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手抄報版面設計圖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獨創並一直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標語口號宣傳作為中國共產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有力宣傳工具,經常被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工作者所用並獲得了不錯的效果。抗日戰爭時期作為中國共產黨標語口號宣傳工作一個發展成熟的重要階段,對該段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標語口號宣傳工作進行研究,對現實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助你們:
:少年鐵血隊的故事
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東三省那片廣袤的白山黑水間,湧現出一群血性少年。在民族危亡之際,他們與父輩一起,用稚嫩的肩膀承擔起抗擊日寇、保衛國家的重任,為中國人民抵禦外侮的壯麗革命史詩中寫下了特殊的篇章——“少年鐵血隊”,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也是東北抗聯第1路軍一支英勇善戰的隊伍。
1938年,在日偽軍的不斷圍剿下,東北抗聯的處境越發艱難,不斷減員。為培養後備幹部,東北抗聯第1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將各連的少年戰士集中起來,組建“少年鐵血隊”,寓意小小少年英勇堅強,不怕犧牲。“少年鐵血隊”下轄3個班,有50餘人,其中最大的18歲,最小的14歲。這些小戰士每人都配有繳獲的三八式馬槍和刺刀,其他裝備與成年戰士一樣。
關於抗日戰爭的手抄報圖片
1939年3月中旬,楊靖宇率東北抗聯第1路軍警衛旅、“少年鐵血隊”和第2軍第4師攻打完樺甸縣木箕河林場後,隨即揮師南下,進至敦化縣大蒲柴河鎮附近。此時,部隊的糧食、彈藥消耗殆盡,從敵人手中奪取給養彈藥的任務變得更加迫切。經偵察,東北抗聯將作戰目標聚焦在大蒲柴河偽警察署上。4月7日,楊靖宇親自作了戰鬥部署,決定當夜發起進攻。尚未參加過攻堅戰的“少年鐵血隊”這次終於如願以償,與第4師一部擔負強攻偽警察署的重任。
夜幕低垂,寒風刺骨。城鎮外是1丈多高的土圍牆,上面拉著鐵絲網,就著夜色能朦朧地看到炮樓裡隱隱閃爍的燈光。“少年鐵血隊”的小戰士們順著公路兩側的壕溝,迅速奔向大蒲柴河鎮西門,在距離西門150米處埋伏下來。不一會兒,從小蒲柴河方向傳來一陣馬蹄聲,由遠及近,在靜寂的夜色中分外響亮。來者正是準備入城的偽軍。當這幾個偽軍騎馬經過壕溝時,突然發現了隱蔽在壕溝中的身影。他們立即策馬向城內狂奔,氣急敗壞地對西門守軍大喊:“快開門,後面有抗聯,上來了!”負責攻堅指揮的“少年鐵血隊”指導員王傳聖隨機應變,決心利用偽軍開啟城門的混亂之機,衝入城內。機不可失,王傳聖立即跳出壕溝,大喊一聲:“衝啊!”小戰士們紛紛地跳出壕溝,如離弦之箭飛快地奔向西門。二班長張寶蓋端著機槍對著大門就是一梭子掃射,守門的偽軍嚇得四處逃竄,小戰士們全部湧入城內。
關於抗日戰爭的手抄報圖片
機槍聲驚醒了城內睡夢中的偽軍,頓時城內大亂,咒罵聲、槍炮聲不絕於耳。照著事先畫好的草圖,“少年鐵血隊”如咆哮的激流,在隊長高玉信的指揮下直奔偽警察署。偽警察署是個大院子,築牆很高,偽警們憑藉城牆固守,負隅頑抗;而小戰士們人小,爬不上高牆,一時間無法攻入院內。一班長於林領著小戰士們向院內偽軍喊話,但偽軍一聽是“娃娃兵”,都不當回事,抵抗得更加激烈。在這緊要關頭,王傳聖一聲令下:“搭人梯!一個蹬一個肩膀上去!”喊完他立即蹲下,讓小戰士踩著他的肩膀登上院牆。牆上插滿了玻璃碴兒,劃傷了小戰士們的腦門和雙手,鮮血汩汩流下,可沒有一個人退縮,大家鉚足了勁兒,迎著呼嘯而來的子彈奮力往院裡衝,幾分鐘內全都翻進了院牆。
