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故事叢書選輯中的故事
每一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是一個動人的小故事,都能給人以啟迪,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鉅鹿之戰
秦末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原六國紛紛起兵反秦。公元前207年,秦大將章邯擊殺楚軍統領項梁後,又率兵圍趙王於鉅鹿。
趙相張耳充分發揮其外交特長,遊說其各地諸侯前來救趙,並申明天下之勢在此一舉!諸侯紛紛帶大軍而來。首先趕到的是趙大將軍陳餘,將其數萬兵力扎住鉅鹿之北。張耳的兒子張敖也收代兵萬餘人而來。南方的楚派其北征集團,北方的燕派將軍臧荼南下。田榮因為個人恩怨不願意救趙,但是齊將田都揹著田榮帶兵前來。
但是在秦國的大軍面前,各個諸侯都是按兵不動。張耳千盼萬盼等來的救軍,見了秦軍陣容後各個都成了江湖街頭藝人,光擺花架子,就是不拿真功夫。精神上絕對支援趙軍,行動上就是不敢和秦軍下來動真格的。
張耳急得沒有辦法,派使者張概、陳澤質問陳餘。陳餘逼得沒辦法,給張概、陳澤5000兵力讓他們找秦軍練練去。秦軍哪把這5000人放在眼裡,片刻就把5000人殺得精光。張耳一點都不知道,以致後來誤會陳餘殺其使者。看到這種情況,諸侯哪敢再行動,大家全都作壁上觀來了。
此時更加體現了章邯的戰略計劃,以鉅鹿吸引天下諸侯,諸侯救趙,則帶本部攻擊諸侯,一舉掃蕩諸侯;諸侯不救,則拿下鉅鹿,盡殲趙軍,打擊諸侯士氣!其實,當時章邯是打定注意,要和諸侯決戰!所以對鉅鹿並沒有急攻,而是圍困;而自己卻建立糧道,打持久戰!這個戰略計劃看來是完美的,秦軍佔據優勢,掃滅諸侯,席捲天下將要再一次實現。搖搖欲墜,滿目瘡痍的大秦王朝終於迎來了一線勝利的曙光。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也許是老天不讓大秦度過此劫,一個呼喚英雄的時刻,本故事的主角秦漢時代偉大的軍事家項羽登場了。
在楚國的權利鬥爭中獲得勝利的項羽,成功的殺掉主將宋義。懷王封他為上將軍。獲得懷王的授權後,項羽立刻帶領大軍渡河救趙,渡河後齊王建孫田安帶著一隻小軍隊,投靠了項羽。
項羽到鉅鹿後開始謀劃對秦軍來一場世紀豪賭,賭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加上幾萬楚軍,輸則全軍盡墨,身死當場;而贏則是大秦的天下盡歸己有。
然而擺在項羽面前的是?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煥??坪跏且懷∮邪芪奘ず廖扌?畹畝木幀?/p>
其一:對手的實力異常強大。
項羽的對手是強大的百戰百勝的鐵血精銳。在鉅鹿扎住著兩隻秦軍。一隻是由秦之名將蒙恬打造的邊防軍,這隻軍隊久經沙場,曾擊敗北方匈奴,立下赫赫戰功,帶領他們的是當年蒙恬的副手後來統領邊防軍的大將王離,曾被封為武城侯,多次跟秦始皇東巡,功名赫赫。這隻大軍負責圍鉅鹿,兵力大都認為是二十多萬。
秦軍的另一隻是由多次圍剿諸侯義軍的章邯帶領。素質低於王離軍,但是也是百戰之師。
所以項羽要面對的對手是四十多萬精銳的秦朝正規軍,而將領都是一代名將。
其二:自己的實力異常弱小。
項羽的軍隊組成很複雜,我們這裡詳細的探討一下項羽軍隊的組成。一般都認為項羽軍隊的人數是5萬到6萬之間。其中先鋒兩萬史記明載是英布,蒲將軍的軍隊。那就是項羽主力還有3到4萬。
