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太極拳習練的理和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4日

  傳統太極拳和太極操是截然不同的。他的習練原理和方法都保持著早期太極拳的獨有特色這包括其在練法和用法的要求上。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供您閱讀!

  

  傳統太極拳的練法和用法都是首先建立在符合“太極拳論”道理基礎上的。是始終圍繞著老譜老論將太極拳的練與用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毫不為過的說,練就是為了用,用必來自於練。拳,怎麼練就怎麼使,怎麼使就怎麼練。因此,傳統太極拳的習練就包括了原理和方法***練法和用法***兩個缺一不可的內容。

  傳統太極拳的習練在大的方面就是修心和煉身。所以,傳統太極拳可以說是修煉心身的合一之術。《太極拳論要解》中已然說得明白:“先在心,後在身”;“身雖動,心貴靜”。只有心身合一方能調節周身內外,才能達到我們想要達到的預期效果,必然會有其結果。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傳統太極拳是養生與技擊並存的。其養就猶如養兵千日,其擊就猶如用兵一時。養兵在於操練與養護相結合。這樣既使其得到鍛鍊,又不會使其受到傷害。這才能形成一支打擊力和服從性極高的作戰部隊。人之一身百骸就好像這樣一支部隊一樣,各部分雖然分工不同,各司其職,但是我們就是要通過練養把它們鍛造成為服從主帥***神為主帥***所發出的命令指示***心為令***,內勁猶如令旗一樣引領所要作用的方向***氣為旗***去驅動著身體***身為驅使***這個多部門兵團協調一致的,運用合理的戰術打擊對方。從這個比喻中我們可以透視出一種道理:傳統太極拳應該是通過心身的有效結合,進而練養出周身協調一整的靈動勁,而這種靈動勁的運用還要建立在對陰陽轉換的掌握尺度上。這種陰陽的範疇體現在進退,緩急,虛實,化發,鬆緊,剛柔等等方面。也就是武禹襄先生所說的:“一處自有一處虛實***每一處都能劃分出陰和陽的屬性來***,處處總此一虛實***無論有多少陰陽的形式存在,卻都出不去陰和陽的機理***。”因此,從這層道理上就應該認定我們練拳的方向和性質,以及用什麼方法來實現這種道理向實際的轉化。


  前面我們用部隊來比喻形容人的一身上下及內外,而一支部隊是由不同的部門和形形色色的士兵組成的。要想讓他們很好得執行命令,就要從遵守統一規定的方法入手。這個方法就是鬆!緊是消耗,消耗的是肌肉能量,精神力量。而鬆是蓄養周身能量,含養精神力量。鬆並不僅僅是放鬆那麼簡單。鬆分為主動的鬆和被動的鬆。主動的鬆就是首先精神意識不能緊張,要內斂舒逸。精神如此,則神經得以自然鬆弛,肌肉就會相應得到放鬆。於此同時還要做到身法八要,即提頂、吊襠,鬆肩、沉肘,含胸、撥背,坐胯,撐膝。這八要做到了,就會進一步強化鬆。這是利用身法的變化而對生理構架的調整使然,這就是被動的鬆。肯定有人會提出異議,認為這會導致緊。我個人認為,這是對鬆在傳統太極拳當中的定性的認知誤區使然。若做不到身法八要,身法構架就會出現顧此失彼的零散。就形成不了練出周身一整的靈動勁的條件。所以,這種“緊”是為了更好的鬆,使得鬆的質量能夠通過身法的變化而順遂的向下盤延伸。最終以求做到鬆沉到腳白嫩果為目的,這樣才實現“其根在腳”。

  當然,做到“其根在腳”還遠遠不夠,還要符合“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節節貫穿、一氣呵成的技擊效果才行。而欲做到如此地步,就要在用意不用力和周身不許掛力的要求上下功夫。有人或者會提出疑問一不用力怎麼運動?的確!太極拳運動是基於人體運動為平臺的。人體運動是不同的肌肉群在神經系統的控制下做工後完成各種行為的。所以,太極拳運動不是玄虛的,不是靠意念想象完成的,而是先有意識,同時配以行為。正如我們吃東西,走路。是先有了意識的目標,然後用非常合適的力度去接近目標,完成想法的落實,而不是你用抬重物的力量去夾菜,或者用負重的力氣去走路。因此,用意不用力的內涵就是在用內在的精神意識附著於形體之上的運動,通過外三合的規矩強化內三合的效果。這種不用拙力***多餘的力氣,笨重的力氣就是拙力***,只用正正好好的力量完成每一個拳式難道就不會形成運動嗎?而這種形成了的運動所產生出來的力,謂之內力,真力。而周身不掛力指的是在同樣撇除拙力的同時,還要做到任何關節都不能做為力點存在。如果任何關節做為力點,腳下的根勁就會到此而被截住傳不出去。而在盤手***推手***當中練習的就是彼此找對方的中點。在力求自己中定的基礎上,保護好自己的圓形防守圈,通過聽勁的能力在走化對方破壞我之中心的同時,引起進入而驟失力點,隨即我意聽之於接觸處,延伸於彼中心點,在形成我順人背的主控下或牽拔之,或發放之,皆是因敵變化而定。此即“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裡”,“引進落空合即出”也!所以,我們就得通過練習,使得周身關節不養成掛力的弊病。如果在走動中出現了滯點,要及時用腰腿走化。用各處關節都有轉動摺疊的生理本能去相應的旋轉配合。周身關節在鬆開的基礎上的摺疊圓活,就是大鬆大軟的所在,而不是在力點上和力量上去一爭短長。所以,傳統太極拳的修煉是一定要遵循用意不用力,周身不掛力的練習要求的。這樣的要求又是必須通過鬆來實現的,否則僵硬,緊繃,頂抗若是傳統太極拳的理法所在,那麼又何必有傳統太極拳的諸多練法理論要求呢!

