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品書法陰陽

General 更新 2024年07月01日

  書法,是世界上少數幾種文字所有的藝術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文書法等。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一***

  以前做生意的時候,經常聽到的一個詞語就是“強強聯合”,那時候也沒有思考其中的道理對不對,只是覺得這樣應該挺好的,所以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都以為強強後會更強,而事實上真是這樣子嗎?我曾經試過,大多數情況下,強者的支配欲和佔有慾是身邊人難以接受的,所以一個驢槽裡拴不了兩個叫驢,互相攻訐是必然的事情。兩虎相爭,怎麼會持久?

  一個完整地事物應該是整體的,不可分割的。而只有強弱聯合才能相互平衡、和諧,相互吸引共存下去。而所謂的強強,弱弱都只是一種理想的暫時的假象,一段實踐的變化後,自然的狀態就會在整合後顯現,這種平衡現象下的結果其實就是我們一直在追尋的“道”,而只有遵循這種規律才能產生一個長久的利益,那就是由古到今我們一直尋找的東西,而要認識這個東西又必須假借矛盾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元素。例如,高低、上下、前後、音聲、向背等等,這些在古人那裡被名之為陰陽。

  陰陽之用可謂大矣,無處不在無處不顯,由圍魏救趙、聲東擊西到遠交近攻、欲擒故縱,這些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特性在人事的運用上被古人作了充分的運用,方方面面,無有遺漏。

  而陰陽到底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認識它?它又和書法有著怎樣的關係?通過對書法中陰陽變化的瞭解我們能有什麼樣的啟示?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陰陽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變化固有的規律。陰陽,代表著我們所能認知到的一切事物的最基本關係。它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本源,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法則。古人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大自然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歸納出“陰陽”這一概念。而這一概念實在的被老子在《道德經》裡描述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於是學習陰陽也變成了我們認識真理的必要過程。

  有趣的是,《易經》裡也有對於陰陽的描述,《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而作為群經之首的《易經》,老子當年一定也是研究後才有了他深刻的哲理認識。孔夫子和老子都從《易》裡總結出了他們對於道的認識,於是後世才有了我們的根文化***包括河圖洛書中也蘊含明顯的陰陽之意***,而此大行於世的儒道文化一明一暗一行一藏難道不是一個活生生的陰陽嗎?

  ***二***

  全世界的文化分來分去其實就是那幾種,而各種文明的來源都跟四大文明古國脫不了關係。這其中文字是維繫、記載、見證和傳遞的最主要最有力和最有效的工具。因為文字,使我們的生產生活溝通的更為準確,理解的更加通透,甚至於不同的民族因為文字的同一溝通就會變得簡單。當然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有更多的成因在裡面,包括政治朝代的變遷,歷史命運的走向,詩詞歌賦的轉換還有文字傳遞過程中的變異等等。而無疑文字、文字的書寫和書寫工具的複雜象中國這樣挑剔的國家和民族實屬罕見,可是也正是因為講究,漢字從眾多的文字元號裡面脫穎而出,成為了一個國家,一個巨大的群體都在溝通和傳達的工具,還有在使用過程中衍生出來的具有美和欣賞的藝術,這就是書法。

  沒有哪一種文字可以上升到藝術,除了漢字。作這樣的探索和思考實際上不是在鼓吹我們自己的文明有多麼了不起。恰恰相反,認真梳理和冷靜分析有助於我們對自家的東西加以正確界定,更好的為了我們的生活服務。也只有在滿足了這樣的目標的前提下,這種文明才具有實用性、藝術性和傳承性。

  這有些象過年時的打掃衛生,父母把家裡的每一個角落都要清理一遍,我們緊隨其後幫著擦洗,渾身的灰,滿臉的灰,也顧不得了,突然發現牆角原來這旮旯居然還有個寶物?!

