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技能形成階段的教學步驟與教學原則
隨著太極拳運動在全國廣泛開展,高職院校的太極拳教學也在快速發展。為了充分發揮太極拳教學的積極作用,教師應從學生身體、心理、技術形成和技能的應用等方面做進一步的探究,並根據其內在規律,發揮太極拳教學對學生職業技能形成的積極作用,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下面由小編給您介紹:。歡迎閱讀!
一、太極拳技能形成的階段及教學步驟
關於太極拳技法的形成與階段劃分,前輩有不同的階段論述劃分說法,如王宗嶽《太極拳論》:“由招熟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王宗嶽太極拳《十三式行功心解》:“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根據運動生理學常識可以知道,人體的肌肉是具有記憶效應的,同一種動作重複多次之後,肌肉就會形成條件反射。人體肌肉獲得記憶的速度十分緩慢,但一旦獲得,其遺忘的速度也十分緩慢。因此,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實質上是大腦皮層建立鞏固與恢復活動——條件反射形成過程。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可分為泛化——分化——自動化階段,在學會運動技能以後,大腦皮質運動中樞內支配各部分肌肉活動的神經元在機能上進行排列組合,興奮與抑制在運動中樞內有順序地、有規律地、嚴格時間並間隔地交替發生,形成了一個系統,成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條件反射系統化,大腦皮質機能的這種統一性,叫運動動力定型。建立起運動動力定型後,能達到肌肉的收縮和放鬆有順序地、有規律地、有嚴格時間間隔地進行,並符合動作所要求的規格。下面把運動技能的形成階段與太極拳的技能形成階段及教學要點逐一形成比較。
二、太極拳教學原則
一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動性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性作用,掌握教學的方向,控制著教學的全過程。但是,教師的主導作用要落實到學生的“學”上,教學所追求的目標和結果,要由“學”來體現,“學”是學生獨立的主動性的活動,是教師包辦代替不了的。因此說,教師的主導性的實質在於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只有這樣教學效果才能順利圓滿,事半功倍。
太極拳是我國特有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案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啟發學生以意識為導向,用特定的方法進行教學,來達到調整人體內部的機能,增強體質的目的。它的運動方式不是短期內身體的激烈運動,而是按動作的基本要求,循序漸進,調整姿勢,呼吸,意念,因此提出了主動性原則。
太極拳教學過程中要以良好的心理狀態去進行自我暗示和精神調節,確立崇高的人生目標和終身體育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無論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練習動作,還是自學自練,都應該主動的鑽研理論,要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求學,積極思維,主動的進行自我暗示和精神誘導,才能收到良好功效。否則教學中若缺乏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動性,完成教學任務是不可思議的。
二自覺性與漸進性相結合
首先要儘量創造一種有利於健康的環境,到環境優美宜人的地方學練太極拳。其次,要儘量解除身心緊張。學習的規律是“循序漸進”,太極拳教學也不例外,要先簡後繁,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切不可急於求成,欲速則不達,功夫要逐漸長進,水到渠成。
動作技能的形成規律證明,學生在學習掌握動作技術的過程中,都經歷了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熟練,從不鞏固到鞏固的漸變過程。一般來講,這個漸變過程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即粗略的掌握動作階段;改進提高動作階段;動作趨於鞏固、運用自如階段。要加速學生掌握動作技能形成的過程,取得動作技能的形成的良好效果,就必須遵循動作技能形成的規律。在學習太極拳中,我們從簡單動作方法逐漸向較複雜的動作過渡,同時遵循自然性與漸進性相結合的原則,不要違背自然規律。
三重視直觀性與演練領做結合
太極拳術的教學中涉及的內容較多,表現在動作多,方向多變,較為難記;動作之間的銜接變化較複雜,每一個動作所包含的因素也比較多,外形有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內有精神、氣、意、勁的統一,內外合一。以及上下的協調配合、節奏的變化、演練的技法特點、風格等等,都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採取常規的示範外,應特別注重直觀教學法的運用。直觀教學法除教師的示範外,還應藉助錄影、圖片、觀摩等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領做示範,使學生有較多的機會模仿、觀察動作,是太極拳教學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時還應用動作名稱進行語言強化,幫助記憶,使學生儘快學會和掌握。
四內與外與練與養結合
武術有“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之說,強調“內外兼修”、“形神兼備”。其表現為1演練既追求外在“形”的美,更追求內在神的美;2既強調“外練”又強調“內練”;3武術的內外相合,其本質是協調,它是基於中國傳統文化意識而形成的獨特理論;4中國古代賢哲所追求的“內聖外王之道”體現到武術中,是把武德和知識修養與經世安民相結合。太極拳動作是由人體的四肢,軀幹以不同運動方式完成的,這就構成了外在的“形”。並且通過這個“形”來表現動作精神的實質的內容,這就是內在的“神”。太極拳是一種武術拳種之一,也是健身養生的手段,它和養生的理論相通,養生學很講究“精”、“氣”、“神”,而在武術理論中把“精”、“氣”、“神”加上“力”和“功”,與“手、眼、身、法、步”對應起來,作為其訓練的要求和直接目的,是養生和武術理論及訓練方法相互滲透的痕跡。同時在武術訓練中的“氣”也體現了對內臟器官的鍛鍊。武術各拳種都把運氣和動作的配合放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就是為了強調對內臟器官的訓練。
“練養結合”指動練與靜練結合運用。太極拳理論認為運動時陽生,氣屬陽,故肢體運動能導引氣的執行。但是,若一味運動不休,陽氣過多消耗,陰液也隨出汗流失過多,不僅不會促進技能提高,還會給身體帶來損害。因此,動練就必須有靜養。以靜養來調養氣血,而“靜養”並不是絕對的靜,而是相對於消耗性動練而言的修養。
這一原則,是太極拳達到一定程度者,必須遵循的訓練原則,只有做到“用意領悟與練養相結合”才能達到太極拳的高超境界。
五以拳術套路為基礎,基本功貫穿教學始終
太極拳法體系中有拳術、器械、對練,拳術套路是基礎,一般學習器械前須練好拳術,同時學習拳術時,須抓好基本功練習,“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不論學生的太極拳水平的高低,教學中都不能忽視基本功的練習,抓好基本功的練習對拳術套路將起重要的作用。
六傳授技術與培養能力相結合
在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技術技能的傳授,積累,鞏固,又要培養學生能力。同時它也反映了學生的知識積累,鞏固與發展能力的辨證關係。
這一原則實際上是與教學目標相關的,從人才培養和成長的整個過程來看,技術技能知識的積累,鞏固,理解和智慧培養是貫穿人才成長的全過程的,在教學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學生在學習期間獲得的是基礎知識和技術技能,目的是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得到應用。
在太極拳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太極拳運動的特點向學生教授基本技術、動作要領,同時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利用有代表性的動作進行技術與教法應用分析。
在上述教學原則下,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啟發學生舉一反三,突破教師水平的侷限性,使太極拳教學生動活潑,既富有傳統教學特點,又融入現代教學方法手段。
太極拳六十四式歌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