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太極拳的內勁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凡學過太極拳或讀過太極拳文章的人,都知道有一個詞最迷人、最神祕,使用頻率也最高,這個詞就是“內勁”!什麼是太極拳內勁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什麼是太極拳內勁呢?

  眾說紛紜。廣州市陳氏太極拳館認為其實最簡單的太極拳內勁解釋,就是能在一瞬間把體內所有集聚的力量集中在一點發出的能力。蓄力時上松下沉,虛領頂頸,將全身的勁沉至腳跟,如拉滿的弓,發勁時蹬腿立腰瞬間把勁集中至某一點送出,快如閃電,力如山崩。

  一代太極大師陳照奎先生曾說:“沒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麼技巧也不頂用,關鍵是出功夫。”廣州市陳式太極拳館認為這裡講的“功夫”就是內勁功力。從所周知太極拳除養生外,還具有較強的技擊作用。技擊正是靠內勁功力來達到其目的的。像張三丰祖師名垂千古,楊氏三代在近代威顯武林,陳家溝也不乏繼往開來之人,這都是靠太極拳內勁功力顯名創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極拳講究功夫與技巧,功力是技術的基礎,而技巧又是內勁功力發揮得恰到好處的保證。所以我們練習太極拳技擊,必須培植內勁功力。如果訓練內勁,達到具有隨心所欲的高強功力,加之配合以無極和太極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極拳內勁的形成,在開始修煉階段要通過放鬆等手段,結合意念、內氣等因素綜合磨鍊而成。廣州陳氏太極拳館認為內勁的形成,是因為人體的筋骨、肌肉等結構產生了一系列變化,這種微小的變化不易被察覺所以許多人就誤以為內勁僅僅是一種用力的感覺,而忽略了內勁的產生是人體結構微觀上發生變化的結果。

  外家拳功法,就是肌肉力,完全可以以人體生理學機械學來解釋,但是內家拳區別於外家拳,就是這個內勁,不產生於肌肉,而發源于丹田,根源在五臟。太極拳的“內勁”,它不是簡單地肌肉收縮做功所產生的力,它是人體“心”“身”經過特定的拳式修煉,經過長期磨練凝聚而成的。它是人體“心”“身”多種功能綜合協調發揮的結果。廣州陳式太極拳館認為從量化的角度剖析它,它是由“機靈勁”、“纏絲勁”、“整體勁”所組成的。只有當這三種勁配合合理時,才能產生威力無比、無堅不破的“內勁”。

  太極內勁特別注重內中意識的鍛鍊,主張“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經的指導又有獨特的執行路線,再配以肢體的圓運動,練就一種混圓一體的圓勻力場。太極拳內勁活動在這個圓勻力場內的身體就是一個不凹不凸的太極體,且是應付一切外來侵入的變化無端的圓形體。時時慢練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發的攻防意識,形成以棚、履、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為主要特色的勁路,加以靈活多變的和、眼、身勁、步的同步習練,從而顯示出太極拳獨到的攻防技擊特色。

  內勁從何而來呢?我們認為來源於呼吸。不論是練習拳術,還是練習氣功,都離不開呼吸。不過,演練武術,所採用的呼吸與平常人是不同的,它要求有規律地呼吸。有的採用胸式呼吸,有的採用腹式呼吸,能在意識指導下完成某個運氣過程。

  俗話說:“力氣是奴才,不使不出來”。廣州市陳式太極拳館認為這句話確實有道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從事各種活動,都是通過鍛鍊,氣力才能增長。例如體力勞動者就比腦力勞動者力氣大。參加各種體育活動的人要比一般人的力氣大。練習武術和氣功的人,力氣就更大。總之,鍛鍊與不鍛鍊人們的力氣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堅持鍛鍊力氣才能增長,但是鍛鍊要有適當的方法,要在老師或有經驗人的指導下練習,這樣就會少走彎路。如體育鍛煉要配合各種器械,練習硬功者,舉石鎖,打沙袋等,練習內功者通過意導,加大運動量逐漸增強力度。

