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千佛山導遊詞五篇
千佛山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隋開皇年間***581年一600年***,因佛教盛行,隨山勢雕刻了數千佛像,故稱千佛山。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一***
千佛山,位於濟南市區南部,是一座城中之山。海拔285米,佔地面積約166公頃;它與趵突泉、大明湖並稱為濟南市的三大名勝。千佛山,歷史悠久,唐朝以前稱歷山、舜山。到了晉朝,佛教逐漸滲入,每年都舉行遷拔儀式,意為“遷君高處,拔除不祥”,始稱遷拔山。開皇年間,山東佛教盛行,隨山勢鑿窟,攜刻佛像多尊,始稱千佛山,並建千佛寺,從此千佛山就成了香火勝地。唐貞觀年間時,又將千佛寺改稱為現在的“興國禪寺”。從元代開始,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都要舉行大型的山會活動。1959年闢建為公園。
千佛山,屬泰山餘脈,東接佛慧山,西連馬鞍山,嶂列如屏,鋪翠描金,風景秀麗。清代劉鶚在《老殘遊記》中描述說:“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守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彷彿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
山上名勝眾多,主體建築有歷山院,興國禪寺。同時,還散落著唐槐亭、齊煙九點坊、雲徑禪關轉、乾隆御碑、歷山銘碑刻、第一彌化石等名勝。另外,還有多處領袖學者詩文石刻,供遊人觀賞。
改革開放以來,千佛山有了長足的發展,先後建起了集我國敦煌、龍門、麥積、雲岡四大石窟精華於一體的萬佛洞、十八羅漢、臥佛、大舜石圖園,還有2000年9月竣工完成的佔地25000平方米的“彌勒勝苑”,主像為30米高的銅製彌勒佛。園內芳草青青、綠蔭垂地,形成了一個古樸、大方、寬鬆、歡快的場景,為千佛山帶來了新的風采和新的繁榮。
千佛山,不僅以悠久燦爛的佛文化、舜文化聞名於世,更以其多彩的四季之景傾倒了無數遊人。春天,您可漫步於桃花園、櫻花園、梨花園中,如憑空的花朵,似拂面的花雨7,泌人心脾;夏天,蒼松滴翠,更是招人喜愛,佛山飛瀑,飛流直下。觀瀑、聽濤、避暑,豈不愜意?秋天,萬木凋零時,唯有紅葉霜滿天。山南的百畝紅葉林,以黃護居多,時至深秋;紅去片片,又有蒼松翠柏摻雜其間;真像《老殘遊記》描寫的:紅的火紅,綠的碧綠;冬天,則另有一番韻致,雪茫茫,似玉雕,似珊瑚,人們爭相拍照,堆雪人;嬉戲打鬧,盡情體味雪的神韻。
***二***
各位團友:大家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導遊劉 X,大家可以叫我小劉。很高興此次為大家提供導遊服務,希望大家對我的工作多多支援。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參觀的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千佛山。
千佛山歷史悠久,最早見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千佛山,古城歷山”,至今算來,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相傳古時候大舜帝曾經在此山下耕種 ,所以千佛山又稱“舜耕山”。是人民祭祀舜耕的地方。這裡每年都在搞“遷祓***fú***”儀式,藉以除惡。“遷祓”就是“遷居高處,祓除不祥”,因“遷祓”於“千佛”諧音,後人就將此山稱為千佛山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隋唐時期,山東境內佛教昌盛,善男信女在山的崖壁上雕鑿了許多佛像,興建了千佛寺,所以稱為千佛山。
千佛山是泰山的餘脈,海拔285米,佔地166公頃,距離市中心2.5千米,於1959年開闢為公園。主要有興國禪寺、歷山院、大舜石圖園、萬佛洞、文昌閣、彌勒勝苑和辛亥革命烈士陵園等景點。
