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達背叛劉備的趣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8日

  三國演義中孟達不僅背叛劉備還敢寫信戲弄劉備,這是怎麼回事?趕緊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孔夫子的意思是,如果你這個人不對長遠進行思考,必然就會有眼下的問題爆發。三國裡面,就有一個人幾次三番去印證這個道理,不斷地因為目光短淺而深受其害。這個人就是孟達。

  孟達本身是劉璋手下的謀士,劉備入蜀的時候,他和法正、張鬆都是屬於“通敵”一派的,變著花樣引誘劉璋一步一步走進劉備入川的陷阱裡面。當然其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法正,孟達充其量就算是個添頭。其實也是,法正在整部《三國演義》裡面也屬於最一流的文臣,況且劉備入川這一段,幾乎都是法正的個人秀,所以在這場“第一次背主投敵的作戰”中,孟達沒有顯露出來什麼。

  在之後孟達在劉備手下帶過幾次兵,和霍峻合作打過幾次小戰役,這個時候的地位,也都是屬於那種炮灰級別的將領,輪不到他進行參謀,也就權且不提。

  真的他第一次主持謀劃事情,就是一個大跟頭。第七十六回關公敗走麥城,關公派廖化單槍匹馬突出重圍來到上庸求救。這時候上庸主事的是劉封和孟達,劉封本身是想出兵的,來諮詢孟達的意見。孟達第一句,先是唱衰:東吳強、曹操強、自己弱,一定會敗!緊接著劉封說關羽是自己叔父。孟達又說:你把他當叔父,他可不認你為侄子。兩句話把劉封說的心裡拔涼拔涼的,也就不出兵了。

  看似說的很有道理,這眼前的問題就能解決了。可問題,孟達就絲毫沒有考慮後事。不救關羽劉備豈會輕饒?縱然劉封因為義子的關係能逃脫,你孟達憑什麼能逃脫不被殺?再者言不救關羽,你還能投敵?劉封可是劉備的義子呀,曹魏和東吳誰能收一個對方的“皇子”當大臣?孟達絲毫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所以栽了個大跟頭。

  廖化求救不成就奔成都去了,然後成都就知道孟達和劉封的事了,劉備要殺,諸葛亮告訴劉備要穩妥所以先按兵不動。

  緊接著在第七十九回,雖然劉備暫時沒殺他,但是孟達也不完全是個傻子,知道自己現在難辦,就找人商量。這一段挺有意思。孟達先說:劉備入蜀是自己和法正的功勞,法正死了,所以劉備忘了自己的功勞。全全把問題都怪罪給了劉備不記著自己的功勞了,也不想想自己的功勞能不能和過錯相抵。找的兩個豬隊友回話也有意思:要想劉備不害你,咱們就投魏吧,魏國劉備是管不到的,正好我們也想投魏呢!然後孟達就同意了!這個辦法也是二到了極致,你投魏,就不知道魏國也不待見你嘛?就不知道魏國會用你當槍打蜀國嗎?是的,這些孟達全都沒想到,就想到了眼前死不了,所以投魏了。

  “第二次背主投敵的作戰”就這樣圓滿完成,孟達也估計是個完美主義者,臨走前還寫了一封信給劉備,言之鑿鑿舉了一大堆歷代先人的例子,粉飾的自己似乎很有道理,錯誤都在劉備身上。所以劉備看完這封信就說了一句:““匹夫叛吾,安敢以文辭相戲耶!”孟達這封信實話說,從文學性上來講算是一篇不錯的文章,可問題他寫這封信有什麼意義?他自己沒有想過嗎?這封信只會加重憤怒啊!

  果不其然,他投降魏,魏國讓他來勸劉封投降,劉備就讓劉封去打孟達。劉備正在失去關羽的氣頭上,這孟達一而再再而三也真是“聰明”極了。

  俗話說有一有二沒有三,可是孟達還真就有“第三次背主投敵的作戰”,這次就更能把他的智無遠見表現出來了。在第九十四回,章節名稱就是“司馬懿剋日擒孟達”。這個孟達在曹魏那裡也是屬於不得志的,只是曹丕喜歡他而已,曹丕一死,曹睿當道孟達就開始走下坡路,再加上司馬懿當權,孟達也看出來自己的好日子要到頭了。一想劉備也死了,蜀國應該沒有“敵人”了,又要降蜀。

  對這種情況諸葛亮是十分喜聞樂見的。畢竟諸葛亮的終身理想是北伐曹操,你孟達之前的過錯他是不會過分計較的。雖然如此,但是諸葛亮知道孟達這二貨容易出問題,專門告訴他不能提前告訴別人,他難以鬥過司馬懿。

