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中國南朝齊、樑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晚號華陽隱居,卒諡貞白先生,也是南朝南齊南樑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梁武帝經常以書信的形式詢問他朝中的大事,因此人稱“山中宰相”。
早年經歷
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藥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陶弘景幼有異操,年四五歲乃好書,“恆以荻為筆,書灰中學字”。九歲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春秋》、《孝經》、《毛詩》、《論語》等儒家經典,頗以屬文為意。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及長,“神儀明秀,朗眉疏目”,“讀書萬餘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便立志養生,十五歲作《尋山志》,傾慕隱逸生活。十七歲以才學聞名,與江斅、褚炫、劉俁合稱升明四友。
早年仕途
宋升明元年***477年***二十二歲時,領軍蕭道成***即齊高帝***發動兵變,除宋後廢帝劉昱,控制朝政,後二年代宋稱帝,建南齊王朝。齊高帝蕭道成及其子蕭賾在位時***477—493***,陶弘景曾先後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諸王侍讀;兼管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書事務的書記職務。由於官場的傾軋,仕途不利,三十六歲時,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請”,心甚怏怏。
山中宰相
遂於齊永明十年***492***,上表辭官,掛朝服於神武門,退隱江蘇句容句曲山***茅山***,不與世交。梁武帝蕭衍即位***502***後,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於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為官,但念其舊功,“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朝廷與曲山間音信不斷,且“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之山中宰相”。
天監十三年,敕於茅山為之建朱陽館以居之。天監十五年又為其建太清玄壇,“以均明法教”。隱居茅山達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歲。梁武帝詔贈中散大夫,諡貞白先生。
人物思想
他的思想結合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註》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陶弘景與溫州
“山中宰相”陶弘景被稱為“山中宰相”的南朝陶弘景,曾隱居永嘉楠溪和瑞安陶山多年,留下不少遺蹟和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屬南京市***人。一生經歷南朝宋、齊、樑三個朝代,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醫家。他出生於書香家庭。祖父陶隆,為王府參軍,父親陶貞,曾任孝昌縣令。弘景小時即表現奇特,四五歲就用荻幹作筆在灰中學字,十歲開始研讀葛洪的《神仙傳》。他父親是被妾害死的,因此他終身不娶妻。讀書破萬卷,善琴棋,工草隸,通曉歷代典章制度,不到20歲,召為南朝宋末諸王侍讀。齊武帝永明十年***492***,脫朝服掛神武門,辭官歸隱茅山***今鎮江市句容縣***徘徊於山水之間,以聽松濤、吟詠為樂,自號華陽陶隱居。沈約為東陽郡太守時,慕名多次寄信相邀,都不赴約。
蕭衍平建康***今南京***,兵至新林,正是齊樑禪代之際,陶弘景派弟子取小道上表迎候,引用圖讖,認為天下必歸樑。梁武帝蕭衍即位後,對他恩寵有加,每逢吉凶未卜或軍國大事都要先問陶弘景,書信來往不絕,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篤信老莊哲學和葛洪神仙理論體系,遍遊名山大川,到處尋求靈異。齊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後東行浙越,至會稽大洪山,謁居士類慧明;到餘姚太平山,謁居士杜京產;又到始寧***上虞***山,謁法師鍾義山;到始豐天台山,謁諸僧及諸宿舊道士,並得真人遺蹟十餘卷。對以往的葛洪金丹教,楊義的《上清》經篆道教以及陸修靜的南天師道進行總結和改革,開創了有深遠影響的道教茅山宗。他主張佛道雙修,儒釋道三教調和相容幷包,曾說“萬物森羅,不離兩儀,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茅山長沙館碑》***。在養生問題上主張形神雙修,養性與煉形並重。一生勤於著述,對陰陽、五行、風角、星算山川、方物、醫術、本草無不通曉,他也從事金丹燒煉。著作甚多。纂《真浩》、《隱訣》,注《老子》等書二百餘卷。
康熙《溫州府志》載:“陶弘景棲茅山,一日夢人告曰,欲求還丹,三永之間。知是永嘉,永寧、永康、遂人摘溪青嶂山修道”。乾隆《溫州府志》、光緒《永嘉縣誌》均有述及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巖,將廣泛蒐集到的楊、許三君***楊義、許謐、許****的遺蹟,並整理,編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經典《真詰》7篇20卷,故大若巖又名真誥巖。
陶弘景在《答謝中書***謝徵***書》所描繪的“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過去人們以為這是陶氏寫茅山的景色。現經查考,謝靈運的遊蹤並未涉及茅山,而他在永嘉卻寫過《登永嘉綠蟑山》、《石室山》、 《過白岸亭》等多首詩篇。可見陶氏所云“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實指楠溪江。