現在我們來到了千佛山公園的北門,北門為正門。迎面看到的是氣勢巨集偉的四柱三樓石坊,“千佛山”三個字是1922年6月由本寺和尚行洹書字後募立而成。進門後,路兩旁是石雕的十八羅漢,他們表情各異,姿態各異,有的怒目而視,有的笑容可掬,形象生動而豐富,給人以藝術享受。
我們面前這尊側身臥佛像是佛祖釋迦摩尼的涅盤像,長10米,重50噸,姿態款款,儀表雍容,面頰豐富,雙肩寬闊,肉髻***jì***螺發,雙耳垂肩,眉目修長,雙眼微睜,胸部裝有寓意祥瑞的“卐 ”字元號,給人以慈祥的感覺,信佛的朋友可以拜拜,以祈求佛祖保佑。
觀音菩薩,是古代東方最著名的慈悲善神。在中國,觀音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古語所謂“家家有彌勒,戶戶有觀音“,反映了觀音信仰在中華大地普遍盛行和在民眾中的深遠影響。現在我們來到了觀音園裡看到的白衣觀音,她身高15米,矗立在水池中央,法相慈藹,可近可親。池周圍是各種觀音的化身,分別是:自在觀音、送子觀音、數珠觀音、渡海觀音、楊柳觀音等26尊。
好了各位,拜完了觀音菩薩咱們開始登山。登山路有兩條,我們從西路上山,東路下山。大家看我們前面的這個小亭叫做唐槐亭,建於1957年,又叫四面亭,這裡原址是秦瓊廟。廟裡有唐王李世民和他的大將秦瓊的塑像。現在廟已經不存在了,在原址建了這座唐槐亭。旁邊的這棵唐槐,又稱秦瓊拴馬槐。傳說秦瓊很孝順,每年都來千佛山為自己的老母親進香,為了表達對母親的一片孝心,上山從來不騎馬,而是將馬拴在這棵樹上。大家看,這棵古槐樹幹已經空了,但有一顆幼槐穿過樹洞茁然生長,就像自己的母親抱著孩子一樣,所以這棵樹又叫“母抱子槐”,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大有枯木逢春之意。
我們前面橫跨登山盤道的牌坊叫齊煙九點坊,上書“齊煙九點”四字,坊後書有“仰觀俯察”四字。牌坊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歷城縣令葉圭***guī***書主持修建。“齊煙九點”也是他寫的。“仰觀俯察”是從《蘭亭序》書帖中勾勒放大而成。
“齊煙九點”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詩《夢天》,詩中寫道:“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意思是說,從高空俯瞰大地,中國九州小的就像九點菸塵,整個海洋也像一汪清水傾瀉在杯中。
現在請大家繼續隨我前行,往上走是雲徑禪關坊,建於清乾隆初年。意思是說:寺院高聳,雲霧繚繞,遊人至此進入佛門聖地。背面“峰迴路轉”取自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醉翁亭記》,藉此形容此處地勢的險峻。
爬上了最後一級臺階,我們來到了千佛山的主體建築——興國禪寺。興國禪寺始建於隋開皇年間***581-600***當時稱千佛寺。唐貞觀年間***627—649***經擴建,改稱為興國禪寺。門口的一幅楹聯是清末濟南秀才楊兆慶書寫的。上聯是“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下聯是“驚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意思是說:人世間追求功名利祿的人,來到這裡都會被寺院晚間的鼓聲和清晨的鐘聲所驚醒,從而拋棄名利和慾望;僧人吟誦經文的聲音可以把人世間苦海迷失道路的人喚回來,從而使他們走向通往極樂世界的道路。寺院左右是鐘鼓樓,三者連為一體,鍾乃銅製,高1米多。
現在我們迎門進入的是天王殿,坐東朝西,東西兩側分別是大肚彌勒佛和金剛韋馱。北側架長廊,南側為千佛崖,鐫刻佛像多尊。
大雄寶殿在寺院得東側,坐東朝西,殿內正中蓮花座上供奉的是佛祖釋迦摩尼,兩側是菩薩、羅漢。北側分別是:大行普賢菩薩、阿難陀多聞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舍利佛智慧第一、優婆離持律第一;南側由東向西以此為:大智文殊菩薩、摩訶迦葉頭陀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須薩提解空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釋迦牟尼背後,南無觀世音菩薩面東站立,左右立童子。玉佛殿在大雄寶殿的北側,坐北朝南,殿中央佛龕內供奉釋迦如來坐像,白玉石質,由泰國請來。玉佛西側佛龕內,供奉著地藏王菩薩。菩薩殿在大雄寶殿南側,坐南朝北,中央佛殿內供奉著觀世音菩薩,東西兩側分別是地藏王菩薩、千手觀音菩薩。菩薩殿西面為達摩祖師殿。