項羽的軍隊組成要上朔到項梁時代,項梁和項羽早年在江東培養了一隻精銳項家軍。項羽曾帶著這隻8000人的子弟軍渡淮攻秦。後來項梁收義軍陳嬰幾萬起義軍,又合併秦嘉軍,收編各路雜牌義軍,組成楚軍。這當中各個勢力都有自己的軍隊。而項羽則帶少量子弟兵和劉邦軍一起合為一偏師,在別處進攻秦軍。
項梁身死後,各路人馬彙集彭城。項羽統帥的是項梁殘軍和自己的偏師。懷王並項羽軍與呂臣軍自將之,這隻軍隊無疑是救趙主力。這隻軍隊有項羽的親兵人,有項梁的雜牌軍,呂臣的農民起義軍等也就是說項羽率領的完全是個大雜燴,戰鬥力很難說,指揮起來有很大難度。
其三:沒有後路,不能久戰。
由於,項羽和懷王之間的關係複雜,項羽處於一個沒有任何外援,沒有任何退路的地方。秦軍戰敗,可以逃跑在來。而項羽戰敗估計就要提頭去見懷王了,此時退縮估計懷王更不會放過。而糧草更是問題,不但項羽軍沒有任何供應,更可憂慮的是宋義在路上待一個半月,此時已12月,離秦軍圍鉅鹿有3個月,鉅鹿將隨時為秦軍破。
其四:盟友的畏戰,儲存實力。
雖然各路諸侯援軍都知道天下之勢在此一舉,但是由於兵少將寡,其心各異,誰都不願意把自己陪進去。所以想指望諸侯援軍,幫助自己比登天會難。
以上四個條件可以說局勢險惡到極點,以少量雜牌軍快速擊敗幾倍於己的精銳,無疑是痴人說夢!但是天才就是天才,項羽很快就發現秦軍的弱點——秦軍佈局是王離軍圍鉅鹿,章邯軍扎住其南邊,一邊築甬道而輸之粟,一邊隨時對救助鉅鹿的援軍打擊,這隻軍隊像兩隻虎鉗,牢牢的盯死獵物。而弱點就在兩鉗之間的心臟。項羽要直接實施黑虎掏心戰略,只有切斷兩隻虎鉗的聯絡,集中力量功其一隻才可以有希望獲勝。
2:臥薪嚐膽終復國
吳越之戰,是春秋末期位居長江下游的兩個諸侯國吳和越之間進行的最後一次爭霸戰爭。自公元前510年開始,持續至公元前475年,歷時共35年,中經吳伐越的槜李之戰、越伐吳的夫椒之戰、笠澤之戰和姑蘇圍困戰,最終以吳的滅亡和越的勝利而告結束。
公元前514年,闔閭登上吳國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吳國的原楚國貴族伍員***伍子胥***和齊國的孫武,改革內政,“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擴充軍隊,加強戰備,並制定了“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戰略方針。其時,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據有今浙江北部地區的越國,領土狹小,人口稀少,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後。楚為聯越制吳,積極扶植越王允常,從而使越力量迅速壯大。公元前510年,吳國進攻越國,兩國爭戰就此展開,雙方你來我往,開始了長期的拉鋸戰。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因為攻楚時相鄰的越國常來襲擊騷擾,心中惱怒,便下令伐越。越王勾踐迎擊,雙方在欈李***今浙江嘉興西南***爆發了一場著名決戰。勾踐先以敢死之士衝擊吳軍,又以“罪人之行”在陣前“自剄”激勵士氣,乘勢大破吳軍。越將靈姑浮以戈擊吳王闔廬,傷其大腳趾。闔廬退師,死於離檇李七裡之遙的陘地。他的兒子夫差繼立為王,重用大臣伯嚭。
夫差為報父仇,大力整飭軍旅,積極備戰。孫武和伍子胥整頓軍備,以輔佐夫差完成報仇雪恥大業。夫差派人朝夕立於庭門,每逢夫差出入,就向他發問:“夫差!你忘記越王的殺父之仇了麼?”夫差即大聲回答:“哼,我怎麼敢忘記!”
