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的資料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2日

  頤和園,北京市古代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十五公里,佔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大家平時會關注嗎?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景區簡介

  頤和園佔地面積達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 分組成。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3000餘間,大致可分為行政、生活、遊覽三個部分。

  以仁壽殿為中心的行政區,是當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地方。仁壽殿後是三座大型四合院: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分別為慈禧、光緒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宜芸館東側的德和園大戲樓是清代三大戲樓之一。

  頤和園自萬壽山頂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了一條層次分明的中軸線。山下是一條長700多米的“長廊”,長廊枋樑上有彩畫8000多幅,號稱 “世界第一廊”。長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蘇堤建造的。

  萬壽山後山、後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廟,蘇州河古買賣街。後湖東端有仿無錫寄暢園而建的諧趣園,小巧玲瓏,被稱為“園中之園”。

  頤和園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是舉世罕見的園林藝術傑作。

  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歷史沿革

  金明時期

  北京西北郊原有甕山,為燕山餘脈,山下有湖,稱七裡澧、大泊湖 、甕山泊、西湖。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顏亮在此設定金山行宮。元朝定都北京後,為接濟漕運用水需要,水利學家郭守敬開闢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甕山前建圓靜寺,後荒廢。此後甕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遊樂。明熹宗時,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1]

  選址造園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帶的園林增多,大量的園林用水使得耗水量與日俱增,當時園林用水除了流量較小的萬泉河水系外,多來自玉泉山發源、流入西湖之水,而這也是明代以來通惠河的水源。 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籌備崇德皇太后***孝聖憲皇后***的60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玉泉山、壽安山來水,並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保證宮廷園林用水,併為周圍農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土方堆築於湖北的甕山,並將甕山改名為萬壽山。[2]

  這張“設計圖”,是頤和園建造之初的設計圖,出自宮廷畫師、建築設計師郎世寧之手,是清代難得的一幅頤和園總體建築規劃佈局圖。此圖對中國早期的皇家建築設計、研究、地理環境學等各學科有著很重要的史料價值。

  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景點介紹

  政治區

  仁壽殿

  仁壽殿***清漪園時名勤政殿***,在乾隆與光緒兩個歷史時期均為皇帝臨朝理政之所,其陳設主體佈局大致相同,均為皇家宮殿特定的陳設形式。但陳設的物品各異,頤和園時期較清漪園時期陳設豪華很多。現殿內陳設中心部分沿續了光緒時期的原樣,其餘陳設略有變化,原殿內的文物、圖書、傢俱,除在殿內展出外,大部分收入文物庫房儲存。

  生活區

  樂壽堂

  樂壽堂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築,原建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被毀,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建。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遊樂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手書。樂壽堂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院內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

世界文化遺產明清皇家陵寢的資料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資料
相關知識
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的資料
世界文化遺產五臺山的資料
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的資料
世界文化遺產廣島和平紀念公園的資料
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論文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論文範文
關於重視世界文化遺產的高中英語作文
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優秀作文800字
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5篇
世界文化遺產巴凱爾哈特清真寺歷史名城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