興國禪寺南崖壁為千佛崖,開鑿於隋開皇七到二十年***587—649***,共9窟,130尊佛像。千佛崖由東向西以此依次是龍泉洞、極樂洞和黔婁洞。
黔婁洞是紀念戰國時期齊國隱士黔婁子的,洞深10餘米。黔婁為周代齊國人,一生安貧樂道,為人正直,修身清節,不事王侯,在這裡鑿洞為生,隱居於此,終年不下山,家境貧寒。傳說他臨終時衣不遮體,蓋在身上的被子又短又小,蓋上頭蓋不上腳。曾子的孫子曾西說:將被子斜著就能蓋上了。但黔婁的妻子說:“斜而有餘,不如正而不足,先生生前剛正不阿,死後怎麼能違背先生的意志呢?”於是就這樣埋葬了他。後人對黔婁的妻子評價也很高,稱她是 “嫁於黔婁百事乖”。
出興國禪寺東門10餘米,我們來到了歷山院,為了弘揚大舜文化,所以將這個院落命名為歷山院。歷山院裡曾建有觀音堂。如今主要建築有三聖殿、舜祠、魯班祠等。
現在來到這這個殿叫做三聖殿,裡面供奉的堯、舜、禹。三聖殿往東走為舜祠,也稱舜帝廟、重華宮,是紀念大舜帝的祠堂。祠堂正中坐著舜帝,左右是他的妻子娥皇和女英。舜帝因為眼中有兩個瞳孔,所以人們叫他重華,史稱虞舜。他的父親是個瞎子,人稱瞽叟,善於鼓瑟。舜母早亡,瞽叟又續娶了妻子。繼母生了弟弟、妹妹後百般虐待大舜。當時的堯帝年事以高希望找個德才兼備的接班人,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認為大舜德才兼備,心地寬厚、孝敬父母於是就舉薦舜。為了考察大舜,堯又把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讓自己的九個兒子伴隨著他。結果在大舜的感召下,娥皇、女英不敢以帝女自嬌,堯的兒子們懂得兄弟友愛。舜的弟弟象幾次夥同母親要害舜,多虧妹妹和妻子的幫助,舜才一次次躲過災難。雖然弟弟、母親多次陷害,但是舜依然對他們非常關照,後來象被感化,以至於後來舜帝死於湖南九嶷山,象不計勞苦,親自去祭祀大舜。舜61歲正式繼承堯位,主持天下大事。晚年南方巡視,不幸去世,終年110歲。舜死後,他的兩位妻子哭著去南方,並投入湘水而死。現在南方的湘水女神就是指的娥皇和女英。她們兩人的眼淚滴到了一種竹子上,斑斑點點,就成了現在的湘妃竹。
舜祠再向東就是魯班祠,因為魯班被譽為“建築和木器行業的祖師爺”所以在此建祠紀念。在舜祠的背面有一覽亭,此處是觀賞風景的最佳位置。從這裡瞻望泉城,遙望高樓大廈,夜晚將至,萬家燈火,星光點點,歷歷在目,泉城的美景一覽無餘。此外還有:碧霞祠、文昌閣,萬佛洞景點有興趣的朋友現在可以自由參觀一下了,我們半小時後去正門集合。請大家一定要記住集合時間。
好了各位,千佛山就參觀到這裡,謝謝大家, 再見!
***三***
各位朋友:
你好們!
首先,我對各位光臨泉城濟南致以最誠摯的歡迎!非常高興能有機會陪同各位一道欣賞千佛山秀麗的美景,領略“深山藏古寺”的意蘊。我衷心希望大家今天能乘興而來,滿意而當,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我們今天要遊覽的是濟南三大名勝――-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之一的千佛山。千佛山來自泰山的餘脈,海拔285米。千佛山,位於濟南市區南部,是一座城中之山。海拔285米,佔地面積約166公頃;它與趵突泉、大明湖並稱為濟南市的三大名勝。千佛山歷史悠久,唐朝以前稱歷山、舜山。到了晉朝,佛教逐漸滲入,每年都舉行遷拔儀式,意為“遷君高處,拔除不祥”,始稱遷拔山。開皇年間,山東佛教盛行,隨山勢鑿窟,攜刻佛像多尊,始稱千佛山,並建千佛寺,從此千佛山就成了香火勝地。唐貞觀年間時,又將千佛寺改稱為現在的“興國禪寺”。從元代開始,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都要舉行大型的山會活動。1961年正式開闢為千佛山公園,1995年山東省政府將其批准為省級七大風景區之一。千佛山的主要風景有:興國寺、娥英池、唐槐亭、齊煙九點坊等等。
我們現在是沿著西盤路上山,登山有東、西兩條路,西路有石階291級,人們習慣從西路上山,東路下山。西盤路是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居住在千佛山東側的一個叫喬朗齋的富豪修建的。現在這條盤山路是1952年重修的。
