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太極拳不論哪一種流派,基本理論和技術是相通的,只是風格上有所區別。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太極拳的主要流派。
太極拳的主要流派
在太極拳的流派劃分上,還有“氏”、“式”、“派”之說。在20世紀初期,各派太極拳多以“氏”來命名,如“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等,因為這些流派都是以其創始人或重要貢獻者的姓氏來命名的。後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又逐漸地改成叫“式”,這是因為,在太極拳傳播過程中,逐漸打破家族傳承的體系,廣泛向社會上傳播,也出現了許多外姓的傑出弟子,太極拳已不侷限在某一家族的內部。當然,很多太極拳世家也很好地繼承了先輩的傳統,湧現了一些傑出的代表人物,但畢竟太極拳的範圍大大地拓展廠,所以很多人認為,繼續以“氏”來命名,含義上就有些狹窄了。
另一方面,政府有關管理部門在推廣中,為了避免家族色彩,更好地體現現代的觀念,所以也多用“式”來稱呼太極拳流派,叫做“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等。也還有一些專家認為,叫“式”也不準確,更嚴格地說,大的太極拳流派應該叫“派”,如“陳派太極拳”“楊派太極拳”等。為什麼呢?他們認為,派是指風格,現在幾大流派太極拳各自在風格上是比較明確、比較確定的,但在流傳過程中,具體到每一個人,特別是有較高造詣的人,隨著每個人文化背景、人生經歷、練拳過程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即使練同一種流派的太極拳練出來的樣式也有所差異,這應該是“式”,而該流派應該叫“派”。但因為有些人認為,稱呼為某某派,容易讓人聯絡到武術的“宗派”、“門派”,所以這種稱呼法目前還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我們這裡還是依照現在通用的說法,以“式”來命名。
太極拳的主要流派一:陳式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發源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式太極拳也是現在流傳較廣的楊式、吳式、武式、孫式等幾個大的太極拳流派的總根源,這幾種太極拳流派均脫變於此。陳家溝坐落在溫縣的城東。據族譜記載,陳氏的氏祖是陳卜,原來居住山西洪桐縣,後遷居溫縣城東十里的常楊村,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後來這個地方陳氏的人丁逐漸興旺,常楊村也就改名為陳家溝了。陳式太極拳的創始人為陳氏第九世陳王廷,這是有史料記載的,“陳王延在明末拳術已著名。於拳術更加研究,又多有心得,代代相傳,成為獨特之密”。關於陳王廷創拳有幾句非常著名的話,流傳比較廣泛,就是在現存的《拳經總歌》、《長短句》詞: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閒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特別是其中的“閒來時造拳”一句,被認為是陳王延創太極拳的重要依據。
陳氏家族對太極拳貢獻很大,歷代出現了很多傑出的拳家,如陳長興、陳有本、陳清萍、陳鑫、陳發科等。陳鑫在太極拳理論上貢獻特別突出,其著作闡述的比較系統。陳發科在20世紀初把陳式太極拳帶到北京,並在北京公開傳授,使陳式太極拳全面走向社會。他還教授了很多外姓弟子,其中很多人都成為了後來太極拳發展的重要人物,比較傑出的如馮志強、李經梧、田秀臣、洪均生等,在全國各地傳授陳式太極拳。現在陳式太極拳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化的具有廣泛參與性的群眾鍛鍊專案。如今活躍在國內外太極拳界的陳氏族人代表性的人物為陳正雷、陳小旺等。陳式太極拳主要在社會上的流傳套路為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二路,陳式太極拳器械等。陳式一路流傳最廣。二路也稱“炮捶”,發勁動作較多,更受年輕人喜愛。陳式太極拳的其他套路還有陳式小架一路、二路等拳術套路,以及陳式太極單刀、雙刀、單劍、雙劍、雙鐗、梨花槍夾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器械套路;還有各種推手法、內功法等。
陳式太極拳以鬆柔為本,剛柔相濟。練拳速度上並不是完全均勻的,有快慢的變化,有一定的節奏。發勁的時候很快,蓄勁的時候就慢一些。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運用纏絲勁。
纏絲勁顧名思義就是動作運作起來像纏絲一樣,有環繞,有抽絲,大圈套小圈。你一看有纏絲勁,就是陳式太極拳。在發力的時候富於彈抖性,不是直來直去的剛猛,彈抖中有螺旋,還很注重內功,丹田內運,練內氣,這是它健身的一個方面。身型上要求中正,氣宇軒昂,強調意、氣、形的統一。推手時纏繞粘隨,不丟不頂。發力富於彈抖性,練習要求丹田內轉,身體中正,非常有氣勢。強調意、氣、形的和諧統一。很多年輕人都很喜歡練習陳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的套路也很具有表演性,具有很好的視覺享受。
太極拳的主要流派二:楊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是現在流傳最廣、習練人數最多的太極拳流派。因為上世紀50年代國家體委編定24式簡化太極拳時就是以楊式太極拳為藍本來進行的,所以簡化太極拳的推廣也帶動了楊式太極拳的普及。後來很多普及性的套路也多以楊式太極拳為基礎創編。
