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道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茶文化是中國和日本,乃至整個東方文化的體現,是東方文化的瑰寶之一。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

  中日兩國茶文化對比分析

  摘 要:我國孕育出很多優秀的文化奇葩,其中包括盛於唐後傳入到日本的茶文化。是以喝茶為依託,品位是蘊含在其中的文化韻律。它是生活和藝術的有機融合,現在日本茶道由原先的舶來物,變成本民族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古代的文化思想也師學於中國,所以具有很多相似性。但隨著藝術的發展,茶文化的中日內涵區別日益凸顯,從茶道內涵、茶道要素、茶道流程以及茶道流派等幾個方面進行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日本茶道;中國茶文化;區別

  一、內涵存在差異

  茶作為一種超越飲食文化,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內涵體現。分析日本茶道會發現,它的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實體內容簡單,其次是出現不平衡的審美要求,也稱之為情趣不對稱。可以這樣解釋,日本茶道更依託於我國禪宗的苦行僧式修行,整個茶道的進行也是有著主次表現的,譬如茶碗多以不正者為常態,碗口外斜,表面不光滑,顏色圖案不對稱也不均勻。日本茶道非常重視形式,以及蘊含在形式中的精神特徵。在製作茶水時,近似於宮廷禮節式的苛刻要求,包括著裝儀態,行為舉止等方面。它所具有的精神層面表現在“和”“敬”“清”“寂”等方面,每個側面表現的都是不同的精神需求以及意境展示,譬如主客間的和睦,上下級之間的關係,飲具的清潔透亮以及飲茶的氛圍營造等。

  我國的茶文化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思想內涵,它包容著儒學、道學和佛學,這些思想在一起不是產生排斥或者對立的現象,而是包容兼蓄,海納百川。中國茶文化具有深刻性、思想性,也具有充分的發揮空間。中國茶文化的外在特徵和日本茶道風格迥異,它不注重形式但是關注精神元素。其內涵特徵可概括為“廉”“美”“和”“敬”等,這其中也體現出我國古代封建思想中的文化特徵以及國人的生活行為。其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中國人喝茶非常隨意,沒有固定的形式,沒有固定的格式,更適合於交流以及身心的放鬆。

  二、構成要素存在差異

  首先先探討一下日本茶道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

  面,分別是茶具、點茶、茶食、茶花以及相對應的建築等。

  日本茶食的主要形式是三菜一湯,分別是燉菜、烤魚、拌冷盤以及大醬湯。

  點茶的概念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當年11月持續到來年4月份

  使用的地爐,另一個是剩餘時間使用的風爐。

  茶花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根據不同的月份煮茶時放入不同的花料。建築則是指提供飲茶以及做茶的空間和環境,這也是必備的不可或缺的構建。道具是整個茶道過程中涉及的所有使用工具的總稱,其中包括著燒水、壁龕、添炭、點茶、茶事等。

  我國的茶文化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分別是茶人、茶藝、程式、環境以及主題,這也是整個茶文化品位的所有要素構成。茶人是飲茶人和煮茶人,茶藝是製茶的技術,主題是具有個性化需求的,程式是整個品茶的流程,環境是品茶的空間元素體現。

  三、製作工藝存在差異

  下面就來探討一下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製作工藝,並從中找出差異化表象,中國製茶工藝更加註重技法或者工藝的提升,包括“三法”和“四要”,前者是指製茶法、烹茶法以及佐茶法,後者主要是包括精茶、活水、真水以及妙器等。每一個環節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這是不容忽視的。並且同一個方面的不同研究方法,所帶來的效果差異也是非常顯著的,給飲用者帶來很多意境的體現。相比較而言日本茶道更加註重細節化的處理,禮儀的過程化,也就是意味著日本茶道本身並不注重茶的製作工藝,同時常常是以煎茶法為主,所以通過上面的瞭解可以充分了解中日對於茶的理解和差異。

  四、流派存在差異

  如果從廣義的層面進行分析,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存在本身就蘊含著流派的差異,並且這種差異的探討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的。日本茶道中的內部茶道文化繁多,其代表為3000家,均是日本茶聖千利休的傳人,其中也表明千利休是日本的茶道宗師,最具代表性,本身也是日本茶道的象徵,並且是以禪宗茶道為思想內涵。最後以死捍衛茶道尊嚴,被後世敬仰。

  中國的茶文化主要涵蓋以下四個重要的流派,分別是貴族階層、雅士團體、禪宗領域以及世俗市井。這也更加的說明了我國茶文化是全社會的文化景象特徵,因為各個階層皆愛茶道,這也是全民性的文化特徵。既可以享受到生活的曼妙,同時也能夠尋獲到生活的慰藉。

  在中華燦爛的文明中所孕育的茶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文化圈中最為著名,也是最受大眾喜歡的飲品文化,並已經超越了飲料本身所帶來的愉悅感。其中最為馳名的兩個代表分別是中國的茶文化以及日本的茶道。如果從歷史發展角度分析,日本茶道源自於中國的茶文化,但是又具備自身的特點。本文所需要研究的重點是體現在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道之間的特徵和差別,二者之間確實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化表現,這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文獻:

  楊倩.日本茶道的歷史與魅力[J].科技資訊,2011.