首先大家看到的這一巨形?臥佛〕是1996年12月落戶千佛山的,它是釋迦牟尼側身臥像,花崗岩質,長10米,重50噸。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一寶頂飛簷涼亭叫〔唐槐亭〕。它建於1957年,因旁邊這棵唐代古槐而得名。匾上“唐槐亭”三個字是原全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舒同先生於1981年來千佛山時提寫的。這裡原址是秦瓊廟,廟裡有唐王李世民和他的大將秦瓊的塑像。秦瓊是濟南歷城人,是唐王的左武衛大將軍,山東的英雄好漢。關於秦瓊還有一個傳說,據說當初在廟裡只為秦瓊塑了一座像,但經過一夜,第二天一早塑像就躺倒了,人們把他扶起來,再過一夜,又躺倒了,反覆數次,人們不知其原因,後經一老者指點,他說秦瓊一生扶佐唐王,死後也不願佔王位,你們硬要立他在此,他寧可躺倒。後來人們在中間又塑了一座唐王的像,秦瓊才永遠立在旁邊。這只是一個傳說,說明秦瓊一生忠於職守,連死後都不忘自己的使命。這個廟早已不存在了,此亭是在它的遺址上新建的。
亭子旁邊有一棵古槐,這是一棵唐槐。此亭的名字就是根據它來命名的,傳說秦瓊曾在此拴過馬,故又稱秦瓊拴馬槐。人們傳說秦瓊很孝順,每年都要來千佛山為他的老母進香,為了表達對母親的一片教心,從不騎馬上山,而將馬拴於此處,徒步上山。
這棵古槐樹已幹空。但有一棵幼槐穿過樹洞勃然而生,宛如慈母抱子,人們又稱它為抱子槐,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大有枯木逢春之意。
再往上走,我們就來到了〔齊煙九點坊〕。它是一座木質的丹柱坊,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面“齊煙九點”這四個蒼勁挺秀的大字,是清道光年間歷城縣令葉圭書寫的。“齊煙九點”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一首《夢天》詩中,他在詩中寫到“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懷中瀉”。意思是說,他在夢中從天上遠遠高高地下望,中國遼闊的九州小的像九點菸塵***古代中國劃分為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樑、雍,這九州又總稱為齊州***,低處的海就像一杯水,眾山就像九點輕煙漂浮在海中一樣。清朝歷城縣令葉圭登千佛山在此處無意間回首,恰好看到城北有9座山頭***臥牛山、華山、鵲山、標山、鳳凰山、北馬鞍山、粟山、匡山、藥山,其中華山也叫華不注山,是最高的一座***飄浮在白色的雲霧中,便誤以為自己發現了李賀詩中的“齊煙九點”就在濟南,欣喜之餘便親自督造了這座牌坊並題詞。此後遊人在此北望眾山頭,在煙雲中若隱若現,也就信以為真,久而久之,這裡便成為觀看“齊煙九點”的聖地了。
大家看一下“齊煙九點坊”的背面匾額,這“仰觀俯察”四個字是引用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序》中“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佳句來描繪這裡的美景。而且這四個大字是從王羲之書寫的《蘭亭序》貼中勾勒放大後刻在坊匾上的。
再往前走就來到了〔雲徑禪關坊〕。此坊也是一木質牌坊,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形狀為四柱三門,丹柱青瓦,出簷起脊,彩畫精美古雅,具有民族風才,為濟南一帶所罕見。坊上正面刻有“雲徑禪關”,背面刻有“峰迴路轉”。相傳原字為清道光年間王觀成題寫,1972年維修時“雲徑禪關”改為現代書法家黃立孫書寫,“峰迴路轉”改為山東省博物館姜守遷書寫,兩人是濟南書法高手。
“雲徑禪關”其含義是說,寺院高聳,雲霧瀰漫,風吹著清雲,迴繞禪門,到寺裡拜佛,必須經過此坊,遊人至皮,已進入仙境,到達佛門淨地,也就是到了大徹大悟的關鍵,需靜靜心,誠心誠意燒香拜佛。
背面“峰迴路轉”則是出自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藉以形容此處地勢峻峭,山峰曲回,道路彎轉。而在此又一語雙關,暗示人們要超脫紅塵,走出苦海,回頭是岸。