  明白上面這些要點的道理所在,練拳的時候就要有形,有意,有鬆。三個條件哪個做不到都實現不了真正純粹太極功夫的目標效果。除此之外還要掌握“勁起於根”的練法。老譜中總結的很明白,“鬆則沉***下沉之意,不是沉重***,沉則輕***有根之動為輕,無根之動為浮***,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靈活圓轉。輕靈活潑的周身順整的動靜開合是求得懂勁的關鍵***。”所以,鬆的一個目的是為了將後天形成的蠻橫之力氣向下沉降。能將周身之力量鬆沉下降到腳上,則動靜開合方能有根,發人才能充分的藉助人體的重量通過對集中在腳上給予大地之後的反作用力實現打擊的效果。這是很深邃,很細膩很特別的一種技擊原理。這種原理的實現無鬆不得以成!所以《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發勁須鬆淨沉著,專主一方。”而在練習的時候為了實踐這種要求,就要做到鬆,柔,軟,慢,穩,圓,勻,要充分的對兩腿的承重能力進行鍛鍊。只有兩腿肌肉的承重能力日漸提高,我們的上身才不會為了維持平衡,穩定而應用多餘的氣力,才能真正實現向下鬆垂的目的。才能使得我們在遵循不許雙重的要求下,下盤的實腿承重既穩又鬆,虛腿的拿腳邁步既輕又靈。如此才能在技擊當中兩腿不斷的彼此虛實輪轉,以配合腰為中軸圓轉化力的效果。若不能練出腳底陰陽變的大虛大實的單輕單重的下盤功夫,只是通過腰軸轉動的效果是不行的。正如盤手當中所體現出來的,腰在轉動的同時,前弓後坐是必不可少的配合。在爛踩花,大捋,散手的時候更是腳下非得實步沉穩,虛步輕靈不可。所以老譜說:“有不得機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柔和軟都來於鬆的前提。但又是鬆之後的質量體現。能在鬆的盤架子當中柔軟活順如綢鍛才是真功。而慢是為了更細膩,更完善的,更大活動量的強化正確的功法。豬八戒吃人參果就是欲速則不達。慢而不滯,慢而不斷是真功。穩為根基。根基即中定。失去了穩,其它的原理就不可能做到和體現。穩是通過心意的恬淡內斂和式子向下的鬆沉,周身關節相互不較勁而實現時。這樣拳式的穩可稱之為“勢”。所以,老拳譜拳架歌中說提頂吊襠心中懸,鬆肩沉肘氣丹田。裡襠護肫須下勢,涵胸拔背落自然”。如此之習練,方可言十三勢而非十三個式子。

  圓是傳統太極拳獨有的一種美。不僅四肢和軀體要體現出弧形的圓***兩手,兩腿,一背為五張弓***,而且在動靜開合當中,周身的關節都要如齒輪一樣能轉的圓活,如此,才能在人順我背的時候實現“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因此,習練太極有成者不怕擒拿。其機理就在於即使被拿住,也仍然保留有一絲圓轉的空間和生機。這就是建立在皮毛之聽的靈覺下於平時習練中養成的圓之習慣使然。所以練時要如珠走玉盤之球,別人摸時才能一轉即空。以上的道理都能在習練中做到,最後還要做到勻。勻包括力量***勁兒***,速度,飽滿。力量的勻要體現在對側肢體在運動當中是幾乎一樣的配比。否則,就是偏陰偏陽,乃為練拳之病,速度的勻要體現在動靜開合當中的一氣呵成。不能忽快忽慢。要做到在一個速度下完成行拳盤架。這樣才能“內練一***口***氣”。才能讓勁兒對等的作用於對側的動靜開合。飽滿的勻是“膨”勁的習練和體現。某一處勻,其它處不勻,此非真功。處處時勻時不勻,此亦非真功。以上正是《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所說:“無使有缺陷處***勁兒的勻***,無使有凸凹處***膨勁的勻***,無使有斷續處***速度的勻***”。

