方國家一再鼓吹的新自由主義是徹底失敗的。
在民主政治方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形式民主的完善與政治冷漠、民主危機和民主迷信同時出現;西方國家政黨的數量劇增,政黨政治法制化程度大大提高,政黨政策日益趨同,政黨制度面臨著利益集團、媒體等因素的挑戰;西方國家全面介入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議會權力和地位衰落,行政權力擴大,司法功能向政治領域延伸;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輸出的戰略越發明顯。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方面的這些變化,表明民主政治制度是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最好的政治外殼。
階級結構方面的變化是:第一,從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的角度看,食利資本家和企業經營管理者作為資產階級的兩個基本階層進一步發展。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的發展在培養出一個迅速增長的食利資本家群體的同時,也造就了一個不斷增加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第二,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府管理社會職能的不斷擴充套件,政府管理機構不斷膨脹。經過專門教育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的高階知識分子階層不斷擴大,作為資產階級政治代表和思想代表的“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也隨之相應不斷髮展。第三,工人階級內部構成發生了許多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女性工人數量增加。隨著婦女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權運動的發展,第三產業的擴大以及政府鼓勵等因素的影響,婦女就業呈現出逐步增長的趨勢;二是外籍勞工和移民增加;三是從事第三產業的工人階級在工人階級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四是隨著科技進步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知識型工人階級在工人階級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五是就業方式和獲取報酬等方式趨於多樣化。第四,社會中間階層擴充主要表現在:隨著勞動分工精緻化的程度提高,公司裡中層管理和技術人員的隊伍不斷擴大;隨著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的擴大,政府中低階行政管理人員的增多;隨著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而導致的學校、醫院、科研機關和文藝團體的從業人員的增加等等。
在經濟方面,西方國家在改革經濟體制方面的新變化是國家對巨集觀經濟的干預和調節的指導思想和方針政策發生了變化。標榜“中間路線”,減少黨派色彩或學派色彩,增多務實精神。具體表現為進行財政和稅收體制改革,以減少財政赤字;金融體制改革,以穩定金融體系;勞動工資制度改革,以降低失業率;社會福利制度改革,以減輕國家財政負擔;中央和地方關係的調整,將中央權力更多地下放給地方,讓地方更多地承擔醫療保健、教育培訓等任務;實行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或民營化***,提高企業效率;對外貿易體制改革,減少壁壘,推進自由化。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也發生新的變化,第一產業在經濟中所佔比重大大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則顯著提高。同時一批在資訊科技、生物技術等領域的高科技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嶄露頭角,在不長的時間內就躋身於世界最大公司的行列。從20世紀80年代下半期特別是90年代以來,西方世界掀起了企業兼併的狂潮,企業兼併浪潮幾乎遍及所有部門。
如何認識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的一系 列新變化的實質。學者們對這一問題看法比較一致,認為這些新變化是資本主義國家作出的一系列自我調整。這是以私有制為基本經濟制度、以市場機制為經濟執行基本方式的前提下,為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鞏固資本主義統治而對其生產關係進行的某些區域性調整。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沒有給世界帶來福音,而是更進一步的掠奪和窮奢極欲。概括起來說,當代資本主義的真面貌是:***1***資本的日益集中和壟斷,阻礙了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2***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食利資本主義”的膨脹。***3***一方面財富增加、資本積累,而另一方面貧窮和失業也在發展,“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世界普遍存在的現象。***4***壟斷資本與權力結合,導致政治上的腐敗。***5***繁榮的外表下,掩蓋著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機。資本主義世界瀰漫著瘋狂的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風氣。***6***帝國主義進行資本擴張的結果,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巨大災難。也有學者認為,所謂現代自由市場體系,是資本主義強國為了攫取資源、剝削勞動力和實現利益的最大化而建立起來的一整套控制體系,本質上是一種霸權經濟模式。眼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既沒有完全適應也不是完全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是處於相互對抗但尚未崩潰的地步。相互對抗的一面,表現為新變化外表下隱藏著的深刻危機;尚未崩潰的一面,表現為通過自我調節尚能造出具體演進過程中的一些繁榮景象。資本主義國家以不同的型別和方式促成了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卻無法從根本上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要徹底解放社會生產力,就必須用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有學者判斷資本主義在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短暫的繁榮發展,特別是前些年妄圖獨霸世界的勢頭應該說已經結束了,或者說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了。