過牌坊,迎面牆壁上嵌有〔乾隆御碑〕。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公元1748年***遊覽千佛山所題的一首風光詩,題作《千佛山極目有作》,詩中主要描繪了千佛山秀麗的景色和千姿百態的石佛造像。
繼續往前走,就來到了〔興國禪寺〕。它又名千佛山寺,建於隋開皇年間,佔地4.9畝,是一座佛教寺院,也是千佛山公園的主體建築。興國禪寺歷經滄桑,多次遭到破壞。唐代貞觀年間進行擴建,改用現名。大家看寺門上額嵌有已故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書法家趙樸初題寫的“興國禪寺”石刻,寺門兩側有石刻楹聯“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是濟南清末的秀才楊兆慶書寫的。意思是說,人世間追求功名利祿的人來到這裡被寺院晚間的鼓聲和清晨的鐘聲所驚醒,拋棄名利慾望,眾僧吟誦經文的聲音把在人世間苦海里迷失道路的人喚回來,使他們走上去往極樂世界的道路。興國禪寺分東西兩院,西院的北側有廳房三楹,廳東接走廊,廊東為殿宇三楹。廊北牆上分別鑲有趙樸初的“齊魯青末”,董必武的遊千佛山詩《古寺雲千佛》和郭沫
若的《俯瞰齊州九點》七絕碑刻。
大家往南看,這就是〔千佛崖〕。崖下由西向東依次是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洞天福地坊、對華亭、呂祖洞。它開鑿於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至唐貞觀年間,一共9窟,有130餘尊佛像,最早的距今約1300多年,這是濟南地區一組雕刻較早的石窟造像群,也是山東佛教的重要史蹟。同洛陽的龍門石窟、桂林的七星巖石壁、敦煌的壁畫、靈巖寺的巨佛一樣,是我為極為寶貴的文物,對研究隋唐時期的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大家看到千佛崖下最西側的這一洞窟就是〔龍泉洞〕。水深3米,面積約20平方米。洞內刻有20餘尊佛像。也許大家會問為什麼叫龍泉洞呢?因為此洞山風吹來洞口發出的聲音猶如龍吼,故得此名。乾隆的御碑上寫的其下有“空洞”就是指龍泉洞。洞中的泉水不是地下水,而是山上的滲水經石縫過濾後滴下來的。此洞水清見底,冷氣森森,每當夜深人靜時,便可聽到滴水的聲音,如同珠落玉盤,咚咚作響,更襯托了寺院的幽靜,當年僧人們就吃這裡的水,所以有人稱之為“神水”。明代詩人劉敕曾在詩中寫到:“洞中多法水,為客洗煩愁”。現在人們閒暇遊山飲之,頗有成仙之感。有些佛教信徒到此,總想喝上一口來清心消愁。
龍泉洞的東側是〔極樂洞〕。洞內有20多尊佛像,是千佛山保留完整的一組。它有1400多年的歷史,在修復洞口時發現的。洞中正面石壁上雕有三座高大的石佛,中間為阿彌陀佛,高3米,盤膝而坐,右為大勢至,左為觀世音,各高2.5米,三者合稱為“西方三聖”。阿彌陀佛是佛名,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所以這個洞叫做“極樂洞”。人們又稱阿彌陀佛為接引佛,他能接引唸佛人前往“西方淨土”。大勢至是佛教的菩薩名,是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觀音是左脅侍,大勢至戴的帽子是一個小佛像,觀音戴的是插柳枝的小花瓶。這些造像原雕刻均極精緻,神態生動各異,經風雨千餘年,有些剝蝕。特別是在“***”期間,佛像頭部多遭擊損,1979年園林部門重加修整,極樂洞中的阿彌陀佛像是照原型重塑的。
再往東走是〔黔婁洞〕。是為紀念戰國時齊國的一個隱士黔婁。洞深數丈,轉三個彎後,有一個20多平方米的空洞,高約2米,正中原塑有黔婁坐像,後被破壞了。現洞中有一石刻,記述著黔婁子隱居在此的傳奇故事。據史書記載,黔婁,春秋時人,是一個著名的隱士,一生安貧樂道,為人正直。相傳,他在這裡鑿石為洞,隱居在此,終年不下山,並著書四篇,宣傳道家主張,魯恭王聽說他非常有才能,曾聘他做相國,齊威王每次打了敗仗,就來此向他請教。為了表示對黔婁恭敬,他在很遠的地方就下馬脫靴,徒步上山,黔婁傳授祕語,齊威王便轉敗為勝,嵌在洞口上方的石刻就是記載這個傳說的。黔婁家境貧窮,一生不慕富貴,清正廉潔,傳說他在死時衣不蔽體,蓋在身上的被子又短小,蓋上頭又露著腳,曾子勸說,將被子斜著蓋就能蓋上了,但黔婁的妻子持著“邪而有餘,不如正而不足”的道理,就這樣埋葬了他,所以後人對黔婁妻子的評價也是很高的,稱之為“嫁與黔婁百事乖”。
