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山東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山東是中國歷史中的名城,在山東文化中,茶文化也佔了不可或缺的位置,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據陸羽的記述,神農氏是中國第一位發現茶的飲用功能的始祖,而西周魯國周公則使茶得以聞名於世,故而山東茶文化發展源遠流長。飲茶于山東普及,始於唐宋時期,唐代宗李豫時***公元762年至779年***《封氏聞見記》中記有“南人好飲茶,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723年左右***泰安靈巖寺,到處煮茶,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到了中唐,北方飲茶已較為普及,江南大批茶葉長途運往華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自宋代至今,茶已成為山東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而“孔孟之鄉”山東作為華夏禮儀之地,更是提倡中國傳統禮文化。客來泡茶,是許多地方的民俗和禮儀。茶,蘊含著一種“禮”的象徵。
山東不僅有飲茶之風氣,也產茶。《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據竺可楨研究和有關考古資料,指出四、五千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溼熱,所以關於上古時期這一地區有茶的傳說是有可能的。後由於氣溫驟然變寒使茶絕跡。據地方誌記載,山東在元、明時期,昆嵛山區曾設有管理茶葉生產的機構“茶場提舉”。又《中國茶葉》1979年曾報道,1940年日本石川縣茶葉組合副組長本山亮一來山東調查種茶的可能性,在津浦鐵路沿線北緯36°以南的曠野中,發現一株唯一的大茶樹,“粗有三抱,高達五丈餘”。
同年日本《茶》刊報道了這一發現,並刊載了大茶樹照片一幅,但沒有山東省茶的試驗、生產記載。新中國建立後,山東於50年代開始從南方引種茶。在1952年到1966年期間,山東省進行“南茶北引”試種,從1966年起山東省開始有計劃地發展茶葉生產,在對山東省宜茶土壤和氣候條件進行全面調查以後,主要選擇了三個區域開展大規模的引種試種:
***一***東南沿海茶區,包括嶗山、膠南、日照、莒南、莒縣、五蓮、臨沭等市縣。
***二***魯中南茶區,包括沂水、沂南、平邑、蒙陰、臨朐、泰安、新泰、萊蕪、費縣、蒼山、郯城、棗莊等市縣。
***三***膠東半島茶區,包括海陽、乳山、文登、榮成、牟平、蓬萊、招遠、萊陽、即墨、平度等市縣。
其中,東南沿海的茶葉種植面積一直鞏固在2萬畝左右,幾乎不存在凍害問題,種茶的經濟效益高於相同條件的其他經濟作物收入,是山東省最適宜茶區。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繼續堅持“南茶北引”,大力發展茶生產,取得了顯著成就。山東省的茶生產經歷了5個階段,目前已形成3個重點茶區。
1、零星種植階段***1952~1961年***
1952年泰安縣率先開始引茶種植於徂徠山。1959年,省商業、農林、供銷等部門從安徽黃山引進茶籽,在東南沿海7個縣種植約330hmz,除青島中山公園所剩幾株外,其餘全部死亡。1960年從中國茶葉研究所運來茶籽,栽植於省園藝研究所***泰安***,法如種麥,越冬死亡。
2、計劃引種階段***1965~1970年***
1964年省委書記譚啟龍在青島考察工作,見到中山公園的成活茶樹,即向農林、商業、供銷部門交待了引種任務。1965年首先在五蓮、青島、臨沂等地試栽,1966年擴大到淄博、煙臺、濰坊、泰安等地。在總結以前引種失敗原因的基礎上,提出種茶的地形必須是背風向陽半山坡,並把好三關,即播種質量關、出苗關和越冬關。1967年在26個縣播種近130hm2,成活率達45%,1968年播種成活率達85%,1970年種植160hm2,成活率達95%。自此總結出山東種茶必須抓好四個結合:種茶與植樹造林***防護林***相結合、種茶與深翻改土相結合、種茶與興修水利相結合、種茶與畜牧養殖相結合。
3、擴種和高產攻關階段***1971~1980年***
1972年9月16日,《人民日報》登載山東省“南茶北引”成功的報道。1973年10月,國家農業部和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在日照縣召開了6省區***山東、西藏、新疆、陝西、河北、遼寧***“南茶北引西遷”經驗交流會,與會專家認為山東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這一結論打破了理論界長期認為北緯30度以北不能種茶的歷史。到1978年,全省茶園面積達到近7300hm2,以後又在日照、膠南、五蓮、榮成等地安排了茶葉高產栽培攻關試點,促進了茶葉產量的提高。
山東茶文化的介紹
“茶道”起源於唐代的民間,經文人士大夫的參與和傳播,形成了一種“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
在唐代繁華的社會裡,物慾橫流,很多人追求一種奢華的物質生活,“物精極、衣精極、屋精極”是他們的生活目標。人們相互爭鬥和傾輒。社會流行著奢侈和虛誇之風。當時有正義感的文人士大夫們,對這種奢華之風非常不屑,他們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討茶藝、博古論今無所不談。
茶道創始人陸羽***唐朝***著有《茶經》一書,陸羽用自己的一生從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對茶葉的栽培與摘採;茶具、茶器的製作;烹茶時水源的選擇;烹茶、酌茶時身體的動作進行了規範和總結,並賦予茶道一種特殊的文化內函,即飲茶、賦茶、以茶示儉、以茶示廉,與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極為吻合的。
文人茶道在陸羽茶道的基礎上溶入了琴、棋、書、畫,它更注重一種文化氛圍和情趣,注重一種人文精神,提倡節儉、淡泊、寧靜的人生。茶人在飲茶、製茶、烹茶、點茶時的身體語言和規範動作中,在特定的環境氣氛中,享受著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沒有躁雜的喧譁、沒有人世的紛爭,只有鳥語花香、溪水、流雲和悠揚的古琴聲,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種昇華。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們希望社會少一些爭戈,多一些寧靜;少一些虛華,多一些真誠。茶具的樸實也說明了茶人們反對追求奢華的風氣,希望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可以說“文人茶道”是一種“藝”***製茶、烹茶、品茶之術***和“道”***精神***的完美結合。光有“藝”只能說有形而無神,光有“道”只能說有神而無形。所以說,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良好品德的人是無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視為一種陶冶心性、體悟人生、抒發情感的風雅之事,有獨酌自飲的清幽,也有集會聯誼的雅趣。
論古今茶文化的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