勾踐見夫差勵精圖治,積極練兵備戰以復仇,非常焦急,想先發制人,隨於公元前494年春天調集軍隊從水上向吳國發起進攻。吳王夫差見時機成熟,率10萬精兵,以子胥為大將,伯嚭為副將,迎擊越軍,雙方激戰於夫椒。吳軍恥喪先王,誓死圖報,在孫武、伍子胥的策劃下,吳軍在夜間佈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高舉火把,只見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連成一片,迅速向越軍陣地移動,殺聲震天,越軍驚恐萬狀,軍心動搖,夫差更是親立船頭,秉袍擊鼓,全軍勇氣倍增。恰好北風大起,波濤洶湧,吳軍大艦順流揚帆而下,俱用強弓勁弩,箭如飛蝗。越兵迎風,無法抵敵,大敗而走。逼得越王勾踐僅以5000甲兵固守會稽山***今浙江紹興***。越之危亡已係於一發。
由於吳軍團團包圍,勾踐只得向吳屈辱求和,伍子胥堅決不同意,認為“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夫差被伍子胥一語點醒,求和談判陷入難以緩解之僵局。越玉勾踐得知求和不成,就告訴自己的臣下,先殺自己的妻兒,再燒燬王宮寶器,然後與吳師拼命、“觸戰以死”!
在這關頭,大臣文種向勾踐獻謀:“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忌功嫉能,與伍子胥同朝卻志趣不合。吳王敬畏子胥而親信伯嚭。如果能私下以財色討他歡心,讓他和吳王說說好話,和議的事兒肯定能成。”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美女西施和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帶西施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著名美女西施,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幹,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伍子胥深謀遠慮,早已洞察了此次放過越王勾踐的危害。所以事後,就生氣地告訴臣僚:“越王得到這個休整的機會,日後一定會捲土重來。20年之後,我大吳之國,恐怕就要化為一片荒沼了!”這也是一個驚人的預言。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臣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勾踐也曾嘆息說:“難道我真的要在這裡結束我的一生嗎?”文種見勾踐如此消沉,就鼓勵他說:“大王,商湯當年被囚禁在夏臺,周文王被圍困在羑里,晉國重耳逃到翟,齊國小白逃到莒,可是他們最終都稱霸天下。由此看來,誰又能保證我們今日的處境在某種程度上不是一種福呢?大王不要灰心,我相信您總有一天會稱霸天下的。”此言不假。3年後,勾踐夫婦,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他們也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到越國後,發誓要一雪會稽被圍之恥。為此他下定決心勵精圖治,兢兢業業,使自己國家能夠早日富強起來。為了時刻激勵自己,他晚上睡在草蓆之上,把苦膽掛在座位的上方,使自己時刻都能嚐到苦膽的滋味,甚至吃飯時都要仰頭嚐嚐苦膽。
他經常提醒自己:“勾踐啊,你忘記會稽的恥辱嗎?”為了節省國庫的開支,他親自下地耕作,他的夫人也親手織布,從未吃過肉食,也從不穿戴華麗的衣服。勾踐對待賢人彬彬有禮,對賓客熱情誠懇,因此越國的百姓都很敬重他。
一天,勾踐請范蠡出來管理國家政務,范蠡回答說:“用兵打仗之類的事情,文種不如我;而說到鎮撫國家,發展生產,我就不如文種了。”於是勾踐就把國家政務委託給文種,讓大臣范蠡和柘稽到吳國做人質。