  那種對自家東西的不熟知就是這樣的情形。

  或者我們可以拔一個高度說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貝太多了,沒注意到。泱泱大國,這種小玩意,不算啥。仔細一想,也是。陶瓷、青銅器、絲綢、茶葉、玉器、漆器、傢俱、金銀首飾......多了,數不過來了,所以難免,這有什麼呢,沒事。

  這就是大國之好處,大國之大,地大物博,心胸氣度自是不能相比。可是不管你如何看待和理解,文字她都在,靜靜的,等著你去和她相遇,還不帶聲。讓你不能不覺出她的低調奢華和內涵。

  那麼,我們對漢字瞭解多少呢?

  雖然大多數的國人每天都在使用它,唸叨它甚至書寫它。包括我們去藝術再創作的書法文字工作者們,我們寫的字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一些的,由一到十吧,“一”是什麼意思?“二”呢?“三"呢?我的天哪!"天"呢?什麼意思?......我們可能更多的都已經不再去思考其中的意義了,習以為常見以為常反倒淡了下來,像過日子,平復下來樸素的味道。但你再不當回事,再忽略這種存在,問題總是會在那裡 ,不解決就永遠是個結。

  當然,是否準確的明白文字裡面所賦予的深意並不影響我們平常的生活和溝通,這不矛盾。***這讓我經常在思考中國文化的立體性複雜性同一性和全息性,象水一樣,目之也淺,即之也深,看得見,摸不全。***這也是漢文化的一個立體性所表現出來的包容一面,而實際上又何止包容這一面呢?文化的廣博高深真象孔夫子說老子一樣:”其猶龍乎!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而區區如我者又如何不是摸象之盲人!

  隨著倒騰和天長日久的面對,時間長了,我們總是會有一些感悟和體會,這些感悟和體會總會在某個瞬間激發我們去更近的接觸它,以至於想要清楚的認識和還原其中的意義,***我相信多少年以後的這種相互浸潤所產生出來的這個活生生的中國人一定更立體、豐富、有語言和中國味。*** 書法也是一樣的,用的是形而下可以載”道“的工具,寫的是抽象達意具有靈性的符號,表現出來的是在文化大同下的個人認知和體會。返回去,由最後出來的作品我們往上追,貫穿於整個藝術創作過程的幾乎只有陰陽了。由最基本的器物,象毛筆,其中所蘊含的軟硬、長短、剛柔、粗細;書寫過程中的疾徐、提按、輕重,用墨的黑白、濃淡、乾溼、潤燥;漢字本身結體所具有的向背、覆蓋、迎讓、穿插和疏密以及成為作品後的調子的鬆緊、節奏的強弱、色彩的明暗和格調的雅俗。無一不具有陰陽的關係和統一於陰陽啊。

  或者說,整個中國書法表現出來的所謂藝術不過是一個陰陽的變化過程而已。而”陰陽“一定是體會過陰陽以後才能談得深刻的。要不然,只是朦朧的知道,又朦朧的說不清。可是再進一步,難道體會過陰陽,有過男女,經過黑夜白天,懂得低谷高潮和理解形而上下的我們就能把”陰陽“說清道明瞭嗎?

  能說清道明的還是”陰陽“嗎?

  那麼什麼是“是”什麼是“非”呢?考察這個跟我們的書法有關係嗎?認識到陰陽以後是否能窺一斑推開文化的門而讓我們更多面的接觸瞭解認識継承和傳遞以至於發展它呢?

  書法讓我們在漢字的基礎上認識陰陽和了解陰陽的變化,這也是中華文明裡表現中國文化的一個點而已,這個點是原點、出發點、還是終點?誰也說不好。但現在我們對於它的思考正是在探索形而下之器承載形而上之道的一個路子,至於能否摸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天人合一上,有賴於下一句——

