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的節日來歷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七夕節的來歷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的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還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並無後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絡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節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又如《西京雜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摺疊單身女性節

  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也是一個提倡男女相親的節日。

  民俗學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七夕節首先是單身女子的節日。

  西北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趙魁夫認為,中國古代,七夕節應該是單身女子最快樂的一天,即使是春節,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著新衣服去串門,家中一般使喚男子走親訪友,只有在七夕節,古代的單身女子可以著盛裝,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與姐妹們聚會、玩耍。

  “七夕節最早是在西漢的宮廷裡執行的,後來流散到民間。”趙魁夫說,在西漢宮廷,宮女們不可能被提倡任意戀愛,所以七夕節最早的內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們在這一天展示刺繡、針線等手藝絕活。

  趙魁夫告訴記者,七夕節流傳到民間以後,被加入了諸如愛情、家庭美滿等願望,甚至還加上了提倡讀書、寫文章的內涵,比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就提到七月七日人人晒書的片段。儘管七夕節各地風俗不同,從古至今一直沒有變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為主。

  從這個角度出發,趙魁夫認為,七夕節與西方的情人節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古代絕對不允許婦女和丈夫之外的情人有曖昧之情,這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不可能放到檯面上來講。”趙魁夫說,因此有一種說法是,七夕節只應該是未婚女子的節日,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意思。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博士儲冬愛也認為,七夕節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未婚女性的節日”。在近代,珠三角地區確實存在著一批“單身女性”,而她們也確實是乞巧節的主體。但是,這批單身女性的性質有兩種,一種是結婚之後不滿安排的婚姻而回到孃家居住,並終生“不落夫家”;另一種則是所謂的“自梳女”,這類女性一般是在十五六歲適婚時卻不滿封建包辦婚姻,而對外宣告終生不嫁,並從此搬入“姑婆屋”居住。這些女性是近代珠三角獨有的一個群體,她們反抗封建婚姻,用自身的行動來追求獨立自主的婚姻。

  七夕節的歷史文化

  《詩經·小雅》中有一首詩:

  “或以其酒,不認其漿;鞙鞙佩璲,不認其長。

  維天有漢,鑑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救天畢,載施之行。”

  大意是說天上的織女星,坐在織布機旁,無心織絹,卻一心一意地想著銀河對岸的牽牛星,而為之眷念不已。可見在西周時代,就有了牛郎與織女愛情故事的想像與傳說。

  《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中,也都有牽牛、織女雙星的記載。晉代宗懷的《荊楚歲時記》裡,說織女是天帝的外孫女,七月七日夜晚與牽牛在銀河相會,已經為這個戀愛的故事勾勒出一個鮮明的輪廓。

  到了南北朝時,任眆在《述異記》中記載:“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這項記載準確他講是從“古詩十九首”中獲得靈感,其中的一首描寫《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首詩比起《詩經》中的那首,更描繪得悽悽切切,道出了一對有情人,兩地相思,愁昔滿懷的悲涼況味。

  此外,幹寶的《搜神記》中把天上的牛郎與織女雙星,說成是漢代孝子董永夫婦的故事。南朝時吳均的《續齊諧記》裡記載:“桂陽成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暫詣牛郎。’至今雲:‘織女嫁牛郎也’。”

  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記述唐玄宗與楊玉環,以牛郎織女為例,共誓白頭之約。

  北宋秦觀專門寫過一首《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總之,以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為素材的詩詞、戲曲,不勝列舉。

  綜上所述,可以推斷牛郎與織女的悽美愛情故事,大約是發生在西周時

  代,當時的奴隸社會,等級十分嚴苛,這個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聲與飽受壓抑的寫照,託言天上雙星,也就是人間的實情。

  傳說雖是如此,但這個故事為什麼會發生在農曆七月七日呢?其實觀察織女星與牛郎星***牽牛***,是可以讓古人瞭解到“秋天到來”的方法。

  在《夏小正》的古農事歷中有記載:“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在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也在人們的頭頂上清晰可見。而織女星旁兩顆較暗的星星位置,正好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朝東方望去,正好可見牛郎星。再加初秋七月的秋雨,會衍生出這樣的愛情傳說,也不是無法理解的。

  織女星名稱的由來,可以從《詩經·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來推敲得知,由於九月是氣候較為涼爽的晚秋,也是穿著寒衣的時節。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製,七月當然就是織婦們織布的時間。

  牛郎星名為牽牛,則有著“犧牲”的意思。《史記·天官書》:“牽牛為犧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殺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時,正好是草木豐茂,用以貢獻牧草給牲畜的時節;到八月則依據牲畜體格,觀察哪些適合用以祭祀;九月則宰殺牲畜用以祭拜神明。《禮記·月令》稱八月為“循行犧牲”,而此時織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則升上天頂,宛若在追逐織女星般。

  因此七夕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背後應該有著配合時令與天文景象的源由。

中元節的節日簡介
端午節的歷史起源
相關知識
端午節的起源來歷介紹
端午節的作文來歷
端午節的起源來歷及發展歷史
關於教師節的簡短來歷
萬聖節的恐怖來歷傳說
七夕節的節日來歷
七夕情人節節日習俗和來歷有哪些
七夕情人節一個人的日誌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和傳說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和起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