楊式太極拳由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創編,並經其後人進一步發展完善,所以成楊式太極拳。楊露禪幾次到陳家溝學習拳術,現在還廣泛流傳著關於楊露禪學藝的種種傳說,有的還根據這些傳說拍成了電視劇。楊式家族也出現了很多著名太極拳家,其中楊澄甫在社會普及上做的工作最多,他在大江南北傳授太極拳,弟子遍天下。
楊式太極拳來源於陳式,但風格上有比較大的變化,在動作上更加柔和,更加適合各種人群練習。從陳式太極拳到楊式太極拳也是太極拳發展中的一次革命。
楊式太極拳架式舒展大方,速度均勻連貫,身法中正安穩,整個套路練習時自然流暢。在勁力方面輕靈灑脫,圓滿沉靜,內涵充沛。楊式太極拳有中架、大架等套路,在練習時也可以分為高、中、低三種,有大捋等推手方法。楊澄甫流傳下來有一套照片,包括拳架的,大捋的,是練習楊式太極拳的範本。
楊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有楊班侯、楊健侯、楊澄甫等。楊家後裔代代承傳,為楊式太極拳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楊澄甫之子楊振銘、楊振基、楊振鐸、楊振國均為當代名家。還有很多外姓弟子也非常傑出,如李雅軒、傅鍾文、崔毅士、董英傑、牛春明、趙斌、鄭曼青等。
太極拳的主要流派三: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是清代的武術家吳全佑對他所習練的楊式太極拳功架進行改造、衍化,之後又經過他的兒子吳鑑泉進一步修正、潤營形成的。它主要根源是楊式小架太極拳式。
吳式太極拳功架比較緊湊,鬆靜自然,輕靈圓活,動作很連貫,一環扣一環,動作很細膩,富於“文氣”。推手具有手法嚴密、細膩、綿柔等特點。吳式太極拳在上海、北京等地流傳很廣,特別是有很多知識分子習練,在理論研究上也比較注重。
吳式太極拳有多種器械練習套路。如太極劍、太極刀、太極十三槍、太極二十四槍、扎四槍、粘杆、太極對劍等。
在吳式太極拳的發展中,北京的王茂齋、楊禹廷、徐致一等均做出了巨大貢獻,培養了大批優秀弟子。王茂齋與吳鑑泉有“南吳北王”之稱。
太極拳的主要流派四: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是由河北完縣著名武術家孫祿堂創編的,所以稱為孫式太極拳。孫祿堂是近代文武雙全的大武術家,精通形意、太極、八卦,並且把這些武術的精華融會貫通,在太極拳中吸收了形意、八卦的一些技術特徵,形成孫式太極拳。孫祿堂先生之子孫存周、女孫劍雲都是著名的武術家,為推廣太極拳、形意拳做出很大的貢獻。
孫式太極拳的基本特點是開合相生,進退相隨。在步法上邁步必跟,退步必撤,進退的層次很分明。身法上每當左右轉身時必然以開合相接,動作舒展圓活,敏捷自然,拳勢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孫式太極拳沒有跳躍動作,練拳時要求中正平穩,全身內外平均發展,一動無有不動,內外一體。練習時虛實變化比較明顯,拳勢流暢,一招一式交代十分清楚,和呼吸的配合也非常到位。
太極拳的主要流派五:趙堡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是太極拳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傳承於河南溫縣趙堡鎮。流傳的趙堡太極拳分高、中、低三種架式,還有各種器械和推手。趙堡太極拳注重用意,強調內功訓練,要求練拳的時候配合呼吸,並練通大小週天,進而內轉丹田。趙堡太極拳雖然比較古老,但原來宣傳不多,相對於另外五大流派太極拳來說,傳播範圍相對較小,但近年來加強了推廣工作,習練的人越來越多。
太極拳的主要流派六: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是清代太極拳家武河清在原來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創編的。武河清字禹襄,所以太極拳界稱之為武禹襄的較多。武禹襄開始跟隨過楊露禪學習太極拳,那時候楊露禪從陳家溝學拳返鄉,武禹襄兄弟與他是同鄉,又都喜歡武術,就向楊露禪學習陳式老架太極拳。後來武禹襄兄武澄清考中進士,到河南舞陽縣做知縣,武禹襄到兄長的任所,路過溫縣,就在趙堡鎮學拳一段時間。他把自己的所學融會貫通,就產生了武式太極拳。
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畲對武式太極拳貢獻也很大,從1853年跟隨武禹襄學拳,他在太極拳理論和實踐 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可以說武式太極拳是經過李亦畲之手進一步完善定型的。
武式太極拳拳式小巧緊湊,身法緊嚴無隙,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體態端莊含蓄,氣勢騰挪鼓盪,開合有致,虛實有法。在步法上嚴格分虛實,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是用內動來支配外形的變化。手法以豎掌為主,出手不過足尖,左右手臂各管半個身體,互相不隨便逾越。練拳的時侯比較注重氣勢。武式太極拳整個套路練起來比較端莊、含蓄,沒有劍拔弩張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武禹襄所作的《十三勢行功歌解》《四字祕訣》,李亦畲所作的《五字訣》《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等都是傳統太極拳論代表性作品,受到高度重視。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練太極拳的基本步驟
梵音陰瑜伽視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