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有什麼影響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同中央政權爭奪統治權的戰爭,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是因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那麼。

  安祿山起兵

  唐朝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國家長久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民疏於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安祿山從范陽起兵,長驅直入,至十二月十三日攻佔東都洛陽,僅用了三十五天時間。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縣,河南部分郡縣也望風歸降。

  唐玄宗於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祿山反叛的訊息,相當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準備防守,接著任命他的第六皇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兵臨長安

  唐玄宗於十一月十五日派使畢思琛往東都洛陽募兵防守。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上阻礙,但由於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於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陽。東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盧奕不肯投降,被俘後為安祿山所殺,河南尹達奚珣投降安祿山。負責守衛洛陽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採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可是因為唐玄宗聽了監軍宦官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唐室處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後,任命哥舒翰為統帥,鎮守潼關。由於地勢之險,唐室本可利用此一優勢暫時死守,保衛京師。可是由於唐玄宗想盡快平定亂事,加之楊國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刀殺人挑唆皇上,迫其領20萬大軍出戰,最後以慘敗收場。潼關一破,都城長安震驚,失陷在即。

  馬嵬兵變

  唐玄宗於六月十三日凌晨逃離長安,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途士飢疲,六軍不發,龍武大陳玄禮請殺楊國忠父子和楊貴妃。楊國忠被亂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縊死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天寶十五年安祿山佔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史思明覆叛

  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在安慶緒殺父稱帝后,對史思明收其潰散的殘部不滿。欲找機會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圍攻太原被李光弼擊退後,回到范陽駐守,安慶緒封他為媯川王,兼范陽節度使。范陽本是安氏老窩,安祿山從東京和西京所掠珍寶,多半都運往這裡存放,已是堆積如山。漸漸地,史思明恃富而驕,欲將范陽佔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慶緒節制。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歸降書,願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唐肅宗得報大喜,封他為歸義王,兼范陽節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順命,內實通賊”,不斷招兵買馬,引起唐肅宗警覺。唐朝廷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洩,史思明覆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慶緒為郭子儀等統兵20餘萬所圍困,後增至60萬,但由於肅宗的孱弱和猜忌,諸軍不設統帥,以致戰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軍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 九節度使之60萬大軍,其圍遂解。宦官魚朝恩讒毀,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閒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平定亂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安史之亂的歷史影響:

  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摧毀了統治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安史餘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後來這種狀況遍及全國。安史亂起,唐王朝分崩離析,已經沒有力量鎮壓這次叛亂,只好求救於回紇以及由少數民族出身的大將。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僕固懷恩追擊,僕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儲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三鎮逐漸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不服朝廷管理。這些方鎮有的自補官吏,不輸王賦,有的不入貢於朝廷,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

  剝削加重

  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安史之亂後,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裡內,僅有“編戶千餘”,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餘戶,驟降至二百戶以下。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上的農民。唐憲宗元和年間,由於政令不及,稅收只能徵自東南八道***浙西、浙東、宣歙、淮南、江西、鄂嶽、福建、湖南***。在方鎮統治下的人民,也遭受著“暴刑暴賦”,如田承嗣在魏博鎮“重加稅率”,李質在汴州搞得地區“物力為之損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徵暴斂,終於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叛亂,代宗一朝,全國各地叛亂四起,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發生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浙東袁晁之亂,同年的浙西方清之亂,以及同期的蘇常一帶的張度之亂,舒州楊昭之亂,永泰年間***公元765年***邠州之亂等等。這些叛亂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邊疆不穩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隨之全部喪失。此後,吐蕃進一步深入,唐政權連長安城也保不穩了。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沙苑之戰的簡介
太陽神阿波羅和月桂樹的故事
相關知識
安史之亂有什麼影響
赤壁之戰有什麼影響
歐陽修與王安石之間有什麼聯絡
涼州之亂有什麼意義
漢武帝對整個古代歷史有什麼影響
韓國的薩德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主機板插槽數量對電腦有什麼影響
資料包過濾功能對路由器效能有什麼影響
女人哪些部位不能經常摸有什麼影響
語言對思維有什麼影響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