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關於漢語言文學師範生的思考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時,看著眼前的那些孩子們,想著他們就是未來的語文教師,心裡難免憂慮。憂慮的原因來自多方面:一是有限課時的教學,不可能把有關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理論知識和前沿思考悉數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二是紙上談兵的時候多,演練的機會少,學生缺少實踐的磨練,很難將所學知識直接轉變為教學能力;三是學生經歷過的語文教育方式其負面因素難免帶給學生的束縛,使他們習慣於沿襲父輩的觀念與教學方式。如何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師範生,使他們一旦走上崗位,就能獨當一面、獨樹一幟地開展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工作,這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新課程對語文教師角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這意味著對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師範生的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該具有怎樣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加強我們的人才培養力度呢?下面我想從四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
一、新觀念的獲得
目前我們在校的師範生在接受基礎教育時剛好趕上了新課程改革開始的號角,也正是由於改革剛剛開始,一切都尚在爭論與徘徊、摸索與探尋中,我們的一些語文老師也由於對課程改革的理念理解不夠透徹,有些茫然不知何去何從,於是乾脆換湯不換藥,以不變應改革的萬變吧,所以我們的學生在接受基礎教育的過程中,也基本上是接受一種傳統的語文教育模式。
我們不能否認這種教育模式能給學生帶來語文能力的提高,但也更不能否認,這種模式也帶給學生負面影響——他們會習慣地以為語文教學就是自己曾經經歷過的那種。如過去我們的語文教學大多以“作者簡介——背景介紹——段落劃分——主題分析——寫作特點”的程式進行,我們的學生也在瞭解了課文相關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認為閱讀文字就該是這個過程,語文教學就該是這個模式,而事實上呢,這種模式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其中的一種,甚至可以說是比較蹩腳的一種。而如果我們在今天的教學中不能讓學生獲得對新課程的理解,獲得關於語文教育的新的觀念,他們就會理所當然地重複他們曾經接受的語文教育模式,語文課程改革或許就會在這種習慣的力量中被無形地消解。
因而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範生而言,理解新課程、獲得新觀念是如此的重要,這裡所說的新觀念應該是全方位、多層面的,包括課程觀、師生觀、教材觀、知識觀、學習觀、評價觀等。教師觀念的進步意味著師資水平的提升,我們寄希望於我們的學生能有別於他們的父輩的語文教師,開始新的語文教育教學,改變改變語文學科的現狀,從根本上推進語文課程改革。
二、思維方式的轉變
觀念的更新能適應一段時期的變化,思維方式的轉變才是一輩子受益的。知識是學不盡的,真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今天學到的知識,明天等我們走上工作崗位時,或許已經不適用了;如今尚處於學習和推廣中的新課程,若干年後也一定會產生新的發展和變化。因而在教學中,我常對學生說:我們這門課程與其說是要使大家獲得一些專業知識、獲得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還不如說更重要的是使大家獲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一種善於分辨、善於接受、善於為我所用的開放式的思維方式。
有學者認為,教育教學的效果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本身,而且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包括教學方式、教學習慣也都會帶來教學效果,只是人們很少能意識到而已。比如傳統的語文教學因為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教師作為知識的持有者有著絕對的權威,課堂上更是說一不二的王者。這種師生關係的定位很容易造就教師自己說了算、甚至固執己見的封閉型性格特徵和思維方式,而學生長期處於教師的話語霸權之下,就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認為師生關係的常態本該如此。這個“效果”就是教學內容以外所生成的副產品了。那麼有一天當這些學生成為教師時,他們也會不自覺地複製這種師生關係,進而也養成自我封閉型的性格特徵和思維方式,長此下去,必然造成語文教育教學中的惡性迴圈。由此可見,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範生迫切需要培養一種開放型的思維方式,以中止這個惡性迴圈的鏈條,才能保證語文課程改革的順利進展。
只有保持著思維方式的開放性,我們才能擁有不斷進行自我更新的能力,用一種高於我們父輩的眼界,敏銳地檢測到語文教育教學中的細微變化,並讓這種變化進入我們的思考範圍,進而對其進行識別、分析和融通,為己所用,使之適應語文課程改革的發展程序。
三、教學能力的培養
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範生,語文教師是其明確的職業指向,教學能力是其能力構成中最核心、最基礎的部分。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構成是多方面的,除了各科教師都應該具備的能力,如瞭解和分析學生的認知起點和學習狀況的能力、課堂管理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組織教學評價能力等,還應該具有在其他學科看來可能不是特別強調而對於語文學科卻是必須具備的能力。
在這裡,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有:解讀和使用教材的能力、語文教學設計能力、較強語言運用能力等。
語文課程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語文學科的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三者的不統一,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語文教師需要具備解讀和使用語文教材的能力,如教材是如何體現課程內容的,教材又將建議我們以怎樣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我們該如何通過對教材內容的解讀去正確選擇教學內容、推進教學程序和達成教學目標等。
