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的概念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一、日月星辰和人體的關係

  人體的生物節律不僅受太陽的影響,而且還受月亮盈虧的影響。《素問·八正神明論》說:“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這說明人體生理的氣血盛衰與月亮盈虧直接相關,故《素問·八正神明論》又指出:“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的原則。這是因為人體的大部分是由液體組成,月球吸引力就象引起海洋潮夕那樣對人體中的體液發生作用,這就叫做生物潮。它隨著月相的盈虧,對人體產生不同影響。滿月時,人頭部氣血最充實,內分泌最旺盛,容易激動。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婦女的月經週期變化、體溫、激素、性器官狀態、免疫功能和心理狀態等都以一月為週期。正如《婦人良方》中指出的:“經血盈虧,應時而下,常以三旬一見,以象月則盈虧也”。嬰兒的出生也受月相影響,月圓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後最低。月相變化為何對人體產生影響呢?美國精神病學家利伯解釋為:人體的每個細胞就象微型的太陽系,具有微弱的電磁場,月亮產生的強大的電磁力能影響人的荷爾蒙、體液和興奮神經的電解質的複雜平衡,這就引起了人的情緒和生理相應變化。

  二、地理環境與人體的關係

  地理環境的不同和地區氣候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例如,南方多溼熱,人體腠理多疏鬆;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多緻密。若一旦易地而居,需要一個適應過程。《素問·異法方宜論》以:“東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北方者,……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火芮***。……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月付***,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痺,其治宜微針。……中央者,……其民食雜而不勞,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這些論述的基本精神是,由於地域環境的不同,人們的體質和疾病情況也不一樣。因此,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出不同的處理。

  三、四時變化與人體的關係

  自然界四時氣候變化對生物和人體的影響食最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1、四時與情志 人的情志變化是與四時變化密切相關的。所以《素問》有“四氣調神”之論。《黃帝內經直解》指出:“四氣調神者,隨著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這就明確告訴人們,調攝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長收藏的變化規律,才能達到陰陽的相對平衡。

  2、四時與氣血 《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津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靈樞·五癃津液別篇》說:“天暑腠理開故汗出……無寒則腠理閉,氣溼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這說明,春夏陽氣發洩,氣血易趨向於表,故面板鬆弛,疏洩多汗等;秋冬陽氣收藏,氣血易趨向於裡,表現為面板緻密少汗多溺等。

  3、 四時與臟腑經絡 自然界四時陰陽與人體五臟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關係。故《內經》有“肝旺於春”,“心旺於夏”,“脾旺於長夏”、“肺旺於秋”,“腎旺於冬”之治。《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又指出:“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在肌肉,秋氣在面板,冬氣在骨髓中”。說明經氣執行隨季節而發生變化。所以,要根據四時變化,五行生剋制化之規律,保養五臟,進行鍼灸保健治療。

  4 、四時與發病 四時氣候有異,每一季節各有不同特點,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還有些季節性多發病。例如。春季多溫病,秋季多瘧疾等。《素問·金匱真言論》說:“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洩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與季節變化和節氣交換髮作或增劇。例如,心肌梗塞、冠心病、氣管炎、肺氣腫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氣候突變時發作,精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發作,青光眼好發於冬季等。掌握和了解四季與疾病的關係以及疾病的流行情況,對防病保健是有一定價值的。

  四、晝夜晨昏與人體的關係

  一天之內隨晝夜陰陽消長進退,人的新陳代謝也發生相應的改變。《靈樞·順氣一日分十四時》說:“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人為秋、夜半為冬”。雖然晝夜寒溫變化的幅度並沒有象四季那樣明顯,但對人體仍有一定的影響。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說明人體陽氣白天多趨向於表,夜晚多趨向於裡。由於人體陽氣有晝夜的週期變化,所以對人體病理變化亦有直接影響。正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髒,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現代科學實踐證明,正常小鼠血清溶菌酶含量和白細胞的總數,表現為白天逐漸升高,夜晚降低的晝夜節律性變化,這正是中醫的生氣通天說的內容之一。根據此理論,人們可以利用陽氣的日節律,安排工作、學習,發揮人類的智慧和潛能,以求達到最佳的效果。同時,還可以指導人類的日常生活安排,提高人體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使之為人類養生服務。

  五、順應自然和主觀能動作用

  天地、四時、萬物對人的生命活動都要產生影響,使人體產生生理或病理的反應。在這個自然界的大系統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順應自然規律,利用各種條件為自身服務。順應自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變化規律,二是慎防異常自然變化的影響。

  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規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環節。故《靈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呂氏春秋·盡數》亦指出:“天生陰陽寒暑燥溼,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壽長焉”。這就是說,順應自然規律並非被動的適應,而是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首先要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以期防禦外邪的侵襲。因此,中醫養生學的“天人相應”觀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環境觀念和生態觀念的思想。它一方面強調適應自然,另一方面則強調天人相分,突出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古代哲學家最早揭示人的卓越位置的是老子。他在《道德經》中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更進一步指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有義”,指思想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是人類所特有的,所以人“最為天下貴”。《素問·寶命全形論》亦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靈樞·玉版》則指出:“人者,天地之鎮也”。萬物之中,只有人類最為寶貴,只有人類能夠征服自然。它把《白虎通》聽說的“天之為言鎮也,居之理下,為人鎮也”的觀點做了明確的修正,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正是這種思想文化環境為養生實踐提供了認識方法和思想基礎。例如道教經典《太平經》反覆論及重命養身、樂生惡死的主張。指出:“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為此又提出了“自愛自好”的養生說,“人慾去凶而遠害,得長壽者,本當保知自愛自好自親,以此自養,乃可無凶害也”。只有通過自我養護和鍛鍊。才能得到長壽。應該承認,這是一種積極的養生觀念。它與那種將生死壽夭歸結為“天命”的觀點比較起來,充滿了可貴的奮鬥精神,為中國養生學的發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道家很多經典著作中,都提出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為第一要旨的思想。正是在這一思想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古代養生史上一個響亮的口號——“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朴子內篇·黃白》***。強調生命之存亡、年壽之長短,不是決定於天命,而是取決於自身。這一口號包含著一種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在養生史上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和深遠的意義。後世的養生家在這種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主動進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類的健康長壽,爭取把握自身生命自由的思想影響下,促使他們多方採擷、創造了許多養生方術,如食養、服氣、外丹、內丹、房中術等。儘管有時走入歧途,但為探索延年益壽積累了一定經驗。以人為核心的生態觀念,有一個鮮明的思想特徵。即,事實上,人不僅可以認識自然,更可以利用、改造、保護自然,建立起更加有利於健康長壽的自然環境,造福於人類。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中醫養生學
相關知識
中醫養生學的概念
中醫養生學的御病觀
中醫養生學的養生觀是什麼
中醫養生學的六個基本特點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中醫養生學中的整體觀念
中醫養生學中的五臟是指什麼
五行學說在中醫養生學中的運用
中醫養生學專業_中醫養生的思想
中醫養生學整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