  道法自然。

  ***三***

  《易經》上對陰陽的生成是這樣界定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大業“。兩儀就是陰陽,在太極圖裡,沒有純陰與純陽,黑白陰陽魚構成的圓中解釋了自然的運轉規律,***後來,古人依此圖製作了羅盤來形而下的示範自然,象其他器物一樣,羅盤也深刻的應用於我們的生活,而之後居然漸漸淪落成江湖術士的工具成了看風水的象徵!這實在是一種大材小用而讓人無可奈何的嘆息了,這個問題以後再專門考察,今天也止於此地。***在時間上無論是一日一夜還是一年一甲子都可以在羅盤上得到一個近似的佈局,無論是六十四卦還是十二地支,二十四山向或者五音五色,一張平面圖立體的容納了自然的方方面面,試圖概全而不能漏一,這種簡就是繁大就是小點就是面的方法,我們能否將它定義為中國思考模式我不知道,但是實際上再複雜的現象不管表現在醫學、藝術、科技、管理還是形而下之器物上簡單化的結果無一能脫出陰陽,所以陰陽之義大矣。

  認識陰陽和了解陰陽是為了更有效的順從陰陽和使用陰陽,這也是不論我們從哪一塊兒入手都要去敲開書法的方便法門之一。從單個字來看,筆畫的粗細,結體的向背,走向的欹側,筆法的方圓,墨色的濃淡,效果的枯潤,佈局的疏密,書寫時情緒的急躁或平和,書寫速度的疾徐,其時天氣的陰晴,地理位置所處的南北,書寫者的性別,都是陰陽關係表現的闡述。小處見大,一個字尚且如此,推了開去,一篇又怎能不是一個立體的陰陽構成?在此程度而言,考量一件作品的藝術性,恐怕就不僅是線條的質感和書寫的趣味所能以偏概全了吧。只有細緻的分析和綜合的看待才能更好的解讀經典和理解傳統。我想這個道理用以說明人生一世的長度寬度厚度和高度應該還是成立的,缺少了後三度而只論長度就未免單薄和狹隘了。這是引申出來多餘的話。

  那麼在書法上還有哪些陰陽關係呢?這些陰陽關係是否有助於我們初步的認識書法和藉助書法而深入的認識陰陽呢?

  一個詞語跳了出來充當了磚頭。

  知白守黒。

  語出《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後來被鄧石如提出來用以說明書法中的“分間布白”,他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大致說的是要在書寫時看到白色紙張上如何合理的安排你的黒線條,不管是在一個字裡或者在一幅作品裡都是如此。笪重光《書筏》上謂:“精美出於揮毫,巧妙在於布白,體度之變化由此而分”。而這個黑與白不管古人是否刻意的牽強都已經構成了矛盾中的統一和統一中的平衡。陰陽已然存在。

  可是這裡又有什麼意思呢?

  說小了充其量就是在一個字內筆畫位置的安排而已嘛,大了也無非是謀篇章法佈局,還能有什麼?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可是中國文化的不可思議即在於此。目之也淺,即之也深。說沒有啥不過日用之間,說有啥那就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了。文化的這種全息性就是這麼巧妙,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說深深不可測,說淺無非紙墨而已,深淺之間,存心一念。有點兒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味道。

  什麼意思?

  假如我們從陰陽的本性上思考,清輕上浮謂之陽,重濁下降謂之陰,那麼似乎這個問題就簡單多了,在白的平面裡表現黑,也是在無中去創造有,無非是分割平面而已,至於怎麼樣分和分割以後的效果就是知白守黑的意義了,可是這是當初鄧石如體會到的境界嗎?只是如此之簡單嗎?

  試一試什麼都會慢慢體會的到,這也是書法的另外一個特質,必須實踐證明的科學。

  說完了黑與白,再看看毛筆。

  毛筆什麼時候誕生的已經很難說的清了,有資料記載說是秦國大將蒙恬和公子扶蘇在修築萬里長城時,因為邊關文書太多,所以將軍便發明了毛筆,這個故事聽起來其實挺美的,也很有文學味道,大漠蒼茫,兵戈戰甲,帳房裡條案相陳,筆墨簡冊......,可是再美麗的故事仍然只是故事罷了,而毛筆的誕生卻遠遠不是這個故事所能涵蓋的了的。《莊子·田子方》中有”舐筆和墨,在外者半“,這已經說明了在戰國時期就有筆墨的存在了。而且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資料能佐證一些問題,但我們要討論的跟它是什麼時候生出來的沒多大關係。這有些象一個孩子聰明懂禮,我們要去關心他是怎麼學的向誰學的而應該忽略他生於哪裡一樣。當然如果能瞭解更多一些也沒啥不好。