小戰士們一邊高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放下武器打日本!”一邊與偽軍展開激戰,有的還進行了肉搏。王傳聖和高玉信最後翻進院子後,立即收攏部隊,開始逐屋逐房地殲滅敵人。有個屋子裡的偽軍仍在頑抗,聰明的小戰士們就從地上撿起石頭,啪啪地敲打起來,並朝屋內喊道:“繳槍不殺,再不交槍就扔***啦!”屋內偽軍嚇得立即從窗戶裡把槍扔了出來。小戰士們繳了偽警察的武器,得到了野戰倉庫的鑰匙,隨即一鼓作氣殺向倉庫。只見倉庫內彈藥、槍支堆積如山,王傳聖當下與高玉信商量,決定趕緊派兩個戰士去司令部報告,剩餘戰士們迅速向外搬運彈藥物資。很快,楊靖宇在小戰士的引領下來到了倉庫,看著滿屋的戰利品,他高興地稱讚道:“你們打得不錯麼,鐵血隊已經是呱呱叫的隊伍了!”隨後,小戰士們放火燒燬了倉庫,安全撤退。
“少年鐵血隊”戰鬥期間,警衛旅包圍了城內偽軍軍營,做佯攻之勢。偽軍信以為真,緊閉營房大門不敢出擊,待東北抗聯部隊全部撤離城鎮後,才知上當。此戰,擊斃日軍20餘人,解除偽警察100餘人的武裝,繳獲大量槍械、彈藥和物資。小戰士們在戰鬥中的表現,得到了東北抗聯首長們的一致好評。隊長高玉信自信地說:“鐵血隊戰士雖然人小,但打起仗來決不含糊,有的一個人和幾個敵人打,今後打仗沒有問題。”
除了“少年鐵血隊”,東北抗聯第3軍還有支“少年連”。該連組建於1934年,下轄3個排,有100餘人。小戰士們最大的20歲,最小的15歲,都是貧苦農民的子弟,勇敢頑強,朝氣蓬勃。
當時,抗聯隊伍力量薄弱,面對處於絕對優勢的強敵,只能遊擊作戰。長途奔襲是家常便飯,有時會連續幾晝夜急行軍,加上缺衣少食,條件十分艱苦。很多小戰士腳上磨起了水泡,但他們沒有喊一聲苦,喊一聲累,更沒有一個人掉隊。連長李根植行軍時總是揹著兩支步槍,一支是自己的,另一支是替別人背的。有的小戰士實在看不過去,要求自己背,李根植總是說:“你還小,要多注意身體”。實際上,李根植也才19歲。在1934年的三岔河戰鬥中,李根植壯烈犧牲。
1937年3月下旬,東北抗聯第3軍在軍長趙尚志的帶領下,進至龍門附近。他們從當地群眾中得到情報:日軍“討伐隊”將乘坐20多張爬犁進山。趙尚志決定打一個漂亮的伏擊戰,各連隊聞訊紛紛請戰,其中又以“少年連”的情緒最高、心情最迫切。為了鍛鍊隊伍,趙尚志決定親自率領“少年連”完成這一作戰任務。
27日清晨,“少年連”的50餘名騎兵悄悄埋伏在龍門東南12公里處山口兩側的樹林內。漫天的雪花落在身上,凜冽的寒風迎面吹來,小戰士們的手腳很快便沒有了知覺,可他們仍嚴守紀律,靜靜地趴伏著。當日14時,日軍的車隊終於駛入了伏擊圈。趙尚志一聲令下,“少年連”的戰士們立刻猛烈射擊。突如其來的槍聲讓日軍慌了神,連滾帶爬地潰退下去。經過30分鐘激戰,“少年連”全殲町田少佐、渡邊孝雄准尉、小山三男軍曹等日軍21人,繳獲輕機槍1挺、擲彈筒1個、步槍20餘支。
:抗戰故事
1941年秋,馬寶玉等五位壯士為了掩護群眾和連隊主力順利轉移,將敵人引上絕路,痛殲敵人;在彈盡無援的情況下,他們英勇地用石頭砸敵人,在完成任務後,他們又英勇地跳下了懸崖。由此可見,他們是多麼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為了革命事業他們勇於犧牲,費盡千辛萬苦,終於獲得了勝利。
俗話說得好:“死有的重於泰山,有的卻輕於鴻毛。”五位壯士在萬分緊急的關頭,那海里就只有一種想法:只要能掩護連隊主力順利轉移,我麼壯烈犧牲也是值得的。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有關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在一次打仗之前,荊軻曾唱過兩句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說明荊軻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但他仍毅然前往。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難道不令人佩服嗎?
《圓明園的毀滅》讓我們懂得了要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狼牙山五壯士》卻截然相反,它讓我感受到了五壯士愛國愛民,為了革命事業勇於犧牲的豪邁精神。
關於一年級小學生手抄報版面設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