同樣,由於語文學科的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三者的不同一,語文教學中就存在著如何選擇合宜的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的問題,再加上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特徵,語文學科的教學方法之多遠遠超過了其他學科,使得語文教學總是面臨著教學方法的選擇問題,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學設計的能力也顯得特別重要。還有,由於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是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文教師高超的語文運用能力會讓學生產生豔羨和敬慕之情,必然會對學生產生榜樣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對語文教師的語言能力的要求也就明顯高於對其他學科教師的要求了。
四、教學反思的習慣
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師不能滿足於“教書匠”的角色,更應該向著“研究型的教師”的方向努力,這就是說,語文教師不能把教學當作機械的操作,而應該讓思考伴隨著整個教學過程。“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本來是說學習的,如果用在教學上也還是適用的:教學和思考也是密不可分的,只是一味教書的人是會走進沒有前途的死衚衕的,而不將思考付諸於教學實踐的人其所思所想也無非是沒有意義的空想。做研究型教師亦即離不開思考,我們要成長為不同於父輩的語文教師,還要養成教學反思的習慣。
在短短百年的發展中,語文課程尚不成熟,有太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和探尋了。比如同樣一種教學方式,為什麼有的老師教起來效果很好,有的則很糟糕呢?優秀教師的教學個案為什麼無法複製和推廣呢?如何將優秀語文教師的個案推廣?語文課程的特殊性、語文學習物件的變化性、教師個體的差別性,這些也都造成了我們語文課程的複雜性,也決定了語文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必要性。
在教學中反思,從近處說,有利於我們教學質量的提升,從長遠看,則有利於教師的個人發展。前者毋庸多言,我們說說後者吧。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教師是蠟燭,是粉筆,這說的是教師的職業特徵,換句話說教師的價值是要通過學生來實現的,但是如果我們養成教學反思的習慣,進而能夠成為一名研究型的教師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現自我價值了,這就為教師的自我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而對於我們在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範生來說,養成教學反思的習慣則是為做一名有前途的優秀的語文教師做好準備。
以上所說的,是在新課程背景下,一名優秀語文教師的必備素質,也是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範生應該學習並具備的幾種關鍵素質,而真正要獲得這些談何容易?記得在教學中,常帶著學生看李鎮西、餘映潮、韓軍、袁衛星等語文名師的課堂實錄,學生會佩服不已,然後問我:“該如何才能成為他們這麼優秀的語文教師呢?”我會告訴他們: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而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最有效、最經濟、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讀書。新觀念的獲得、思維方式的轉變以及良好反思習慣的形成,都是可以在讀書中獲得的。與此同時,還要儘可能地參加教學實踐,在實踐中訓練教學技能,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教育實習給我們提供的就是這樣一個最好學習基地和鍛鍊舞臺。
讀書和實踐,二者缺一不可,與大家共勉。
淺談漢語言文學在國外的發展
淺談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
新課程對語文教師角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這意味著對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師範生的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該具有怎樣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加強我們的人才培養力度呢?下面我想從四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
一、新觀念的獲得
目前我們在校的師範生在接受基礎教育時剛好趕上了新課程改革開始的號角,也正是由於改革剛剛開始,一切都尚在爭論與徘徊、摸索與探尋中,我們的一些語文老師也由於對課程改革的理念理解不夠透徹,有些茫然不知何去何從,於是乾脆換湯不換藥,以不變應改革的萬變吧,所以我們的學生在接受基礎教育的過程中,也基本上是接受一種傳統的語文教育模式。
二、思維方式的轉變
觀念的更新能適應一段時期的變化,思維方式的轉變才是一輩子受益的。知識是學不盡的,真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今天學到的知識,明天等我們走上工作崗位時,或許已經不適用了;如今尚處於學習和推廣中的新課程,若干年後也一定會產生新的發展和變化。因而在教學中,我常對學生說:我們這門課程與其說是要使大家獲得一些專業知識、獲得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還不如說更重要的是使大家獲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一種善於分辨、善於接受、善於為我所用的開放式的思維方式。
