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歷史簡介
大同,山西省省轄市,是中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大同的歷史先秦至北魏
塞外古城大同,曾為三代京華,兩朝重鎮,在她悠久的歷史程序中,產生了許多威武雄壯的篇章和可歌可泣的人物,從而名著典籍,顯赫中外。
1976年至1977年間,在城西8.5公里處青磁窯村的考古發掘中,獲得了一千多件打製石製品,和一批哺乳動物化石。據鑑定,其歷史有十萬年之久。另外在城西高山鎮附近和雲岡南樑等地,發現了一批磨製的細石器和許多陶片***在沿長城的大同一段,也發現有這種文化的分佈***。經考古判斷,屬於新石器時期的文化,距今大約為一萬年左右。
這些文物充分說明,早在十萬年至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生活著,並以驚人的毅力,用簡陋的石制工具,創造著遠古的文化。
有關,最早見於《尚書·禹貢》中。根據記載,夏、商之際即有居民在此定居。春秋初期,為我國北方少數民族“樓煩”佔據***《史記·匈奴傳》***。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七雄爭霸期間,三晉之一的趙國逐漸強大起來。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史記·匈奴傳》***。此時,大同東北屬代郡,西南屬雁門郡,趙國名將李牧常鎮守在這一帶,以“備匈奴”。李牧訓練了一支包括騎士、勇士和射士的十多萬強大的邊防軍,修築報警的烽火臺,以及部分地段的長城,使匈奴不敢輕易入犯。顯然,此時的大同已成為趙國的“邊陲要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廢分封,立郡縣,在全國設定三十六郡。大同當時隸屬雁門郡。為防禦匈奴的侵擾,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又調集民眾修建了東起遼東、西至臨洮的萬里長城,並在大同城西的十里河谷修建了武周塞,以防備胡人的入侵。同時,還在長城沿線修築連結九原、雲中、雁門、代郡、漁陽等重鎮而至碣石的馳道,以便於調動軍隊和運輸。在這條北部防線上,大同地區是守備重點之一。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為鎮壓陳涉、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抽調了大批兵力,造成了邊防空虛,致使匈奴乘虛佔領了大同。
西漢初,大同稱平城縣,隸屬於雁門郡。漢高祖七年***前200年***,韓王信降胡,聯合匈奴單于冒頓攻打晉陽***太原地區***。這年冬天,漢高祖劉邦親率三十二萬大軍迎擊匈奴,在銅***革是******晉東南地區***、晉陽兩戰兩勝後,便不顧天寒地凍和後援不繼,以及婁敬等人的勸阻,乘勝追擊到了平城***大同***,結果中了匈奴的誘敵深入之計。劉邦在白登山***今大同市城東五公里的馬鋪山***被圍困七天七夜,後援軍趕到,並採用了陳平的反間計,送重金和美人圖給冒頓的閼氏,促使匈奴撤開一角,劉邦才乘機得以突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圍”。從此,白登與平城便名振中原。歷代都有仕人、墨客、商人來此憑弔,寫詩作賦,抒發懷古之情。
劉邦自白登戰敗之後,鑑於當時羸弱的國力,不得不採納婁敬的建議,對匈奴實行了“和親政策”,從而促進了漢朝與北方少數民族的團結與和睦。其中著名的“昭君出塞”便是民族和睦史上燦爛的一頁。王昭君,字嬙,南郡***湖北***秭歸人,漢元帝時入宮,後於竟寧三年***公元前33年***為了民族和睦,遠嫁了匈奴呼韓邪單于,被封為閼氏。傳說當她北行途經大同時,曾在東勝店***今大同大西街四十六號院***住過幾天。她每日都懷抱琵琶彈奏抒懷,解憂自慰。死後,被葬在今呼和浩特市南。匈、漢兩族人民為感念她對民族團結和睦所做的貢獻,於是高築其墓,廣植花草樹木,墓地終年鬱鬱蔥蔥,所以昭君墓又稱為“青冢”。東勝店後來也因此改名為“琵琶老店”。現在,市博物館還儲存著《琵琶老店》牌號一塊,相傳為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所書。唐朝宗顯通年間節度使段文楚,將此牌號掛在該店門上。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在《贈別前蔚州契***艹必***使君》的詩中寫道:“蕃兒襁負來青冢,狄女壺漿出白登”。它生動地反映了白登與昭君的深遠影響。
漢武帝時,匈奴仍然時擾北方,但此時漢朝已國力興盛,兵強馬壯。為了北方的安寧,遂以大將衛青、霍去病為統帥,對匈奴發動了三次決定性的大戰役。平城雖不是主要戰場,但一直是屯兵和進擊的集結地區之一。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率十二部將、十八萬騎兵,親征匈奴。經雁門關,出平城,北登單于臺***今內蒙呼和浩特西***,終於迫使匈奴降附。
東漢獻帝建安未年,平城縣被廢。三國曹魏時復置,屬冀州新興郡。
兩晉南北朝之際***公元265至5******,是我國北方各民族大***、大遷移的年代。此時的大同,卻因此而繁榮昌盛起來。其間北魏定都於此,前後計九十六年之久。
北魏為鮮卑族拓跋部所建。該部原先生活在長城以北,後來逐步向長城以南發展。到340年什翼犍時,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初稱代國,什翼犍之孫拓跋***王圭***又改國號為魏,這就是歷史上的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王圭***遷都平城,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朝對峙時期。這時,平城以京都兼司州、代尹治。太武帝延和元年***公元432年***,改為代尹***尹:北魏的行政區劃單位,相當於州、郡***為萬年尹。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以南征為名,遷都洛陽,複名為平城縣,兼為恆州治。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置太平縣。北周改名為雲中縣。治所在今大同市西15公里處。此時,大同稱為恆安鎮兼恆州治。
從道武帝天興元年,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作為北魏京城的大同,一直是我國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各族人民交流的中心和中國北方的佛教中心。舉世聞名的雲岡五窟,就是在此期間內開鑿的。這一時期是大同古代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
在這座繁榮的城市裡,還湧現出了一批封建社會中精通蹈略、能攻善守的文武之土,如馮太后、孝文帝等,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真可謂是“人傑地靈”。這兩位北魏傑出的政治家,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等,並對促進民族大融合、北魏封建化的程序,以及我國北方的統一與繁榮,都做出了積極貢獻。
馮太后死後,葬在大同城北25公里的方山永固陵。在永固陵後***北面***0.5公里處,建有孝文帝壽陵一座,為馮氏陪葬。後因孝文帝遷都洛陽,死後沒有葬入此陵,取名為“萬年堂”。
愛情執著的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