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母語的議論文
漢語,沉澱了民族的歷史,包含了民族的文化,昭示了民族的精神。我們必須精心呵護我們的母語,從中汲取力量與勇氣,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錘鍊自己的人格品質,規範自己的成長軌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母語的作文,僅供參考。
篇一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便是《詩經》的魅力,短短16個字便引起了人無盡的情愫。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欄露華濃。”這是詩仙李白用華麗的語言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浪漫的畫面。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聲嘹亮的聲音如霹靂般劃破天空,打破寂靜,這是蘇軾用詩文彰顯著自己豪放的性格。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句詩文是永遠理不清的愁思,李煜用他細膩的文字抒發了自己滿腹的憂傷。
哦,詩文絢麗多姿,簡約明快。每當讀詩都會引起我對它的無限遐想,我痴迷於它,不僅是因為它帶給我的一次次感動,更因為我深切地體會到了文字真正的靈魂,那便是我的母語——漢語。
漢語博大精深,從象形的甲骨文,到現在方方正正的漢字。幾千年悠悠歲月,漢語在其發展過程中進步著,積澱著,豐富著自己的內涵。平平仄仄的讀音,儘管簡單,卻構成了朗朗上口的佳作;方方正正的漢字,從中流露出中國人自古而來的性格——正直。
我如此痴迷於我的母語,是她帶我走進了文化這神聖的殿堂,是她領我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她真的如一位母親,耐心地教會了咿呀學語的孩童,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長大了的孩子卻忘記了母親的恩情,對她日益冷淡。他們投身於一次次的外語熱的浪潮中。雅思託福成為他們追捧的物件。歷史觀悠久的中華文化被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對外語學習的狂熱。
我不禁要大喝一聲:“都學外語,你們就不說中文了嗎?”然而在一片外語聲中,我的聲音卻顯得那樣的微弱,最後只能淹沒在聲潮中。
我痛心,為母語被淡漠而痛心。我們都曾學過都德的《最後一課》,我們從中深切地體會到了不能說母語的悲傷。
在我看來,或許領土的侵略並不是最可怕的,因為我們還有思想做支柱,有力量重奪山河。最可怕的是文化的侵略,那種思想被徹底控制,擊毀了思想的支柱,不知反抗,最終淪為侵略者的奴隸。
而現在的中國,面臨的就是這種嚴重的文化侵略:有中文的地方一定有英語,而在中國本土上,有英語的地方,卻尋不到方方正正的漢字!面對這樣的侵略,我們不得不考慮,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是否也會像其他文明古國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成為歷史永久的封存呢;在幾千年後,我們會不會手捧漢字卻早已忘記它的讀音,胸中迴盪的是莫名的熟悉與悲傷呢?
啊,中華的龍子龍孫們,請放慢你們對外語追捧的腳步,靜下來聽聽來自母語,來自母親的呼救吧!
篇二
傳承了千百年的文化精髓,挖掘了我們一幕續一幕的傳統言語;母語授給了我們畢生的光輝,講述了人生的啟明之路。
——題記
“媽……媽……”年幼的我笨拙地吐出這二字,母親卻高興得雙眼泛起淚花。
這兩個字或許就是我們最初學會的話語,或許年紀還小的我們不太明白為什麼父母親會高興得手舞足蹈,或許我們到現在都還不明白這語言,到底是由什麼得來的。
當然,有的人會這麼說,語言的由來是因為母親,若沒有母親附有耐心的教我們一字一句的語言,不然如今的我們怎麼會說出如此通暢的話?
這並不是完成歸功於母親,母親的語言,不也是母親的母親給予的嗎?
若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上去,那不就歸功於我們的祖先了嗎?
最早出現的文字是甲骨文,隨著後代的改變漸漸形成現代的漢語文字,也正是我們所說的母親。
母語被中國頗有名的書法家揮舞幾筆便展示開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母語彷彿附上了靈魂般在浮雲中游走,一豎一撇剛勁有力的筆畫帶走我們的疲憊,換來一身的神清氣爽。
母語,這種靈巧的話語,富有靈性,有人用母語侮辱他人;有人用母語讚美他人;有的人用母語便拼湊出了一副身臨其境的山水勝地;有的人用母語雕刻出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有的人用母語刻畫出了他心中僅存的夢想;還有的人用母語訴說出了他巨集偉的抱負……
母語,華夏幾千年的文化精髓,擁有你等於擁有一切;
母語,深不可測的神祕,到底有多少謎題深埋其中;
母語,母親的語言,如細語般呢喃;如泉水般潤流;如天籟般謳歌;
母語,伴我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秋,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滄桑;不留戀塵世締造了你不朽的生命延續,用飽經滄桑的手臂拖起你新生的太陽;你不惜虛廢自身的光陰從而成就我們的未來與夢想;你不惜借用自身的年華從而幫助我們越過人生歷經的困難與坎河。
母語與我們終究有一股無法逾越的鴻溝,那就是愛。
母語就像是位慈母,無時無刻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我們,令我們能感受到陽光的溫暖;露水的潤滑;綠葉的微光。
在徘徊的人生路上,你將自己埋葬在風艾雲散的花甲暮年當中,想說些什麼卻又佝僂的肢體拒之一切,這就是你,一意孤行的你。
篇三
一個民族是一段歷史的沉澱,一幅畫卷是一個時代的寫照,一種語言更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諸子百家,初唐四傑;中國,更有著笑傲世界的民族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而作為這一切的載體,漢語有著數不清的歷史典故,道不完的神祕魅力。因此,漢語是我們民族的根,精神的根,需要我們悉心呵護。
呵護母語,就是尊重民族的歷史。世界上有太多的民族有過燦爛的文明,有過偉大的文字,但在最後卻屈服於火與劍之下,而文字不是從此絕跡,便是混入外來語,從此不倫不類。而中國,作為唯一一個古代文明從未間斷過的國家,有著取百家之長而獨樹一幟的偉大文字,這不僅僅反映了中國的悠久歷史,更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偉大精神,反映了漢語乃至我們民族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呵護母語,就是尊重民族的歷史。
呵護母語,也有利於我們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人說,中國史就是一段燦爛的文化史,此言不虛。在漢語中,積澱著深厚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孔孟之道,屈原之精神,老莊之瀟灑,孫子之兵法。也有著“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有著“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豪壯,有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有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禪意,有著“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福。所謂剛曰讀經,柔曰讀史。讀經,能養浩然正氣;讀史,能辨是非得失。因此,母語有著太多的文化積澱,是我們必須傾注心力呵護並學習的。
呵護母語,更有助於我們錘鍊完整的人格。漢字的方正,告訴我們做人要堂堂正正;漢語的多變,告訴我們做事要不拘一格;漢字的內蘊,告訴我們人生的真諦;漢字對於外來語的包容力,告訴我們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總之,一個漢字就像一個完整的人,有骨有架有神。我們錘鍊人格,必須從漢語中汲取養分。
漢語,沉澱了民族的歷史,包含了民族的文化,昭示了民族的精神。我們必須精心呵護我們的母語,從中汲取力量與勇氣,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錘鍊自己的人格品質,規範自己的成長軌跡。
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