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與茶文化的聯絡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陶瓷藝術與飲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絡,而作為飲食文化當中最有特色之一的茶文化,與陶瓷藝術的聯絡更是由來已久。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中國又是瓷國,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與陶瓷文化一旦相撞擊相結合,兩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專著是唐人陸羽的《茶經》,其中便談到茶湯的顏色與陶瓷茶具顏色的關係。唐宋時代有鬥茶的習俗,王公貴族、平民百姓,競相以此為樂。所謂鬥茶,是將茶餅置於杯中,衝以沸水,依色澤和湯花的優劣定輸贏。鬥茶最講究的是茶盞,宋人多把福建建窯燒製的黑釉帶有鷓鴣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盞視為珍品。今天,我們在南京城內的一些建築工地上,常可揀到這類瓷片的標本,可見“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當時鬥茶風之盛。

  談到茶具,最為珍貴者要數明代永樂青花壓手杯了。其造型優美,紋飾清雅,鈷蘭純正,極富美感。如此高貴的茶杯,專供皇宮和貴族之家享用,燒製的數量自然甚少。據載,萬曆時已所剩無幾,儘管歷代皆有仿製,但皆難以企及其藝術高度。現時,永樂壓手杯世間僅存三隻,當是稀世之寶;且不說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殘片,也難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後以壺泡茶漸成風尚,其中小巧古樸的紫砂茶壺最受稱頌。因為紫砂壺較之銀、錫、瓷壺更具優點和特點,可以說每件都是精巧的藝術品。李漁說:“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陽羨就是江蘇宜興。

  曹雪芹是一位諳於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紅樓夢》中,有97回寫了與茶有關的情節。最為精彩的第41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妙玉招待賈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舊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窯五彩小蓋鍾”、“官窯脫胎填白蓋碗”,自是不凡,而與寶釵、黛玉吃的體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愷定製、蘇軾鑑賞過的“分瓜瓜包”、似缽而小鐫著垂珠篆字的“點犀”,水則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無比。這充分體現了中國貴族的氣派,大約也是最高層次的茶文化了。

  茶文化陶瓷茶具的發展歷史

  現代社會的休閒、交往的飲茶、品茶中,各類茶具繁多,但最普通的、使用頻率最高、範圍最廣的仍然是各類陶瓷的茶具,包括陶瓷茶壺、茶碗等基本飲茶用具,根據我國的歷史記載資料,這些陶瓷茶具的使用,最早是從唐朝開始的。在唐代,“不貴金玉而貴銅瓷”,銅和陶瓷茶具逐漸代替金銀茶具,而陶瓷茶具的品種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這些茶具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都曾有過輝煌的一頁,有些品種自古一直沿用至今。

  縱觀我國茶具使用歷史,一般認為,我國最早飲茶的器具,唐代以前是與酒具、食具共用的。唐時茶葉已成為國人的日常飲料,更加講究飲茶情趣,茶具不僅是飲茶不可缺少的器具,並有助於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實用性。所以,我國的茶具,自唐代開始發展很快。中唐時,不但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質地,也因此,我 國“茶具”史料直到唐代才在唐詩裡處處可見,諸如唐詩人陸龜蒙《零陵總記》說:“客至不限匝數,競日執持茶器。”

  唐朝以來,陶瓷茶具之所以 逐漸代替古老金銀茶具,一是唐宋時期,整個社會興起一股家用銅瓷,不重金玉風氣。相對金玉來說,陶瓷價格更便宜,煮水效能好,又能保持香氣,所以容易推 廣。二是茶從唐代走向普通老百姓,茶具需求更大,需要更廣泛的製作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陶瓷茶具之所以能明顯取代過去的金屬、玉製茶具,這還與唐朝陶瓷工藝生產發展有關,隋唐以來瓷器生產進入繁榮階段,可生產出大量不同價值瓷器,滿足不同人需求。因此,這種從金屬茶具到陶瓷茶具的變化,也從側面反映出,唐宋以來,人們文化觀、價值觀,對生活用品實用性的取向有了轉折性的改變。

  茶具之所以在唐代開始使用陶瓷,而且得到廣泛的發展,並不是偶然的,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一是當時飲茶之風興起,茶由權貴、皇族走向普通百姓,全國上下更多的人在飲茶,對茶具的需求自然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正因為有了 這個需求,陶瓷技術有了更大的發展。從這個發展規律來看,對於今後茶具的發展,飲茶的人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尤其是對茶具的文化品位、休閒功能、使用價值上要求更高,唯有不斷滿足人們的需求,才能製造出更好的茶具來。

 

討論對中國茶文化的認識
茶文化元素的圖片素材
相關知識
陶瓷藝術與茶文化的聯絡
陶瓷藝術與文學藝術閱讀答案
中國茶藝與茶文化的關係
陶瓷藝術與古典詩詞
學習茶道與茶文化的心得體會文章
漢字與茶文化的關係
選修課茶與茶文化的內容
淺談中國酒文化與茶文化的關係
酒文化與茶文化的異同點
酒文化與茶文化的區別