勾踐從會稽回國後幾年裡,始終撫慰自己的士兵百姓,日夜準備一雪前恥。大臣逢同進諫說:“國家剛剛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過來,今天才剛剛變得稍微有些殷實富裕,如果我們整頓軍備,吳國一定懼怕,吳國一懼怕,必然會派兵來攻打我們。傳說凶猛的大鳥襲擊目標時,一定先隱藏起來。現在吳軍正在侵略齊、晉兩國,而吳國對楚、越兩國有深仇大恨。我們不如結交齊國,親近楚國,歸附晉國,厚待吳國。
吳國一心稱霸,對待我們一定很輕視。我們到時就可以聯絡三國的勢力攻打吳國,再趁它疲憊的機會趁機將其滅掉。”勾踐聽完後,覺得逢同的話有道理,就按照他的說法和齊、楚、晉三國結盟,為將來的戰鬥做準備。
這時,全國的父老兄弟也都向越王勾踐請求說:“從前,吳王夫差讓我們的國君在諸侯之中受屈辱,如今我們越國也已經上了軌道,請允許讓我們報這個仇吧!”勾踐辭謝說:“過去我們被吳國打敗,不是百姓的過錯,是我的過錯。請大家還是暫且不要同吳國作戰吧!”過了幾年,父老兄弟又向越王勾踐請求說:“越國四境之內的人,都親近我們越王,就象親近父母一樣。兒子想為父母報仇,大臣想為君王報仇,哪有敢不竭盡全力的呢?請允許同吳國再打一仗吧!”越王勾踐終於答應了大家的請求,準備在有利時機出兵攻打吳國。越國果斷地行動起來,全國上下都互相勉勵。父親勉勵他的兒子,兄長勉勵他的弟弟,妻子勉勵她的丈夫。他們說:“哪有像我們這樣的國君,我們哪能不願戰死在疆場上呢?”
公元前484年,夫差聽說齊景公已死,決定北上伐齊,聯合魯軍,擊敗齊軍。戰後,夫差更加驕橫,認為只要最後壓服晉國就可取得中原霸權,於是約定晉定公和各國諸侯在公元前482年7月7日到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出行前,夫差對太子友提出應防備越乘虛而入的勸諫置若罔聞,認為中原霸權唾手可得,不可坐失良機。因此自率精兵3萬空國遠征,北上黃池,只留下太子友等人率老弱病殘1萬人留守姑蘇,勾踐夢寐以求的機會終於來到了。公元前482年6月12日,勾踐調集越軍4.9萬,兵分兩路,一路由范蠡率領,由海道入淮河,切斷吳軍自黃池的歸路;一路由大夫疇無餘等為先鋒,勾踐自率主力繼後,從陸路北上直襲姑蘇。吳太子友率兵到泓上***今江蘇蘇州近郊***阻止越軍進攻。他感到精銳部隊已全部北上,實力不足,主張堅守待援。但吳將王孫彌庸輕視越軍,不聽調遣,擅自率5000人出戰,擊敗越先頭部隊,更加驕傲輕敵。22日,勾踐主力到達,發起猛攻,將吳軍包圍聚殲,並俘虜太子友等。接著揮師進入姑蘇。
此時夫差正在黃池與晉定公爭當霸主,聽說越軍襲破姑蘇,惟恐影響爭霸,一連殺掉7個來報告情況的使者以封鎖這一不利訊息,並用武士威脅晉國讓步,終於勉強做了霸主,然後急忙回國。但是由於姑蘇失守的訊息已洩,軍心動搖,夫差感到反擊越軍沒有把握,便派人向越求和,勾踐也因實力不足以滅吳,允許和議,撤兵回國。
夫差向越求和後,由於征戰連年,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國內空虛,一時無力反擊,就息民散兵,企圖恢復力量,待機再舉。而越國卻利用繳獲的資財充實了自己,提高了戰勝吳國的信心。
公元前478年,吳國發生空前的饑荒,勾踐認為大舉伐吳的時機已經成熟,遂在經過充分的準備後,於3月率軍出征,進至笠澤***水名,今蘇州南***。夫差也率領姑蘇所有的部隊迎擊越軍。吳軍在北,越軍在南,雙方隔水對陣。黃昏時,勾踐在主力的兩翼派出部分兵力隱蔽江中,半夜時鳴鼓吶喊,進行佯攻以調動敵人。夫差誤以為越軍兩路渡江進攻,連忙分兵兩路迎戰。勾踐乘機率主力偃旗息鼓,潛行渡江,出其不意地從吳軍中間薄弱部位展開進攻,實行中央突破。
吳軍兵敗潰退,越軍乘勝擴張戰果,揮兵猛追。吳軍一敗再敗,退守姑蘇,越採取了長期圍困的戰術,企圖困斃吳軍。吳軍被圍於姑蘇達3年之久,終於勢窮力竭,突圍逃到站蘇臺上,但旋即又被包圍。夫差企圖效仿勾踐當年之故伎,派人向越求和,說:“我的軍隊不值得越王來討伐,請允許我用財寶子女慰勞越王的駕臨!”然而此時的勾踐卻非20年前的夫差,為免縱敵貽患,勾踐斷然拒絕了夫差的請求,他回答說:“先前上天把越國送給吳國,吳國卻不接受天命,如今上天把吳國送給越國,越國怎能不聽從天命而聽從您呢?”
