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來源與歷史淵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0日

  日本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來源

  奈良初期***八世紀***,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植,同時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帶回日本。不過,品茶只限於寺院內,並未推廣到民間。

  唐代陸羽著“茶經”之後,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間,出現了文人茶。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日本流行的“團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種茶。

  製作“團茶”的方法並不難,只要把茶葉搞幹,用茶臼搗成粉末,放一點水揉成球狀,乾燥後儲存備用。

  平安中期***九世紀未***,日本廢除了遣唐使,“團茶”也因之而漸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製作方法是把精製的茶葉用茶臼把搗成粉末狀,喝的時候往茶粉內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攪均後飲用,既有營養,也具品味。

  鎌倉初期***十三世紀***,名僧榮西大師二次往中國,回日本後就開闢了茶園,並著作了“飲茶養生記”,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推動了“抹茶”的普及。

  宋代開創了“鬥茶”,“鬥茶”最早是以遊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鬥茶”會的茶室一般為二層建築,當時稱作“茶亭”。客人先在樓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請,再到二樓“臺閣”鬥茶。“臺閣”四面有窗,可眺望戶外景色。室內的屏風上掛著名家的畫,屏風前的桌上鋪著識錦,上面放著香爐、花瓶和燭臺。西廂房內放置一對飾櫃,裡面堆滿奢華的獎品,勝者即可成為獎品的主人。

  “鬥茶”採用“四種十服”方法,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抹茶,然後說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水品”是指沖茶所用水的水質,亦即水的出處。

  從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記中葉***,“鬥茶”的方法及茶亭幾乎完全模仿中國。可是,室町中期以後,中式茶亭遭廢除,改用舉行歌道和連歌道的會所。“鬥茶”的趣味也逐漸日本化,人們不再注重豪華,而更講究風雅品味。

  於是出現了貴族趣味的茶儀和大眾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後世稱為“品茶的開山祖”,珠光使品茶從遊藝變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歷經幾代人,到了室町末期,出現了一位茶道大師千利休,千利休創立了利休流草菴風茶法,一時風靡天下,將茶道發展推上頂峰,千利休被譽為“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絕對權威。千利休在民間的人望威脅到了當政者的權威,將軍豐臣秀吉籍口平亂,頒佈了士農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須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殺。

  千利休死後,其後人承其衣缽,出現了以“表千家”、“裡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為代表的數以千計的流派。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採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戶初期***十六世紀末葉***,在文人學士中掀起了中國明代開創的煎茶法熱潮。煎茶法對茶葉要求不高,只要將普通茶葉幹後再蒸,然後用手搓開,放入茶壺用滾水沖泡,將茶倒入茶碗飲用。其實當時人稱這種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則不同,是先將滾水注入茶碗內,然後把茶葉放進去飲用,現代人統稱為煎茶。由於煎茶方便,又不受場地限制,所以現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當然,在正式茶會或接待重要人物時,仍以傳統抹茶法為主。

  日本茶道歷史淵源

  茶葉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學習中國大陸文明的時期,茶是舶來品,珍貴且新奇,喝茶是時髦行為,而請人喝茶無異於擺闊。貴族家裡有幾斤茶葉,那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泊來的茶葉經過長途運輸,味道難以保證,數量又有限,茶會的重點自然也就轉到大吃大喝的宴會上去了。日本貴族的飲食以生冷油膩為主,淨是生魚刺塊***就是大塊生肉,後來多切幾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為宴會後的消食佳品。以後宋代點茶法傳入,點出的茶水又太濃,空腹喝會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與吃燉肉倒也相得益彰。千利休發明了傳飲法,就是一碗茶端上來,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須從碗的同一位置喝茶,傳到最後一人要正好喝完。這種喝法令與會的武士們有些歃血為盟的感覺,而量的掌握尤為重要,武士都很重視尊嚴,座位靠後的人喝不到,難免械鬥,或者至少切腹,血濺當場。

  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派遣唐使。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雙向的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大陸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自然有無數發明,也經得起浪費,而日本彈丸小島,不能首創,亦無資源,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必須舉一而反三。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新文明,卻也開始加上自己的特色。現在我們看日本的傳統建築,覺出與中原不同,卻也說不上差別何在,大約室町時代的日本人看這些建築,就和北京人看西客站差不多。同樣,面對一種食物,中國人想到的,往往是怎樣吃,從而滿足身心,而日本人想的,卻是怎樣由此而提升自身,故爾茶在中國可以是工夫茶可以是三泡臺總是飲料,在日本卻成了禪茶一體的茶道。

  如果不是村田珠光到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麼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道,席間的茶水也早被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幾乎就是因為它難喝。只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甚至可以說,不難理解整個遠東文明。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聯絡。其實禪具有全部中國文化的背景,比之佛教,禪與儒家思想的關係更深。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參悟了禪的人。世界本來也許是有一個終極真理的,如果人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真理,那麼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壽有限,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領悟所有的道,這個矛盾是人類所有哲學的根源問題。佛講輪迴,基督講末日審判,陰陽家講長生登仙,馬克思講共產主義。儒家的解決辦法是薪盡火傳,也就是前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規則,後人通過遵循這些規則,可以從比前人更高的起點,去領悟人生,從而更加接近真理。然而後人怎能理解前人制定的準則呢?這些準則如何不成為對人的束縛呢?孔子也說,自己到了晚年才能隨心所欲而不越矩。儒家在此與禪匯合,人必須先遵循一些規矩,修煉自己的本質,遏制慾望的目的是使慾望不必遏制,當人達到隨心所欲而不越矩時,規矩就不存在了。這也就是禪宗公案裡的“勿使染塵埃”和“本來無一物”的兩個境界。人只有通過不斷地拂拭內心,才能最終令塵埃無可染之處。

  所以茶道里禪的內涵,不在於什麼“直心就是禪”,什麼“喝茶去”,而是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定規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繁複而熟練的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的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時光來領悟。

 

黃金桂茶的產地
日本茶道具的基本介紹
相關知識
日本茶道來源與歷史淵源
冬至的起源和歷史淵源
日本茶道與花道的起源
淺談日本茶道的起源歷史
日本茶道與古代政治的關係
日本茶道源流
日日本茶道與中國茶道的區別
日本茶道與中國茶文化的區別
日本茶道與花道的圖片鑑賞
日本茶道的禮儀與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