有學者認為,教育教學的效果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本身,而且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包括教學方式、教學習慣也都會帶來教學效果,只是人們很少能意識到而已。比如傳統的語文教學因為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教師作為知識的持有者有著絕對的權威,課堂上更是說一不二的王者。這種師生關係的定位很容易造就教師自己說了算、甚至固執己見的封閉型性格特徵和思維方式,而學生長期處於教師的話語霸權之下,就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認為師生關係的常態本該如此。這個“效果”就是教學內容以外所生成的副產品了。那麼有一天當這些學生成為教師時,他們也會不自覺地複製這種師生關係,進而也養成自我封閉型的性格特徵和思維方式,長此下去,必然造成語文教育教學中的惡性迴圈。由此可見,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範生迫切需要培養一種開放型的思維方式,以中止這個惡性迴圈的鏈條,才能保證語文課程改革的順利進展。
只有保持著思維方式的開放性,我們才能擁有不斷進行自我更新的能力,用一種高於我們父輩的眼界,敏銳地檢測到語文教育教學中的細微變化,並讓這種變化進入我們的思考範圍,進而對其進行識別、分析和融通,為己所用,使之適應語文課程改革的發展程序。
三、教學能力的培養
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範生,語文教師是其明確的職業指向,教學能力是其能力構成中最核心、最基礎的部分。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構成是多方面的,除了各科教師都應該具備的能力,如瞭解和分析學生的認知起點和學習狀況的能力、課堂管理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組織教學評價能力等,還應該具有在其他學科看來可能不是特別強調而對於語文學科卻是必須具備的能力。
在這裡,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有:解讀和使用教材的能力、語文教學設計能力、較強語言運用能力等。
語文課程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語文學科的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三者的不統一,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語文教師需要具備解讀和使用語文教材的能力,如教材是如何體現課程內容的,教材又將建議我們以怎樣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我們該如何通過對教材內容的解讀去正確選擇教學內容、推進教學程序和達成教學目標等。
同樣,由於語文學科的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三者的不同一,語文教學中就存在著如何選擇合宜的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的問題,再加上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特徵,語文學科的教學方法之多遠遠超過了其他學科,使得語文教學總是面臨著教學方法的選擇問題,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學設計的能力也顯得特別重要。還有,由於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是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文教師高超的語文運用能力會讓學生產生豔羨和敬慕之情,必然會對學生產生榜樣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對語文教師的語言能力的要求也就明顯高於對其他學科教師的要求了。
四、教學反思的習慣
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師不能滿足於“教書匠”的角色,更應該向著“研究型的教師”的方向努力,這就是說,語文教師不能把教學當作機械的操作,而應該讓思考伴隨著整個教學過程。“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本來是說學習的,如果用在教學上也還是適用的:教學和思考也是密不可分的,只是一味教書的人是會走進沒有前途的死衚衕的,而不將思考付諸於教學實踐的人其所思所想也無非是沒有意義的空想。做研究型教師亦即離不開思考,我們要成長為不同於父輩的語文教師,還要養成教學反思的習慣。
在短短百年的發展中,語文課程尚不成熟,有太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和探尋了。比如同樣一種教學方式,為什麼有的老師教起來效果很好,有的則很糟糕呢?優秀教師的教學個案為什麼無法複製和推廣呢?如何將優秀語文教師的個案推廣?語文課程的特殊性、語文學習物件的變化性、教師個體的差別性,這些也都造成了我們語文課程的複雜性,也決定了語文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必要性。
在教學中反思,從近處說,有利於我們教學質量的提升,從長遠看,則有利於教師的個人發展。前者毋庸多言,我們說說後者吧。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教師是蠟燭,是粉筆,這說的是教師的職業特徵,換句話說教師的價值是要通過學生來實現的,但是如果我們養成教學反思的習慣,進而能夠成為一名研究型的教師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現自我價值了,這就為教師的自我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而對於我們在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範生來說,養成教學反思的習慣則是為做一名有前途的優秀的語文教師做好準備。
以上所說的,是在新課程背景下,一名優秀語文教師的必備素質,也是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範生應該學習並具備的幾種關鍵素質,而真正要獲得這些談何容易?記得在教學中,常帶著學生看李鎮西、餘映潮、韓軍、袁衛星等語文名師的課堂實錄,學生會佩服不已,然後問我:“該如何才能成為他們這麼優秀的語文教師呢?”我會告訴他們: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而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最有效、最經濟、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讀書。新觀念的獲得、思維方式的轉變以及良好反思習慣的形成,都是可以在讀書中獲得的。與此同時,還要儘可能地參加教學實踐,在實踐中訓練教學技能,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教育實習給我們提供的就是這樣一個最好學習基地和鍛鍊舞臺。
讀書和實踐,二者缺一不可,與大家共勉。
淺談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