求和不成,反遭羞辱,夫差絕望自殺,吳國滅亡。越挾滅吳的餘威渡淮北上,與諸侯會盟,終於成就了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夢。
吳越戰爭,雙方經過長期較量,一波三折,富於戲劇色彩。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催人振奮;夫差因勝而驕,縱敵貽患,處安忘危,最終身敗國亡。
3:邲之戰
邲之戰,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在作戰中,楚軍利用晉軍內部分歧、指揮無力等弱點,適時出擊,戰勝對手,從而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佔了上風。至於楚莊王本人,也由於此役的勝利,而無可爭辯地擠入史所稱道的“春秋五霸”位置。
楚國雖然在城濮之戰中遭到失敗,但由於它長期以來都是南方地區的大國,地廣民眾,物產豐富,兵力充裕,因此仍具備著東山再起的實力。城濮之戰後不久,楚國即同晉國講和,以減輕晉國的壓力,轉移晉國的視線。在達到這一目的後,楚國積極發展軍力,伺機再次北上中原,同晉爭霸。
晉國方面自取得城濮之戰勝利後,開始放鬆對楚動向的警惕,而與原先的盟國秦之間產生了矛盾。矛盾的激化,是兩國間先後幾度兵戎相見。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餚之戰。在這場戰鬥中,晉軍雖然伏擊秦軍成功,使對方“匹馬隻輪未返”,取得戰役上的大勝;但是在戰略上卻是大大的丟分,它使得秦晉同盟關係陷於瓦解,兩國間戰事頻繁,秦國親近楚國,從而極大地牽制了晉的力量,這就為楚國再次北進中原提供了客觀上的幫助。
楚國方面於是便利用這一機會,再次向中原地區用兵,擴張自己的勢力。它接連併吞中原南部的江、蓼、等小國,並伐鄭伐陳,使之降服。接著它又先後迫使蔡、宋等國歸附自己。楚莊王繼位之後,英明有為,在他的整治下,楚國的實力有了進一步的增強,甚至借出兵討伐陸渾之戎為名,公然陳兵於洛邑境內,向周天子詢問九鼎之大小和輕重。九鼎是國家權力的象徵,楚莊王這樣做,無疑暴露了他欲取代周天子的用心。此舉雖然遭到周臣王孫滿的批駁,但是卻充分反映了楚國實力再度崛起的這一客觀事實。
當然,楚莊王心裡清楚,要真正號令中原諸侯,光征服陳、蔡等國是不夠的,而必須從軍事上戰勝晉國才能實現自己的夙願。於是,他積極伺機尋求與晉開戰的時機。與此同時,晉國也不能容忍楚國勢力重新瀰漫於中原的局面,故召開盟會,爭取與國,力圖抑制楚國的北進。當時,鄭、宋等國家夾在晉、楚勢力之間,對哪一方也不敢輕易開罪,只好兩面討好,以求自保。尤其是鄭國,位於中原腹心四戰之地,處境更是微妙。這時它為晉國的威逼,權衡利害,又投靠晉國。楚國深知鄭在爭霸全域性中的重要性,決定對鄭用兵,迫使其服己,以便進而封鎖黃河,阻晉南下。於是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春,楚莊王以鄭通晉為罪名,大舉伐鄭,拉開了晉楚邲之戰的序幕。