  陳式太極拳的內勁鍛鍊方法與外家拳練功是不一樣的。它的獨特風格就是纏絲勁,是用意識指導動作,放鬆肌肉,動作螺旋式地劃弧轉圈、反覆絞轉,鬆緊交替的鍛鍊方法形成的。

  太極內勁追求的過程,可用四個宇概括,即通、充、疾、衝。這四個環節是在追求中循序而達到的。

  所謂通,就是要求內勁通達四梢。廣州市陳式太極拳館認為當拳架練習正確熟練後,骨節和經脈暢通,氣流執行不再受阻。正如“流水滔滔,先修河道”。氣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它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是極其細小的物質微粒,難以直觀地察覺,只能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根據事物的各種變化而體現它的存在。太極拳內勁“氣”好似一種水,腹式呼吸好似壓力器。丹田好似壓力容器罐,渾身經脈好似流水的管道,四肢是較大的管道,心是指導氣流的總機關。用心意調整腹式呼吸使內氣先沉于丹田。然後使丹田部位鼓盪,加強壓力器——呼吸的功能。呼吸要做到:深、長、細、緩、勻、柔,務必與動作合拍。通過呼吸使壓力容器罐向四梢送氣。

  從壓力罐向四肢分發的過程是,用意識將六分氣上流,分達兩肩,纏繞運轉,至膊、肘、腕、掌達於兩手指尖。先小指依次至無名指、中指、食指、拇指。同時將四分氣分流往下,執行經胯,分達兩腿,纏繞運轉,至膝、足達於兩足尖,先小趾,依次至大趾。這是氣流隨著動作的開展、引伸、呼氣而運轉纏繞到達四梢。

  所謂充,就是要求內勁要充滿之意。當內氣能執行四梢時,還要追求內勁的充滿。拳論曰:“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怎樣使內勁無微不到呢!關鍵還是意識指導呼吸。通過逆式腹呼吸,使丹田的鼓盪性逐漸增強,在呼與吸換接時,要有稍微停頓,使丹田腹部充實圓滿,渾身上下,就像打足氣的氣球。有外似棉花、內似鋼的狀態。太極拳內勁此階段會出現手指尖麻、脹、針刺的感覺,手臂有膨脹的感覺,有氣遍身軀的感覺。廣州市陳氏太極館認為在推手時,棚勁充足,沾連粘隨勁增強,處處能與對方氣力相吸合。久練既有抗擊力,又有爆發力。

  所謂疾,指的是氣流運轉的速度要快。內勁潛轉,要疾如閃電。拳論曰:“意之所注,氣即至焉”久練推手後,才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界,才能達到“依著何處,何處擊”的隨心所欲功夫。

  內氣疾,送氣快,關鍵還是用意,這裡的用意,要有較複雜的想象。要刻意揣摩“調兵遣將”的練習方法。加速內氣運轉速度。如向前必想後,有左必想右,有上必想下,有來必想回,有攻必想防。要輕重、剛柔、快慢、虛實、忽隱忽現等相結合地形象思維練習,逐漸能在瞬息之間完成各種想象及動作表現。

  練拳時要先定好目標,循標求功。頂勁領好,腰勁塌下,襠勁沉著合住,胯根撐開,撐圓,脊柱節節鬆沉,骶骨有力,隨著呼氣而膈肌下降,氣沉丹田而充滿。重心下降而沉穩。內氣下行到足跟,腿勁如植地生根,蹬地而借力。太極拳內勁腰胯要鬆沉而旋轉自如。內勁由脊背達於手臂,劃弧形微向前上方而去。運用在推手時,容易破對方平衡,使其腳跟浮動。

  勁速在腰胯。拳論曰:“如不得機不得勢,必於腰胯求之。”腰檔勁練好,靈機一動,鳥難飛。要多練太極的抖勁,抖勁就是一種突如其來的爆發力量。要明白抖勁特點,按照快速,螺旋,氣足,力猛,勁長,動短,意遠練習。

  所謂衝,就是要求內氣衝出體外。這是更高的一層功夫。廣州市陳式太極館認為推手時,發勁則如箭離弦,擊敵即倒。這種功夫在前面練習的基礎上,時常要有“想當然”的想象力,不論練拳或推手,要有無數圓圈和無數個圓切線想象。然後確定落點位置,出勁的方位,發勁的速度,發勁的力度等想象。

