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反思總結
《漁父》出自《楚辭》,東漢文學家王逸認為屈原在被流放後,政治上被迫害,個人人生遇到了一種困頓,處在困惡之境下創作出來的作品。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本課原先設計意圖為以賞讀帶動字詞解析,也佈置過預習作業,但是學生完成預習工作並不理想,影響上課的理解基礎。
《漁父》這一節課文言重難點較多,作為公開課又要力求完整性,所以在設計上難度很大。
首先,上課時由於偏重於賞讀情感挖掘,對重點字詞以及倒裝句式分析不足。
其次,在設計情感修飾語填空時,範圍定得太死,學生思路無法開啟。而應在學生充分理解語段基礎上,讓學生有所感悟,再進行情感的修飾語概括。這個作為未來教學努力改進的方向。
再次,在引導上缺乏鋪墊,所以學生的思考不夠活躍;在學生回答之後,應該再加以追問。
以上不足基於各位評課老師的意見而彙總,作為自己未來改進的方向。
改進要點:
1、認真研究學生情況,放低教學要求,增強針對性;
2、重視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提高互動頻率;
3、如何教學求實,落實字詞意思與句子翻譯;
4、為了補充本課的不足,接下來再專門上一節字詞落實課。
篇2
仕與隱,儒與道,是困擾了中國文人幾千年的艱難抉擇。屈原的沉江是傳統知識分子對美好理想與高潔品行的執著堅守,漁父的灑脫則是於亂世之中潔身自好與世推移的淡然選擇。
這篇課文篇幅相對較短,學生基本可以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因此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先挑出重點字句由學生自主討論解決,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去思考體味屈原和漁父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並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態度對今日的我們具有怎樣的思想意義。在6班上課時還探討了一下“漁父”這一特定的文學形象。但由於課前未能及時佈置學生收集相關資料,使得課堂的討論顯得不甚充分,這一點以後注意。
篇3
今天執教了一堂大組公開課,我講的是《漁父》,應該說這一課是輕車熟路了,對內容和知識點,以及小組競學的教學方法都是駕輕就熟,講起來很輕鬆,課堂也是輕鬆愉快,學生反應也很好。但是課後回顧了一下課堂上的表現,感覺很失敗。
1、時間把握不好,低估了大部分學生的認真程度,沒有預料到大部分學生預習的這麼好,給學生留的自主學習的時間過長,以至於最後一個問題沒有完成。
2、高估了個別學生的聽話程度,在學生講解過程中,講的太粗,語言也不清不楚,導致沒注意到所講的錯誤,其他學生也沒有聽清,糊里糊塗,這樣很不好。我也沒能及時糾正。
3、在講解過程中,語言說的太隨意,其實我自己也沒有注意到,課後經由孫老師指導,我才發現,我說的話太絕對。如“是”這個詞在古代漢語中都是作為代詞實用的。當然,我以前是給學生講過的:是,一般作為代詞使用,我要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只是課堂上表達沒注意。
應該說,這種失敗也是由於我的一貫散漫的作風造成的。我從心理上認為這篇課文很熟悉,所以在備課時也大意了,沒有把該說的話完全想好,所以說的較為隨意。
對於這一課我自己很不滿意。
大自然的語言反思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