全球化的突飛猛進,改變了世界經濟體系結構。有學者指出,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結構的新特點是:在經濟全球化的驅動下,形成了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中心”,以欠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為“外圍”的,存在於統一世界範圍的資本迴圈過程中的二元對立結構。中心結構支配外圍結構,即在資本國際迴圈中發達國家通過不等價交換以及其他形式的剩餘價值轉移,對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本積累。這是觀察當代資本主義時值得十分注意的現象。因為它把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基本矛盾擴大到世界範圍,必將影響世界歷史的程序。2008年的金融危機預示著以往不平等、不公正、不科學的國際經濟秩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也預示著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一場重大變革的開端。
二、當代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發展趨勢
有學者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方式之間的矛盾,從表現形態上看在不斷髮生變化,但從實質上說,並沒有變。從形態上,這個矛盾的兩個方面,都在發生某種變化,如生產的社會化,在今天已達到更高的程度,可以說已是國際化或全球化了。生產資料的佔有方式,也朝著集體化、社會化方向演變。但在這種形式上的變化背後,私人佔有的實質並沒有變。如今西方世界的主宰者仍是少數壟斷資本集團和人數不多的新寡頭。
還有學者指出“中心”與“外圍”的矛盾是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基本矛盾之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雁行”戰略——新殖民主義戰略固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不發達國家間的矛盾。還有學者認為當代資本主義所採取的改良措施都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暫時緩解危機、促進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又加深危機、抑制經濟增長。因而隨著當代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繼續發展,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必將在新的基礎上不斷積累和加深,呼喚著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來取而代之。
還有學者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經濟全球化中,演繹成一系列具體的矛盾,如各國國民經濟的有計劃和可調節與全球經濟的無計劃和少調節之間的矛盾、跨國公司的嚴密組織和科學管理與世界市場的盲目擴張和混亂之間的矛盾、世界生產能力的無限擴大趨勢與世界市場容量有限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性與地球資源和生態環境調節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跨國壟斷資本家階級的統治與世界範圍內勞工之間的對立、各跨國壟斷集團之間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的尖銳化,導致世界經濟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以及世界經濟各部門、各領域之間的失調,進而導致世界經濟的危機四起。
有學者認為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凝聚力銳減、離心力驟增。在經濟、政治、軍事安全等各個領域的矛盾和衝突凸顯出來。表現為:***1***在經濟領域的角逐。為爭奪世界市場,美、日、歐經貿領域方面的矛盾和摩擦日趨尖銳化,在許多問題上長期達不成共識。***2***在政治和軍事安全領域的矛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政治軍事矛盾主要是圍繞建立“美國統治下的單極世界”還是“西方大國共同治理的多極世界”而展開的。***3***在科技研發方面的競爭。各國競相加大科技投入,搶佔科技制高點。由此可見,發達資本主義集團並不是鐵板一塊,彼此之間存在許多分歧和矛盾,形成了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從一個側面充分體現了當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不斷髮展和激化。
綜上所述,資本主義在當代的發展,仍然表現出兩種傾向:一方面,它繼續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物質財富,促進了世界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空前發展,在這方面它不僅遠遠超過了先前所有的社會形態,而且超過了它自身先前的發展階段;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形態所固有的弊病以及它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和生態災難更是空前未有;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制度更加成為人類社會全面健康發展的阻礙。它的具體體制、執行機制不斷變化,既表明它所固有的自我調節能力尚未耗盡,也表明每一次調節的力度和作用減弱,顯現出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老化和衰弱。
資本主義企業經濟民主的馬克思主義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