寺院東側這座雄偉壯觀的大殿就是〔大雄寶殿〕。殿內正中蓮花寶座上,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塑像,兩側菩薩、羅漢侍立,分別塑有普賢、文殊菩薩和阿難、迦葉等十大弟子。塑像個個端莊大方,面容生動。
出西寺東門,可見清代山東巡撫丁寶禎的〔“十二屏風”碑刻〕,體雄渾遵勁,端莊凝重。丁寶禎,清朝時任山東巡撫***相當於省長***,曾以殺了慈禧的大太監安德海而聞名,也就是慈禧最寵愛的那個小安子而聞名。傳說他當時在山東為官,有一次上朝廷拜見皇帝,磕頭時不小心帽子掉在了地下,小安子過來,一腳給他踢走了,從此二人結下了一點私分。到後來,光緒皇帝非要殺掉小安子,慈禧下旨不讓殺,這時小安子已逃到泰安,光緒皇帝來了一道旨意,讓見到小安子就地殺了他,丁寶禎接旨後,立即派人把他抓,這時慈禧的懿旨也到了,他想慈禧肯定要赦免他,我乾脆來個先斬後奏,殺了後再接旨,就這樣把小安子給殺掉了。這塊碑文已搞不清楚了。十年浩動劫中有人給泥上一層牆皮才倖免於難,儲存下來。
在興國禪寺東門20餘米處是〔歷山院〕,為紀念舜在歷山耕稼而建。沿著石階而上,迎面看到的是一座三開間的山門。門額上是清朝書法家農髯熙的手書大字“歷山”。進了山門是一座長方形的院落。這個院落和興國禪寺緊密相連,相互對峙,具有同等的韻味,可謂珠聯璧合。為了發掘大舜文化,所以將這上院落命名為“歷山院”。如果說興國禪寺為佛教之地,由於受大舜文化的影響,儒、道、佛三教先後影響這裡,歷山院便成了三教合居的寺院,這在全國其它地方是不多見的。
〔魯班祠〕魯班,他是木工的祖師爺。這個祠堂約建於宋、元時期。魯班,姓公輸,名般***般與班同間***,故稱魯班。春秋時期魯國人,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巧匠,相傳他發明了曲尺,吊線的墨斗,攻城的“雲梯”等許多木工工具,後來人們把他神化,說他是一個白髮老翁,常隱形於民眾之中,吸取智慧,總結經驗,然後再指導大家,當眾一旦認出他時,便騎著鶴飄然而去,後來歷代建築工匠都拜他為“祖師”並立廟祭祀。
〔舜祠〕,是紀念上古時部落聰明首領虞舜的祠堂。在千佛山的所有建築中,它的年代最久。據《水經注》記載:“城南對山山上有舜祠”說明北魏時就已經有舜祠。
現在我們所在的亭子就是〔一覽亭〕,一覽亭始建於清代,現在看到的是於1979年重建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站在這裡,泉城美景盡收眼底,一覽無餘。我們所說的齊煙九點,只有在此可以看得清楚。其中華山和鵲山最為突出。因過去濟南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景色,從這裡看北邊一片碧水茫茫。華山就好像漂在水中的芙蓉花。正如古詩中描寫到“亭勢依山名未虛,齊州一覽信無餘,百層樓閣千層樹,平展度郊繡不如”。
改革開放以來,千佛山旅遊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先後建起了集我國敦煌、龍門、麥積、雲岡四大石窟精華於一體的萬佛洞,以及十八羅漢、臥佛、大舜石圖園,還有2000年9月竣工完成的佔地25000平方米的“彌勒勝苑”和主像為30米高的銅製彌勒佛等景觀,豐富了佛文化和舜文化的內涵。被譽為“歷山飛虹”的客運索道,如架輕舟,倘佯於青山林海之間,上行可觀山景,下行可瞻市容。下面就讓我們乘索道下山。我們還可以體驗一下集新、奇、險、樂為一體的貼地飛行的奇能滑道的刺激與樂趣。***千佛山還建有魯班祠和舜祠,我們就不一一介紹了。我們現在順著東盤路下山,今天的千佛山之旅就到此結束了。***
好了,有關千佛山的主要景點就給大家講解到這裡,今天大家辛苦了。如果我的講解有不當之處,請多諒解並請您提出寶貴意見。所謂“良時莫虛擲,好句須頻讀”,意思是說,好的遊覽季節您不能錯過,同樣好的文章也要常讀,九月九,千佛山山會時希望大家能再來泉城,再登千佛山。
我衷心希望千佛山之旅能給您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最後,我祝大家泉城之旅萬事如意!謝謝大家。
***四***
遊客朋友們好!