  可是千說萬說一樣沒用,孟達諸葛亮的信,就說一句:“諸葛亮真是心多呀!”而且還給諸葛亮回了一封依然有文學性的信,大體說:“你說的不必擔心,你就聽我的捷報吧!”然後諸葛亮就不管他了,不在謀劃他什麼,已經把他當死人了。事實就是這樣,孟達哪能鬥過司馬懿?分分鐘就敗得體無完膚。大家看這一次似乎和他智無遠見沒有什麼關係,可問題依舊出在這裡。

  孟達想投降蜀國,可是他知道自己不太“方便”,需要戴罪立功!所以他很心急,他心急需要一場戰鬥來撫平之前的過錯。而恰巧,司馬懿剛剛當權並未有什麼特別的手段,孟達就覺得司馬懿不會那麼難對付!在這諸葛亮都說難了,自己要真打過司馬懿了,那豈不是更風風光光的?很可惜,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絲毫沒有注意到諸葛亮通過他的謀劃!他就不明白,就算他打過了司馬懿,可是破壞了諸葛亮的戰略,就算投了蜀國,能有什麼好果子?更何況他根本不可能打過司馬懿。再退一步,甚至他都低估了諸葛亮,諸葛亮讓自己注意,自己都不注意。這孟達一下小瞧了兩個丞相,豈有不死的道理?

  細看孟達這一番“作為”,顧著眼前不死、顧著眼前的利益,沒有長久的考慮,這樣的人生智慧是下品的。就算是有再多的急智,遇到難題迎刃而解,可你大局都考慮不清楚,又豈會獲得很好的結局?更何況你又不可能次次都有機智的辦法。這都不算聰明反被聰明誤,只能說是一個愚者一直認為自己是聰明。

  這樣的人生智慧不可取,這樣的處事之法不可學。真正的智者,並不在意眼下一時的得失,而在於命運的勝敗。

  孟達簡介:

  孟達***?-228***,字子度***小說《三國演義》中字子慶***,本字子敬,因劉備的叔父名叫劉子敬,為避諱而改字。扶風郡郿人,三國時期人物。本為劉璋屬下,後降劉備。關羽圍樊城、襄陽時因不發兵救關羽而觸怒劉備,於是投奔曹魏,在魏官至散騎常侍、建武,封平陽亭侯。此後又欲反曹魏而歸蜀漢,事敗而死。

  建安初年,天下饑荒,孟達與法正一起入蜀地依附劉璋。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劉備入蜀時,劉璋派遣孟達和法正去迎接劉備,劉備命其駐守江陵,蜀平後為宜都太守。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房陵被攻下後繼續進攻上庸,劉備私下擔心孟達難以獨自擔任,於是命劉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領孟達的軍隊,與孟達會合於上庸地。關羽被圍樊城、襄陽時,曾要求劉封和孟達派兵援助,但被劉封和孟達拒絕,關羽戰敗後,孟達因畏懼被治罪,再加上跟劉封不和,常受到劉封侵凌,於是率部曲四千餘家投降曹魏。

  孟達投降曹魏後,在曹丕時受到重用,為散騎常侍、建武,封平陽亭侯,曹丕還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以其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孟達且與桓階和夏侯尚親善,並曾與夏侯尚和徐晃一同攻打劉封。

  曹丕死後,當時桓階、夏侯尚都已去世,孟達因心不自安,在諸葛亮引誘下,企圖歸蜀漢,孟達又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申儀將孟達計劃洩漏,司馬懿寫信安撫孟達,暗中遣軍進討。 孟達認為司馬氏率軍來討,至少需要三十日方能抵達,所以當司馬懿八日內,行軍一千二百里趕來時,完全打亂了孟達的部署。後來司馬懿包圍上庸十六天,孟達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司馬懿因而破城斬殺孟達,傳首京師。孟達有子孟興,為議督軍,公元264年***鹹熙元年***被遷徙回右扶風。

李世民收服尉遲恭的趣聞
宋高宗生母韋氏的趣聞
相關知識
孟達背叛劉備的趣聞
漢景帝劉啟的趣聞
漢景帝與劉榮的趣聞
中山靖王劉勝的趣聞
表達背叛後愛情傷感的經典句子
劉備奪荊州的趣聞
三國劉備與馬超的趣聞
三國劉備斬張任的趣聞
劉備與黃巾起義的趣聞
劉備與黃巾之役的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