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論釋疑
武式太極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陳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根據練功方面的感悟而創編的差式小巧緊湊,集強身、防身、修身為一體,適合文人修煉的太極拳,後人稱之為武式太極拳。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供您閱讀!
武禹襄先生在對這套拳法身體力行的實踐中,形成了簡煉精要、無一浮詞的經典之作——武式太極拳論。本人從藝武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李錦藩先生近20年,經先生把家傳技藝無私地傾心相授,體示口解,又經自己近30年默識揣摸,精誠研習,對該拳論部分專業名詞,解之、釋之。
一、“身備五功”解
武式太極拳沒有身備***背***五弓,只有身備五功。五功是指練習武式太極拳內傳的由著熟到神明的五步***層***功法或五個階段的練習方法。只有按這些練習方法和要求精研細悟和長時期的練功,才能達到武式太極拳的彼岸。而身背***備***五弓是其他拳種的練法,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定要辨清。
二、釋“四兩拔千斤”
本應是“牽動四兩撥千斤”。四兩、千斤都是指的彼。意指打手時要集中內勁打擊對方勁根,從而達到牽動彼全域性的戰略意圖。
三、釋“立如秤準”“活似車輪”
“秤”乃棋盤也,“立”乃廣義指行止坐臥,引申為行功走架及打手時要符合身法要求,由心知達到身知,就能做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剛柔相濟,應敵變化示神奇。
四、釋“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武式太極拳功夫達到一定程度後,發人時除和彼接觸點接勁不動外,運化全在胸中腰間,發人全在腰腿。
五、釋“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武式太極拳在內不在外。意指蓄勁時,內勁由手至膊膀脊柱返回腰間,就如人搭箭拉弓一般。“發勁如放箭”一句,是指發人時,內勁起於腳跟,注於腰間,形於手指,要有犀利感。運勁如百鍊鋼。總之,這句話是形容內勁蓄髮的。
六、釋“人剛我柔謂走,我順入背謂之粘”
人剛我柔的同時要我順人背,這樣就做到剛柔相濟,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人剛我柔不在外而在內,不在上而在下。
七、釋“捨己從人”
1.意指對方來勢,讓你怎麼還擊,你就怎麼還擊。
2.就是內勁要隨著彼的“曲”就彼的“伸”。
八、釋“每一動,唯手先著力,隨即鬆開”
每一交手,唯接彼來勁之處要有力和彼勁接定,然後內勁回注腰間,但外形不變。
九、釋“著熟”
“著”指按身法的要求練習,這裡指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後,熟練地掌握武式太極拳論要求的練功身法。這個他人太要以強身為主。
十、釋“懂勁”
何為“懂勁”。指在走架和打手對勁,勁由內換到身知了,做到五字訣所說的“神聚”了。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剛柔相濟方為懂勁。此時自然做到了全在胸中腰間運化,力從人借,不在外面,氣由脊發,懂得了內開合。這個階段主要以防身為主。
十一、釋“神明”
由懂勁後,功練一日,技精一日,做到了“意氣君來骨肉臣”,逐步由拳理、拳法悟出做人的哲理,對事物、自然界都有了科學的思維。無俗則剛,修養達到相當高的階段,人的品味得到進一步昇華,這個階段主要以修身為主。
十二、釋五字訣中的“一身之勁,練成一家”
指經過嚴格地按身法的要求,長時間地默識揣摸練習,舉手就做到,目有所視,意有所指,力有所達。就是外形和精氣神、意目力,做到了完整的統一,也就是周身一家腳手隨了。
十三、釋“雙重”
不能運化者,虛實不分,分開、粘走不能相濟,為“雙重”。“雙重”是練功中的一個過程,通過長時間逐步的正確身法的習練,去掉了不正確的,正確的上了身,“雙重”就會改掉,同時這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
十四、釋“太極”和“太極拳”
“太極”兩字出自《周易》。太極拳系中華武術的一個拳種,因太極拳的拳理、功法及表現形式我區別於其他拳術,且又經過歷代武術先哲們的精心錘鍊,符合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故後人稱之為太極拳。太極和太極拳是兩種學問,學太極拳者要分清。擊技是傳統太極拳術的靈魂,要以武術的規律來思考它,要按太極拳的功理、功法來專心致志地修煉,否則,只能枉費工夫。
十五、釋五字訣中的“呼吸”
武式太極拳中的呼吸,是“開合”的代名詞,指“內勁”在體內的升降。而不是指人的肺部呼吸。太極拳系自然之道,肺部呼吸要求自然。
十六、釋“騰挪閃戰”
騰:為開、為發。
挪:為合、為蓄。
閃:接定彼勁,使之勁頭落空。
戰:發內勁時,運勁如百鍊鋼,要有摧枯拉朽之勢。
十七、釋“粘黏連隨”
指經過長期的按身法的要求練功,知己和知人功夫都達到了捨己從人、不丟不頂、無過不及的階段。
粘:我順人背謂之粘。
黏:勁斷意不斷謂之黏。
連:不頂謂之連。
隨:不丟謂之隨。
十八、釋“起承轉合”
起:即一搭手接對方皮肉之形。
承:接定彼骨之勁,即物將掀起。
轉:內勁由腳跟注於腰間,施於兩膊,形於手指。開也,發也。
合:內勁由原勁路回注於腰間,蓄也,拿也,撥也。
十九、釋“引進落空合即出”的“合”
***1***武秋瀛雲:“合即撥也。”
***2***指按照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的要求,自己守住規矩反覆錘鍊,明師點傳,達到神不外散、神氣鼓盪,周身無有缺陷,周身一家才能得機得勢,捨己從人,才能達到了引進落空的功夫。
總之,只有正確地理解武式太極拳論的本意,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只有得其真髓,由心知到身知了,才能合乎客觀自然規律地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反之,將會差之毫釐,謬之千里。這也是百多年來的歷史教訓。
淺談太極拳的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