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琴讀書筆記
孔子學琴認真專一,大家看孔子學琴,寫了哪些心得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有些人學琴總是學一半,這首曲子剛彈了一段,又彈彈另一首,那首曲子剛彈了幾句,又換一首……這樣一來,看似彈奏了好多曲子,可是一首也沒有好好彈完,最終自己一無所成。
對於這種“多才多藝”而又樣樣“稀鬆平常”的人,《荀子》中講到了一個很好的比喻——鼯鼠。書中說:“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它能飛,卻飛不過屋頂;能攀,卻爬不上樹梢;能遊,卻渡不過小水溝;能跑,卻趕不上人走;能藏,卻蓋不住身體。“鼯鼠有五種技能,但沒有一樣拿得出手,這是它的悲哀。
因此,學習任何知識,應圓滿以後再放下。做任何事情要先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否則,如同走路時一隻腳尚未站穩,另一隻腳就抬起來,這樣人會跌倒的。
學習不在多,而在於精。希望大家學有所專、修有所成,切莫像野牛吃草一樣,貪多嚼不爛,好像什麼都懂,但什麼都不精通。
篇二
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學了十天仍沒進步,師襄子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方法。”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會彈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曲子的意境。”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領會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不瞭解作者。”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彷彿進到新的境界:時而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孔子說:“我知道他是誰了:那人面板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聽到後,趕緊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師也認為這的確是《文王操》。”
我們的教學是不是也是如此?
不!可以說大部分教師的課堂,顯得非常的急躁。教師急著把書本上的知識“灌”到孩子們的大腦裡,並且不斷的採用強化記憶的各種手段。其實,這些方式可能在短期內是比較有效地,因為考試有可能得一個高分。但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導致學生離開了老師便顯得無所適從,因為他們不會自己學習,導致自習課變成了吵鬧課,自己沒有目標。所以,有的教師就採用人盯人的方式,逼著孩子們學習,或者採用練習、試卷等方式操作。
學生自己不會學習,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多少年之後,缺少了教師,當自己面對疑難而無法解決的時候,便無可奈何。因為,我們做教師的,沒有交給孩子們最為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自己學習。有一些教師的教學成績很高,而一旦離開了這個教師,孩子們的學習成績就會下降很快,原因是這些教師把教材考綱試題等進行了充分的消化,提取出最為有營養的物質灌給學生,導致學生們就像蛔蟲一樣,自己的“消化器官”基本上已經退化了。
沒有經過自己的努力,得來的東西,其價值就會大大貶低。在孩子們的頭腦中留下的印象也很淺,時間一長,就會淡忘。教師的“高效”的包辦代替的教學方式,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耽誤他們的智力發展和能力提升。
篇三
這個故事是讚揚孔子好學的精神,孔子都六十歲了,還拜師學藝,真令人佩服。他學琴跟別人大不一樣。此話怎講?就聽我慢慢道來。別人學一首曲子,往往只學一兩天,就學好一首曲子,迫不及待地學另外一首新曲子。而孔子學一首曲子,埋頭苦練就是十多天,明明已經練熟後,卻不肯學另一首新曲子,還是要練已學會的曲子。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孔子不僅要學會曲子,把它練熟,還要以曲子的旋律揣磨出創作人的姓名、人品、性格,甚至他的精神。
孔子好學,孜孜不倦的精神令孔子的老師都非常感動,最終,孔子終於成功了,完成了他的目標。
關於聖人孔子的一生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