  筆桿的硬與筆頭的軟恰恰形成了剛柔的矛盾,這一組一定不是隨便安排出來的,我們一直想著古人真笨,明明用硬頭容易寫,卻非要用軟頭,真是。可是事實上是這樣嗎?古人真的笨嗎?如果他不笨那麼用軟頭寫字一定是有道理的,他們不怕麻煩的表面上是用軟頭能寫出漂亮的漢字來——例如漢蔡邕《九勢》中說過”唯其軟則奇怪生焉“——他們用毛筆書寫漢字書寫各種字型的漢字,也在書寫的幾千年裡創造了書法藝術,可背後支撐他這樣使用工具的原因和理論是什麼呢?

  中國是一個崇尚”道“的國家,遠在幾千年前有關道的問題,多少聖賢一直在用心體證,精微探察。他們對於”道“的認識和理解也一直影響著我們這些後來者。所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經~繫辭》***,上下道器之間不也是陰陽嗎?那麼作為器的毛筆本身也有陰陽,古人這樣的設計和使用不是偶然的吧,也就是說毛筆因為其本身的陰陽作為器它是有所本的,本於什麼?本於陰陽?明白了這個問題,再結合“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我們就應該有所得了。沒想到小小的一根毛筆竟然都這麼有出處,怪不得它有文化呢!再想著偌大的古國文明和燦爛的中華文化,我們還能不被它的巨大所折服嗎?

  可是說了這麼多,依然只是在討論跟書法有關的陰陽而已,充其量也只探討了書法是載道的,或者是表現陰陽的,那麼書法中的”用陰'之妙用在哪呢?"用陰"跟書法外的萬物永珍有關係嗎?我們能否在思考書法中的”用陰“後於天文,地理和人事也能"用陰"而去體悟參透大道呢?

  ***四***

  我在想如果我們還沒有修煉到餐風飲露長生不老的境地,飯肯定還是要吃的,不吃色身就會餓死。書法則不必,你不懂它也沒關係,不影響生存,但對於一個傳統的讀書人,不懂書法則會象居無竹一樣,而實際上每一個文化人都會或多或少的在書法領域有所涉獵。那麼,書法是什麼?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曰:”書者,如也“;漢揚雄在《法言·問神卷第五》中曰:”書者,心畫也“。可見書法是當時物象的如實反映,是自我當下充分的表露。我的性格、價值取向、閱歷和審美等因素綜合的決定了我某個階段會在書法上的必然表現。這種表現恰恰就是我目前人生的實際狀態,如果說境界的話,這也可以算作目前的一種修煉階段吧。反過來說要想創作好的書法作品我們應該向何處去求?向內還是向外?你看,這個問題的思考一不小心又涉及到了陰陽。

  ......

  讓我們先插一段題外話。

  藝術。

  幾乎所有的可被稱為藝術的專業都會涉及到表現,而所有的表現都會歸結為在個體的基礎上去實現美。不管何種藝術形式,作品是最具象的表達,儘可能多的去實現了創作者的思想趨向,也是無言的表述,具有一定的說服力。那麼什麼是美?作品的美?西方的美和東方的美明顯有不同的地方***東方和西方又是一對矛盾的陰陽關係***。都會說東方的美端荘高貴內斂和悠遠,西方的美熱烈激情陽光和燦爛。那怕是從色彩而言,東方的色彩也更趨於冷靜,西方的色彩更趨於濃郁,而這中間對造型的認識也會必然存在一個根源性的判斷,那不光是有文化的不同,地域的不同,飲食的不同,秉性的不同,還有更多的綜合的東西,不是轉移取代和植入不變這麼簡單的道理。