傳說陶弘景嘗在安固***今瑞安***福泉山結草為廬,採藥種藥種甘蔗***藥用***,為窮人治病,不取分文。群眾感其思德,將他住過的地方稱“陶山”,種藥的地方稱“藥齊”,山稱“藥齊項”,甘蔗稱“陶蔗”。他練功的地方常有白雲繚繞,陶詩有云“山中無所有,嶺上多白雲”。故這一帶舊稱“白雲鄉”。如今,陶山寺尚留有清人撰寫的楹聯:“六朝霸業成誓水,千古名山猶姓陶”。怪不得會有山川之美這一篇詩啊。
據記載,陶弘景於永明***483—493***初,曾師事孫遊嶽。受上清經法、符圖;後又廣搜道經,遂為上清經之重要傳人。永明十年***492***正式歸隱茅山後,便著手整理弘揚上清經法,撰寫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並對天文歷算、地理方物、醫藥養生、金丹冶煉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據統計,全部作品達七八十種。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誥》***1933年4月胡適做《陶弘景〈真誥〉考》一文,考證該書是陶弘景“造作的一部傳經故事的書”***《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肘後百一方》、《本草經集註》、《陶隱居本草》、《藥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合丹藥諸法節度》、《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曆》、《華陽陶隱居集》等。
東晉末年以來,楊羲及許謐、許翽等人造作的上清經訣,在江東已廣泛流傳,但在傳播過程中,多有散失偽謬。南朝宋齊時道士顧歡,曾對楊、許舊籍進行過蒐集和整理,但仍有不少漏失和謬誤。陶弘景以顧歡《真跡經》為藍本,參考自己搜訪所得之上清經訣及有關見聞,加以增刪改寫,註解詮次,遂成《真誥》一書。該書詳細記載了東晉以來《上清經》出世之源及傳佈過程,楊羲與二許之家世生平等,引用眾多道經,提及大量道教歷史人物、神話故事、仙宮鬼神名稱,具體修行方術等,實為早期道教上清派教義和歷史之集大成者。陶弘景所著之《登真隱訣》一書,是一部抄撮諸《上清經》中有關方術祕訣,專論上清派養生登仙之術的重要著作。該書繼承和總結了東晉以來上清派思神內視及導引、按摩等內修養生之術,並儲存了部分天師道的請神上章、符咒驅鬼的方術。《真靈位業圖》乃系陶弘景構造道教神仙譜系之著作。該書將道教信奉之天神、地*、人鬼及諸仙真排定座次,構成了一個等級有序,統屬分明的龐大完整的道教神仙譜系。
陶弘景十分重視道教養生學的研究,主張道士的修煉應從養神、煉形入手。為總結道教在養神、煉形方面的修煉經驗,撰寫了《養性延命錄》一書。強調養神當“少思寡慾”,“遊心虛靜,息慮無為”,調節喜怒哀樂情緒,防止勞神傷心;煉形則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度”,避免過度辛勞和放縱淫樂,輔以導引、行氣之術,方能延年益壽,長生久視。
醫藥學是與道教養生學密切相關的學科。陶弘景精通醫藥學,主張治病應因人之虛實、男女老幼、苦樂榮瘁而異。撰有《本草經集註》、《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藥總訣》等著作,尤以《本草經集註》最為著名。陶弘景首創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等分類方法。書中並對各種藥物的名稱、產地、性狀、主治疾病、配製儲存方法等皆一一註明,內容豐富,條理分明,對隋唐以後本草學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服餌煉丹是道教的重要修煉方術。陶弘景對此非常重視,積極從事煉丹活動。史載,他從樑天監四年***505***至普通六年***525***,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煉丹實踐,在樑天監***502—519***中曾獻丹於武帝。在獲得豐富煉丹經驗的基礎上,他撰寫了《太清諸丹集要》、《合丹藥諸法式節度》、《服餌方》、《服雲母諸石藥消化三十六水法》、《煉化雜術》、《集金丹黃白方》等煉丹服餌著作。其煉丹成就,為充實和豐富我國後世本草學,推動原始化學的進展具有積極作用,是繼魏伯陽、葛洪之後又一著名煉丹家。
人物評價
陶氏為世醫出身,祖父及父親皆習醫術,且有武功。他自幼聰慧,約十歲時即讀葛洪《神仙傳》,深受影響,三十六歲辭官隱居句容茅山,並遍歷諸有名大山,訪求仙藥。當時,他深受梁武帝蕭衍的信任,雖則他時梁武帝多次贈官不受,但梁武帝有關國家大事都要向他諮詢,所以時人對他有“山中宰相”的稱號。陶氏思想是釋、道、儒三家融於一體的代表人物。
就醫學而言,是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貢獻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餘家之多,但無統一標準,特別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遠,內容散亂,草石不分,蟲獸無辨,臨床運用頗為不便,他擔負起“苞綜諸經,研括煩省”的重任,將當時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別整理成《神農本草經》及《名醫別錄》,並進而把兩者合而為一,加上個人在這方面的心得體會,著成《本草經集註》,共收藥物730種。成為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該書的主要特點是開創了使我國本草學成為一門包羅永珍的博物學。他還創立了一些具有獨創性的發明,例如創立按藥物治療性質分類的“諸病通用藥”分類法,在體例上,又開創本草著作分總論、分論敘述的先河,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他又應用朱書、墨書的方法來區別《本經》和《別錄》的原文的方法等。他在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陶弘景具有科學的探索精神。在當時的條件下,他敢於提出新的本草分類法,而不囿於原來那種三品分類法。他本人原來是個道教徒,但他卻能從實際出發,打破三品分類法,足以證明他在科學道路上實事求是的態度。他有著“一事不知,深以為恥”的探索精神,這又是他在科學上得以有所成就的動力。如他多次親驗細腰蜂***即嬴***的蜂窠,終於得出正確的結論,認為《詩經》的說法“斯為謬矣,選詩者未審,而夫子何為因其僻也?聖人有缺,多皆類此。”直率地批評古聖人的謬誤。
仼之大寫意花鳥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