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的盤拳
盤拳的稱謂最形象、最貼切。太極拳套路遵循“八方線”行功走弧形線,在大小不同、方向不同的環形圓的“拳架”中,輕輕扶“八方線”,似一圈一圈地盤。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一人體結構
修煉太極拳到盤拳階段,人體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異,身軀四肢從裡及表都有不少的變化。
遵循太極陰陽學說修煉太極拳,按拳理拳法規範自己的動作,人體結構的變化是必然的結果。如果不是遵道而修,訓練心態和方法有悖太極拳的拳理拳法,你想著如何去改變身體結構也是不可能的。人體結構變化有什麼好處呢?
其一,對保健、養生、祛病、延壽極為有益。太極拳執行中,以鬆、柔、圓、緩、勻行功,似行雲流水,是極佳的有氧運動。常練太極拳,對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骨骼肌肉系統、益腦、健腦、開發大腦潛能都有良好的作用,對人體經絡有極佳的通暢順通之效應。
其二,改變人體結構後,有了“身上明白”功夫,在技擊方面可達到出神人化、全身透空、立於不敗之境地。人體結構變化之後,不再以常人的思維去想太極拳,也不以常人之目光看太極拳,眼前盲障已經搬除,能看到“太極門內”常人難以看到、難以理解的東西。
二人較技,身上空無手上不著力,對方無論來勢凶猛還是試探來虛招,只是“一想”即解危難。僅僅是一想而已。人體結構發生變化之後坐在沙發裡,呈半躺半臥式,一方以雙臂將另一方壓按在沙發裡。以常人眼光看,按在沙發裡絕對起不來,但這種想法是絕對的,一個人150斤,加上往下壓按l50斤,加起來300斤,沙發裡的人,要有300斤一倍以上之力,也就是600斤,才有可能站起來。你用常人眼光看太極拳、看太扳功夫,便有了誤差。具有太極拳體能的練家,政變人體結構之後內心沒有重量的概念.也不具重量概算的習慣,有的只是空無。只見他向按壓者哈哈一笑,對方似按上彈簧,驚跳而起。
這便是改變人體結構後,具有太極拳規範體能後的妙、玄、奧、神的太極技擊功夫。
二體能
經過練拳、打拳一段修煉後,進入盤拳狀態的修煉。雖然這三個階段沒有明確的劃分,但盤拳修煉已進入到另一個層次。在打拳中的不斷磨鍊,使體能已具備了太極拳修煉所需要的狀態。
所謂盤拳層次和狀態,其根在腳,勁起於腳。到盤拳的層次,腳下功夫十分紮實、穩固,腳平鬆落地與大地融為一體,腳下自然輕靈,即練家已具備一雙太極腳,腳下雙輕,有騰虛之感,腳下陰陽變化之功已成。
運動隊有體能訓練。傳媒報道,足球隊集訓從體能測試開始,“外援”隊員同樣。體能測試通不過,不能上場踢球。早在清代對太極拳練家就有體能要求,但沒有“體能”一詞。在《四句要言》中,要求練太極拳者的身體狀態為“關節要鬆,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這是見諸於文字的對太極拳練家的體能要求。其實,練拳前肢體準備的“無極狀態”就是對練家的體能規範,如果太極拳學對修煉者沒有體能規範,太極拳就無從起始。
對體能有了概念和認識,修煉太極拳必須具有太極拳學要求的體能去打拳,接受和習慣太極拳的陰陽學說和必要的規範動作,否則難以達到預定的目標。
三身上明白
“身上明白”這句術語,是楊禹廷公在授業課中對弟子、學生常說的。
這種應敵的方法在太極拳門派中是共性。拳論雲:“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陳、楊、武、吳、孫五派太極拳,都尊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以及諸多拳經,拳訣等太極拳理論。“身上明白”“身知”“體悟”,稱謂不同,意思一樣。是太極拳家功夫到高境界層次,遇外界突然襲擊,身體的某一區域性受到外來壓力或受到刺激,在接觸部位亦稱“接觸點”能自然地順來勢將對方擊發出去。在技擊動態中,周身所有部位接對方來力為“接觸點”,點點俱打。這個“點”,具有陰陽相濟的本能,遇外來壓力化中有打,幾乎沒有時間差.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
“身上明白”功夫難求,不是一般追求者可以得到的。練家拿出再多時間練單操手,或是什麼功法,都無助太極功夫上身。到目前,在練拳實踐中還沒有找到達到太極功夫最高境界的捷徑。京城太極拳鬆柔藝術大師楊禹廷公的一句最富哲理的名言:“太極拳就是一陰一陽兩個動作,一通百通。”只有循規蹈矩,遵太極拳學苦修酷煉付出艱辛,才有可能軀體結構起變化。京城太極拳大師吳圖南先賢對我們後來學子明示,習練太極拳要有百折不撓的毅力、脫胎換骨之精神。如果太極功夫可以輕鬆取得,何必去“百折不撓”呢?何必去“脫胎換骨”呢?想不花氣力輕鬆得到是不可能的。
太極拳大道很寬闊,奔波前進者絡繹不絕,但不是每一位路行者都能達到大道的盡頭,進人“太極門”。有人大道不走取小路找捷路,更有人不昕先賢勸道.注意“斯技旁門甚多”,而誤人左道旁門。走小路入歧途者代代皆有、比比皆是,無需驚歎。
陳氏太極拳的柔順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