六月,鄭國都城在被圍數個月後,因得不到晉軍的及時援助,雖經堅決抵抗,但終於為楚軍所攻陷。鄭襄公肉袒向楚軍請和,楚莊王答應了這一媾和請求,退兵30裡,派使臣與鄭盟,鄭國以襄公弟子良入楚為質。
鄭國是晉進入中原的通道,晉國自然不能允許楚國控制這裡。所以當楚圍鄭2個月後,晉景公就委任荀林父為中軍元帥,率軍救鄭。然而晉軍發兵已延誤戰機,進軍又不迅速,所以當鄭與楚媾和的訊息傳來時,晉軍才抵達今河南省黃河北岸的溫縣地區,陷入了戰略上的被動。
在決定下一步戰略方案的時候,晉軍內部發生了尖銳的分歧和激烈的爭執。荀林父認為鄭既已降楚,晉軍再去救鄭就失去了意義,所以主張暫時不渡黃河,勒兵觀釁,待楚軍南撤後再進兵,逼鄭附己。上軍主帥士會贊成荀林父的意見,強調兵只可觀釁而動,楚軍當時正處於有理、有利、有節的優勢地位,現在同它作戰對晉不利,主張另待時機,再樹霸權。他們的意見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卻遭到中軍副將郤谷的堅決反對,他認為晉所以稱霸中原,是因為軍隊勇武,臣下盡力。如今失掉鄭國,稱不得“力”;面臨敵人而不打,稱不“武”,若是在我們這些人手上失掉霸主地位,還不如***。並強調“成師以出,聞敵強而退,非丈夫也”。在這種好戰心理的驅使下,郤谷遂不顧荀林父的軍令,擅自率其部屬渡河南進。他這種行為嚴重干擾了晉軍統帥中樞的有效指揮。
郤谷擅自渡河的事件發生後,晉下軍大夫即認為這麼做必敗無疑。這時司馬韓厥就向荀林父建議道:“郤谷這樣去冒險攻打敵人,肯定是非常危險的,您身為大元帥,對此是負有責任的。還不如命令全軍渡河前進,這樣,即使是打了敗仗,責任也是由大家共同承擔”。荀林父猶豫不決,最後被迫令全軍南渡黃河,行至邲地***河南衡雍西南***,由西而東背靠黃河列陣。
楚軍聞知晉軍渡河,內部也出現了戰與不戰的分歧,宰相孫叔敖主張見好就收,及時撤兵,不與晉軍作正面衝突;而寵臣伍參則在分析了晉軍內部將帥不和、士氣低落等弱點後向楚莊王建議同晉開戰。楚莊王採納了伍參的意見,打消南撤念頭,轉而率兵向北推進,抵達管地***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
就在大戰一觸即發的前夕,鄭襄公派遣使臣皇戍前往晉營,以“楚師驟勝而驕,其師老矣,而不裝置”為由,勸說荀林父進攻楚軍,並答應鄭軍協同晉軍作戰。對鄭國的這一勸戰建議,晉軍將帥中又發生了一場辯論。郤谷力主答應鄭使的要求,贊成立即出戰,認為“敗楚、服鄭,在於此矣”。
欒書則不同意郤谷的意見,認為楚軍實際情況並非“驕”“老”和“不備”。鄭國來勸戰,純粹是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希望晉、楚速戰速決,以戰爭結局來決定鄭國的去從。主帥荀林父一時猶豫於兩派的意見之間,遲遲未能作出決斷。
正在晉軍進退不決之時,楚莊王遣使求見晉軍主帥,表示楚這番出師北上,目的只是為了教訓一下鄭國,而並無開罪晉國的意思。晉軍代表答覆說;“晉國和鄭國都是奉命輔佐周王室的,現如今鄭國懷有二心,晉國也是奉周王之命來質問鄭國的,這與楚國無關。”回答得比較客氣。郤谷對此大為不滿,認為荀林父諂媚楚國,便派大臣趙括用挑釁性的語言答覆楚使:“晉國出兵是為了把楚軍從鄭國趕走,一定會把楚軍趕出去,為此,我們會不惜一切同楚軍交鋒,絕不避戰。”這樣一來,晉軍內部的混亂分歧,便直接暴露在楚使跟前,楚莊王從而掌握了晉軍的意向和虛實。