  除了上面的理法,為了學以致用。平時練拳還必須做到上下相隨,內外合一。老譜中說:“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指的就是上下的手腳而言。只有做到了手到腳到,腳到手到的協調順應,才能實現“上下相隨人難進”的效果。否則,就如老譜所說:“手到腳不到,打人不為妙。”因此,練拳盤架之時要心有所動,形即隨動,周身如百千萬個大小齒輪互相咬合著齊齊而動;心有所靜,形即隨靜,周身如百幹萬個大小齒輪互相咬合著齊齊而靜。這種百骸從君之命的練法要求遵循演練久之自然會漸漸養成上下相隨,周身協調的柔順之功。是培養內勁生成的另一條件。這種動、靜、動、靜的陰陽換轉的練拳就如長江大河般綿綿不絕,使人樂在其中。內外相合一則是指外形與呼吸的配合原理。太極拳法主張自然,不尚刻意。因此,這種形和息的配合只要明白息隨形而動即可。如,形是內收蓄養之式,則必是隨之吸氣以做呼應。形是外發放遠之式,則必是隨之呼氣以做配合。若行拳盤架當中體現不出這種機理,做不到這種形息合一,那麼化發的質量必然是大打折扣。二則是指外形與內意的契合所在。因練拳之外形必是來自於內意。否則就猶如沒有思想的行屍走肉。所以,就要做到內有意,外有情,此情表現在於形。這樣的形意合一才使盤拳走架富有生命力。才能體現出傳統太極拳的內在美。所以,始始終終都是意,時時刻刻都要鬆。內意的“緊”和外形的“鬆”的協調統一充分的體現了傳統太極拳負陰抱陽的平衡性的所在。

  練習方法只有通過符合以上的這些道理才能事半功倍。傳統太極拳的技擊技術唯有建立在正確合理的練法上,出來的功夫才能學以致用的發揮出其獨具特色的技擊效果。傳統太極拳講“太極步步都是樁。一式一個樁”,傳統太極拳是在每一個式子都要做到以上要求的同時,再將之串聯起來。通過細膩的銜接而鍛鍊內勁的不同變化。勁如鋼,架子如鍊鋼的模具。

  久之而讓勁既整且靈,這是傳統太極拳能通過盤拳走架而出功夫的原因所在。而鬆軟輕慢的盤活架子練的是周身關節如九曲珠一樣的貫穿靈活。是不斷的磨稜去角,以期達到圓活順遂的效應。形體的順遂周整又能夠讓意的指揮無往不利,意的見機行事又能在形上很好的得以舒張。這就是《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的:“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這種形和意的高度配合,自然而然給予內裡的混元之氣以生髮壯養的空間。這種內氣又會因為傳統太極拳鬆,柔,軟,慢,穩,圓,勻的性質特點而與肌體的內部很好的契合。從而潛移默化的改造內部,強大習練者的精氣神。所以,李亦畲先生在《太極拳解》中說:“氣以直養而無害”,就是指的不需要單獨的練氣。只是形和意的高度和諧統一,那麼自然就能夠很直接的壯養我們的內氣=這種內氣的性質是完全基於形和意在配合當中隨時注意做到無過不及的規矩,或者漸漸向著無過不及的目標靠近而隨之生髮形成的一種中和之氣。所以,在我看來,以我的實踐體會,傳統太極拳的行拳盤架實在有其高深奧妙的獨到之處。在整個傳統太極拳訓練體系當中,大架子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他的內涵就在於利用意為主導,形為主要,鬆為主旨的脈絡大開大合,舒展大方。這樣就能把人的關節充分的活動開,就能起到拉抻關節周圍韌帶的作用。如此,既鍛鍊了關節的靈活性,又強化了關節周圍的筋膜彈性,這樣才能實現周身關節轉動幅度和強度的提高。

  形體的開展會把後天拘謹的力道徹底打碎揉勻,然後再漸漸大中有小的收攏,通過內裡出來的內勁根據每一個式子的作用,機理而讓方大的架子裡富有團圓活潑之趣。此乃“由開展而漸緊湊”的道理和程式也,不可逾越!

  《十三勢行功歌訣》中說:“入門引路須口授”。可見老師的重要性!在傳統太極拳教與學的過程當中,學生一定要對老師尊敬,這樣才能對老師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牢記在心,反覆進行揣摩推敲。學生一定要追隨老師恆久,不斷的在學練當中根據進展由老師給適時的捏架子。架子若是走樣,就出不來真正的純粹太極功夫。定型是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非有明師,常伴師側不可!平曰練拳還要儘量找一僻靜之處,以求神清,意寧,氣和,對待功夫的進步助益非淺。再有就是如《入藥鏡》中所說:“一曰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我們平時專門練拳的時間畢竟有限。更多的時間都是在忙碌著生存之道。那麼就多數時間裡不具備安心練拳的條件。但是,只要我們記住用意,鬆沉這兩點,則可於行、立、坐、臥之間隨時隨地的進入別人看不出來,自己心中明白的練功狀態,經久習慣之後也是對練拳長功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的。
 

太極拳引領廣場運動新風向
太極拳運動三字經
相關知識
傳統太極拳習練的理和法
太極拳習練的規矩與方圓
傳統太極拳的練習方法
習練傳統太極拳的規矩
傳統太極拳基本功練習方法有哪些
傳統太極拳的文練和武練
傳統太極拳拳論的教學和演練
傳統太極拳的多種練法
傳統太極拳的保健功效
太極拳習練者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