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形勢與政策的論文範文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課程,也是對廣大青年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載體。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芻議社會結構與構建和諧社會》
摘要: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增長、效率提升、社會進一步發展,但眾多社會結構性問題日益突出,領域分化、階層分化、收入差距拉大,整合社會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促成一定程度的和諧性,從而維持社會結構系統的生存。通過完善社會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社會結構;和諧社會;分化與整合
一、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
和諧社會是一個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是各方面利益關係得到有效協調的社會,是社會管理體制不斷創新和健全的社會,是穩定有序的社會,是在利益公平感及社會最低保障能力基礎上保證人與人之間的暢所欲言、言後有為的社會。和諧社會的和諧包含三個層面:一是把和諧作為調整人際關係的規範;二是把和諧作為一種治國方略,這是我黨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出發點;三是把和諧作為一種思維方式。三者密不可分,將和諧作為調整人際關係的規範和治國方略,是在和諧思維方式指導下進行的。
二、我國社會結構的分化、整合與和諧社會
***1***我國社會結構的分化對社會和諧的影響。我國社會結構分化表現為:第一,領域大分化: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大領域的分化,為中國社會的進一步分化打下了基礎;第二,階層分化:階層結構的分化使得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利益摩擦和衝突增多,有的還比較激烈;第三,利益分化:伴隨著階層、群體和組織的分化,各類利益主體的自主權也在不斷擴大,這必然會在不同利益主體間產生廣泛的矛盾和衝突;第四,組織分化:社會組織結構也由一元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並形成了大量新型的經濟組織和民間組織,這些新型組織的結構模式多樣化,與原有組織之間分化加大,異質性十分明顯;第五,觀念分化:社會分化的加速也必然會在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結構中有所反映,尤其是隨著外來文化的傳播,民眾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結構將會不斷趨於豐富和多元化,致使各種觀念相互碰撞與衝突頻發。第六,地域分化:地域分化主要表現在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上,不同地域之間發展和收入差距的擴大還在繼續,並在日後相當一個時期內影響中國的發展。
***2***當前我國社會整合的滯後及其對社會和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是社會分化和社會變動的加速使得傳統的社會整合力不斷弱化。在加速轉型期,因社會分化促進了社會異質性的增加而使傳統社會整合力的發揮喪失了社會基礎,致使社會中大量違德違法行為急劇增長;二是新的整合機制尚未建立之前國家強有力的政治整合能力卻在不斷下降。進入社會轉型期以後,傳統的組織管理系統鬆弛化,組織的社會動員能力明顯下降,致使社會整合的社會基礎發生了重大變化,整個社會整合的作用和能力不斷下降;三是由於新的整合機制一時難以形成並安全運作,社會分化與社會整合交接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脫節現象。隨著社會分化的加快,傳統的、舊的社會整合力量在不斷弱化,而新的整合機制又一時難以形成,這種社會結構分化與整合的非同步性必然會造成交接過程中的“脫節現象”,從而導致大量社會失範現象的出現。
三、整合社會結構,構建和諧社會的措施
***1***完善社會利益協調機制。我們黨把處理好不同利益群體的關係問題納入國家的發展規劃,納入到制度建設的框架之中。“十一五”期間是我國利益分化加劇的時期,我們必須加快建設起合理的、合法的利益協調機制,才能有效地避免社會矛盾的激化和升級。人民之間不存在根本的利益衝突,因此,一是要從法律上肯定各利益群體利益訴求的正當性。只有從法律上明確,制度上保證公民個人的合法權益,才能有效地遏制政府或機構的侵權行為。二是完善和發揮社會利益組織的利益協調功能。為減輕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社會動盪,我們必須要有意識地培育社會組織體系,在國家與民眾之間社會中介和橋樑的作用,協商各層次、不同群體間起到的利益衝突,促進社會團結。三是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商機制。如何表達利益的問題,實際上就是一個社會的政治參與的問題。在現代社會,政治參與不僅是公民的憲法權利,也是政治制度得以有效運作的重要條件。充分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堅決反對和糾正各種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
***2***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加快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第一,擴大就業。安居樂業是社會和諧的重要標誌,就業是人的最基本權利,它不僅是人謀生的手段,而且還是人與人之間進行資訊交流溝通、化解各種矛盾、促進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方式。第二,完善社會保障體制。“十一五”規劃強調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維護社會公正、協調社會利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制度,逐步提高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層次,增強統籌調劑的能力。第三,促進公平。如果說社會財富和資源的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場力量決定的話,那麼社會財富和資源的再次分配就主要取決於政治體系的運作了。第四,保障安全。現代化使社會風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擴散到整個社會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的變遷可以歸結為兩個基本過程,即現代化過程和體制改革過程。
***3***建立健全必要的監測預警、預防預控和應急處理機制。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注重建立健全應有的監測預警、預防預控、應急處理機制,對於有可能發生的社會利益對抗和衝突事件,或防患於未然,或將損失和危害減少到最低程度。從一定角度上來說,這方面的工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後一道防線。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程序中,不可能完全杜絕某些社會利益主體之間對立、對抗和衝突,但必須將其制約在影響最小、損害最少的範圍之內,否則就會對構建和諧社會造成干擾、阻撓和傷害。
***4***建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社會保障資金的營運效率。享受社會保障,是憲法賦予每個公民的權力。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要求國家給予所有的公民以同等的待遇和平等的機會,凡由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其受益物件是包括農村居民在內的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和管理機構,以革除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存在的多頭分管、條塊分割、政事不分、監督乏力的弊端。通過社會保障預算的編制、審批、執行、監督和決算制度,對社會保障資金實行全過程監督。特別是要將社會保障結餘資金引導到可靠有效的投資上去,保證這部分資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講,社會穩定、關係協調、結構合理、利益同存、價值共享、資源互有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任務,而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和關鍵莫過於在社會結構不斷分化與整合的今天,如何繼續保持社會結構的合理性與社會執行的穩定性。對此,我們一方面要積極引導、控制好社會結構的分化與整合,使之達到合理有序、相互銜接、良性迴圈的狀態;另一方面又要努力促進社會結構的不斷完善,以保證在改革開放順利進行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努力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與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黃岡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美]彼特•布勞.不平等和異質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178-182.
[2]李金.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整合問題[J].探索,1999,***2***:67-69.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五四運動的手抄報模板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