  2

  中日茶道的本質區別

  摘 要: 中日作為一衣帶水的相鄰國家,在很多方面有著共同點,但作為文化特徵之一的茶道,中日兩國卻又著很多不同之處,本文從茶道的歷史、表現形式、基本精神進行了深入的對比,從而得出日本茶道與中國茶道的本質區別――空寂與華美。

  關鍵詞: 中國茶道 日本茶道 區別 空寂與華美

  一、日本茶道

  提起日本茶道,就不能不提到千利休此人,千利休以空寂作為茶道基本精神把日本茶道的精髓發展到了極致。在千利休之前,日本茶道一向是貴族書院式茶道,以中國式茶席作為模式,從客廳裝置、裝飾、擺設到茶具無不講究豪華的排場,擺放中國宋、元時期的水墨畫和工藝品,一邊品茶,一邊欣賞名畫、名工藝品。千利休則一反這種貴族書院式茶道,明確將“空寂”作為茶道的審美理念。千利休強調“貧困”,“貧困”是“空寂”的本質構成。這裡所說的“貧困”,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純粹貧困,而與世俗***諸如財富、權利、名譽等***相對,試圖從“貧困”中感受一種超現實的最有價值的存在。因而,他將“空寂”定義為對“貧困性”的審美情趣。千利休改革書院式茶道,提倡草菴式的“空寂茶”,主要以“貧困”作為舉行茶道或茶會用的特殊建築――茶室,將其素化,即將茶室改革為草菴式的木結構建築,且茶室面積從四鋪半席縮小至二鋪席乃至一鋪半席大小,這樣茶室內就自然充滿熱氣,茶人容易達到純一無雜的心的交流。茶室牆抹土,再抹上一條四五寸寬的稻草和泥土混合的塗料,多是灰土、茶褐色、暗褐色等中間色。整個茶室建築結構簡素、色彩沉靜。茶室中配以同樣簡素、沉靜的茶葉罐、茶壺和形狀不勻整的粗茶碗,在茶室壁龕裡掛上一軸水墨畫或簡潔的字幅,擺上一個花瓶,插上一朵小花或花蕾,在小花或花蕾上點一滴水珠子,這滴水珠子乍看是假的,細看確是真的,晶瑩欲滴,安然地綴在上面。在茶室微暗的光線下,從這種簡素、不勻整的中和、沉靜的色的背後,可以想象出無限紛繁的形和無限多彩的色;從一朵花或花蕾的內面,可以想象出一朵花比百朵花更純潔、更生輝。茶道議式開始,一切按照嚴格的規範動作,且帶有音樂節奏感。在室內,進退跪坐雙手著地移行,否則就會給人一種暴力感。主人獻茶,緩慢地端起茶碗,按規範動作將茶碗正面轉向客人,放在客人面前,客人端起茶碗也按同樣的規範動作將茶碗正面轉向主人,然後開始靜靜地品嚐。沉浸在靜寂低迴的氛圍中,茶人就會在情緒上進入枯淡之境,引起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動,並且不斷昇華,產生一種悠悠的餘韻,不時勾起一縷心蕩神馳的美感,同時在觀念上生髮出一種美的意義上的餘情。這種草菴式的“空寂茶”與能藝、水墨畫一樣,帶有“無”的性格,實際上是企圖從“無”的境界中追求一種精神美。這種美就是以茶道的“空寂”為中心的審美情趣。

  由此可見,千利休貫徹於茶道中的“空寂”,是強調從“無”的境界中發現完全的、純粹的精神,就是說物質生活縱然貧困,精神生活也是豐富充實的。千利休並沒有把“空寂”看作一種消極的情緒,他從中發現了其積極的核心,努力在草菴式的“空寂茶”中重點創造出一種有別於以中國茶席作為模式的貴族書院式的茶道的一種自己民族的新形式的茶道,以“貧困中的富有”充實其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美學的角度言之,千利休的草菴式茶道,以“簡素”、“狹小”和“貧困”完成了茶道這一特殊藝術以“空寂”為中心的審美。

  二、中國茶道

  中國茶道比日本茶道早很多。當今世界廣泛流傳的種茶、製茶和飲茶習俗,都是由我國向外傳播出去的。據推測,中國茶葉傳播到國外,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約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禪師來我國留學,歸國時攜回茶籽試種。日本茶道繼承併發揚了中國茶道,形成了別具風味的茶道文化。中國茶道主要分為三種:貴族茶道、雅士茶道、禪宗茶道。