  太極發勁是圓走化、方出點的快速剛勁。當對方落空之機已成,應當採用合力而擊之。此時必須審明機勢、方向、時間,三者不可缺一。發勁如彈丸,無往不利。發勁又如放箭,曲中求直,直達指端,發勁時須斂氣凝神,先內動然後隨意識的指導下,鬆腰落胯,含胸拔背,開襠合襠,腳跟蹬地產生地面反作用力,目視對方受力點,形不到而氣力應先人,如槍彈出膛,迅猛異常。

  太極拳的“內勁”,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它是習武者綜合勁法的表現形式。習武者,廣州陳氏太極認為通過“機靈勁”的訓練,來提高人體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從而促進了感知敵方勁路變化的能力,也促進了人體各部位肌群的氣血執行,提高了肌纖維的素質,使肌肉一張一弛具有彈性,從而使全身的勁力得到有效的凝聚。太極拳內勁通過“整體勁”的訓練,使拳式動作的協調性得以促進,從而使勁力在人體中的傳導得以順利無滯,一浪高過一浪,像接力跑比賽一樣,最終產生強大的慣力。總之,“內勁”是力的感知、力的聚集、力的傳遞的三維一體的產物。

  太極拳內勁訓練

  太極拳內勁功力是考查一個拳手的必檢之課,是衡量一個太極技擊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標誌。一個太極拳手必須精通一門一式太極拳,並融合多式太極拳或其他拳術之精華,互相吸收,方能成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極拳家不只熟悉一門拳術,他觸類旁通,把其他拳術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機械地把他劃歸哪一類太極拳。 在練習太極拳時各自會形成一個獨特風格,這樣就派生出陳、楊、吳、武、孫等多式太極拳。太極拳的演變絕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們互相溶合滲透,吸收變通以至改造創新。

  正因如此,太極拳的發明是歷史文化傳統武術積澱後,經智者、高手、賢哲們編創,把太極陰陽學說全面地結合於人身、肢體的運動。太極拳內勁在內不在外,它是在長期通過意識統率下,使呼吸與動作相結合鍛鍊,在精神意念貫注之中,體內形成的一種既沈重又輕靈,既剛硬又柔軟的勁力。也就是說,太極拳的內勁是通過技擊性專項訓練,即在技擊攻防意識的指揮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種調和有序動作,動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點、線,在不同情況下,能快能慢,空間路線可長可短通常是走圓弧形,動作幅度可大可小體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勁驟發。

  這種可剛可柔的太極內勁,練時運勁柔和,而發落到點則剛強。因此,太極拳的內勁帶有剛的一面,這是太極拳的內勁帶有剛的一面,這是太極拳內勁質量的剛,不是硬、蠻、呆的無變化的拙力之剛,是積柔成剛,剛柔相濟。 正如《拳經》曰:“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此“剛”是隨機隨勢迅速地將隱蓄於體內的全身之力聚於一點,在剎那間迅如奔雷地爆發出來,這種力不是發後斷勁的,而是變柔和之力繼續運動。 太極拳的這種內勁是在內力鬆柔的基礎上,經過有規律的長期訓練獲得。

  當具有了一定的剛力基礎,再把內勁功力過渡到動作自然、輕鬆的技巧之中。長時間的習練柔化運動,久而久之便練得棚勁彈力隨心用,胸腰疊化隨氣行。 我們再看看武術的一般勁力。它也是通過肢體的運動表現出來的一種力。這種力量也是在意識支配下,通過氣息吐納和肌肉舒縮有序化的融合而產生的。 意識支配是指神經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對氣息吐納和肌肉舒縮按照武術技擊動作的一定順序和規格,同時起動同步執行,同時到達一定部位。太極拳的內勁,正是按照這一勁力原理,通過由內及外的訓練培養出來的,它不同於外家拳由剛硬、直出、快猛、吐氣開聲等訓練方式而獲得的勁力。