前面看到的這座被綠樹掩映的山就是千佛山,千佛山古稱歷山,亦名舜耕山。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曾躬耕於歷山之下,到了隋朝,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較多的石佛,建造了千佛寺,因此得名千佛山。千佛山是我們即將遊覽的目的地,雖然它沒有五嶽那麼高,那麼大,但談起山上古色古香的建築來,它還是略勝一籌。
再走不遠,我們可以看到著名的臥佛,臥佛是橫臥著的“巨人”,是佛主釋迦牟尼的側身臥像,花崗岩製作,頭朝東,面向北。臥佛右手託於頭下,身穿大衣,面頰豐滿,雙肩寬闊,頭上有肉髻螺發,雙耳垂肩,眉目修長,雙眼微睜,給人以慈祥的感覺。路兩旁雕刻著十八羅漢,他們是臥佛的弟子,本領很大,有的降龍,有的伏虎,有的縛獅,有的捉妖,深受人們敬仰。
看,在半山腰,那金碧輝煌、閃閃發亮的建築就是興國禪寺,是山東著名的佛教聖地。興國禪寺寺門朝西,上額刻有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書法家趙樸初題寫的:“興國禪寺”四字。楹聯時刻:“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換回苦海夢迷人。”此楹聯為濟南清末秀才楊兆慶書寫。興國禪寺院內有彌勒殿、觀音殿、達摩殿、玉佛殿及禪堂,東側大雄寶殿供奉著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和多尊羅漢。
到了山頂,若是早上,您將會看到濟南城被一層濛濛的薄霧籠罩著,像剛剛睡醒。但也許吹來一陣涼爽的風,濟南就會露出它的全貌,濟南城的美景就會一覽無餘。
今天的旅遊就要結束了,願我的解說讓您滿意,願千佛山的美景讓您流連忘返。
***五***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
首先請允許我站在美麗神奇的千佛山腳下,代表千佛山景區全體員工,歡迎您的到來,願您能在這裡留下一段美好而難忘的記憶。
千佛山位於山青水秀,人傑地靈的彰武縣大四家子鄉,古稱歷山,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曾躬耕於歷山之下,因此又稱舜耕山。史料記載,隋朝年間,山東省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朋友們可以看到,這裡沒有名山大川的那種恢巨集氣勢,但被稱為泰山餘脈的千佛山,卻有著美麗而古樸的自然生態景觀和藏傳佛教獨特的人文景觀。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千佛山景區,千佛山內景點很多,我們今天遊覽的線路是由山門進入,沿盤道西路登山,途經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傳唐朝名將秦瓊曾拴馬於此。上半山腰彩繪牌坊,即“齊煙九點”坊。登上一覽亭,憑欄北望,江山如簇,黃河煙波浩渺,泉城景色一覽無遺。再觀千佛崖,進萬佛洞,東路下山,經高七米,寬四米多的“大頭佛”,給大家一小時自由遊覽時間,準時在原地集合下山。我們的行程一路向前,不走回頭路,如果您途中脫離隊伍,請一路向前。
朋友們,現在我們已經來到千佛山腳下,開始進入佛國勝境,接受佛文化的洗禮。
這條路叫朝聖路。這裡的老百姓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年端午節都要朝聖千佛山。請看,這條朝聖路共有150級臺階,下面就讓我們沿
著朝聖路向唐喀前行。
大家請注意看,咱們右手邊的噴塗唐卡是佛祖釋迦牟尼。大家知道釋迦牟尼是佛教創始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一位印度王子。佛祖出生以後,苦行6年仍沒有悟出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到河中洗去了6 年的汙垢,接受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之後,稍微恢復了一些原氣,便坐在一棵菩提樹下,發下巨集願:“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來!”佛祖在樹下靜思七天七夜,在他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有關享樂、財勢、美女等誘惑以及惡勢力的威脅一起襲來。佛祖不為所動,最終把它們一一降服,終於成道。看到這尊釋迦佛後,大家是不是有所感悟?其實對我們每一個人而言,最大的敵人或者說最大的業障只是自己,與其說是佛度有緣人,不如說是有緣人自度,“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心中本無物,何處惹塵埃。”真正心如明鏡的人,無需修度已有大成。