  1.貴族茶道

  由貢茶而演化為貴族茶道,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紳於茶、水、火、器無不借權力和金錢求其極致,極盡豪華之能事,裝金飾銀,脫盡了質樸,其用心在於炫耀權力和富有。達官貴人借茶顯示等級秩序,誇示皇家氣派。貴族們不僅講究茶的品質,而且講究水的品質。為求“真水”不惜奔波數裡,不知浪費多少人力物力。不必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但一要貴,有地位;二要富,有萬貫家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無不求其“高品位”,用“權力”和“金錢”以達到誇示富貴之目的。

  貴族茶道有很多違情悖理的地方,但因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這一茶道成為重要流派香火綿延,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存在價值。作為茶道應有一定儀式或程式,貴族茶道走出宮門在較為廣泛的上層社會流傳,其富貴氣主要體現在程式上。其變種即源於明清至今仍在流傳的閩潮功夫茶。

  2.雅士茶道

  中國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緣,可以說沒有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此處所說的“士”是已久仕的士,即已謀取功名撈得一官半職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個拿一份工資的學差,那些篤實好學但囊空如洗的寒士不在此之列。中國的“士”就是知識分子,士在中國要有所作為就得“入仕”。榮登金榜則成龍成鳳,名落孫山則如同草芥。因為只有先得溫飽,方能吟詩作賦並參悟茶道。

  中國文人嗜茶由來已久,尤其是唐以後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幾乎沒有,不僅品飲,而且詠之以詩。唐代寫茶詩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還有李白、杜甫,陸羽、盧金、孟浩然、劉禹錫、陸龜蒙等;宋代寫茶詩最多的是梅堯臣、蘇軾、陸游,還有歐陽修、蔡襄、蘇轍、黃庭堅、秦觀、楊萬里、范成大等。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氣候的中國茶道流派。雅士茶道講究文雅,雅緻的環境、精緻的茶品、名貴的字畫,從客廳裝置、裝飾、擺設到茶具無不講究豪華的排場,擺放中國宋、元時期的水墨畫和工藝品,一邊品茶,一邊欣賞名畫,主要意圖不再是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導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脫俗的境界,於鬧情雅緻的品茗中悟出點什麼。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間,在乎風月之間,在乎詩文之間,在乎名利之間,希望有所發現,有所寄託,有所忘懷。“雅”體現在:一是品茗之趣;二是茶助詩興;三是以茶會友;四是雅化茶事。

  正因為文人的參與才使茶藝成為一門藝術,成為文化。文人又將這門特殊的藝能與文化、與修養、與教化緊密結合從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響,又形成其它幾個流派。所以說是中國“士”創造了中國茶道,原因就在此。

  3.禪宗茶道

  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髮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製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於中國,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並列居士“清課”有“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作佛事、翻經、懺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於“奉佛”、“參禪”之前,這足以證明“茶佛一味”的說法是千真萬確。

  僧人為何嗜茶?其茶道生髮於茶之德。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慾。這三條是經驗之談。釋氏學說傳入中國成為獨具特色的禪宗,禪宗和尚、居士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禪,要求靜坐、斂心,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淨”。飲茶能讓人清心寡慾,正符合了佛教的教義。所以,在禪宗茶道中,不講究茶室的豪華和氣派,而是講究“靜寂”的氛圍,這與日本茶道到有一些相同之處,但卻沒有達到日本茶道“空寂”的境界。

  三、結語

  中國茶道不論是貴族茶道還是雅士茶道,無不講究豪華的環境、精緻的茶具、雅緻的氣氛,這與日本茶道的草菴式茶道是有本質區別的,我們講究的是華美,而日本茶道卻講究空寂,儘管我們的禪宗茶道有日本茶道的影子,但卻沒有把這種空寂發揮到極致。所以,可以說這就是中日茶道的本質區別――華美與空寂。

  參考文獻:

  [1]紀朝欽.簡明日本百科全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8.

  [2]陳紅.淺談日本人的審美趨向.解放軍外國語大學學報,1999.9.

  [3]黃健.中國美學“自省”審美意識的文化闡釋.思想戰線,2003.2.

  [4]楊玉春.中日兩國審美意識之比較.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5.

  [5]周建萍.物哀與幽玄之美.彭城職業大學學報,2004.6.

  [6]茂呂美耶.物語日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8.

  [7]楊施銳.日本茶室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8.

 

中日茶道起源
中日茶道禮儀
相關知識
中日茶道論文
中日茶道比較論文
中日茶道文化的對比
中日茶道文化的比較
中日茶道文化的不同
中國茶道作文
中日茶道不同的原因
中日茶道異同
中日茶道區別
中日茶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