為了進一步麻痺晉軍,確保決戰的勝利,楚莊王再次派人以卑屈的言辭向晉軍求和。荀林父原先並無決戰的決心,見楚軍求和,即予以答應,並放鬆了戒備。這時,楚軍就乘機派遣樂伯、許伯、攝叔等人乘戰車向晉軍挑戰。既打擊了晉軍的士氣,又摸清了晉軍的虛實。
楚軍挑戰後,晉軍中兩個心懷不滿,希望晉軍失利的將佐魏錡和趙旃,也先後要求前去向楚軍挑戰,未被允許,改為出使請和。趙、魏兩人進至楚營後,擅自向楚軍挑戰進攻,結果恰好為楚軍所利用,楚大軍遂傾巢而出,猛烈攻打晉軍各部,給前來挑戰的晉軍魏錡、趙旃、荀瑩部以沉重的打擊。並乘勝進逼晉軍大營。
這時,荀林父還在營中等待楚軍派使者前來議和。楚軍突然如潮而至,使得其手足無措,計無所出,竟然在驚恐中發出全軍渡河北撤的命令,並大呼先渡河者有賞。這樣一來,晉軍更是陷於一片混亂,大敗潰逃,擁擠於黃河河岸附近,爭相渡河逃命,船少人多,渡河沒有指揮。先上船的怕楚軍追及,急於開船,未上船的跳入河中,手攀船弦,以至船隻不能開動。結果引起一陣自相砍殺,造成船上斷臂斷指積成一堆,使晉軍蒙受重大的損失。
所幸的是,楚軍並無壓迫晉軍於河岸聚殲的計劃,晉軍大部才得以渡河逃脫戰場。另外,晉上軍在士會指揮下,預作準備,設伏挫敗楚公子嬰齊率領的楚左軍進攻,有秩不紊地向黃河北岸撤退;又下令荀首為營救其子荀瑩而奇襲楚先頭部隊取得成功,射死楚將襄老,活捉公子谷臣。所有這些,也都起到了掩護晉軍渡河的客觀作用,減少了晉軍的傷亡。
經過一天的激烈戰鬥,楚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邲之戰就此劃上了句號。接著,楚莊王進兵衡雍,在那裡以勝利者的身份修築楚先君宮殿,舉行祭河儀式和祝捷大會。然後撤軍凱旋南還。從此,楚在中原的勢力更顯見長了。
邲之戰的勝負歸屬與城濮之戰不同,但勝負的原因,兩場戰爭卻有著某種類似處,即勝敗不是由於雙方軍力強弱的懸殊,而是在於雙方戰爭指導者主觀指揮上的正誤。晉軍的失敗,是由於援鄭之師出動時機過遲;內部意見不統一,主帥荀林父缺乏威信且遇事猶豫不決;輕信楚軍的求和請求,放鬆戒備,給敵以可乘之機;當戰事全面爆發後,又驚慌失措,輕率下令渡河退卻,自陷危境;渡河時未妥善實施防禦,導致一片混亂。由此而喪失戰爭的主動權,陷於失敗。
楚軍的勝利,則在於作戰指導的高明一籌。楚莊王親自統率楚軍,指揮集中統一,不像晉軍那樣各自為政。在戰前一再遣使偵查晉軍的虛實,並佯作求和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和鬆懈晉軍的防衛。在作戰中,又通過挑戰應戰,由小戰變為大戰,迅速展開奇襲突擊行動,一舉擊潰晉軍。
看了的人還看了:
1.中國歷史故事電子書
2.中外歷史故事精選
3.有趣的歷史小故事
4.中國歷史哲理小故事故事大全精選
5.歷史小故事
鯤鵬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