各位朋友,朝聖路走完了,讓我們登上山間小路。你們看,這的楓樹很有特點,蒼榆遒勁有力,楓樹紅葉似火,千年香樹散發出沁人心脾的馨香,令人流連忘返。我們也從中感受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禪境,也希望在這佛之淨地能夠提醒各位遊客,眾生平等,一花一草皆要愛護,一切生命都應珍惜。
觀音洞
大家請看,這座觀音洞鑿刻於清朝宣統元年***1909年***,是直接在岩石上鑿出來的。洞高2米、闊2米、進深3米,洞門兩側有一副對聯:“普陀山上慈悲主,紫竹林中自在仙”。門額橫書“觀音洞”
三個字。這副對聯反映了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弘傳佛法道場的民間傳說。觀音洞裡供奉的觀音大士像也特別靈驗呢。
其實所謂觀世音,大家知道觀音大士最初傳入中土的時候,其實是男兒身。後來經過歷朝歷代的演變,才成了今天慈眉善目,好似母親的樣子。
迎客佛
眼前我們見到的這尊叫迎客佛。傳說當年雲遊喇嘛張半仙到千佛山時,被這裡美麗而幽雅的景象所吸引,決定仔細地考察此山,準備在這裡修建廟宇,長期住下來。當他來到半山腰時,正趕上天降大霧,整座山籠罩在一片煙霧之中,猶如仙境。於是他快步登向山頂,想進一步觀賞這裡的奇特景觀,沒走幾步,路兩旁晃糊糊的,彷彿有兩個人在向他招手,表示歡迎致敬。等走到近前,仔細一瞅,原來是兩個身著不凡、滿面笑容、神態脫俗、似乎在五臺山見到的佛像,正當他準備上前朝拜時,忽然滿山雲霧散盡,陽光燦爛,方才那兩個佛家模樣的人卻不見了蹤影。張半仙覺得十分奇怪,他掐著中指一算,頓時恍然大悟,原來這裡乃佛門聖地,是佛祖派人迎接我的到來。因此,張半仙在以後開石造像時,首先在上山遊覽的路上,左右兩邊各雕刻一尊佛像,並命名為迎客佛。多少年來,迎接著四面八方遊客的到來,讓人們大飽眼福,暢抒心懷。 萬佛洞
在山北麓,1992年9月30日正式開放的萬佛洞。展線長達600多米,集我國"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廳觀"、"雲崗薈萃"
著名四大名窟於一 洞,經過藝術濃縮、重構,塑造佛主、菩薩、弟子、天王、力士28888尊,其中最大的臥佛長28米,洞外仿樂山大佛高15米。最小的僅20~30釐米。
佛教藝術自東漢傳到中國。經勞動人民長期揣摩汲其精華,已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特殊風格。這些特點,在這裡充分體現。於此可一瞻北魏、唐、宋各時期的造像風采。
走在萬佛洞中,不自覺的會有不同的身臨其境之感。這裡既有云岡龍門的造像,更加有模仿敦煌莫高窟的佛像經典造型,飛天壁畫栩栩如生,是我最印象深刻的千佛山景點之一。
遊覽到這裡,這次千佛山之行就要結束了。大家走過了朝聖路,拜過了佛像,相信千佛山一定會給你們帶來好運!
再一次感謝大家一路上對我工作的支援和理解,特別是你們對我像朋友一樣熱情和友好,讓我深受感染,我會把大家的這種情誼帶給更多的人,也希望我們的友情像千佛山腳下的靈泉水一樣淵遠流長,不因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而減少,而是越來越醇香,越來越綿長。 在離別之際,導遊送大家一句話:我們常說因為生活,我們不能失去工作;我們努力地工作是為了更好地生活。那反過來說,我們也不能因為工作而失去生活。您在忙碌之餘別忘了給自己留一份空間,出來旅行,放鬆自我,調整心情。請大家不要忘記,在遼寧西部有一個美麗的鄉鎮,境內有一座風景優美的千佛山,還有一位漂亮真誠的導遊,那就是我!祝大家歸途順利!願千佛山千佛靈水給大家帶來福氣、名氣和靈氣
山東三孔導遊詞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