  太極拳是由緩慢、輕鬆、柔和、曲旋,並通過走螺旋、劃圓疑難、腕纏絲、胸腰伸長疊化而由內到外產生勁力。太極內勁特別注重內中意識的鍛鍊,主張“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經的指導又有獨特的執行路線,再配以肢體的圓運動,練就一種混圓一體的圓勻力場。活動在這個圓勻力場內的身體就是一個不凹不凸的太極體,且是應付一切外來侵入的變化無端的圓形體。時時慢練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發的攻防意識,形成以棚、履、擠、按、採、?、肘、靠、進、退、顧、盼、定為主要特色的勁路,加以靈活多變的和、眼、身勁、步的同步習練,從而顯示出太極拳獨到的攻防技擊特色。 太極拳內勁中的剛發,是在得機得勢時,即“中實”之後的突發,這時內勁的來源是靠後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動整體,在後足蹬地發內力的瞬間,後胯往下坐,前腿臏骨向前指,前腳猛然往下一沈,壓縮橫膈臘膜,使腹腔突然膨脹,肚皮繃緊,好像一在塊石頭落入水中,一下子把水濺物很高。要求小腹突然一震,腰部用力,這時是力由腳起,集中於腰腎,意念經脊骨、膻中,再經肩井佈於兩膊,達於手指。這樣發力,實際上是在瞬間調動和集中全身各處潛在的強大的內功力量,恰好對準其被引化落空的不平衡處,如鐳射衝射出去,這種高壓式的內勁功力,是無堅不摧的。發勁時必須做到沈著鬆淨,專注一方,腰脊用力,前腿弓,後腿蹬,腳趾抓地,上下相隨,完整而富有彈性,即將全身所蓄之戲一呼即出,由腳而腿而腰至於肩、肘、手,疾似電掣,三節齊到力增加。 在懂得原理後,我們在平日的行功走架以及推手鍛鍊時,就必須遵照上述原理,反反覆覆多次練習,由運勁、發勁,節節貫串地把剛勁練熟,有意識地整體行動。學發勁也吊慢到快,由快到熟,由熟到隨必所欲。 太極拳除適時的剛發外,更多的是以小力勝大力,以慢勝快。它的柔化原理,即以柔克剛過程也就是一種靈活、輕便、敏捷而力整的內勁的體用。固然這種內勁力度不一定要強大於對方之力,甚至比對方力小,但運用太極原理和技巧,可以擊倒對方而達到制勝之目的。 太極拳手與對方接手時,總是先用比對方弱小的力去棚住,然後順著對方力的方向粘化。

  這樣既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又能借對方之力,運用合力來打擊對方。通常用手、腕、小臂去搭接對方。通過極靈敏的反應,用手纏絲,臂腕轉動、滾卷,粘隨上對方拳腳,順其力進身。一般是塌腰、收腰、坐胯、轉腳,在對方剛猛、短驟之力將盡時,我迅速發力反擊。反擊時,我迅速發力反擊。反擊時的特點是大接觸對方身體後開始伸臂發勁,而發勁則是在與對方相接觸時刻制敵,力不是瞬間快發快收,而是要使對方身體?生傾斜換重,這種柔運驟發隨即柔運的特殊勁力能使對方陷入我的控制之中。 與此同時自身是以分清虛實和重心偏移不來?生偏心力矩作?力量源泉。也就是說,太極拳的虛實一定要掌握分寸,虛實變化產生重心移動這是產生動力的基礎。 上面所述的前弓後蹬發勁要快,始終注意自身重心下降和平衡,這樣就是靠兩腳的移動,隨時地變換虛實,並協調身、手等各部位,以保證身體平衡和偏心力矩打擊對方。

  培養太極拳內勁是平時日積月累不斷地鍛鍊而逐步提高的,具體訓練方法是中各自師傳基礎上,廣泛吸收現代成功經驗,明白和掌握其中的力學原理,先從盤架子入手,掌握呼吸、意念與勁的直接關係,認識它們三者缺一不可的重要性。再花時間下氣力,按照上述體會,遵循太極拳法則,選擇個別動作,逐個逐個認真練習,練出功力來,切莫囫圇吞棗。現流傳陳發科先生所傳的纏絲抖勁就有三千多個動作,相傳張三丰之徒“武當七子”之一的宋遠橋之後人所承襲的太極拳法是一個架式一個架式地單獨練好,不像現在的一套流水線套路,世稱“三世七”。這都有助於我們提高太極拳的訓練水平。同時,加強推手練習,多做發力訓練,把太極拳技藝提高到一個新層次。
 

亦動亦靜練太極
陳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動作圖解
相關知識
談太極拳的內勁
太極拳的內勁內氣與內動是什麼
太極拳的內勁基礎功力
太極拳的內勁練習
太極拳的內勁
怎樣走好太極拳的內勁
太極拳的內勁修煉
太極拳的內勁修煉
淺談太極拳的勁
略談太極拳的纏絲勁問題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