  再回來說書法。

  文化的記錄和傳遞必然有很大的部分要依賴文字。《說文解字》裡描述倉頡造字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天雨粟鬼神哭,神祕的為文字的創作作了一個小小的描繪,隨之而來的《易經》裡為我們述說了天地運轉變化的規律,老子稱其為道,孔子述其於人倫,再往下延伸的就五花八門其相萬千了。這種文化的本源從哪裡而來,我估計已經沒有人能說清了——這讓我想起中國的山水畫,雲遮霧罩的就是不讓你看見源頭,後來又被風水學裡借用去作堪輿的用途了。陳子昂說,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種事物演變的沒頭沒尾的規律是否是真理的另一種說明?***這裡邊一不小心又碰出個曲直來,我們在中國文化裡經常感受到彎彎曲曲的各種現象,或山或水或路或樹或文字也是拐來拐去的扭轉和纏繞,那怕是一橫一豎都不是直來直去都必定要求一波三折和無往不收,而一波三折和無往不收裡又藏著更深的道理和陰陽,恕我打住不往下說了。這種曲直本身就是矛盾,一不小心扯出來一看還是陰陽!***就象我們常說的相由心生一樣,身體的外在特徵一定決定於體內的五臟六腑,決定於個人的價值取向。所以書法的美一定也是表裡如一的,也就是說欣賞和評價一幅書法作品是否美的原則應該不僅僅是看其外在的裝飾,表面線條誇張的處理,濃淡乾溼矛盾的對比等等。更要認識內在的韻味和個體想表達的情懷。這種表裡如一簡約樸素的狀態才是大道至簡最好的註腳,我想中國古人上下求索和仰觀俯察的極高境界不是渺無人煙千山鳥飛絕的崑崙之頂而恰恰是紅塵俗世烏衣巷口人家的中庸之道,這裡大俗大雅魚龍混雜,這裡無奇不有又和光同塵,當然也因為此才會有一個盡善盡美的境界讓我們去向往和實踐。

  書法的向內求和向外求實實在在的統一於我們的日用之間。很明顯,內為陰,外為陽。象我們跟別人鬧彆扭一樣,向內求多找找自己的原因,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才能讓我們的內心更加包容和廣闊,才能更好的和朋友自然和諧,這種內省的功夫到最後就是無形無跡毫不踰矩,也會因為這種漸修我們培養了自己深厚的定力,在生活裡才可以實現厚德載物,這種效法大地的行為就是我們所謂的"用陰"。它同於向內求,同於毛筆的用軟頭,同於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和"曲則全"。至於東方美為什麼表現的內斂也就一言以蔽之了,正是因為古人理解了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道“,所以在人生的方方面面,古人都會去"用陰"。這種"用陰"來源於天人合一的中國文化,象文字一樣,抽象的符號背後所代表的是不同的萬物品類,它能不通靈嗎?

  當然這種"用陰"的背後還有著另外一些資訊,象大地能生萬物,女人能生孩子一樣,水能生木,柔能克剛,唯其軟則奇怪生焉,都含有生的意思,在世界東方,按五行生剋來理解,東方屬“生”門,所以我們的文化主要講的是“生生不息”,這容易讓人聯想到只有”用陰“才會生生不息,日推月移、寒暑相往,而決定能生的最終依然是陰。報告了這麼多,到最後依然沒有解決陰陽在書法裡的問題,相反的還問題越來越多,真是不可思議,但不管怎麼說,磚已經丟擲來了,能不能引出來玉,那似乎已經是個和我沒關係的問題了吧?
 

陳奕迅的淘汰歌詞
春季幼兒健康保健知識
相關知識
散文作品書法陰陽
關於書法的唯美散文作品
描寫夕陽的優美散文作品
有關書香的隨感散文作品
描述讀書的精美散文作品
有關陽光的優美散文作品
有關光陰的抒情散文作品
冰心散文作品法律以外的自由
描述書香的經典散文作品
描寫陽光的抒情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